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寫過一篇題為“吵架後男人不說話,怎麼辦”的文章,粉絲提了這麼一個問題:“他故意冷戰,怎麼辦?”

我認為這個提問本身是需要慎重的。

“他不說話”,是我們客觀的

觀察

,比如他不主動和你說話,你和他說話他也不迴應。但是,“他故意冷戰”,就不再是觀察,也不再客觀,因為

“故意”是對他人主觀動機的揣測

。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的行為,但是我們永遠無法看到別人的思想,除非他願意讓你看見。

日常說的“冷戰”,是一個關係狀態。吵架後,對方不說話,你也不說話,各自行動,誰也不搭理誰,這些舉動讓雙方的關係陷入“冷戰”狀態。這個狀態不是雙方想要達成的目標,真正的目標可能是希望對方主動,但是雙方都有情緒,誰都不願意低頭,導致了冷戰狀態的出現。

這種情況下,只要一方主動,冷戰狀態一般也就自然消亡了。

但是,如果你把這種狀態理解為“故意”,加入了個人的動機色彩,冷戰就不再是狀態,而是動作,或稱之為手段,對方藉助這個手段達成某個目標,比如讓你難受、讓你清醒。這時候,問題就變成了“先生冷戰是為了什麼”。

我之所以說這個提問要慎重,恰恰就在於:

如果冷戰是一種狀態,並不是雙方的目標,它的出現不是雙方惡意為之,而是受限於雙方處理情緒的能力以及固有的溝通模式而出現的親密關係困境。它,可以看作是雙方要努力克服的困難。

但是,如果把冷戰當成對方主觀故意,就存在對方的惡意,相當於把對方放在了施害者位置,而自己成了被害者角色,或者說對方是施虐角色,而你是被虐角色。

有沒有覺得在第二種情況下雙方地位完全不對等?

所以,有關這個問題,相比“怎麼辦”,更應該思考的是“故意從何來”?

親密關係中,沒有什麼比“誅心”危害更大的了

所謂誅心,就是揣測對方行為背後充滿惡意的動機。

動機會直接影響我們對他人的態度

。比如,一個人對你造成了傷害,如果你發現他是出於好意但是辦了壞事,你可能會對他更寬容;但是如果你發現他是有意這麼做,你對他的憤怒會加劇。

這本身似乎沒有問題,因為大家通常都會這麼做。其實不然。即便是對方告訴了你他的動機,也有50%的機率是假話。如果對方並未告知而是我們自己揣測,犯錯的機率更是大幅上升。因為:

1、

我們對他人動機的揣測通常發生在對方的行為對我們造成影響的時候;

2、

這些影響多數還是負面的,比如我們受到了傷害、受到了冷落、受到了打擊,覺得被輕視、被忽略;

3、

負面影響的出現,使得我們傾向於對他人的行為作出最壞的假設;

4、

這些假設被安置在他人身上,成為對方行為的動機;

5、

把動機當事實來處理與對方的關係,造成更大的錯誤結果。

如果一個人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清楚對方的動機,甚至武斷地把對方的行為附加惡意,就等於在締造惡意的關係。實際上,人們做事的動機往往是很複雜的,我們所看到的動機不過是我們自己想看到的動機,是我們基於自己的感受對他人行為的一個假設罷了。與其說是別人的動機,不如說是我們內心的反映。因為,當我們有負面感受的時候,做出的假設往往也是負面的、偏頗的、有失公允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

如果養成這種揣測動機的思維習慣,更容易讓我們掉入自己編織的牢籠中不能自拔

。本來只是矛盾應對方式問題,結果上升到了故意傷害,導致問題升級、負面情緒放大,更容易指責對方、加深誤解、增加傷害級別。

不僅如此,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對方的動機而不是事實與感受的時候,更容易在交流中拿動機說事,而對方也可以拿無數個良好動機為自己開脫。而動機,幾乎無法被證真偽,你只能選擇相信或者不相信這個人的話,對於矛盾應對方式的調整,顯得於事無補

比如,你對先生說“你故意冷戰我”。

先生會說“我只是想讓雙方冷靜一下,我是為我們倆人好”。

如果你堅持認為他冷戰你,那你只能得到“沒有故意冷戰你,如果你非要覺得我故意冷戰你,那你就是自找苦吃,我也沒有辦法”。甚至逼急了,他來一句“好了,我就是故意的,你滿意了?”

你該作何迴應?

甚至更多時候,對方完全可以拿自己的“良好動機”為自己開脫。比如“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我並不想讓你難過”。

這時候,如果你不接受,倒顯得你不夠善解人意,不能理解對方的“好心”。

可見,只要你拿動機歸責,對方就可以拿動機開脫

這將成為一場“指責”與“開脫”的爭論,而不是溝通。

除了我們通常會把別人的動機揣測為惡意,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人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是很複雜的,有些行為背後沒有動機,有些行為背後有多種動機,有些行為的動機甚至與我們無關。

比如,你的先生沒有迴應你,可能他那一刻的心思在工作上,忽略了其它。他沒有動機,如果你非要揣測他的動機,那就是無中生有;你幫助了同事,可能純屬好意,也可能有自我表現獲得好評的私心,或者藉助這個同事孤立另外一個同事的敵對意圖,或者這些動機同時兼備。

所以,迴歸到“他故意冷戰”,如果他的行為讓你覺得備受冷落,這就是他的行為帶給你的感受。你們可以溝通,甚至可以嘗試建立新的問題應對模式,但是,如果你直接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給對方扣上一頂“故意為之”的帽子,不僅你的負面情緒會加倍放大,對溝通無益,你的先生也絕不會承認,即便承認了,也只會讓你陷入更大的情緒危機,不是嗎?

而如果拋卻動機揣測,這個事情可以簡單很多。你要解決的是“先生不和你說話所帶來的被冷落的感覺以及難過的情緒”,讓對方意識到,哪怕是無意的,這種矛盾應對方式正在傷害你以及彼此的感情。這個時候,無論先生是出於無心、好意或者故意給你些許懲罰,他都會知道這種行為正在對你們的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如果這個影響是他思慮不周的副產物,那麼他就會考慮及時停止這個行為;或者這個影響是他想要達成的懲罰,那麼,他也達到了目的,還買一贈一,懲罰了你也威脅到了他的婚姻,他自然也會考慮改善這個行為了。

如果你的目標是走出冷戰,重建關係,那就儘量避免把動機當事實,作繭自縛。

貝加,微信平臺:西柚情感(id:SayYo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