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邀請機制,應該是根據問題本身和釋出問題時的話題來邀請的

也就是邀請在相似問題下(我也不知道怎麼定義相似,估計是相同的字多吧)有過回答並收到較多讚的使用者、在問題設及的話題下有過較多回答或回答受到過較多讚的使用者和個人認證是涉及話題的相關專業的使用者

知乎的邀請機制是怎樣的?

以這張圖為例,邀請的使用者均和涉及話題、相似問題、領域等有關。而邀請的標準則是贊數、回答數為主,也和瀏覽量有關係(如果經常瀏覽同一方面的內容,就會被認定”有興趣“)

邀請方式則有兩種,一種是使用者手動邀請,像上圖,另一種是委託劉看山自動邀請。前一種邀請出現在通知裡,後一種則體現在首頁無目的瀏覽時會看到一條“……的問題等你來答”

應該說,知乎的邀請機制是挺完善的——既考慮到專業性(贊數、個人認證等),又考慮到邀請物件會不會對回答問題感興趣(回答數量、瀏覽量等)。

但我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例如某次提出一個閱讀話題的問題後,我在邀請使用者欄裡面選擇使用者進行邀請。我偶然點開了一個使用者的主頁,發現他在閱讀話題下的三個回答分別是“高中了還看課外書?高不應該多刷題,多背作文素材嗎”;“菲茨傑拉德的書”;“散文不就是矯情嗎,也就考試閱讀考考”

我無語了,於是就沒有邀請他。然後我又看了幾個使用者的回答情況,發現好幾個顯示有“三個回答、五個贊”的使用者的回答都是類似於”林清玄的散文“這一類非常短,也沒有任何新增性描述或是類似於”搞什麼文學社,現在不還是應試教育嗎?“這一類無效的、沒有作用的、也很短的回答

所以我建議知乎在邀請機制裡能考慮到回答的質量,例如計算回答數時不計被摺疊的、被加權反對次數太多的、無效和低質量的(這個可以根據使用者反饋,比如設定一個”邀請加權反對“之類的選項)回答,更多地邀請個人認證的專業使用者、優秀回答者使用者和高贊、高關注使用者

看我回答地這麼認真,給個讚唄

知乎的邀請機制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