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中語言反諷,情景反諷和喜劇反諷的具體例子和相關資料網站? 貓王和甲殼蟲 6級 2009-02-26 回答

淺議《傲慢與偏見》中反諷的運用

摘要:本文透過分析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讓讀者領會到它是作者成功運用反諷的典範之作。這種諷刺藝術在人物刻畫和情節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反諷人物刻畫情節

簡·奧斯汀(1775-1817)是英國十九世紀初的小說家,她在英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而持久的地位。奧斯汀一生所寫的六部精彩小說.已成為純正英語的典範。其代表作《傲慢與偏見》被毛姆列入世界十大小說名著。這部小說寫成於1796年,原書標題為《第一印象》,後經過作改寫並於1813年用現名發表。該書是奧斯汀最成功的,也是最受歡迎的作品。

故事圍繞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班納特和男主人公達西及另一對人物簡·班納特和查爾斯·彬格萊展開。主人公們平凡生活的起起落落— — 喝茶、訪客、散步、舞會、聊天以及其他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插曲— — 最終導致了兩對主人公的幸福結合。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成功運用反諷的典範之作。反諷在人物刻畫與情節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話中詞語上的反諷以及情景或戲劇性反諷都值得注意。反諷,即事與願違的事情.透過運用這一手法.我們看到了班納特太太的愚蠢和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嘲笑。從情節發展來看,整個故事似乎是由諸多的反諷組成的。故事開頭,達西和伊麗莎白都對雙方持否定態度。此後反諷一個接著一個地出現:相互的厭惡變成了彼此的吸引,言辭的爭吵變成了各自的自責;有意的擺脫變成了不期而至而又求之不得的相聚;傲慢變成了謙恭:被誤解的變成了悔改的。

在其他人物身上,反諷也比比皆是。科林斯先生向一個求婚卻又與別一個成婚:彬格萊小組為了網住自己的至愛而極力抵毀情故,卻使自己的愛人對情敵產生了更大的興趣;班納特先生忽視對女兒的管教.尤其對小女兒不耐煩.結果小女兒與人私奔給了他應有的懲罰:威克漢姆的謊言導致自己本性的暴露:德·鮑夫人對伊麗莎白和達西婚姻的干涉卻燃起了達西的希望.促成了他們最終的結合。

在文章的第一章中,作者貌似實事求是。但從班納特夫婦對話的描寫中。從對丈夫與妻子的生動刻畫中,特別是在開頭的一句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絲淡淡的諷刺。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為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在這句著名的開場白中,作者作了一個反諷的暗示:在她所描寫的社會、家長們總是為他們的女兒尋找有錢的丈夫。這個句子奠定了整個小說的基調,因此這部著作無論從結構上講還是措辭來說都是反諷的典範。句子一開始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小說即將展開的是有關重大哲學問題的討論。“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暗示小說是關於真理的討論,而句子的正式陳述方式與其最終的意義之間的反差構成了反諷。這裡所說的真理即是一個擁有財富的男人一定需要一位妻子.而句子實際隱含的意思是一個沒有財富的女子需要一位富裕的男子作丈夫。這句話將小說引入了一種嚴峻而委婉的反諷筆調之中.緊接著班納將夫婦談論彬格萊先生租尼日斐花園的一段對話,將“舉世公認的真理”所包含的兩方加以戲劇化。班納特先生本人說話很幽默,帶有諷刺意味,班納特太太雖然說不出諷刺話,都是說的又長又彆扭,有如感情衝動的叫喊.個性表現得極有喜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