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九辯全文及譯文?流兮22021-04-07 23:16:59

《九辯》,古樂曲名,已失傳。王夫之《楚辭通釋》說:“辯猶遍也,一闋謂之一遍。”“九辯”是反覆多遍演奏的組曲。宋玉素有忠君報國之志,但一生窮困潦倒,理想落空,因借古樂“九辯”為題一抒抑鬱情懷。

《九辯》是繼《離騷》之後的又一首長篇抒情詩,是宋玉的代表作。作者宋玉是楚國略晚於屈原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懷才不遇,鬱鬱而終。他的思想與創作受屈原影響很深,《九辯》就留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九辯》之所以能在楚辭創作中佔據一席之地,更主要的還在於它保持了詩人鮮明的個性特徵,並在詩歌文人化特色和情景交 融方面有所發展,故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有“宋玉比屈原,時有出藍之色”的讚歎。

《九辯》繼承了屈原以詩抒情志、敘經歷、嘆遭際的特點,而其中表現出的憂國忠君的情感和堅守節操的品格也與屈原作一脈相承。《九辯》全篇九章,悲秋和思君主題貫穿始終。宋玉的悲秋情緒雖是有感於個人遭遇而發,但與時代強大的催化作用是分不開的;因而宋玉的悲感雖是屬於他個人的,但從中反映出的社會狀況以及對時世的憂思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感。

詩人的心靈是敏感而細膩的,蕭索的秋景觸動了他心中鬱積已久的悲懷愁緒。他將秋季的自然景物加以細緻描摹,同時將個人的孤獨感與訴不盡的悲哀傾注其間。這種秋與人的情感的高度結合,成為後世文人觸景傷懷、寄慨身世的濫觴。魯迅《漢文學史綱》說:“《九辯》……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悽怨之情實為獨絕。”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悲秋”主題,實由此發端。

【原文】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①,

憭慄兮若在遠行②,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③,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④。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⑤,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⑥。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⑦,

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⑧,

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⑨,

蟬寂寞而無聲⑩。

雁雍雍而南遊兮,

鵾雞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

哀蟋蟀之宵征。

時亹亹而過中兮,

蹇淹留而無成。

【註釋】

①蕭瑟:草木被秋風吹拂的聲音。

②憭慄(liáo lì):淒涼。這裡形容心情悽愴。

③泬寥(xuè liáo):天空高闊無雲的樣子。氣清:指空氣清爽。

④寂寥:空曠寂靜。收潦(lǎo):雨後的積水。

⑤憯悽(cǎn qī):悲痛的樣子。欷(xī):嘆息聲。薄寒:微寒。中(zhònɡ):作動詞用,傷害。

⑥愴怳(chuànɡ huǎnɡ)、懭悢(kuànɡ lǎnɡ):都是形容人不得志、失意的樣子。去:離開。就:靠近。

⑦坎廩(lǐn):窮窘困頓的樣子。

⑧廓落:空廓寂寥。羈(jī)旅:客居。友生:朋友。

⑨翩翩:鳥飛的樣子。

⑩寂寞:寂靜無聲。

雍雍:鳥和鳴的聲音。

鵾(kūn)雞:鳥名,樣子像鶴,黃白色。啁哳(zhāo zhā):聲音繁雜細碎。

申旦:通宵達旦。

宵征:原指夜行,這裡指蟋蟀在夜間跳動。

亹亹(wěi):應讀作“微微”,意為漸漸。

蹇(jiǎn):句首語助詞。淹留:停留。

【譯文】

悲涼啊,這暮秋的氣象!

風瑟瑟,草木凋零遍枯黃,

心淒涼,好像遊子在遠方,

登山望水啊,送別友人歸故鄉。

碧空萬里啊,大氣空明清爽,

秋水平靜啊,川水清澈澄明。

悲傷嘆息,不堪微寒傷人,

恍惚惆悵,離鄉遠去他境。

路坎坷,貧士失職憤難平,

境寂寥,客居他鄉無相親,

心惆悵,我只能暗自傷情。

燕子翩翩歸故鄉,

秋蟬寂寞止鳴唱。

大雁雍雍向南翔,

鵾雞啁哳我心傷。

長夜難眠至天明,

蟋蟀夜鳴增悲情。

時光流逝歲已半,

滯留他鄉業未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