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日月燈明20182019-01-18 12:08:43

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意見接受,態度照舊

人們常說以史為鑑,但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常常是經驗擺在那,大家都不怎麼願意聽。自古以來多如此。

為什麼呢?人性吧,自以為是。非要等到“事非經過不知難”才反思。其實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當不聽“老人言”的時候,還是鼓勵對方多試、多實踐吧,只要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就行。

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也許有人已用切身之痛深刻體會了這句話,希望不要再有這樣的切身之痛了吧……

關鍵的問題在於什麼是“老人言”?

來一段體會一下。

立身處世,須知人情世故:

◆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後炮——事前幫助,勝過事後閒話。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給別人留面子,就是給自己爭面子。

◆壇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讓人說話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修養。

◆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按規辦事,少走彎路。

◆說話看勢頭,辦事看風頭——因勢利導,事半功倍。

◆路留一步,昧讓三分——寬容大度,方能和諧圓滿。

◆滿瓶子不搖,半瓶子咣噹——有本事的人,往往都低調。

◆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有“禮”肯定勝於無“禮”。

◆得饒人處且饒人——適度地讓別人一點兒。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衣一飯,感恩於心。

◆吃水不忘挖井人——對別人的恩澤要銘記於心。

老人言就是祖祖輩輩口口相傳下來的草根智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話兒。這些都是祖輩們從生活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也許有人會問,這科學嗎?不知道。但是,那些經不起時間推敲的東西會在歷史的長河裡很快銷聲匿跡,能流傳下來的必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為什麼要聽“老人言”?

中國人自古尊師重道,老人的“老”,不僅僅體現在年齡,更體現在智慧的古老、經驗的老道、洞察世事的深刻。很多時候,時間本身就是一種資本。經過的事多,走過的路多,吃過的鹽多,也就相當於在這個世界上接受過的歷練多,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深刻。

那些口口相傳的智慧,讓我們無法不去敬畏。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老人言,是一種智慧尋根。

當下,我們還需要這麼草根的“老人言”嗎?

當然,老人言往往說到你骨子裡!

你在這裡看到的和名人名言不同,“老人言”有著一種草根性,草根智慧實在、更接地氣。其實咱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老百姓,畢竟從小飽讀詩書的人還是極少數。“老人言”有草根智慧的和藹可親——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不讓人感覺高高在上,而讓人感覺伸手可及。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老人言,它可能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不經意間說過的某句話,當時我們覺得“老土”,但突然某一天,就會覺得那些話說到了我們的骨子裡!

“老人言”本身就是經典!

也許有些人認為,口口相傳的草根智慧都是低品位的、上不得檯面的東西,只有大學課堂上講授的才是高階學問。但正如老子所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沒有“草根”,哪有“高階”?被奉為百代經典的《易經》《詩經》中,就有一部分本是口口相傳的草根智慧,被人用文字記錄下來,最終才成為了經典。

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老人言”往往就是最純粹的智慧!

“老人言”經過口口相傳,這本身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那些經不起時間推敲的東西很快會消失,大凡流傳不絕的經驗之談,往往經歷了一代又一代人地反覆參證,百用百靈。民間老話是草根智慧的集中體現,堪稱“不立文字的經典”。這些話雖然已經很老很老了,比我們的爺爺的爺爺還要老,但是仍然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散發著自然的清新氣息。因為它們從生活中來,經歷了時間的洗禮,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各種思想毒素的汙染,可以謂之最純粹的智慧。

“老人言”是返樸歸真的智慧!

道理都存在於身邊的一事一物中,都隱含在人自身的每一個腦細胞、每一根頭髮中,只是人們的慧力不足、察而不覺罷了。一旦你能從身邊平常的事物中發現真相,也便大徹大悟了!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祖宗口口相傳的經驗,經過歲月的大浪淘沙,句句散發著人間的哲理,能告訴我們人世問最深刻而又最實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