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雍華齋看中國2019-12-30 11:13:16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19世紀末期,清朝政府腐敗,民不聊生,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仍在盛行。少數讀書人爬上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小說《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這樣一個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稱帝,復辟勢力猖撅,革命成果被竊奪。“五四”運動前後,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處於昏沉、麻木狀態。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中國革命的知識分子李大釗等領導和策動了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文化教育進行猛烈抨擊。為了憤怒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為了“描繪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後,於1918年冬創作了小說《孔乙己》。

創作歷程

《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當時以《新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於1906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於啟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環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其性格就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樸實,另一方面他迂腐頑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孔乙己這樣性格的人物,毫無疑問是一個悲劇形象。

迂腐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識分子,他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教條,但是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上,又沒有功名利祿,生活過得非常窮酸。孔乙己有著封建教育制度影響下的書生特有的清高本質,沒有經濟來源,也不願意從事勞動賺取錢財,端著讀書人的架子只能越過越窮。關於孔乙己那句“竊書算不算偷”的名言,我們可以看出他作為窮困潦倒的書生的迂腐一面。當大家嘲笑他偷書的時候,孔乙己只能無力的回擊一句“竊書不算偷”,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這是多麼可笑的歪理,此時孔乙己的窮酸迂腐可見一斑。

善良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雙面性的,複雜的,他雖然窮酸、迂腐,但是也有人性的閃光點。孔乙己善良的一面體現在他教小孩子認字和分茴香豆給小孩子吃的兩個細節上。孩子們圍住他,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茴香豆並不是什麼稀罕物,可是在那樣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在“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鹹煮筍,或茴香豆,做下酒物”的年代,在賣酒都要羼水的年代,對於一個窮愁潦倒之人來說,確是何其珍貴,可他卻一人一顆,一直分到所剩無幾為止。一個“便”字就可見其大方,真真是分得毫不遲疑,毫不手軟。相比較那些個掌櫃和長衫客們,他們中有誰不比孔乙己闊綽,有誰擁有的不比孔乙己多,但又有誰分豆給孩子們吃呢?最讓人忍俊不禁的是當孩子們再次把“眼睛望向碟子”,他不是謾罵,不是恐嚇,竟也“著了慌似的”哼起了《論語》裡的調子直哀求,一個擁有善良與透明心性的老頭躍然紙上。

窮困潦倒的“士”階級

酒店的酒客,有兩個不同的等級:以下層勞動人民為主的“短衣幫”和以上層地主階級、有錢人和讀書人為主的“長衫客”。“短衣幫”們因為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在酒店裡只能站著吃喝,“長衫客”們卻可以走進酒店的專屬包間坐著,慢慢享受酒肉佳餚。孔乙己初次出現在酒店裡,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他是站著喝酒卻穿著長衫的惟一的人。既是穿長衫的,就應慢慢走進屋裡,愉快地坐著吃喝。但是孔乙己卻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幫一樣,在櫃檯外站著喝酒,不倫不類。他讀過書,但是沒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認識的字、讀過的書來生活,那就必須用勞動來謀生。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於它不但使人與勞動脫離,而且還教育人輕視勞動階層,灌輸唯有讀書是最高尚的思想。不勞動,不能生活,自然越過越窮,可是孔乙己還是死要面子,覺得讀書人無論如何都應該比普遍人高一等,處處要顯示出自己的身份,賣弄學問。站著喝酒這個細節顯示他不是地主階級,不是有錢人,理應把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脫下來,融入短衣幫的人群裡。可是孔乙己又不願承認自己的窮困潦倒,相反還覺得自己比他們都要清高,處處擺讀書人的架子。他既不屬於貧窮人士也不屬於上層地主階級,與這兩個社會主流階層都存在著距離。生活貧窮的孔乙己和當時社會的下層人民沒有什麼兩樣,但他時刻穿著在他看來是身份象徵的“長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內心輕視廣大勞苦眾生,同時又渴望融入在他看來高大上的上層地主階級和讀書人、有錢人的世界,這種意識使他處在一種尷尬的社會地位當中,不但不被這兩個階層認可,反而成為他們譏諷的笑柄。孔乙己窮苦、懶散,身上的長衫“又髒又破,似乎十年多沒有補,也沒有洗”;反覆被人欺負、毆打,臉上經常掛著新痕舊傷,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滿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稱號由此而來。魯迅透過對孔乙己的社會地位、肖像、穿衣、話語及稱號的刻畫,向我們展示了他的社會地位與思想意識的矛盾所在。孔乙己熱衷功名利祿,思想上羨慕上層階級,輕視勞動人民,時刻不願脫下標誌自己讀書人身份的長衫。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犧牲品。統治階級不但在政治經濟上對他進行殘酷的控制,推殘了他的肉體,剝奪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極大的恥辱和痛苦。文章刻畫了一個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終又被社會拋棄吞沒的下層知識分子孔乙己形象和他的悲慘命運,對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無數的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無情的揭露。孔乙己最終在肉體的毒打和心靈的虐殺中孤獨地死去了,但他不覺悟,致死都不明白是誰造成了他最後悲慘的結局。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廈門老新2019-12-30 23:32:18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是個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的盲目維護者。

科舉制度產生了丁舉人這樣少數的權勢者,一朝中舉,身價百倍,有錢有勢,作威作福,而大多數知識分子,則如孔乙己白首窮經,百無一能。窮困潦倒,淪落下層,受害而不能覺悟,意識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覺中被它們吃掉了自己的一生。

孔乙已在最潦倒的時還擺著讀書人的架子,不肯脫下代表他身份的長袍,不肯和“短衣幫”平起平坐地喝酒,他無為謀生,有一手好字,卻不肯憑此吃飯,偷了書賣,反而振振有辭地為自己辯白:“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終於因此被丁舉人打折了腿,從此消失了他卑微的身影。孔乙已的悲劇命運是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的產物,而孔乙已則是在精神與肉體上的全面受害者。

魯迅先生在小說中表現了對被損害與被侮辱的下層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的深切同情,對扼殺他們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進行了強烈地控訴。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秦一農夫2019-12-30 11:59:07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已》,寫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的1918年,發表在當時的《新青年》雜誌上。

魯迅先生在其作品中成功的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下的犧牲品,可以說主人公”孔乙已“是一箇舊知識分子,落魄文人的典型形象,讀來令人感到真實可信,同情,婉惜,感摡萬千。

那麼作品中的主人公真的有那麼不堪嗎?農夫認為,既然冠之於小說,答案就必然是否定的。因為小說的主要特點就是允許虛構,或許是真人實寫,也或許是為了突出典型,由很多同種型別的舊式文人的形象,拼湊出來的,不過象孔乙已的這種善良,迂腐,可笑,可悲令人同情的形為,很符合十九世紀末年舊式文人的形象。使讀者感到真實可信。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子非魚乎2020-02-21 15:23:11

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諷刺孔乙己的!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蘇小妮2019-12-30 15:19:44

如果說我們非要給孔乙己一個定義,他是一個對社會無害、卻又全無用處的人。

孔乙己或許讀了很多書,可是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他讀的那些書,如果不能讓他考中科舉,連個秀才也沒考上,除了滿口“之乎者也”,跟別人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此外,再沒有別的用途。於是讀了很多書的孔乙己便成了“文不能提籃,武不能擔擔”的廢人,沒有了養活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可是讀了很多書的孔乙己又不能放棄自己精神上的自認為所謂的高貴,作者說他是咸亨酒店裡面“穿長衫站著的唯一人”,他到了自己都不能養活自己的時候,他仍就要有這副行頭,穿長衫,我不能像做體力活的人那樣穿個短衫,那成什麼樣子?在他的觀念裡面,竊書不算偷,因為讀書是件高雅的事。即便不能在科舉中勝出,但是也不會紆尊降貴去從事體力勞動,以此要養活自己。到最後為生存計終於走上了小偷小摸的道路,被人打折了腿,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孔乙己可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那時候讀書人如果不能中舉,最後的出路可能大抵如此。《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也是這樣的典型,在他沒有中舉之前,連他那當的屠夫老丈人都看不起他,活了一大把年紀,屢考不中被老丈人當面嘲笑,科舉考試已經成了他心頭的魔咒所。以當他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中舉了,居然會瘋掉,喜極生悲。實際上,這種形象又是另外一個孔乙己的形象。假設那個范進他最後沒有中舉,他又會怎樣生存下去呢?

作者在這裡狠狠地抨擊了科舉考試對人精神上和靈魂上的荼毒,讀書人一輩子就這一個追求,當這個追求求而不得的時候,他們就沒有了任何生存技能。范進如此,孔乙己也如此。孔乙己的悲哀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悲哀,而是那個社會里他那樣一個群體的悲哀,而正是因為是一個群體的悲哀才更具有了普遍性,才值得作者這樣大書特書。說到底孔乙己只是作者提煉出來的一個典型代表而已,是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物件。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古今人文擷英拾萃2019-12-31 09:55:23

《孔乙己》是收在魯迅的《吶喊》中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是反映知識分子生活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

孔乙己是一個考到鬍子花白還沒有“進學”的老童生。他心地善良,自視清高,好吃懶做,生活窮困潦倒。封建教育的長期毒害,使他不會營生,越過越窮,甚至流為竊賊而捱打,被人取笑嘲笑譏笑。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淪落,還是忘不了讀書人的身分,脫不下又破又髒的長衫。他經常到魯鎮的咸亨酒店來喝酒,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一說話,滿口都是“之乎者也”之類,咬文嚼字,寒酸十足,被人當做奚落嘲笑的材料。孔乙己品性善良,對兒童很和善,不願意拖欠酒錢。他因偷竊遭丁舉人毒打身殘,然而還是沒有任何覺悟,只是在悽慘哀痛中掙扎著用手當腳走路,無足輕重地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孔乙已是被侮辱被損害的善良而又迂腐的讀書人的形象。

知識分子問題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問題之一。魯迅注意從知識分子的悲劇中開掘社會革命的內容。他從不離開社會鬥爭孤立地描寫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命運,而是同近現代的社會矛盾,同人民反封建的鬥爭聯絡在一起。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大都是悲劇型的。象孔乙己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由於受封建教育、科舉制度的毒害,變成了好喝懶做、不會營生的廢物,最後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魯迅透過孔乙己的悲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教育的罪惡,並從這個角度揭示了造成他們悲劇的社會根源。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待曉兒2019-12-31 17:19:02

魯迅筆下“孔乙己”的形象,歷來被認為是晚期科舉制度下的讀書人,麻木、冷漠、呆板、愚昧,可以說這些詞彙都成了孔乙己的代名詞。

但是,如果從文字來看,似乎魯迅對孔乙己並沒有後來分析者指出的那般嘲弄,反而是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孔乙己形象樹立,小說中有三重很明顯的對比痕跡

對於孔乙己形象最直接的來源,大概就是原文裡的這一段: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

,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

這也是很多人對孔乙己感到厭惡的根源,一個讀書人因為時代問題而生活悲慘,會讓人感覺可憐。但因為懶惰而使得自己落得如此境遇,便不值得人們同情。更可恨的是,他還“偷”,道德倡導者反而踐踏道德標準,這足以讓人感覺鄙視。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段開頭的那句話: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

魯迅在文中交代地很清楚,這些事情是咸亨酒店的夥計“我”聽別人在背地裡議論的,並不是親眼看到的確切事。

於是,就出現了文章裡第一次很重要的對比,“我”對孔乙己是一種什麼印象。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原文裡有一處明顯的轉折:

但他在我們店裡

,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這一次說得更清楚了,“我”對孔乙己的印象並不像其他客人嘴裡的那麼糟糕。似乎魯迅再說,孔乙己這個人並沒有那麼不堪啊。

聯絡酒客們對孔乙己的調侃,比如“偷東西”一類的事情,就會發現在行為上有著第二個很重要的對比。

他們當面調侃孔乙己“偷東西”,那為什麼最初對孔乙己形象描述的時候,這些人卻是背地裡議論呢?這顯得這些酒客們的行為很矛盾。

所以這裡似乎也在預示著,孔乙己之前的形象是這些酒客們的故意抹黑。

那麼,這些酒客為什麼要如此議論孔乙己呢?這就引出了第三重矛盾,兩者的身份差異。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咸亨酒店中,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這是讀書人的地位。既然他是唯一的,那其餘的酒客自然就是“短衣幫”了,他們都是市井百姓。

這樣一來就很明顯了,孔乙己所代表著的讀書人的地位在之前是高高在上的,是“短衣幫”們不可企及的。

而現在讀書人被打落到了塵埃中,社會地位和謀生手段都遠不及市井百姓。那麼,欺負曾經自己畢恭畢敬的人,能帶來快感的同時,也會掩飾自己之前行為的羞愧。

透過對曾經仰望的角色落井下石,以此來尋找優越感和滿足感,這是市井小民典型的病態心理。

孔乙己直接的形象刻畫,他真正的問題不是麻木愚昧

孔乙己在小說中,除了別人眼中的形象之外,還有很多直接的描寫,這些描寫能讓我們更好地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孔乙己穿長衫站著喝酒,說明他心裡是有著讀書人的尊嚴的,對於生活有著最後的堅守;

孔乙己從不長時間拖欠酒賬,說明這個人有著最基本的誠信意識;

孔乙己將本就不多的茴香豆發放給小孩子,說明他是一個內心和善的人;

孔乙己感受到“我”對他的態度和“短衣幫”們不一樣時,主動教“我”識字,為“我”的未來做考量,說明他是一個懂得回報的人。

所以,孔乙己真的是一個麻木、愚昧、呆板的人嗎?

我想不是,他只是一個固執的人,即使在這樣的年代裡,他也不想放棄作為讀書人最後的尊嚴。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他不拋棄誠信,不拋棄良知,甚至主動教授別人他最看重的“知識”。但是,迴應他的是小說裡兩句一模一樣的話:

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既然孔乙己並不是罪大惡極的人,那麼真正出問題的就是這個社會了。

將自己的歡樂主動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這樣的社會又何談道德、良知呢?真正黑暗的不是孔乙己,而是這個社會。

孔乙己承認他“偷書”了,其實從這一情節來看,孔乙己在“偷書”之後有著很幼稚的辯解: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在什麼情況下會有這樣的辯解呢?自然是他良心未泯的時候。他也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但為何會如此呢?

因為他偷的是“書”,書這種東西在當時並不值錢,很多古籍甚至都用來包燒餅,孔乙己“偷書”那就自然也不是為了賣錢了。所以可以想見,孔乙己偷書的目的是為了書中的內容,也就是“知識”。

然而,因為“偷”,他就要被吊著打,要被打斷腿,

做出這種行為的還是一位“舉人”。

可以想見,這個社會的私刑已經氾濫到何種程度?這個社會所謂的“讀書人”都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所以,真正要揭露的,不是孔乙己這種固執的底層讀書人,而是那些借讀書之名荼毒社會的“讀書人”,他們才是科舉制度下的罪惡產物。

魯迅在創作《孔乙己》時,人生處於一種什麼階段

在《孔乙己》問世之前,魯迅和錢玄同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這段被稱為“鐵屋問答”的對話被收錄在裡《吶喊》自序之中,認為這個社會就像那個鐵屋一樣沒有希望的人正是魯迅,錢玄同告訴他,有人還清醒著,就還有希望。

這才有了《吶喊》的問世,而《孔乙己》正是《吶喊》中的一篇。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從這種“巧合”可以看到,孔乙己的形象也有可能不是一個負面的,而是代表著魯迅、錢玄同等等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畢竟這個孔乙己所面對的境況和當時這些文化先驅們的遭遇是非常接近的。

他們是讀書人,孔乙己也是讀書人;他們想要喚醒國民,孔乙己同樣想傳播知識;孔乙己在社會中並沒有太多的關注,而這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也同樣如此:

彷彿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

這樣來看,魯迅在《孔乙己》中真正要揭示的並不是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荼毒,而是整個社會對知識的一種極度不尊重。

當時的人們是麻木的,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處境,在封建勢力和外來壓迫下依然麻木地活著,不思反抗。並且這些人還對能改變其命運的“知識”加以嘲弄,拒絕接受思想上的啟蒙。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荼毒,這在整個社會中算得了什麼大事呢?只是某一種社會階層的沒落而已。

只有將批判的矛頭指向社會的共有的弊病,以此來警示國民,這才符合《吶喊》的宗旨。

我想,這才是《孔乙己》真正要揭示的內涵。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步武堂2020-01-01 01:08:03

感謝邀請!

孔乙己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當中的人物,也是這篇小說當中唯一的一個“有名有姓”的人物。既然是小說人物,那麼這個人物應該是虛構的。當然,虛構的人物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多數都有他的原型,只不過生活當中的原型並非一個人,而是某一類人的綜合體。孔乙己這個人物也不例外。

魯迅的文學作品當中,小說佔的比例並不高,但都很經典,在他的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大多都是很典型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阿Q”和“孔乙己”。“阿Q”是“愚民”的典型代表,而“孔乙己”則是“落魄文人”的代表。

魯迅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反帝封建鬥士,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之一。他的一生當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鬥”中度過,所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但是魯迅的激進最核心的只是“批判”。他非常痛恨中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對國人的愚弄和殘害,致力於“喚醒民眾”。但是,他的鬥爭或者說爭鬥,是致力於“破和批”,而對於究竟用什麼來解決當時中國的“舊和愚”,我們並沒有從他的文章中找到明確的答案。

他既激烈的反對胡適們,也和“左翼作家聯盟”有明顯的裂隙。善於鼓吹“破”而對於“立”也很偏激——贊同“消滅漢字”,其實就是相當於倒洗澡水把孩子也一起潑掉。

孔乙己這個人物的“人設”,非常明確的表達了魯迅對封建社會的“文化和制度的痛恨”。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虛構的,但是在他身上魯迅賦予了他幾乎所有的舊文人的“落魄與齷齪”,“虛偽與酸腐”。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像孔乙己這樣的集中了所有的“舊文人的不堪”的讀書人,應該是非常少見的。

事實上,對讀書人的尊重一直是中國社會的傳統,而讀書人當中也的確有落魄者,但落魄乃至悲慘至孔乙己,也只能是魯迅先生的“設計”。

中國的讀書人,無論是風光還是落魄,都是中國文化的守護者,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階級”。

在魯迅的筆下,孔乙己是虛偽的,甚至是虛榮的。作為咸亨酒店唯一的穿長衫卻沒有資格坐下來喝酒的“落魄之人”,魯迅很是鄙視,於是孔乙己身上的毛病就多了起來:迂腐,虛偽,偷盜,賴賬等等的不堪都集中在這個滿嘴“之乎者也”,能寫出“茴”的六種寫法,把不多的幾粒茴香豆發給孩子然後“多乎哉?不多也”的讀書人身上。

當然在鄙視的“解恨之餘”,魯迅也多少給予了一些同情,但是這種同情和憐憫的確是在“鄙視”的前提下,至少對我本人而言,魯迅對孔乙己的“作賤”還是讓我感到很不適——至少孔乙己還是在努力的保持著一個讀書人的善良和尊嚴。儘管在魯迅看來這種尊嚴似乎“一錢不值”。

我倒是覺得,魯迅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要表達的應該是對舊文化以及在舊文化環境下造就的舊文人的鄙視。至於科舉制度本身,魯迅的仇恨似乎並沒有那麼強烈,或者說他的某種經歷或家庭背景導致了對“科舉制度”的仇恨或者憤恨。

相對於孔乙己這個人物,魯迅在《阿Q正傳》當中塑造的“阿Q”這個人物就要深刻的多,也更有典型意義。因為時至今日,孔乙己現象似乎快要銷聲匿跡,落魄的群體似乎和“讀書人”越來越遠。而“阿Q”們似乎是一直存在。

和尚摸得,我為何摸不得?

——當代的“阿Q”們似乎在近百年的時空變化之後,依然是這樣的心態。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星火燎原753720212019-12-30 11:31:32

勿庸置疑,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孔乙己的下場悲慘至極是一定的。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實際上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我們不仿想象一下:孔乙己科舉不及第,名落孫山,一個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再加上其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先是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了餬口他不得不小偷小摸,一次又一次被打,最後被為富不仁的財主打折了腿,此時此刻他又徹底地被剝奪了生存能力。最後的命運就如同作者書中所寫:大約孔乙己是真的死了!孔乙己也有自己所想要的尊嚴,偷東西他也是非常羞愧,希望別人給自己點兒臉面,不要指指點點,然而他這點兒尊嚴最後也被那個吃人的社會連同他的生命一起被吞噬。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鐵鷹2019-12-30 12:56:52

中學課本上學的魯迅小說《孔乙己》,特別對“茴香豆”印象很深,覺得一定很好吃,至於孔乙己總是擺著一副文鄒鄒的,又窮又酸的樣子倒覺得很可笑,大概過去的落榜秀才就是這個樣子吧,滿嘴裡之乎者也,一身的潦倒破敗,沒人瞧得起,因為那一身的“本領”無用武之地,還不如大字不識一個且能幹活的大老粗受歡迎。

今古同理,比如現如今一個非常有學問,卻沒有積累任何財富,還欠一屁股債的人會有人願意親近他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俚言2020-01-06 16:23:59

孔乙己的遭遇,確實是不忍卒讀。正因為如此,以魯迅兄弟為代表的新青年,才毅然決然地跳出了傳統科舉的窠臼。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在孔乙己的年代,曾經輝煌的科舉制度走到了窮途末路。大時代的浪頭,擊碎了多少個孔乙己的美夢。這是孔乙己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隨著西風東漸,外部的西洋文化隨著堅船利炮洶湧而來,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的衝擊,不可謂不大矣。孔孟之道的溫文爾雅,抵禦不住強者通吃的弱肉強食;曾經的王道,在馬基雅維利主義的不擇手段面前,簡直是不堪一擊。此時,朝廷早已慌了手腳,遑論孔乙己這樣的腐儒呢?

痛定思痛,如何才能救中國?如何才能救自己?這是擺在每一箇中國人面前的,不得不回答的考卷。 這麼一來,那些率先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就請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與科學。

當時的出國留學,說白了,就是為自己找一條出路。也就在這個時間點上,日本順勢打開了大門。魯迅先是到仙台學醫,後又棄醫從文;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先是在南京海政學堂學習輪機,後來,也奔赴日本留學了。

鼠目寸光的孔乙己,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困臥書齋,皓首窮經,竟然落得個惶惶不可終日的下場。我們現在,說孔乙己不夠努力是不客觀的。不過,他的保守和迂腐,確實是其致命傷。

幸虧,時代不同了。如果,我們身處的當今的社會不那麼功利的話,就應該有孔乙己他們的立錐之地。道理很簡單,甘守清貧的窮秀才,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我認為,研究腦回路的,炒制茴香豆的,琢磨回字有幾種寫法的,都應該體面地活著。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棲鴻看紅樓2019-12-30 15:26:31

是的,就是這麼不堪。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孔乙己一生讀書,但是沒有考中功名。年紀總到中年了,可是沒有家,沒有親人。他的書法不錯,本來可以靠一技之長,謀生吃飯。但是他“好喝懶做”,經常“連人帶書,一起失蹤”,也就是說,他在人家家幹活,還要順手牽羊偷東西。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這麼一位仁兄,還不算“不堪”嗎?

不能因為一個人可憐,就否認他的可恨之處。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厚德載物健行天下2019-12-30 12:06:55

孔乙己再魯迅先生筆下可謂活靈活現的再現了酸腐文人的落魄形象,可以說含淚的微笑!再當時封建社會受科舉制度影響,很多人為了更好的生活可以說是飽讀詩書,有句詩說的好,板凳須坐十年冷,更有甚者,板凳做壞了,連個舉人也沒考上。孔乙己就是那窮秀才,書讀的多,又不會變通,更別說人情世故,只會之乎者也的行走人世間,再那個年代,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了。讀書並沒有改變他的人生,更沒有讓他實現自己的人生願望,相反的書讀的多了,精神倒也出了問題,好擺架子,顯弄學問,出身低微,自然受到周圍人的冷嘲熱諷了。可見這樣的人可以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了!孔乙己的人生每況愈下,因為偷書而打,還死不悔改,一句話偷書不為竊,為自己的行為自我開脫。就因為這個事件被人打斷了腿,爬著去了一次咸亨酒店,或許過了多日也沒有來,或許酒店的記賬板上還有孔乙己的欠賬,但是終許沒有來,或許死了。在我看來,就是孔乙己倒死可能也不會明白自己沒什麼這麼慘,也因為讀書害了性命!悲者不幸,而活著的又有多少不幸呢?黑暗的社會,人人自危,缺少人生的希望,這也許就是舊社會大多給人的樣子吧!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劉映初成名中心2019-12-30 11:36:12

魯迅的文章是讓中國人民起來,萬眾一心打爛舊世界,是大時代的號角。是時代的里程碑。魯迅先生的願望變成了現實。魯迅先生若生在今天一定會告訴孩子們,現在要建設新世界。不可以老是砸起來沒頭。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春風化雨沐東方2020-01-06 20:36:51

孔乙己是一個名人,很多人都知道他。

很多人也知道他的故事,比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再比如:讀書人的事算偷嗎?

那麼,他還有些什麼故事呢 ,他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一、一個慣於小偷小摸的人

孔乙己是個沒有考中功名的讀書人,按理說以教書寫字為生是沒問題的。可偏偏又生就了一副好吃懶做的身子骨,懶就懶點吧,為什麼沒事順走人家東西呢?“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也真是沒有枉費了一肚子的學問,辯解的雖然蒼白,但是卻說的振振有詞。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二、一個不肯放下架子的人

孔乙己有讀書人的架子,端的還挺高呢,即便是在貧困潦倒的時候。一襲長衫著身,那可是身份的象徵,萬萬不能脫下的。自然,那些“短衣幫”是不入法眼的,怎麼可能與他們為伍呢。可是生活中又少不了接觸,那隻好相處的時候裝一裝了,喝酒絕不能與他們平起平坐,這可是一個不欠酒錢的人啊!

三、一個不願夢中醒來的人

每個人都有夢想,孔乙己也不例外。讀書,考取功名,揚名天下,走向人生的巔峰。奈何隨著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科舉制也走向了沒落。時代不行了,不要再做白日夢了。即便你不肯放下讀書人的架子,即便你沒事就拿走別人家的東西,但好在於社會沒有大害。只要你醒來還是個有用的人,還是個可以自食其力的人,醒醒啊!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四、一個心底有著善良的人

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呢?小孩子們躍躍欲試,於是,表現好的小孩子得到了好東西吃哦。可是,孔乙己也沒有餘糧啊!這幾顆茴香豆原本是他上佳的下酒菜啊。於是乎,從中看出了孔乙己的善良,他可是個好人啊。至少,那幾個小孩子是這麼認為的。

那麼,孔乙己到底是誰呢?也許他不是一個人,他是一群人,化名孔乙己。

他身上有著許許多多讀書人的影子,那個時代下,這群讀書人究竟怎麼過活,實在是一言難盡。

這些人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也實在是一言難盡。

可憐、可恨,可悲、可氣,

大時代如此,又有幾人能真正走出時代的窠臼呢。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沒有別的辦法幫他,只好寫寫他,魯迅幫著孔乙己揚名天下了。

說起來還要感謝魯迅,也許只有見了魯迅,孔乙己才肯脫下長衫坐下吧。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中國文人2019-12-30 23:38:06

我覺的孔乙己並不是那麼不堪。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1】科舉制度下的犧牲品

到了清朝末期,科舉考試根本就是沒什麼價值了。尤其是之乎者也的偏離了軌道。

在加上當時的國情,孔乙己其實只是被特定環境所毒害的一類人。

魯迅先生之所以要描寫這樣的一個人,一表達了一種同情,另一種也是討恨。正應了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說法。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2】孔乙己的善良

作為一個窮的連酒鬥買不起的人,有幾顆茴香豆,還捨得跟娃娃們吃。口裡還唸叨著“多乎哉不多也”

這說明他人的本質並不壞,他有著他的善良也有著他的愚昧。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總結:

孔乙己是特定時期的產物,是一種病態的人,反應了當時病態的社會,而中國的崛起,首先就得先喚醒這種病態迂腐的人,才能拯救民族的思想和靈魂。從這一方面來說,他並不是一無是處,儘管迂腐不堪,但是他有他的善良本質。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另類文史2020-01-04 09:28:49

另類君解題^_^

《孔乙已》,1918年發表在當時的《新青年》雜誌上。此時正是“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文化界鉅變前夜,一年後的五四運動此時已然有崢嶸之跡象。

迅哥兒創作《孔乙己》,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炮轟,他並非針對孔乙己作為“不第秀才”的個人遭遇,而是對整個封建科舉制度以及封建文化的大範圍攻擊!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孔乙己的人設是“沒有功名”、“好吃懶做”、“貪杯”、“偷竊”、“苟且偷生”……

然而我們從《孔乙己》全文的字裡行間中,看到的卻是一個和善的,有誠信的,有儒人尊嚴的落魄書生。

所有關於他的負面評價,都來自於“聽人家背地裡評論”,而文中並沒有對孔乙己個人的直接評價。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最後切題。封建科舉制度下,選拔並豢養了許多“帝王家奴”,然而能躋身於士大夫階層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讀書人在科舉制度的弊病下,儘管皓首窮經,最後卻成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社會廢物,缺乏謀生技能,難以融入現實社會中,生存都成問題。

然而另一些躋身於體制內的“成功者”,例如文中的王舉人,居然對孔乙己動輒暴打,至於“打折了腿”,最終孔乙己“大概的確可能死了”。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其實從兩千多年前,孔丘和他的門徒們四處奔走的時候,中國文化的宿命就已經摻雜入了一些病菌,在數千年“明儒暗法”的運作下,封建文化摧毀的不只是中國民主科學的根莖葉,更有人性良知的光輝!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海雲天2019-12-30 11:59:30

不只是清朝末年哪個朝代都有家庭沒落的窮書生。他們雖然家庭沒落後生活窮困潦倒卻因為自己能識文斷字自視清高瞧不起種田的農民和做買賣的商人。即使是沒飯吃,也放不下那窮酸的架子。經常被人們嘲笑成為人們飯後茶餘的談資和笑柄。正是因為那個年代讀書認字的人很少,想要走上仕途當官的人都是要有學識的。這些人總是夢想總有一天會有出人頭地的時候。所以就有了很多像魯迅小說中孔乙己這樣的人。應該正確的說像孔乙己這樣的人他們自身的學問真的不咋樣,但是他們成天始終都是活在他們自己設計的夢想當中。 這就是他們的悲哀之處。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袁如軍8402019-12-30 14:03:48

孔乙己,是時代的寫真,魯迅先生筆下的靈魂,社會的現實。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肉團小咪2019-12-30 19:18:52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人們只看到了他的迂腐,卻未看到他的善良。今天給大家分析一下,魯迅《吶喊》集中的一篇白話文小說《孔乙己》,我前前後後也分析了不少孔乙己在那個時代生活的為難之處,也分析了那個時代對於孔乙己的“迫害”。所以很多人都說,其實孔乙己之所以有後面的結果,都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那個社會。這裡我是其實非常不認同的,是的,我承認,孔乙己是非常的迂腐。但是僅僅用迂腐二字就概括得了他的一生嗎?我想這是非常的不公平的。這也是對孔乙己個人的極大抨擊,我們都講,看人要看全面。是,孔乙己是因為他的迂腐所以才導致了他最後的死亡,可是他那僅存的小心翼翼的善良你們看到了嗎?孔乙己是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下的,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認為,他最應該放下的就是他作為封建制度下讀書人的尊嚴。最後他是放下了,偷了東西不再狡辯了,可是這也是他生命的盡頭了。每一個人都有支撐他活下去的信念,這個信念我們沒法用好壞來區分。孔乙己最後放下了他心中的信念,所以導致了他對生沒有了什麼慾望。雖然他的信念在很多人眼中是非常迂腐的,是不正確的。可是當時,又有誰不是呢?丁舉人感覺孔乙己的信念比較好笑,所以他的信念就是用封建制度的官僚主義去懲治那些危害自己利益的人。那群短衣幫不迂腐,感覺孔乙己的“偷”和“竊”是無理的狡辯,所以,他們的信念就是能夠活下去什麼都無所謂。可是這些在小編看來,又與孔乙己有什麼不同呢?剛在一篇博文上看到了,有一個人偷了東西,被抓到了,但是拒不承認。他的原話是這樣的。“我不是偷,我這是盜,比較高雅。為什麼呢?因為你們聽到的一般都是江洋大盜,什麼時候聽說過江洋大“偷”啊。像這樣的人,我們不能拿他和孔乙己比,這種人就有點潑皮無賴了。其實很多人會說,這不就是和孔乙己一樣嗎,這個和孔乙己的和“偷”和“竊”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你是這樣的想法,那真的是拿你沒辦法了。孔乙己是很迂腐的,但是他的迂腐只是這個人的一面。他的另一面在小編看起來,是非常的善良的。在作者的敘述中,我們知道,其實咸亨酒店門前有一個粉板,上面用來記所有門客欠的錢,孔乙己很窮困,所以他的名字也會經常在粉板上出現,但是作者是這樣說孔乙己的,”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其實這就說明了孔乙己的善良。他知道自己生活的比較窮苦,所以他不願再讓這份苦強加到別人身上。欠了錢就要還,還要按時還,是他善良的本性使然。他如果沒有善良的本性,完全可以賴賬,就像剛剛我們說的那個人“偷”不叫“偷”叫“盜”這樣充滿了俠義。他如果耍起無賴應該會比這個人有更高的水平。但是他,沒有選擇這樣做,比別人的品行都好,就說明了孔乙己要比任何人都在乎自己,在乎自己的品德。那麼窮困的情況下,依舊保持那麼好的品行,這樣的孔乙己怎麼能不善良呢?其實這就是孔乙己作為讀書人的傲骨吧,雖然他是依舊堅持了封建科舉制度能帶給人飛黃騰達的機會的迂腐想法,但是如果把他的這一點拋棄,那個時代的人,能做到他一般的有幾個呢?還有那得之不易的茴香豆,本來就沒有幾個,他還是堅持分給了小孩子們。那群所謂的認為比孔乙己更好的人呢?有誰能這樣做呢?還有其實從小孩子們的表現來看,就知道,其實孔乙己是非常善良的。這群小孩子,知道孔乙己善良,知道能從孔乙己這裡要來東西吃,所以才會找他要。可嘆,世人只知道孔乙己迂腐,卻看不見他的善良。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隴上老妖2019-12-30 17:51:49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金都一非書法2019-12-30 23:54:28

答:是的,孔乙己是真的有如此的不堪。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教育下,孔乙己努力學習,努力成為人們眼中的文人,從“回”字的幾種寫法得到佐證。而封建的科舉制度害了他,使他不能透過“八股文”而取得功名,只能淪為如同沒有文化的普通人,但他的思想卻是取得功名的文人思想,看不起除他之外的普通人,因”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故不勞動,缺少經濟基礎,結局只能是——生活不堪。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陳安農觀點2019-12-30 14:23:31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分析魯迅先生創作的孔乙己這個形象;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苦讀四書五經,熱衷於科舉,好面子,甚至於落魄到了乞討的田地,也不肯脫下象徵讀書人的長衫。中了“四書五經”的毒,滿口“之乎者也”,甚至被人戲弄了,也要自命不凡。

精神上高高在上。孔乙己是酒店中“唯一穿長衫而又站著喝酒的人”,儘管“長衫又破又髒,好像十多年未洗過”,他把這作為區別短衣幫的標誌。他即使遭到了別人的諷刺也不屑於反駁,在自己的世界裡,他是高貴的,精神上是區別於這些短衣幫的!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麻木不仁,不知道反抗,中了封建主義的毒。孔乙己幻想著自己透過科舉變成有身份的人,走到了偷書的田地,被人毒打致殘,他卻鬧不明白自己走到這步的原因是什麼。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善良、誠實,有慈愛心。孔乙己還儲存著善良誠實的一面。如教人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不拖欠酒錢等。

魯迅先生創作的這個孔乙己形象,反應了舊時代文人的迂腐,好面子,不知道反抗,中了封建社會的毒。但這個形象也有可取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善良,他的誠實和慈愛。這些都是人性中的閃光點。

用魯迅先生的話來形容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在春天路等春天2019-12-30 19:15:37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合時宜,言談、舉止、穿著通通都和當時主流價值觀的要求充滿了矛盾和衝突。

彼時恥笑窮人穿長衫的心理,猶如今人看到富豪名流衣冠楚楚就讚賞,平民穿得正式就譏笑。但,孔乙己的窮講究不是迂腐,而是落魄的人在堅守殘存的尊嚴。真正可笑的是社會底層人民之間的互相攻訐和傾軋。

在窘迫的環境下仍然注重形象的人值得尊重,懂得這一點,當代中國人不至於被諸多旅遊國家另眼相看。

文明人在一群野蠻人裡確實會遭到嘲笑,孔乙己的言行並無乖張,怪誕恰恰反映的是畸形的世道人心。

排出九文大錢的做派亦是如此。非得抖抖嗖嗖的從裡三層外三層的塑膠袋裡摳出來,才能讓自甘墮落的看客們覺得滿意,因為這才是和貧賤身份匹配的正確開啟方式。

偷書和竊書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孔乙己要辯解的是書在不同人手中的價值,是作為財物還是學問,是拿去賣錢還是閱讀。

在不讀書的人眼裡,書僅僅是作為財物和文化標籤存在,就好像很多文盲家裡都有書房都有書籍,但從沒看過也看不懂,然後會背書的流浪漢沈巍就成了被埋沒的國學大師。

在孔乙己眼裡,他要的是書的內容,而非紙質載體,但這二者又無法剝離,所以他的辯解一半是世俗的羞恥心,一半是夏蟲不可語冰的無奈;而眾人的嘲笑,純屬書作為財物的不值一偷,和笑貧不笑娼同理,由此窮酸孔乙己的辯解更加可笑。如果換成富人換個角度,這種行為馬上幻化為愛書成痴,完全是一樁雅事一段佳話。

試問當今世上巧取豪奪的人有多少,所得又何止是書價那麼菲薄?未見斯人流露羞恥之心,只見集體由衷豔羨之情,搖身一變還可以是奮鬥成功的正能量。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國人的普遍認知和舊時並無二致,魯迅先生萬萬不會料到初衷會被這樣離題萬里的曲解。

孔乙己知書、識禮、與人為善,幾顆茴香豆都不忍拒絕與孩童分享,說是君子之風也不為過,但最終還是因為貧困做了賊被打斷了腿……我想最後偷的一定是食物。魯迅先生控訴的是腐朽黑暗的社會可以讓善良的讀書人學無致用困頓到做賊,字裡行間是深切的悲憫和同情,他要聲討的是黑暗社會對人的摧殘和迫害,而不是閱讀範圍沒有超過教科書範疇的諸君所理解的麻木不仁。

抽離現實人云亦云缺乏同情還自我感覺良好才是真正的麻木不仁,和咸亨酒店的那些看客如出一轍。

有羞恥心的人怎可能麻木不仁?無計可施罷了。

迂腐是指恪守教條不知變通,但我們要看這個教條是善還是惡,如果是善的,只願這個浮躁暴戾的社會少一點變通,多一點迂腐。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津沽一頁書2019-12-30 17:42:11

不堪,本意是不匹配,放在問題裡應該是“可憐又可恨”的意思吧。

那麼孔乙己的不堪不是外觀的,是自我認知與社會地位的,以及孔乙己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文人吧。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孔乙己的“不堪”在於他的格格不入,他的自我認知是自己是讀書人,有文化,簡單說就是不是普通人,因此他就不做普通人的事情。

而他的社會地位呢,一言以蔽之,就是鄉村無產者。

孔乙己的外貌聽起來並不十分醜陋或者奇怪。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但是第一個“不堪”出現在外觀上,本是短衣幫的消費,“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給讀者第一印象是,這是個落魄文人,可憐可嘆。

本來科舉不中並不是什麼醜事,但是酒店短衣幫三兩句就暴露了孔乙己第一個可恨,“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

此時,孔乙己之前傲嬌的態度,就顯得可恨,而他格格不入的回答,更讓自己變得可笑,“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

自此,孔乙己第一個“不堪”到了極致,斯文敗類的帽子已經沒跑了。

第二個不堪是孔乙己所學與時代所需完全沒關係。

“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作者用一個“回”字,寫盡了清末某些文人的醜態:僅僅是尋章雕句,對於實務一無所知,這樣的學問是“不堪”的。

第三個不堪是孔乙己代表的那個時代文人的不堪,我們可以看到,孔乙己最後是被同行害死的。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⒁,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可以看出,孔乙己“這一行”(文人),成功了就是丁舉人,失敗了就是孔乙己,而即使“成功”的丁舉人也絲毫沒有同情心,對自己沒落的同類沒有絲毫憐憫之心。

孔乙己的可憐,也是對丁舉人的可恨,他們成了一體兩面的對比。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因此,孔乙己本身的不堪折射著時代,這也是《孔乙己》這篇作品的偉大之處。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潮人在深2019-12-30 12:41:30

舉幾個例子,孔乙己鼻毛鬍鬚不刮穿條褲衩拖鞋去公司面試,難看不禮貌被趕走後說公司不尊重他。孔乙己不交停車費被保安扣車推趕,自己還覺得是保安不懂尊敬“文化人”,丟人現眼遭圍觀。孔乙己光天化日之下在去施工場地搬人家的磚石來蓋自己的房前屋後被監控拍到抓到,他跟保安理論這不是偷!這是“拿”。

夠難堪了吧!在現代就是個二級腦殘,看不清現實世界,脫離實際,落後邋遢,卻總是拿自我勝利的精神跟人家爭論不休。

這樣的人不會難堪嗎?這樣的人只當笑料,不是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䗝豆2019-12-30 13:17:42

孔乙己的悲劇是他那個時代的普遍現象,表面上孔乙己又懶又酸,是個十足無能的廢物,實際透過孔乙己的悲慘境地,我們所能感受到社會的冷酷與壓榨,即便是被壓榨的短衣勞動者,被欺凌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欺凌更弱小的人。

孔乙己有一顆童心,他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他在酒館是唯一穿長衫的窮人,他寫字很好看,卻沒有人尊重他,有的只是對他的嘲笑譏諷,他就像受傷的羊羔,周圍人不停的揭他身上的傷疤,聽他的哀嚎,以獲得滿足,也只有孩子們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這個和善而又不小摳的老人。

從孔乙己對孩子的態度,他的酒品看,他怎麼可能偷人家東西,孔乙己在酒館眾人都說“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試想,孔乙己偷啥不好,非得偷書,不值幾個錢的東西,再有多大點事兒,要吊著打,這何家不去報官而直接用刑,可見霸道。再看這句原文:

“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⑾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

魯迅先生在這裡,人和書籍紙張筆硯,強調一齊失蹤,我猜測,會不會揭露東家醜事,被東家關起來了打,打後給了九個大錢的封口費。再看孔乙己在丁舉人家到底偷了什麼,誰都不知道,就知道打了大半夜,把腿打折了,連偷的證物都不用拿,直接打,黑社會老大能當舉人,樂於助人的讀書人卻被定性成小偷,終在人們的嘲笑中死去,是孔乙己不堪麼,是邪惡勢力當道的時代,僅靠善良是無法生存的,必須拿武器去鬥爭,才有出路,我想魯迅先生也有這一層意思。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枕書囈語2019-12-30 12:23:16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初中學過,至今還印象深刻: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摧殘下,不得志可憐可卑的文人,但他也有一些良好的品質:喝酒不賒賬,很誠信;用手指沾著酒在桌上教小孩子寫字,分茴香豆給小孩吃……對人無害,經常被酒館裡的人取笑,魯迅先生對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灕江倒影cdh2019-12-30 13:59:56

個人的故事,歷史的縮影。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使用者67332214902019-12-30 13:13:26

藝術創作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縱覽千古2019-12-30 16:55:14

魯迅作品中的“孔乙己”本無真名,只知其姓孔,於是死後大家從“上大人孔乙己”中根據其形象冠上的。迂腐,刻板,不知變通,同時又無實際生存能力,只會找一些生僻的字詞來顯示自己的學問。“上大人孔乙己”是用來練毛筆字的貼子,流行清道光年間。因為含有中國字最基本的筆畫,適合初學者書法入門。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記錄鄉愁馬丫2019-12-30 11:50:34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總想認認真真的活著,多少要為這個世界盡一份力,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活成你想象的樣子。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山水1449038822020-01-07 23:24:23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一,他懂得自嘲,內心善良。你看,他一到小酒店,所有的人都拿他取笑,而他從不反唇相譏,甚至連為自己辯護都不會,他只是不理人,對櫃檯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實在被無聊的酒客們逼急了,也只會說“竊書不能算偷”,還有什麼“者乎”之類,徒然更引得眾人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二,他講道德,守信用。雖然他有個可笑的、也不好的名聲,即受僱給人家抄書時,最後往往“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似乎太隨便,也太不可信,“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比別人都好”,欠了錢,不出一月,定然還清。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三,他古道熱腸,樂於助人。原文說他穿著破舊髒的長衫,可見他生活窘迫,可是他還經常從一小碟豆子裡撿出一些給小孩吃,還熱心教“我”認字,可見他是善良的。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四,他懂得慾壑難填,量腹而食。凡事有個節度。偷竊固然是不對的,但他只是“偶然做些偷竊的事”,要是全世界的犯罪分子都能懂得“節制”,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許心2019-12-31 20:14:48

首先肯定的回答:是的

孔乙己是我們讀了書又沒有讀文化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縮影!一個典型的清高、虛無、還孤傲而又迂腐的形象!

為什麼我們中國近代被西方列強攻打,區區2萬人不到一路常侵直入佔領華夏??

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斷層,近代人只讀死書,讀死書,認死理,讀書就越讀越輸,讀得嘴上一套套,行動無了了,我們不讀真經,我們沒有傳承到中國龍的精神,沒有傳承中國文化《易經》中自強不息,團結一心的精神和力量,所以落後捱打……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聞香沽酒2019-12-30 14:05:07

沒有,其實是個可憐可悲的人物,但是心底卻始終是善良的,就從他給豆豆那些孩子吃的這一點來說,這個人物讓人心酸落淚。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作家劉天然2019-12-31 00:41:25

不是。相反還有不少優點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南山蘭2019-12-31 14:55:43

孔乙己,沒有什麼不堪!

他只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種人性的典型代表,而孔乙己這種人,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任然佔據著大多數!這其實就是我們這個社會中一些事與願違、懷才不遇、而骨子裡又有點自命清高的人的這一類人的總稱!

我們環顧左右,仔細瞭解,其實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是孔乙己!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喜正國學讀書2019-12-30 11:56:10

歷史人物作為客觀的存在,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解讀,更何況一位虛構的,典型人物,魯迅加入了藝術加工,為表達他反對封建文化,於是創作了孔乙己,所以孔乙己並不是如此不堪,是深度理性思維的結果,以為孔乙己這樣不堪,大約是應試的需要

當然,孔乙己在小說裡確實有不堪的地位,這也是典型人物需要表達作者意思所必須的命運

小說裡的孔乙己,讀過書,也會偷盜,也有愛心,其實按儒家的標準,並不算一個讀書人,論語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以窮,但不可以偷東西,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這些孔乙己都做不到,嚴格說,只能算一個封建制下應試教育的個例,魯迅寫這樣是為了攻擊封建教育的腐朽,和時代交替的動盪,所以把孔乙己塑造成,迂腐,無能,可憐,的形象

所以講,孔乙己在小說裡,是可憐的

但現實裡的人物不可以用小說裡的典型人物去概括,一位教師寫的教育著作裡寫道,每一位同學的行為裡,都含有正面動機,歷史上成功的人物,都經歷過患難,但不堪的處境不能影響他們的成功,關鍵是內在需要努力

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為大丈夫

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歡迎喜歡國學的朋友關注我

交朋友讀書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知識在民間2020-01-21 15:25:11

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李盛輝6662019-12-31 11:28:18

不是不堪,而是一個時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