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1000字讀書筆記?忙人719046732020-08-09 00:44:24

眾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亞在劇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哈姆雷特是怎樣一個形象呢?先簡單描繪一下劇情。劇中丹麥王子為父復仇的故事取材於公元1200年的丹麥史,莎士比亞的復仇劇在眾多的改編中推陳出新,成為戲劇史的一大奇觀。劇本開始是丹麥動盪不安的社會局面,新國王克勞狄斯(即哈姆雷特的叔父)以殺兄之暴行,奪取王位,霸佔王后,並企圖置哈姆雷特於死地。克勞狄斯是一個自私陰險的傢伙,許多人從惡如流,王后禁不住情慾的誘惑委身於他,而哈姆雷特昔日的情人和朋友也成為新國王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趨炎附勢,為了保護個人的既得利益,變得圓滑世故,失去正直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由原來是“快樂王子”變成“憂鬱王子”,嚴酷的現實擊敗了他昔日的夢幻和信念。哈姆雷特在父親靈魂的提示下得知真兇就是他的叔父,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但由於他的猶豫不決和骨子裡的軟弱,使得復仇計劃一再拖延。最後,終於在比劍的時候手刃仇人,而自己也倒了下去。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在1601年完成的作品,當時正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之初,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關注“人”這一大背景下,莎士比亞創作出這樣一部劇本,表現出理想與現實背後的隱患,《哈姆雷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和混亂社會的一種審美參照,正是這樣,一個藝術人物開始登上世界文學舞臺。

哈姆雷特說: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惡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獄”。這些意象象徵性地告訴我們,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卻活著,世界變成冷酷的世界,變成一個顛倒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的哈姆雷特卻是一個處於理想於現實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個人文主義者。這些觀點和眾多學者是一致的,我以為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悲劇人物,更有其自身的特點。

哈姆雷特不具備一個王子,未來國王的氣度和膽略。哈姆雷特在復仇中一再拖延,錯過許多良機,比如在克勞狄斯懺悔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機會把罪惡的國王殺死,而他卻以為克勞狄斯是在向神懺悔,這個時候殺死他不仁慈,會受到神的責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精神,卻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斷和缺乏勇氣。一個王者通常是不講遊戲規則的,哈姆雷特為他所具的人文氣質所害,導致最後悲劇的發生。

哈姆雷特是一個偏激和悲觀的人物。他的言行在後來越來越遊離於為父復的責任和重新奪取王位的社會責任。在現實的壓抑下竟然想到了自殺“早早脫身而去”,“誰願意負著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流汗?”然而一想到死後不僅要墜入一片虛無的世界,而且靈魂有不得安寧,他在心頭又升起對死亡的恐懼。在這樣的想法下人就顯得十分卑微和不足道,充滿了悲觀的情緒。

哈姆雷特的內心充滿矛盾和鬥爭。從以上文字中也能看出哈姆雷特心中的這種矛盾心理。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使他一次次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就是這種心理使得復仇成為泡影。這種矛盾心理讓他猶豫和悲觀,在一次次機會面前,讀者比他還著急。

雖然是以悲劇結尾,但我以為,哈姆雷特的使命已經完成,他可以走了。在最後克勞狄斯設下詭計,企圖透過比劍殺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卻殺死了和他比劍之人,並在其臨死之前得知劍上有毒,拿起劍來結束了惡魔的生命。這一次,他沒有憂鬱,沒有令所有的人失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親眼看到了仇敵的死亡。我以為哈姆雷特之前一直懦弱和猶豫,悲觀和偏激,而在臨死的時候,他卻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轉變,揣著一個真正王子的夢去了。

哈姆雷特就是這樣的一個藝術形象,四百年來任人評說。莎士比亞透過內心衝突個劇情衝突把一個人物推上世界文學舞臺,一直受觀眾和讀者的喜愛,言之不盡。在世界文學史上,哈姆雷特這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在人們心裡,已經不朽了。

哈姆雷特1000字讀書筆記?傻菇涼說情感2020-10-11 15:11:48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在這部悲劇中,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得以充分體現。施鹹榮先生說:“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提倡人道,反對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歌頌人的偉大力量,說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身上寄託著自己的理想。”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義者理想的代表人物,劇中他與克勞狄斯 的衝突真實地反映了人文主義思想與英國現實社會的尖銳矛盾。戲劇一開頭,莎士比亞就展現了一幅醜惡的社會畫面:丹麥發生宮廷政變,老國王被害,王位被野心家和陰謀家克勞狄斯 竊取;在新王的統治下,社會黑暗、政治腐敗、外敵壓境、民 怨 沸騰,竊取得來的王位岌岌可危。他的宮廷成了當時英國封建階層混亂時代的寫照。

在第一幕的結尾,老王的鬼魂給他“顯靈”之後,哈姆雷特就驚歎:“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句臺詞是解開哈姆雷特性格的鑰匙。從一開始他就把為父復仇和改造現實的任務結合在了一起。哈姆雷特本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他本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是殘酷的社會現實迫使他不得不透過裝瘋賣傻來替父報仇。在敵強我弱的惡劣情況下,哈姆雷特敢於針鋒相對地展開鬥爭,他先後識破了奸王設下的一個個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 和羅森克蘭等人進行刺探和監視的把戲;又使王后發現天良;接著採用“調包計”除掉了奸王的兩個走卒,把奸王“借刀殺人”的陰謀擊得粉碎;以其人之道還 治其人之身,把雙重陷講一一毒劍和毒酒還 給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鬥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在這部劇作中,到處都滲透著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觀念,體現出莎士比亞對人性的高尚和愛情的力量的堅定信念。

哈姆雷特才能超眾,決心要扭轉乾坤,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他總是鬱鬱不樂,優柔寡斷。他曾多次問自己:“除了我倒黴的我之外,誰能改變這“混亂顛倒的時代”?”這就是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改造社會的世界觀。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他過分相信自己,雖然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卻並不相信他們,始終處於孤立的地步,這就註定了他與黑暗勢力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

莎士比亞是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哈姆雷特》在藝術上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最高成就:①在人物塑造上,莎士比亞致力於透過人物內心矛盾衝突的描寫來揭示人性的深層,他由古典的命運悲劇進人到了現代的性格悲劇,或者說把一個簡單的復仇故事,深化成了一個複雜的性格悲劇、心理悲劇,顯示出更為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②善於運用內心獨白將隱藏在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慾望等多層次展示出來。如:“生存還 是毀滅”“人是萬物的靈長”、波洛涅斯 給兒子的臨別贈言,墓地談話和對白等六處富於哲理、文辭警闢的獨白,文學史上流傳不衰。③多層次的情節線索,和生動複雜的故事,產生了強烈的戲劇效果。④成功的對比手法。這尤其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如老王與新王,哈姆雷特、雷歐提斯 、福丁布拉斯 ,霍拉旭、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 吞、奧菲利亞等。⑤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