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時節悄然到來。除了傳統的禁火、掃墓等習俗,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信不少小夥伴也早就計劃好踏青旅行的計劃了。而每到清明,小雨天氣總是少不了,人們總會念叨“清明時節雨紛紛”,但與清明有關的古典詩詞,可不僅僅只有杜牧這一首。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一直是牽絆我們的一段特殊情緣,幾千年的歷史,各朝各代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詩句。

今天就讓小黑板帶著大家一起重溫一下各朝各代詩人記憶深處的清明感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遊走在鄉間小道上,不見行人。恰逢雨紛紛落下的清明,他滿懷愁緒,幸得尋找到一牧童,告訴自己,杏花村上就有酒。撇開杜牧成詩的背景及背後蘊含的思想內涵不談,光是從文字上看,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

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

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因而成為最廣為傳誦的名篇。

清明詩詞知多少?丨踏青時節,不僅有清明雨紛紛

杜牧詩想象圖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詩詞知多少?丨踏青時節,不僅有清明雨紛紛

寒食詩畫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

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

用意有二

: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因而,《寒食》這詩與清明的聯絡實在緊密,也能讓我們看見千百年前詩人的生活景象。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此詩是是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年間所作的七言絕句。此詩主要描寫了在

清明節的夜晚,白居易獨自步行在迴旋的走廊中,唱著歌,聽著遠處的絃聲,欣賞著眼下的花

。此詩表現了詩人的閒適心情。整首詩妙在未寫清明之夜的清冷,卻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別有韻味,此詩取材,構思都別具一格;此詩也展現了詩人留戀美景,深恐春天將去的微妙心理,但無一字直抒胸懷,而詩人

惜春

之意無疑自顯。

《清明日曲江懷友》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遊,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此詩為

羅隱悼念亡友所作,情真意切,既寫出思念,也抒發自己的愁緒

。結合羅隱生平經歷,不難看出,他自己科考不順,直到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

《寒食》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同韓翃的《寒食》同名,同樣

寫出了寒食這一傳統的生活狀態

。較之前作有所不同的是,這一次提到了介子推(不獨明朝為子推),簡單介紹一下: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清明詩詞知多少?丨踏青時節,不僅有清明雨紛紛

介子推像

《長安清明》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此乃唐末五代詩人韋莊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透過刻畫唐末時期長安城清明時分熱鬧如昔、遊人如織的歡快場面,表現了亂世初定後人們沉溺於短暫安樂的景象,

表達了詩人對盛世的懷念與對現實的失望之情

。全詩暗用前人詩句,運用反襯手法,語言清新,抒情委婉。

《清明》宋·王禹偁[chēng]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這首詩所寫的應該作者早年讀書生活的真實情況,清苦,寂寞,還可能有孤獨。為了前程,也許有興趣或習慣的原因,臨窗攻書,發奮苦讀,過著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節,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外出踏青,去欣賞山花爛漫的春景,也沒有邀約友朋飲酒作樂。

君子慎獨,作為讀書人,沒有忘記民俗傳統——寒食節禁用煙火。

一到禁忌菸火的期限過了,馬上去鄰居那裡討來燈火,抓緊時間,在靜靜的夜裡繼續苦苦用功,發奮苦讀。

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讀書的用功程度,我們雖然不推崇“興味索然”,但是應該學習古人那種讀書的毅力。

《清明》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

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筆鋒一轉,展現了自然界萬物復甦的景象,正與後面兩聯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菸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抔黃土。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

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代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這是詩人是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僕僕的趕回沙上祭祖,滿身的泥土塵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亂,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那是讓人感受到似乎有那麼一些悲哀:

因戰亂給人們帶來災難,對故人的一種懷念,也是對戰爭的不滿。

當然,中國古代詩人佳作浩繁,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上面所述九篇乃各個時代傳播較廣的一些名篇,關於清明的詩詞遠遠不止這些。不知上述作品是否有你喜歡的篇目?踏青之餘,不妨背背古詩,從古人作品中,汲取思想精華。

文| 挪窩的森林 編輯| 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