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AA-1空對空導彈是自己研製?還是來自於外國技術?林哥講武堂2021-05-16 21:23:32

先給結論:AA-1導彈的部分技術來源於德國,但是做了相當大的改進。

AA-1是蘇聯研發的第一代空空導彈,AA-1是西方國家給的名字,蘇聯自己命名K-5,該彈的技術源頭是德國二戰時期設計的X-4空空導彈。X-4空空導彈在戰爭結束前完成了試驗,但是沒有趕上參展。二戰結束後,X-4相關的技術資料被蘇聯和美國獲得,併成為各自國家第一代空空導彈的鼻祖。

蘇聯的AA-1空對空導彈是自己研製?還是來自於外國技術?

美國空軍博物館中隨同FW-190一起展示的X-4,而前者正是X-4的計劃載機

不過,蘇聯發展出來的K-5相比於X-4,還是有很多改進的。最大的改進就是導彈指令方式,X-4採用的是有線指令方式,導彈發射出去之後還拖拽這一根嚐嚐的指令導線,用於接受戰鬥機傳輸的指令。導彈在飛行過程中,飛行員依靠肉眼識別目標,然後控制導彈的飛行航向和飛行姿態。這就讓導彈使用的靈活性大大降低了,甚至連戰鬥機都沒法做大範圍的機動。因為二戰期間的戰鬥機還是螺旋槳飛機,飛行姿態稍微不慎,螺旋槳就可能切斷指令導線。

蘇聯的AA-1空對空導彈是自己研製?還是來自於外國技術?

X-4

而K-5則改為了無線電指令制導,由戰鬥機的跟蹤雷達發射指令波束,控制K-5在波束內飛行,直至飛抵目標,也就是所謂的無線電駕束制導。

蘇聯的AA-1空對空導彈是自己研製?還是來自於外國技術?

米格-19P和K-5

饒是如此,K-5的技術水平也先進不到哪去。因為這種無線電指令指導模式,要求戰鬥機必須全程照射敵機,直至導彈命中目標。可是K-5的射程太短了,根據蘇軍的戰術手冊,使用K-5必須在距離敵機2000米左右才能發射。而K-5孱弱的機動效能,又決定了只能攻擊大型轟炸機等慢速目標。在攻擊過程中,給K-5提供照射的戰鬥機與轟炸機的距離會急劇縮短,這會讓戰鬥機暴露在轟炸機後半球的火力範圍內。

蘇聯的AA-1空對空導彈是自己研製?還是來自於外國技術?

測試中的K-5

因此,到了50年代後期,K-5已經嚴重落後,並沒有服役多久就全部退役了。

蘇聯的AA-1空對空導彈是自己研製?還是來自於外國技術?

霹靂-1進度緩慢,出現了服役就落後的尷尬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當初在米格-19P殲擊機的時候,作為配套也引進了全套的K-5技術。但是一直到1964年才完成試驗,並命名為霹靂-1。不過在我軍的的各種公開影像中,很難找到霹靂-1的資料。估計也是因為太過於落後,價值不高,所以沒有大規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