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洛晟射聲2018-04-03 14:13:04

洛陽和西安之所以建都多主要是兩個原因,各不相同。建都洛陽的原因很簡單,地處中原糧食主產區中心位置,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皇帝和貴族都喜歡在這裡享受生活,洛陽四季明顯且夏季特別長,從四月到十月天氣都不寒冷,水利資源取之不竭,幾千年來從未有過大型天災。建都西安的原因更簡單,西北部地區小國眾多,軍隊要集中此處防禦,皇帝又想直接監管軍權,西部地區只有咸陽附近生活環境比較適宜,因為有渭水,在往西南北算是丘陵山地。古代人生存看水源,平整的土地加足夠的水,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和軍隊。當年劉邦一心想留到洛陽享受,被張良勸說後才遷都長安,為的就是將軍隊置於匈奴和其他胡人韃子的正面。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坤坤小老婆722018-04-03 11:26:36

古代皇帝喜歡在西安和洛陽建都,存在即合理,毋庸置疑,古時候的長安(今西安)四通八達,交通便利,人口眾多,氣候還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實在是適宜居住的不二選擇,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把都城建在西安的旁邊,咸陽,秦朝對後世的影響就是潛移默化的,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

西安自古處於內陸,是典型的關中平原,土地適宜耕種,人口自然比周圍其他地方增長迅速,經濟發展也是遙遙領先於其他地方,而作為古代的都城,首選肯定是西安,洛陽,這些地方的糧食產量足以維持都城眾多人口的消費,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安定、祥和的首要條件,統治者也是希望國泰民安,國家繁榮富強,老百姓對於自己的統治滿意,全都其樂融融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

西安,洛陽也是處於國家的中心地帶,對於管轄全國的領導是很好的輻射作用,北方的領土也不是很遠,南方的反叛分子也不敢輕易來騷擾,這是西安,洛陽作為都城的強大威懾力,周圍的一些小國家也不敢造次,國家統治相對輕鬆,萬古江山,流傳千秋萬代。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貴的人心疼2018-03-03 08:16:19

我來問下某地網民,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網裡河南簡介一欄裡,對於歷史淵源裡這麼一段話你們怎麼看“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眾多,”。既然這麼具有權威性的官網裡描述是九朝古都洛陽,那麼為什麼還有些人還要硬說是十三朝,並且還要狡辯就是代表最多的意思?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開心的田園老爸2017-06-12 22:25:26

都別吵了,搜一下最新新聞,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奠基,去看看歷史再來說話。看看誰建都最早,誰時間最長,最早的中國雛形在哪裡,華夏文明起源在哪裡,大家以後也別再跟陝西人吵了,他們已經開始稱陝西以東為東夷了,多可怕,稱華夏文明為東夷,把祖先都不要了,口口聲聲說華夏文明在陝西,因為黃帝陵在陝西,這時候承認黃帝是祖先了?可是黃帝是哪裡人親知道麼?口口聲聲河南擔,罵誰呢?你的祖宗就是河南的!你們矛盾不?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至樂無如讀書2017-05-18 18:00:16

奉勸大家不要爭了,再說我們說了也不算,學界早有定論。中華古都學會的《中國八大古都大排名》(權威版)講的很清楚,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積年1077年。洛陽是九朝古都,積年885年。按大一統王朝,西安有周秦漢隋唐五朝,洛陽只有東漢西晉二朝。麻煩大家百度一下就清楚了!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洛陽印象哥2017-04-22 00:26:29

洛陽最適合建都,西安也不錯,這兩個地方建都史特別長,只不過洛陽更長而已,從今天看,建都成功,功能設施都像北京一樣,環境上西安好還是洛陽好很容易看得出來吧?所以古代選洛陽為都居多指定有道理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金龍論壇2017-04-11 10:54:04

其實這問題很直觀又很科學,就是西安洛陽這兩地都是華夏的發祥地源,又處國土腹地要衝,加上黃河、渭河流域,生存生態環境優越,物產豐富,有利鞏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的統治中心地位又便於全國輻射發展交流。……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自然1368717702017-04-11 00:16:41

有句話叫佔山為王,山高地勢有利。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有句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說明高處有利,低處不利,另外古時人們抵禦自然能力不強,高地能避災害。再另外古時北方開發,活動,經濟,比南方早,再加上當時決策者的意志,天時地利人和,就有了西安,洛陽,等這古都。這些都城的選擇是符合當時社會的,對社會的穩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洛陽印象哥2017-04-10 12:54:24

洛陽為13朝古都,俗稱九朝古都,古代九為最大,意為最老古都,西安與洛陽均為老城,是古代帝王最看重的地方,風水適合都城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至樂無如讀書2017-04-10 10:35:42

中國歷史,在封建社會,唐以前主要在西安洛陽建都(西安秦漢隋唐,洛陽東漢西晉)。宋以後主要在北京。因為唐以前政治格局是東征西討。宋以後是南征北戰!前後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南方得到全面開發,經濟重心東移南下。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旅行中國2017-04-10 10:20:00

長安(西安的古稱)和洛陽是古代中國建都朝代最多、最為著名的兩大古都。長安歷史上總共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西周、秦、西漢、新、東漢(末年)、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而洛陽在建都朝代數量上略遜一籌,共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之後)、隋(煬帝)、唐(包括武周)、後梁、後唐九個朝代。如果對以上這些朝代進行分析的話,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西安建都的朝代中屬於全國性王朝並且統治時間較長的有西周、秦、西漢、隋、唐,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屬於地方性王朝,新莽時期全國分崩離析,群雄並起,統一名存實亡。東漢末年,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期間山東地區限於混戰,五年後,獻帝出長安東走,長安已化作一片焦土。西晉末年,洛陽被十六國之一的劉漢攻陷,晉愍帝即位於長安,三年後西晉即徹底滅亡。以上兩個時期,都可以看作原先建都於洛陽的政權避難長安、苟延殘喘,所以持續時間很短,只是名義上的統一王朝。洛陽,統一的全國性政權為東漢,和隋唐的一部分時期,其中隋大部分時間政治中心在東都洛陽,唐朝時長安洛陽為東西兩京,皇帝常常往來於兩京之間,武周時改洛陽為神都,正式定為都城。從整體上看,定都於長安的全國統一政權的數量遠遠大於洛陽,但是在很多朝代中,洛陽常常扮演了長安的陪都的角色。

在古代中國,決定一個都城地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勢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首先,筆者從自然條件分析長安和洛陽建都各自的優勢。長安地處偏西,位於內地和邊疆的交界處,而洛陽居天下之中,四通八達,在交通便利上洛陽佔有優勢。而長安居關中之地,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易守難攻,一旦東方出現變亂,便可以坐鎮長安,進可攻,退可守。並且,西漢、隋唐都在北方和西北方面臨匈奴、突厥那樣強大的草原民族的威脅,長安靠近邊疆,是連結內地與西域的紐帶,時經營西域、反擊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秦漢時期,觀眾就修建了鄭國渠、白渠、六輔渠等水利設施,使該地沃野千里,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供養大批脫離生產的軍隊和官吏。但關中地區人口的過度集中,造成了當地自然環境的逐步惡化,再加上政治中心在戰亂之際又常常淪為主戰場。最後,長安的經濟優勢終於一去不復返。到了唐朝,長安城達到鼎盛,但關中卻常鬧饑荒,糧食已經不敷食用,皇帝常常帶著大臣不遠千里去東都洛陽就食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

洛陽所在的伊洛谷地較為狹小,山東的經濟中心並非在此,洛陽一帶的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但洛陽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為它最大的優勢。前面已經提到,隋唐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開始脫節。當時主要糧食產區是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和江淮一帶,京都的糧食嚴重依賴兩地的轉運。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分別以洛陽為中心分別向東北和東南延伸。洛陽成為大運河的中樞和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陽建設有含嘉倉和洛口倉這兩大糧倉,糧食到唐朝貞觀年間都未用完。如果把糧食從洛陽再運往長安,不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門峽一帶,常常出現船隻傾覆的事故。解決這個困難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遷都洛陽。

隋煬帝在位期間大多數時間都駐留在東都洛陽,洛陽取代大興城成為實際的都城。唐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政治中心在長安和洛陽間頻繁變遷。但是,受到西北邊患的牽制,長安作為都城的時間遠遠長於洛陽。洛陽控制東部,但離西北過於遙遠,對突發事件無法及時反應。並且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洛陽位於四戰之地,和平年代的優勢在戰時反而變成劣勢。所以,隋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一個以政治軍事立都,山河環繞,易守難攻,向東有居高臨下之勢,向西可以打通西域,作為防備草原民族的緩衝區;另一個以交通經濟立都,四通八達,天下之中,有漕運之利。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長安遷至洛陽,又從洛陽遷至開封,一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邊防線內收縮的趨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權對東南財賦的依賴性大大增強。在大運河改道後,開封成了新的航運中心。北宋初年,宋太祖曾計劃先遷都洛陽,再遷至長安,但由於北宋實行強幹弱枝的方針,在開封集中全國一半的禁軍,全部依賴大運河轉運糧草。此時長安和洛陽都已衰敗,原先的優勢大多蕩然無存,無法容納數量巨大的人口,遷都只好作罷。在古代社會後期,西北邊患逐漸被來自東北邊患取代,中原政權的的都城開始東移,扼守由北向南的交通要道,以有利於邊防,例如明朝定都於北京。這使得長安和洛陽永遠失去了作為都城的資格。

為何古代皇帝都選擇都城在洛陽和西安兩地?

除了這些因素外,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決定定都地點的因素。西周定都鎬京,關中時周族的發源地,十分適合他們的農耕經濟,周成王時修築洛邑為陪都,號成周,是為了了監視和震懾商朝的移民,控制東方領地。秦朝統一後,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國祚短暫,未能來得及考慮都城遷移的問題。西漢最初定都於洛陽,後婁敬進諫,力陳關中的險要和富庶。西漢最終定都關中,除了以上原因,還因為在東方分封了大量的諸侯王國,定都長安可以隨時撲滅可能的叛亂。東漢光武帝起兵於河北,南下攻取洛陽後再四面出擊,平定天下,劉秀的功臣勳貴大都為南陽豪強,東漢政權依賴於豪強的支援,洛陽也位於他們的根據地。但東漢仍把長安視作東都,大多數皇帝每年都必須渠長安拜謁祖宗陵寢。但東漢時期,長安地位的下降不可避免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對邊疆的控制力減弱,羌人叛亂至東漢滅亡仍未徹底鎮壓下去,三輔一帶成為內遷戎狄的居住地,到五胡亂華的時期,關中胡人與漢人的比例已經失衡。曹操的政治中心在控制河北和河東的要地——鄴城,到曹丕即位時,選擇已廢棄多年的洛陽為都城,主要時因為洛陽靠近南方,便於對吳國用兵。前秦由氐族建立,氐族長期居住於川陝隴交界一帶,在關中也有相當大的人口規模,前秦定都長安也與靠近祖先所居之地有關。北魏孝文帝南遷,目的地也是有鄴城改為洛陽,同樣有洛陽位置靠南,便於對南朝用兵。並且,洛陽作為傳統的漢族王朝的古都,在漢人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歸屬感。定都洛陽,北魏既能有效拉攏漢族,又可以以中華的正統自居,顯示孝文帝全面漢化的決心。北周、隋、唐的建立者出身關隴軍功貴族,關中是他們傳統的根據地。唐朝建立初始,就有關隴士族、山東士族和寒門的爭鬥。武則天大力任用出身山東的官吏,打壓關隴士族,把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降低長安的政治地位,避免受到牽制。

所以,整體上看,長安的優勢在於地形,洛陽的優勢在於交通。建都於長安的典型性朝代,如西漢、唐朝成為了中國古代最輝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王朝。長安地處西北,位於與草原民族征戰的前線。定都長安也成為外向型朝代的標誌。而洛陽,地處中原正中,遠離邊疆,王朝的施政重點放在內地,在開疆拓土方面往往建樹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