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個英語單詞和現代漢語140個字相比,哪一個表義更詳實豐富?山海有夏2018-02-14 22:20:24

對於這個有點無聊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好說孰優孰劣,關鍵要看“表義”表的是什麼和怎麼表。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我就已經知道,不堅定地站在漢語一邊,就有被罵的可能。但是我想,總不能連交流一下也不允許,所以還是想略微談談淺見。

老子的《道德經》一共5284個字,流傳兩千餘年,無數人研究至今;孔子的《論語》號稱半部就能治天下,相比老子,也不遑多讓。這些中華瑰寶的言簡意賅,已經無需我們末學後進多言。

但是如果說:某個數量的漢字在表義的“詳實豐富”方面肯定優於同等數量的英語單詞,我認為這不一定,而且這是不可比的。

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語言代表和描述不同的文化。如果我們比較深入地接觸一下別的文化,可能會發現用同等數量單詞來比較語言優劣這種做法不可行。我想試舉三個例子簡單地說明:

140個英語單詞和現代漢語140個字相比,哪一個表義更詳實豐富?

第一,《聖經》。《聖經》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無需我介紹,對基督徒來說,“聖經無謬”的信念是信仰的一個重要體現。現在通常認為KJV版(英王詹姆斯一世欽定本)《聖經》是翻譯最為準確的英文版本(就是丹澤爾·華盛頓在電影《The book of ELI》裡面完全背下來的那一個版本)。這個版本在《Genesis創世記》1。1,第一句話說“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起初,神創造天地)。但在《Psalms詩篇》148:4 ,說:“Praise him, ye heavens of heavens, and ye waters that be above the heavens。”(天上的天,和天上的水,你們都要讚美他。)

140個英語單詞和現代漢語140個字相比,哪一個表義更詳實豐富?

到底是“Heaven”還是“Heavens”?如果神只創造了“Heaven”,“Heavens”是哪裡來的?如果我據此認為我發現了《聖經》的一個錯誤,那我就過於淺薄了。實際上就像很多人研究中華典籍一樣,無數解經家同樣在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一個詞的單數還是複數,背後同樣有詳實豐富的內涵,甚至有可能供人畢生鑽研。

第二,我想舉例保羅·策蘭(Paul Celan)廣被傳誦的愛情詩《花冠》。原詩有點長,稍微摘錄幾句《Corona》Autumn eats its leaf out of my hand: we are friends。From the nuts we shell time and we teach it to walk: then time returns to the shell。 (刪去部分) We stand by the window embracing, and people look up from the street: it is time they knew! It is time the stone made an effort to flower, time unrest had a beating heart。 It is time it were time。 It is time。

140個英語單詞和現代漢語140個字相比,哪一個表義更詳實豐富?

原詩是德文,後來譯成英文,王家新、黃燦然和北島都做過中譯,大家可以在網上自行檢視。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是想比較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字數多少,而是想指出:像“From the nuts we shell time and we teach it to walk: then time returns to the shell。”和“It is time it were time”這些句子,如果要用中文解釋清楚,並不容易。特別是“It is time it were time”,要翻譯成中文,字數肯定遠超英文。

第三,我不想再舉具體的例子,但我認為說得清楚:目前英語在國際學術界是通行的語言,特別是在資訊科技和理工農醫領域,大部分專業詞彙是被英語創造出來的。這些詞彙每一個如果用中文來轉述肯定都需要一個以上的漢字。

所以我的結論是:用同樣數目的英語單詞和漢字可能的“表義”程度來比較語言的優劣很搞笑,得不出什麼客觀結論,用這種方法比較文化優劣則更不靠譜。我們是中國人,這沒錯,但在一些問題上,我們既要不卑,也要不亢;既無需自慚形穢,也不可妄自尊大。

與諸君共勉!

140個英語單詞和現代漢語140個字相比,哪一個表義更詳實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