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和《秋頌》創作背景有何不同?度她不度雲哥2017-12-04 11:08:15

《登高》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秋頌》寫於1819年9月,是濟慈為後人留下的最後一首頌詩,也是他一生寫得最完美的抒情詩。當時,他的肺結核病日趨嚴重,已經病入膏肓,但他仍在那兒勤奮地筆耕不斷。白天,他躲在屋子裡尋詩覓句,每到傍晚,便獨自一人去野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時值暮秋,天氣一天天地冷了起來,可夕陽餘輝下的田野,卻顯得暖融融的,這使身患肺癆而特別怕冷的濟慈感到格外舒適。在他眼裡,成熟的秋季比蔥翠的春天更為宜人,眼前的金秋晚景就宛如一幅暖色的風景畫。此情此景使他欣然提筆,用詩句描繪了這麼一幅秋色的寫生畫:霧靄繚繞,碩果累累的秋,和使萬物成熟的驕陽結成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