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講武堂”欄目《<使命召喚14>中的殘酷戰役 德國老兵怎麼看?》一文的續篇,旨在從另一個角度,講述遊戲展開中呈現給我們的歷史戰役

在諾曼底戰役結束後,美軍部隊一路向東高歌猛進。作為《使命召喚14》主角所在的部隊,在1944年8月到9月,第1步兵師幾乎沒有遭遇頑強抵抗,便以極小的傷亡前進了數百公里。然而,隨著靠近德國本土,美軍的後勤壓力也與日俱增,同時,他們還遭遇了一道堅實的屏障——這就是齊格菲防線。這道工事從德國北部不斷向南延伸,一直修建到了瑞士邊界,在1944年秋,德軍便準備以此為依託,阻止美軍深入德國腹地。

亞琛

《使命召喚14》主角丹尼爾斯在“持續傷害”一節的開頭敘述道:“我們以為解放巴黎之後就快回家了,但我們的麻煩才剛剛開始。”隨著鏡頭不斷閃過,一座支離破碎的城市也出現在了玩家的眼前。

這座城市就是亞琛,它位於齊格菲防線的外圍,歷史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雖然當地位於一個群山環抱的窪地中,並沒有重大的軍事價值,但對雙方來說,它卻有巨大的宣傳意義:在德國人眼中,亞琛凝聚了日耳曼民族的歷史,是一種精神圖騰;而對美國人來說,亞琛將成為其第一座攻陷的德國城市——這會成為其踏上德國土地的最好象徵。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使命召喚14》遊戲截圖,正如主角丹尼爾斯所言:“但我們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當時,亞琛的守備工作被交給了第246國民擲彈兵師,這支部隊在1944年9月剛剛完成組建,指揮官是46歲的維爾克上校(Gerhard Wilck)。由於其成員多半是老弱殘兵,其戰鬥力其實非常值得懷疑。

作為上級單位、第81軍在一份報告中寫道:

“第246國民擲彈兵師嚴重缺乏訓練和磨合。不僅該師的軍官互不熟悉,許多人員甚至是在開赴前線時才加入了隊伍……有鑑於此,讓該師在原定時間(9月20日)投入戰場的舉動並不明智。”

令情況雪上加霜的是,上級還不斷從第246師抽調兵力——儘管後來該師獲得了一些衛戍部隊的增援,但即便如此,該師都處於絕對劣勢。

對德軍高層來說,亞琛守軍的前景無疑是慘淡的,他們也並沒有將賭注完全押在的守軍身上。相反,其真正的設想是,讓亞琛成為一座絞肉機,一旦美軍在巷戰中被削弱,他們就會發動反攻,並給對手製造慘重損失。正是因此,他們將希望寄託在了城外的預備隊上——這支部隊就是黨衛軍第1裝甲軍,該軍的麾下包括了第3裝甲擲彈兵師、第116裝甲師及黨衛軍“蒂芬塔爾戰鬥群”,而在這座千年古城的外圍,美軍第1步兵師將與他們展開一系列較量。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246國民擲彈兵師師徽,上級對該師的評論是:“讓該師在原定時間(9月20日)投入戰場的舉動並不明智。”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246國民擲彈兵師師長維爾克上校,他後來被任命為亞琛城防司令

1944年夏,第116裝甲師曾在諾曼底之戰中元氣大傷。秋冬之交,該師雖然得到了補充,但實力並未完全恢復。令情況棘手的是,開赴前線途中,他們因空襲遭遇了嚴重的延誤。當先頭部隊抵達時,情況已經變得極為危急。

此時,亞琛已幾乎被包圍。第116裝甲師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進行反攻,以開啟前往市區的道路。但和諾曼底的情況一樣,迎接德國人的是猛烈的彈雨。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116裝甲師師徽,因為其徽章上的獵犬圖案,該師經常被稱為“獵犬”師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116裝甲師師長齊格弗裡德·馮·瓦爾登堡,他後來晉升為少將,他這樣記錄在亞琛周邊的戰鬥:“美軍的表現十分良好,這和預想的大不相同”

第16裝甲團第2營是進攻部隊的一部分,該營的作戰日誌這樣記錄12日的一次行動,他們負責攻佔亞琛東北5公里的小村維爾瑟倫(Wurselen),以便在美軍封鎖線上開啟一個突破口:

“在我軍炮兵的火力準備之後,坦克從維爾瑟倫東北的陣地發起攻擊。敵人很快注意到了動向,並向我們的陣地發射了猛烈的炮火。在維爾瑟倫以北1。5公里的交叉路口,有猛烈的反坦克火力……我們的坦克最終撤回了威爾登(Weiden)。”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在維爾瑟倫佈防的美軍士兵,可以看到,整個城鎮遭到了炮火的嚴重摧殘

隨後幾天,為打破包圍圈,第116裝甲師始終和第3裝甲擲彈兵師進行著徒勞的嘗試,但這些嘗試大多宣告失敗,同時,美國方面的指揮官也相信,真正迫在眉睫的時候到了。他們不斷向第116裝甲師施加極大的壓力。

該師的師部副官弗裡茨·福格爾桑少校(Fritz Vogelsang)寫道:

“在猛烈的炮火打擊之後,美軍在今天(10月15日)進攻了裝甲偵察營。隨後爆發了慘烈的戰鬥,裝甲工兵營的第3連被包圍,並陷入了絕望的戰鬥。只有在最後一刻才透過碉堡內的地下電話線同外界取得了聯絡。除了第3連之外,其他單位也遭遇了慘重的損失。”

最終,第116裝甲師不得不放棄解圍企圖,師長馮·瓦爾登堡上校(Siegfried von Waldenbrug)帶著遺憾的口吻回憶說:

“防禦和反擊的雙方發生了變化。這是一場非常艱難的戰鬥,部隊的傷亡十分高昂。美軍的表現十分良好,這和預想的大不相同……最終,亞琛被包圍了,即使第3裝甲擲彈兵師參戰也無濟於事,所有部隊只能做到各自為戰,因為敵人的炮火實在是非常猛烈。”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1步兵師各部隊在亞琛之戰中的部署圖,其中第26步兵團的目標是市區,而第16和第18團則在外圍阻擋德軍解圍部隊

而在更西面,黨衛軍的蒂芬塔爾戰鬥群最初進展順利,其中一個分隊——林克戰鬥群(Kampfgruppe Rink)甚至在11日突破了封鎖線,並最終進入了亞琛。他們的成功與狂熱的戰場表現不無關係,因為就在不久之前,他們曾經過了一座遭遇空襲的城鎮。作為該戰鬥群的一名成員,彼得·沙夫(Peter Scharf)寫道:

“在迪倫(Düren),有婦女被衝擊波拍碎在牆上、被燒焦,我們不得不用小刀將她的遺體刮下來。”

但另一方面,這次戰鬥也讓林克戰鬥群傷亡慘重,彼得·沙夫回憶說:“整個營實際是目無反顧地衝進了彈雨中。”在306名成員中,有139人陣亡和重傷,最後只有不到200名官兵進入了城市。另情況更為尷尬的是,在城防司令維爾克上校和戰鬥群指揮官林克少校(Herbert Rink)之間又發生了齟齬。維爾克後來寫道:

“在入城之後,這些黨衛軍我行我素,林克少校告訴我:‘很遺憾,我們只接受來自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裡希·希姆萊的命令——因此,我只能有條件地接受指揮。’

我突然意識到,林克少校此行還有一個任務,這就是對守軍的行動進行監視。我感到非常憤怒……但就在我們對峙時,一支美軍部隊襲擊了指揮部。我和林克少校不得不像普通士兵一樣,用‘土豆削皮器(即手榴彈)’抵擋敵人的攻擊。幸運的是,這次突襲最終被擊退。”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亞琛之戰期間,守軍司令維爾克上校(右側佩戴勳章者)和一些部下在商討戰局

最初的慌亂之後,德軍很快組織起來,利用了市區的建築節節抵抗。就像《使命召喚14》中的情況一樣,美國人很快見證了巷戰的慘烈和殘酷。躲在下水道、地下室和廢墟中的德軍頻繁發起伏擊,迫使美軍時常反覆清繳清剿每一個房間。另外,因為街道瓦礫遍佈、視野有限,坦克也無法發揮火力,另外,德國人還發動了一些小規模的反擊行動,並給美軍制造了極大的麻煩。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使命召喚14》“持續傷害”一節、描繪亞琛巷戰的戰鬥截圖(上),以及歷史上該師士兵在坦克掩護下掃蕩市區的歷史照片

其中一次進攻發生在10月17日,地點是市中心的法爾維克公園附近。一名林克戰鬥群的倖存者回憶說:

“當時我們奉命對法爾維克公園的北部展開反擊,在突擊炮的支援下,美國人顯得驚慌失措,我們幾乎是直接衝入了他們據守的散兵坑中。隨後,機槍聲響起,接下來是各種其他種類的炮聲,但這些並不能阻擋我們。一輛突擊炮被召喚過來,乒乒乓乓的子彈打在它的裝甲板上,我們一度相信它被摧毀了,但令人驚訝的是,它仍然在嫻熟地停車、開火,直到清除了視野內的全部敵軍火力點!

在壓制了全部的美軍火力之後,我們開始向仍在射擊的美軍散兵坑發射致命的火力。但同時,即使在雙方近在咫尺的時刻,美軍的炮兵觀察員依舊在召喚炮擊。轉眼之間,公園的大地開始搖晃,泥土像噴泉一樣飛上天空,灌木叢支離破碎,甚至樹根都被連根拔起。許多德國士兵被擊中,在17點,我們被迫停止進攻,整個公園內都是雙方士兵的屍體。”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在亞琛市中心作戰的美軍士兵,其前方的掩體是一門被德軍遺棄的反坦克炮

林克戰鬥群的下一個戰場是奎倫霍夫酒店(Hotel Quellenhof)。10月18日,美軍第26步兵團的一個營對當地發起了猛烈炮擊。當晚,林克戰鬥群計程車兵趕來增援,並擊退了美軍的數次攻擊。為降低步兵的損失,美軍決定動用當時最重型的武器——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它們被直接拉上街頭,近距離轟擊德軍的據點。其炮彈的威力極為可怕,按照美軍的記錄,僅在一天內,M-12型便向9個據點的德軍發射了64發炮彈,這些建築統統被夷為平地,一家電影院內駐守的德軍連隊被直接活埋。另外,為了支援第1步兵師,第28步兵師也將一部分兵力投入了巷戰。

德軍的壓力與日俱增,赫伯特·林克少校回憶說:

“10月19日,戰鬥群的左翼在丕平大街、克洛維大街和羅蘭大街陷入了逐屋巷戰。因為敵軍迂迴到了其側翼,因此他們只能選擇撤退。在煙霧彈和掩護火力的幫助下,他們穿過了一個接一個的防空掩體,並最終抵達了克雷菲爾德大街……我們的彈藥補給已經下降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雖然在夜間,有一些德軍運輸機投下了補給箱,但有一半落入了敵軍手中,而我們手中的彈藥僅僅夠堅持兩個小時而已。”

透過一刻不停的炮擊、爆破,美軍向著亞琛市中心前進。10月21日,美軍抵達了亞琛的中心地帶,並將炮口對準了維爾克上校的指揮部。在絕望之下,維爾克上校決定投降,但來自林克戰鬥群計程車兵卻拒絕服從這一命令,他們決定在夜幕降臨後分散突圍,最終,只有10名官兵成功抵達了城外的友軍陣地。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美軍第1步兵師戰地軍報《星條旗報》對亞琛淪陷的報導,該師也是《COD14》主角所在的部隊

許特根森林

儘管亞琛被成功攻陷,但對美國人來說,它更像是一次宣傳上的勝利。在亞琛東部,橫亙著羅爾河(Roer)河,它充當了一條天然屏障,讓美軍無法深入德國腹地,另外,德軍還控制了亞琛東南十五英里處的施瓦明梅爾(Schwammenauel)水壩,可以隨時讓羅爾河氾濫,為避免被洪水淹沒,上級別無選擇,只能命令部隊停止前進。

面對困局,美軍開始嘗試尋找一個突破口,為此開進了許特根森林。事實上,該場景不僅出現在《使命召喚14》中,也曾充當了許多二戰題材遊戲的舞臺,其中玩家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陰暗幽深的環境和無處不在的敵人。在這裡,德軍雖然裝備短缺、兵力不足,但透過一連串的伏擊戰和穿插,他們巧妙地化解了美軍的物質優勢。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使命召喚14》中“死亡工廠”一關的截圖,其反映的就是許特根森林戰役,這裡幽暗的環境給主角所在的小隊帶來了不少麻煩

對許特根森林戰役,美國曆史學家約翰·埃利斯(John Ellis)帶著批評的口吻寫道:

“另一個本可以避開的堅固據點,是亞琛附近的許特根森林。然而,9-10月,美軍卻堅持對此地發動強攻,並宣稱這是為了解除右翼的嚴重威脅。這一說法值得懷疑,因為當地森林茂密,只能容納幾個弱小的步兵師。而在對森林地帶的進攻中,美軍師級單位的作戰效能會被大幅降低,而因為他們的空中優勢則難以施展,火炮和坦克也無法發揮自身的威力。”

作為《使命召喚14》的主角,第1步兵師並沒有在許特根森林戰役的最初階段登場。在10月初,即該師進攻亞琛期間,美軍曾經派出第9步兵師和第3裝甲師,以求在這片森林站穩腳跟,但到10月16日,由於兩個師已經損失了4500人,整個行動被迫暫停。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美軍在許特根森林中的一處營地

10月下旬,第9步兵師被迫撤出前線,並把任務交給了第28步兵師,但此時,德軍增援部隊已經抵達,他們在隱蔽良好的陣地中等待著美軍上門。

毫不奇怪,許特根森林也成了第28師的噩夢:該師的一部分被包圍,另一部分則在混戰中狼狽後撤,其總傷亡最終達到了驚人的6000人——即該師總人數的50%。而這次行動,也成了美軍最得不償失的一次戰役。為佔領森林,美軍只能將更多援軍投入這個煉獄。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許特根戰役期間,在林間小徑上行進的美軍坦克殲擊車

增援部隊中,就包括了第1步兵師,他們負責佔領許特根森林北部的一段地區,其當面德軍的成分非常複雜,但最主要的是第12國民擲彈兵師。該師組建於1944年秋,成員主要是新兵、衛戍部隊和空軍地勤,但同時,他們也被認為是西線德軍步兵師中最頑強的一個,其師長格哈德·恩格爾少將(Gerhard Englel)是一名思維敏捷的參謀軍官。

恩格爾這樣回憶部隊當時的境況:

“儘管之前遭遇了顯著損失,但第12師依舊保持著完整。在步兵團中,每個連的戰鬥人員大約包括1名軍官和30名士兵。大約50%的中型火器,尤其是機槍,已經在之前損失了。炮兵的情況相對良好,大多數炮兵連都擁有四門火炮,只有少數在空襲中被炸燬。

反坦克單位的情況較為糟糕:突擊炮連只有兩輛突擊炮可以行動,75毫米反坦克炮則損失了一半。工兵營的損失也很大,每個連只有大約1名軍官和40名士兵……當然,我師收到了一些補充,其中包括兩個500人的營,這使每個連的兵力上升到了70-80人。”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12國民擲彈兵師師徽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12國民擲彈兵師師長格哈德·恩格爾少將:“儘管之前遭遇了顯著損失,但第12師依舊保持著完整。”

11月,第12國民擲彈兵師一直在許特根森林佈防,按照命令,這個師準備建立4道防線,即主戰線和B、C、D防線。恩格爾少將這樣解釋上述防線的意義:

“所謂的主戰線,是部隊在平時駐守的戰線,在其後方100-200米處,是B防線,即一條與之平行修建的、相對完善的塹壕陣地。按照上級的要求,一旦敵軍開始炮擊和空襲,前線部隊將後撤到B防線上,然後在相對完好的陣地中抵禦敵人。由於時間和人手有限,C、D兩條防線並未真正完工,相反,只有B防線得到了妥善的修建。”

1944年的西線,這種防禦模式有著重要的意義,透過在放棄部分前沿陣地,德軍可以減少炮火和空襲導致的損失,同時又能保持了主戰線的完整。而在後方,德軍還會以城鎮和高地作為據點,進一步抵擋美軍的突破。但在佈置防線期間,一次意外卻影響了該師的部署。

恩格爾少將後來寫道:

“1944年11月15日前後,也就是美軍重新大舉進攻的前一天,上級突然決定讓第12國民擲彈兵師撤回後方休整,趕來替換的是第47國民擲彈兵師,這是一支在丹麥新組建的部隊,只有10%的成員有戰鬥經驗……”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47國民擲彈兵師師徽,按照恩格爾的描述該師“只有10%的成員有戰鬥經驗”

當11月16日,兩支部隊忙於換防時,美軍突然打響了第三次大規模進攻。在不到50平方英里的森林地帶,他們的4000架戰機投擲了近10000噸炸彈,這給換防中的守軍制造了驚人的損失。該師的軍士維爾納·奧勒裡希(Werner Aulerich)寫道:

“無論是陣地、村莊,還是開火陣地,甚至是十字路口,都遭到了密集的轟炸,對我來說幸運的是,當時我在去後方指揮部的路上,因此幸運地撿了條命。對於當時的慘狀,任何言語都是乏力的,我只想說的是,當我親自率領增援部隊趕到時,許多部下甚至已經無法辨認出前線的地形。”

在攻勢發起前,第1步兵師事先撤退了幾英里,以避免被轟炸波及。但當他們跨越無人區,來到德軍的陣地前時,依舊遭遇了猛烈的火力。事實上,德國人已經設法重新組織他們的戰線,甚至迂迴到了進攻者的側翼。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許特根森林戰役中,第1步兵師的大致進攻路線(藍色)和當面德軍的大致部署位置

第12國民擲彈兵師的軍士埃爾文·弗伊普費爾(Erwin Feuerpfeil)寫道:

“我們開火之後,許多美軍由於驚慌,反而開始聚成一團,這形成了一個大目標。大約15分鐘內,我們用機關槍不停地向他們開火。稍後,迫擊炮和重炮也加入了這場何嘗……在戰鬥間歇,我們帶著好奇的心情,看著掙扎的傷者,內心有種說不出的快感,但也感到非常邪惡。美軍最終進入了被遺棄的前沿陣地,並召喚了反擊炮火,不過我們還是抓獲了一些戰俘,並將他們帶回了己方陣線。”

儘管如此,在美軍的強大攻勢之下,第12國民擲彈兵師仍被迫放棄許多地段,由於小村哈米希(Hamich)及232高地都靠近一條交通要道,因此,它們㛑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為守住這些地區,德軍派遣了第47國民擲彈兵師,以及第116裝甲師的一個分隊——“拜爾戰鬥群”,儘管後者裝備了坦克和火炮,但仍然無法阻止美軍奪取這兩處陣地。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德軍在哈米希附近遺棄的一處陣地,之前守衛在當地的第12國民擲彈兵師麾下的第12燧發槍手營

阿克謝爾·魏德曼上尉(Axel Weidemann)是拜爾戰鬥群的一位豹式坦克指揮官,11月18日,他的部下就駐守在232高地附近,他後來回憶道:

“清晨,馮·匡特(von Quadt)的坦克被部署在一座高地附近的路旁,試圖迎擊之前已經查明、在格雷塞尼希(Gressenich)以北集結的敵軍坦克。同時,美軍顯然也認識到了這座高地的價值,並很快發起了鋪天蓋地、且越發猛烈的炮擊,我們的坦克就像是在平底鍋上煎烤一樣,被大口徑炮彈擊中、起火、燃燒……隨後,該高地被趕來的美軍步兵攻陷。最終,只有一輛能動的坦克從前線返回了。”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被美軍炮火擊毀在哈米希附近的德軍四號坦克,隸屬於第116裝甲師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決定對哈米希發動反攻,為避免空襲,反擊的時間被定在了傍晚時分。作為拜爾戰鬥群麾下、第116裝甲偵察營的營長,斯特凡少校(Stephan)這樣記錄這次反擊戰的經過:

“夜幕降臨時,全營搭乘坦克和各種裝甲車輛向2千米外的哈米希衝去。這次進攻是如此出其不意,敵人幾乎丟棄了所有裝備。在村鎮陷落後,它準備按計劃交給一個後續趕來的步兵營(第47國民擲彈兵師的第104團)。

一個小時後,敵人的炮火傾瀉而下。看上去,整個亞琛地區的敵軍炮兵都得到了命令:‘向哈米希集中火力!’指揮車首先被白磷彈命中,無電線員和司機被燒死在車中……同時,兩輛坦克和一些裝甲車也被擊毀,變成了熊熊燃燒的火炬。在20分鐘不間斷的炮擊後,敵軍步兵開始攻擊。由於人員和車輛損失巨大,原本佔領村鎮的我軍被迫撤出,至於趕來接防的步兵營則在道路上被炮火消滅了——再一次,由於敵人的火力優勢,我們的勝利最終化為了泡影。”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116裝甲偵察營營長施特凡少校:“看上去,整個亞琛地區的敵軍炮兵都得到了命令:‘向哈米希集中火力!’”圖中展示的,是被美軍收復後、化為殘垣斷壁的哈米希村

事實上,哈米希之戰只是許特根森林戰役中,德軍處境的縮影,他們的反擊雖然取得了出其不意,但總會是在美軍的炮火優勢面前敗北。在官方戰史中,美國方面對此尖刻地評論說:

“德軍的反擊只會白白浪費兵力,而這些兵力,原本是可以爭取到許多防禦時間的。”

按照德軍方面的記錄,在一週戰鬥後,第12和47國民擲彈兵師防線已支離破碎。第12師的師長恩格爾寫道:“第12國民擲彈兵師……每個團只有大約300-400人,至於每個連的戰鬥兵力只剩下了15-20人。”

第47國民擲彈兵師情況則更為糟糕,面對第1步兵師的持續打擊,到23日,該師的戰鬥人員只剩下了300-400人。

第116裝甲師的拜耳戰鬥群同樣流乾了鮮血:其原有的17輛豹式坦克只剩下了兩輛,許多下級單位全軍覆滅。11月21日,第675裝甲工兵營第3連的沃爾夫-博尼施軍士(Wolff-Boenisch)在日記中寫道:

“除了少數士兵外,我們在許特根森林部署的第3連,幾乎都隨全體軍官成了俘虜。”

11月25日左右,上述部隊被撤出前線,替換它們的是第3傘兵師,該師也是第1步兵師在諾曼底的老對手。但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裝備,該師都很難和原來的狀況相提並論。1944年8月,該師幾乎在法萊斯包圍戰中全軍覆沒,師長理夏德·申普夫中將也身負重傷,而當1944年11月、該師重返前線時,整個部隊的狀況早已今非昔比。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3傘兵師新任師長瓦德亨少將,他之前大部分時間都在擔任行政職務,嚴重缺乏部隊指揮經驗

此時,該師的主力是新補充的數千名新兵,他們的素質相當值得懷疑。另外,師長瓦爾特·瓦德亨少將(Walther Wadehn)也缺乏作戰經驗,這也成了該師損失慘重的另一個原因。

令情況雪上加霜的是,第3傘兵師剛抵達戰場,便遭到了無情的炮火打擊,在許特根森林東北部的203高地,該師第9傘兵團的一個營因此直接潰散了,這次事件也成了該師組建以來最大的慘敗,為此,該團團長馮·霍夫曼上校(von Hoffman)受到了上級的嚴厲質詢。

對《COD14》主角所在的第1步兵師來說,這次勝利無疑是一個好兆頭,但沒有人想到後來事情會出錯——尤其是當他們前往梅羅德農莊(Merode)時。負責守衛梅羅德的,是第3傘兵師的第5傘兵團,當時,該農莊已被設計成了一個陷阱。該團團長卡爾-海因茨·貝克爾中校(Karl-Heinz Becker)這樣回憶說:

“1944年11月26日,我們從第115擲彈兵團手中接過了朗格威赫(Langerwehe)和梅羅德之間的戰線,其中第1營將指揮部建立在一座較大的民房中,而第2營則把營部設在了梅羅德莊園的地下室裡。感謝老兵們的努力,整個農莊被迅速改建成了一個伏擊場,一些平民直到28日晚上仍然沒有離開村莊,因此,他們只得被安置在莊園的酒窖中。

28日深夜,美軍先頭部隊開始在護林員小屋附近出現,同時傳來了裝甲車輛的嘈雜聲。但我們保持著開火紀律,直到美軍離開森林、踏上村外的空地時,才將猛烈的火力傾瀉在他們頭上。跟隨敵人的坦克在昏暗中成了火箭筒的目標,還有一些因為駕駛不慎滑進了泥濘的山谷裡。

一部分美軍攻入了村莊,但他們很快便被被切斷。我的部下不顧炮火,接近到離對方只有30米的地方,並在近戰中殲滅了敵人。不過,仍有漏網之魚在地窖中躲藏了好幾天,根據審訊,他們來自美軍第1步兵師第26步兵團。”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在梅羅德作戰的德軍第3傘兵師士兵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卡爾-海因茨·貝克爾中校:“跟隨敵人的坦克在昏暗中成了火箭筒的目標,還有一些因為駕駛不慎滑進了泥濘的山谷裡。”圖中展示的是被美軍遺棄在梅羅德的坦克和坦克殲擊車,攝於12月美軍收復這座農莊期間

事實上,貝克爾得到的情報是正確的,這些部隊來自第26團的E連和F連——在梅羅德附近的戰鬥中,他們只有13人活著返回了己方戰線。一名歷史學家寫道:“在損失了E連和F連之後,第26步兵團再也無法展開強有力的攻勢。”——這也標誌著第1步兵師許特根森林之戰的結束,此時,該師的傷亡已經突破了4000人的大關。

突出部戰役

當1944年冬季來臨時,西線雙方就像是一對精疲力竭的拳擊手,既虎視眈眈,又無法迅速將對方一拳擊倒。戰場迎來了短暫的平靜,利用這段時間,第1步兵師被調往了比利時-德國邊境的一片森林地帶,以更好地恢復實力。在當地,情況似乎相當平靜,甚至德軍的騷擾性炮擊都減少了。盟軍情報機構則不止一次向上級宣稱:德軍失去了發動大規模攻勢的能力。

事實上,它只是美軍的美好的幻想,災難正在暗中醞釀。1944年秋季,德軍便在制定一項浩大的反擊計劃,該計劃將以濃霧為掩護,出其不意地打擊盟軍的弱點。在短時間裡,德軍調集了25萬人的部隊,並將比利時-德國邊境的阿登森林選做了進攻的重心,這次攻勢的目標非常明確,這就是將盟軍趕入大海,進而扭轉對德國不利的戰局。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使命召喚14》中,突出部戰役一節的截圖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COD14》過場動畫中突出部戰役的局勢圖,如果細看,會發現其中美軍部隊的番號實際完全不對……

正如德軍指揮官期待的那樣,戰役之初,他們利用混亂擊潰了大批美軍部隊:第28和106師橫亙在德軍坦克的前進之路上,幾天內就損失了超過60%的官兵。儘管第1步兵師並不在前線,由此避開了最猛烈的攻勢,但在白雪皚皚的阿登森林,他們還是將與許多難纏的對手遭遇。

在敘述這些戰鬥之前,我們需要對突出部戰役中、第1步兵師的部署進行簡單介紹:事實上,和前幾次戰役不同,在接到警報後,該師實際是被拆分成了幾個部分。其中,第18步兵團被派往後方,以搜尋被空投到後方的少量德軍傘兵,第26步兵團則被配屬給了第99步兵師,他們在德軍突破口北部的重鎮——位元根巴赫(Bütgenbach)建立了一道阻擊陣地;而在更西面,第16步兵團則據守著小村比萊爾(Belair)和附近的地區。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美軍第1步兵師及當面德軍部隊在阿登戰役中的部署情況,該師實際位於德軍突破口的北部,並幸運地逃過了德軍猛烈的主要攻勢

突出部戰役中,最先與德軍進行大規模交鋒的部隊,來自第16步兵團——該團也是“大紅”丹尼爾斯所在的單位。在劇情敘述中,丹尼爾斯這樣寫道:“這裡冰冷刺骨,接下來的戰鬥會非常艱辛。”

現實的確如此。歷史上,第16步兵團遭遇的是他們的老對手、重返戰場的第3傘兵師——但這個師同樣處在非常糟糕的狀態。在許特根森林的戰鬥中,該師遭到了嚴重削弱,僅馮·霍夫曼上校的第9傘兵團傷亡便達到了1400人。另外,該師還嚴重缺乏裝甲車輛,士兵也未能從之前的疲憊狀態恢復過來。

在突出部戰役開始前,第9傘兵團的一名連長海因茨·菲克(Heinz Fick)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

“就在我給母親寫信的時候,傳來了出發的命令。在第二天晚上,我們離開了之前的陣地。美國炮兵一直在開火,但幸運的是,我們沒有遭遇任何損失。我們前進了超過60公里,由於每個人必須攜帶很多東西,因此都感覺疲憊。我們向南抵達了艾菲爾地區(Eifel)。這裡已經是冬天了,道路被冰雪覆蓋,但我為士兵們感到難過,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收到承諾下發的冬衣。”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海因茨·菲克上尉:“我為士兵們感到難過,因為他們幾乎沒有收到承諾下發的冬衣”

戰役開始階段,第3傘兵師接到的任務是:為黨衛軍裝甲師開啟一條道路,隨後,他們將調頭向北,擴大突破口,同時抵禦美軍的反擊。12月16-18日,該師始協助友軍佔領了三個重要的城鎮——蘭策拉特(Lanzerath)、豐斯菲爾德(Honsfeld)和法伊蒙維爾(Faymonville)。但同時,美軍也在調兵遣將,很快第1步兵師的第16步兵團便封鎖了他們的必經之路。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在突出部戰役之初,一些搭乘虎王坦克的第3傘兵師士兵在同一名摩托車傳令兵分享香菸

魯迪·弗呂貝瑟爾(Rudi Fruhbeisser)是第9傘兵團第1營的一名上等兵,他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況:

“經過漫長、艱難的行軍,我們於(12月21日)8時15分到達了法伊蒙維爾。在當地,美軍似乎放棄了一切……但在村內,有一個‘驚喜’正等待著第1營。營長得知,我們將在第5傘兵團一名年輕上尉的指揮下,進攻貝萊爾村,儘管這個村莊橫亙在從韋姆(Waimes)通往位元根巴赫的道路上,本身只有6間民房和一座小教堂,但這道命令似乎並不容許任何質疑。”

第9傘兵團第1營第3連的京特·邁爾(Gunther Meyer)也有類似的看法:

“突然,我們接到了攻擊比萊爾的命令:它顯然是荒謬的。作為傘兵單位,我們卻要像普通步兵一樣投入前線,還無法得到任何重型武器(如坦克和大炮)的支援。當時,能提供協助的只有六門迫擊炮。我們也沒有任何冬季作戰服和偽裝服,因此只能猜測,上級顯然認為這次進攻有‘更重要的意義’。”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京特·邁爾:“突然,我們接到了攻擊比萊爾的命令:它顯然是荒謬的”

踏著皚皚積雪,德軍傘兵開始向著貝萊爾進發,但此時,第16步兵團已經在當地設定了陣地和觀察哨,炮兵則在後方嚴陣以待。

魯迪·弗呂貝瑟爾這樣敘述隨後的經歷:

“在進攻過程中,我們將暴露在敵軍火力的直接打擊下……我們這些‘老人’表示強烈抗議,但上級依舊固執己見!果不其然,當全營開出集結地時,美軍的煙火表演開始了!在這個地區,一定要有一個炮兵觀察員,他的技術非常高超,否則炮火根本不可能那麼準確,我們甚至無法向前移動幾米!傷者的喊叫從四面八方傳來。

第1營陷在了一片樹林中,由於白磷彈,一部分森林已經升起大火,另一部分則被徹底夷平。空氣中傳來炮彈劃過的嘶嘶聲,我看見戰友的頭顱被彈片生生割下!最後,我們帶著屍體和傷員撤回了法伊蒙維爾,但許多傷員根本無法得救,因為一旦救護車試圖接近,便會招致炮火的連續打擊。”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魯迪·弗呂貝瑟爾:“我看見戰友的頭顱被彈片生生割下……”

對第3傘兵師來說,比萊爾的戰鬥既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開始。在最初的戰鬥中,該師已經遭遇了激烈抵抗,而美軍第16步兵團的出現更證明,他們很難像原計劃那樣、繼續攻入美軍縱深,隨後,雙方陷入了漫長的拉鋸戰,並一致持續到聖誕節結束後,而同時,在第26步兵團的防區,戰鬥也達到了高潮。而這一系列交鋒,最終讓戰場的局勢迎來了轉折。

在位元根巴赫地區,第26團迎戰的德軍主要來自兩個單位,其中之一是第12國民擲彈兵師,該師的師長依舊是格哈德·恩格爾少將,和第3傘兵師一樣,該師也是在短暫休整之後被重新投入到了前線。

但在阿登戰役中,該師的作用更像是配角,真正的主角則是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該師計程車兵主要是年輕的志願者,1944年夏天,他們曾在諾曼底進行了許多成功的防禦戰,並迫使盟軍多次修改作戰部署。

當時,“希特勒青年團”師的指揮官是胡戈·克拉斯上校(Hugo Krass)——一位精明強幹的東線老兵。然而,現實卻令克拉斯非常沮喪。該師雖然滿員,但其中的老兵卻極為有限。另外,裝甲車輛、火炮牽引車、以及彈藥和燃料都嚴重缺乏——按照他自己的評估,該師只能執行“有限”的進攻任務。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師徽,該師曾在諾曼底進行了血腥的防禦戰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黨衛軍第12“希特勒青年團”師師長克拉斯上校

克拉斯的擔憂很快得到了證明:阿登戰役最初幾天,“希特勒青年團”師幾乎寸土未進。在這種情況下,它只能將矛頭轉向位元根巴赫——這裡也恰恰是第26團的防區。雖然該團在許特根森林蒙受了慘重傷亡,但這一次,他們卻獲得了居高臨下的地形優勢,同時,他們還得到了背後群山中的重炮支援。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突出部戰役中的美軍重炮,它們的強大火力最終抵消了德軍進攻的出其不意

第一支到達位元根巴赫的部隊,是12月18日中午到達的布雷默戰鬥群(Kampfgruppe Bremer),這是一支偵察部隊,當其中一個車輛分隊向位元根巴赫推進時,他們很快被隱藏的美軍炮兵開火擊毀。這場戰鬥只是一個開始,“希特勒青年團”師的主力在12月19日凌晨陸續抵達了。隨後的幾天裡,他們以裝甲車輛為先導,不斷進攻第26步兵團的陣地。

在進攻部隊中,就包括了該師的裝甲團第3連。最初戰場非常安靜,但他們也知道美軍已經嚴陣以待,並準備向他們投射致命的火力。第3連的一名成員對這次進攻記述道:

“……在我們右側約100至150米矗立著一排高大的雲杉。那些樹在牧場的頂端遮擋了遠方的視線,而我們的目標——莊園肯定是在那個看不見的區域。牧場上還有一些薄霧,但很快消散了。這時所有裝甲兵本能似地把炮塔指向右翼的雲杉樹方向。目前為止還沒有交火,但這種沉寂非常壓抑,讓人提心吊膽。我們一邊前進,一邊用炮塔機槍向雲杉樹方向開火——這是在向想象中的敵人射擊……

席滕黑爾姆的坦克剛開到森林的一個突出處,突然尾部騰起火焰,如同一團鬼火。濃密的黑色蘑菇雲籠罩了他的車輛,只有兩個人棄車逃生。黑爾斯上尉命令佔據位置,警惕著三點鐘方向。他站在炮塔裡,再一次檢視地圖,然後他發射了一發訊號彈,以指示前進的最終方向。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被美軍擊毀在位元根巴赫附近的一輛四號坦克,左側可以看見一輛設伏中的美軍M10坦克殲擊車

訊號彈在通向莊園的斜坡上空消失了。我們等待著‘前進!’的命令,但遲遲沒有迴音。我望了望他的坦克。天哪,炮塔起火!黑爾斯已經從視線中消失……美軍開始了毀滅性的炮擊。牧場被蹂躪得千瘡百孔,幾輛坦克被直接命中。接著,敵人開始用反坦克炮狙擊恩格爾少尉的坦克。他的坦克後撤了約20米,尾部處於樹林內,希望獲得較好的視野。同時,他在無線電中推測,在雲杉樹處——也就是我們最初懷疑的位置——有至少兩門反坦克炮。

他快速地向樹梢發射高爆彈,希望能用彈片殺傷敵人炮手。此舉果然奏效,好幾名美軍逃進了附近的森林。他立刻駕駛坦克衝到雲杉樹處。這是他第一次清楚地看到莊園,於是毫不猶豫地開火。在此期間,美軍的炮擊一直兇猛異常。恩格爾少尉的坦克沒能倖免,但車組成功棄車,只有無線電員二等兵費茨(Fitz)的一個指頭被打掉。”

威利·克雷奇馬爾中士是參戰的另一名德軍坦克車長,他對此補充說:

“……坦克的右側主動輪被炸飛了一半,履帶徹底脫落,導致機動力完全喪失。約150米外的一排樹和樹籬仍然被美軍步兵佔據著。我們用炮塔機槍、車體機槍和高爆彈抵擋了一陣,但面對如此密集的炮擊,接下來我們只能‘裝死’了兩個鐘頭。原先白雪皚皚的牧場變成了黑色……

其它的四號坦克和自行火炮同樣慘遭厄運,它們被炮彈直接命中。14時前後,鄰近的連開回了一輛坦克。他們把我的坦克拖回到履帶上。然後我們冒著密不透風的炮火臨時固定好履帶,並利用剩下的半個主動輪,用幾乎是步行的速度開了回去。”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被德軍遺棄在位元根巴赫附近的坦克殘骸

同樣,伴隨的步兵也陷入了炮火轟擊之下,卡爾·萊特納爾中士(Karl Leitner)是該師的一名排長,他這樣敘述當時的情況:

“……這是部隊整補之後第一次參戰,只有士官有實戰經驗。前進途中,我們穿過了一個緩緩升高的稀疏林地。突然間,敵人開始了炮擊。排裡的一名候補軍士和我跳進右前方一條壕溝,它正衝著敵軍陣地,深度足有一米。我們蜷縮著躲在那裡。這次炮擊非常集中,為時大約一個鐘頭,它困住了我們排的前鋒。估計十分鐘後,一發炮彈打到我們右側,可能擊中了樹幹。我雖然身處壕溝,也被彈片殃及。那名候補軍士一定是肺部受重傷,掙扎一會兒之後就死了……然後,有炮彈在我後面的樹上炸響,彈片擊穿了我的左踝。我鑽到了死去戰友的身下……下午,炮擊仍然在繼續,我們排的全部三名候補軍士,還有我本人,都失去了戰鬥力……”

德軍的傷亡極為驚人。按照一份統計報告,12月16至23日,“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損失了568人,另外,第12國民擲彈兵師則損失了753人,但這一數字也許被嚴重低估了,按照美軍方面的記錄,僅在位元根巴赫三天的戰鬥中,德軍就遺棄了至少500具屍體。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被遺棄在位元根巴赫莊園附近的德軍屍體

在進攻中,德軍的鮮血也在流乾,當聖誕節來臨時,他們已損失了一半的裝甲車輛,但無法獲得更多的進展。

隨著戰局逐漸好轉,美軍開始謀劃反擊,而第1步兵師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從第3傘兵師手中奪回法伊蒙維爾。

這場經過長期準備的戰鬥終於在1月中旬打響了。戰鬥進行得極為艱苦,但美軍最終將德軍逐出了村鎮。在這個過程中,第3傘兵師也蒙受了高昂的代價。作為第9傘兵團的第2連的連長,海因茨·菲克上尉在一封信中寫道:

“情況令人震驚。在美軍的猛烈攻擊之後,我所在的營幾乎蕩然無存。而我的連隊——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只是勉強得以突圍而出,一部分被納入了第8傘兵團,另一部分則被編入了另一個營。我向團長馮·霍夫曼報到,後者讓我接管了全團的預備隊。這支部隊規模很小,任務是在敵人突破時展開反擊。願萬事如意,讓我和部下們能取得勝利!

如今,整個驕傲的傘兵團,現在只剩下了一個戰鬥群。即使是一名少校,也最多隻有50名部下可以指揮,他們靜靜地駐守在散兵坑裡,沒有溫暖的食物,沒有篝火……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希望生力軍抵達。作為普魯士軍人,我們期待上帝讓局勢發生有利的改變……”

但這一願望是徒勞的,1945年1月20日,一場炮擊降臨在第9傘兵團的陣地上,海因茨·菲克上尉也在炮擊中當場喪生。1945年3月,第3傘兵師在萊茵河沿岸的戰鬥中全軍覆滅。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1945年初,一名被美軍第1步兵師俘獲的第3傘兵師成員,與陣亡者相比,他顯然很高興從戰爭中得到了解脫

從萊茵河到戰俘營

而1944年末的阿登戰役,也成了西線德軍的最後一次高調登場,對德國人來說,隨後的戰鬥幾乎是幾乎是一敗塗地。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美軍長驅直入抵達了萊茵河,進而突入了第三帝國的心臟地帶。

德國老兵九死一生,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第1步兵師在北非-歐洲戰場的戰鬥路線,出自該師在戰後發行的一本紀念刊物

此時,納粹德國也是行將就木,1945年5月,隨著柏林陷落,持續僅6年的歐洲戰事落下了帷幕,勝利者們規劃了戰後世界的新秩序,他們也在倖存者的人生中添加了一副喜憂參半的畫卷。很多人後來書寫了自己的回憶錄,一些退伍軍人協會發展壯大,以分享彼此的經歷、銘記失去的戰友、重溫過去的勝利和災難——他們留下的不只有大量的第一手記錄,還有對過去與未來的思考。雖然如今,這些戰鬥早已成為昨日的故事,但在諾曼底、在阿登高原、在萊茵河畔,那廣闊的天空、幽深的森林、和錯落有致的景觀仍在——只要人類不曾健忘,那麼他們就一定會記得當年整整一代人親歷的、刻骨銘心的戰鬥歲月。

作者:最後的防線

傳送門:德國老兵九死一生 他們怎麼看《COD14》的殘酷廝殺? _ 遊民星空 Gamer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