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五馬街的來歷?使用者4702081250896452020-01-04 18:33:23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業街。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府前街相交,長400米,寬12米。據唐時《古今風俗通》載:“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馬,鄉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馬坊焉。”宋紹聖二年(1095),溫州知州楊蟠改定溫州36坊,五馬坊列為其中之一。楊蟠《百詠五馬坊詩》雲,“相傳有五馬,曾此立躊躇。人愛使君好,換鵝非俗書。”清時改坊為街,街兩側擁有14條小巷。1934年,拆讓店屋,由6米拓寬為12米,改名中山路。舊時這裡商賈雲集,綢布莊、百貨店、銅錫器皿行、中西藥店、錢莊等鱗次櫛比。 解放後,又恢復五馬街之名,1974年改為瀝青路面。1984年4月五馬街定為步行街,為溫州市標誌性購物步行街。五馬街集購物、商貿、文化、娛樂、休閒為一體。1999年3月份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2000年,五馬街改造工程被市政府列入《溫州文化升位計劃》,並於當年改造完畢,五馬街西面入口處還設立了《五馬奔騰》雕塑。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商業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地域,兩旁建築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風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3家百年老店和百貨商店、溫州酒家等。 這些老店大都創辦於清代和民國期間,不少店鋪的歷史在百年以上。 矗立在五馬街口的“五味和”是我市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副食品商店。它始建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系寧波商人楊正裕與同鄉馮伯禎等十來位寧商集資創辦。初為蜜餞店,址在饅頭巷西段,即現鼓樓街78號,兩側書有楹聯“蜜餞海味各種藥酒南北果品罐頭茶食”,門楣上橫書“五味和”店號,又以一方青石板刻上梅調鼎原筆“五味和”三個大字。馮伯禎與清末著名書法家梅調鼎有舊,遂請梅題寫店名招牌。經梅調鼎先生推敲再三,認為在原店名“五味”之後增一個“和”字為好,取甜、酸、苦、辣、鹹五味調和之意,於是寫下了“五味和”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清光緒廿九年(1903),楊正裕之子楊直欽繼承父業,在五馬街口增設分店(即現在五味和店址),稱五味和新號。五味和在楊直欽經營期間迅速發展,尤以甌柑暢銷京津北方而獲利甚豐。民國廿一年(1932),溫籍股東林敏卿任新店經理,因經營有方,五味和經營業務不斷擴大。老店於1940年歇業,新號從此獨樹一幟。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有同仁和、元昌、福旭等附近南貨店併入,遂重建店房,擴大門面與規模。1966年轉為國有企業,改稱地方國營新風副食品店,1979年恢復原店名。 五味和十分注重經營特色,除了供應南北貨外,兼營糟、醉、臘、海味、鮮果,還自辦作坊,聘請名師製作蜜餞、醃臘貨、糕點、炒貨等食品,以選料考究、加工精細、貨真價實、風味別具而聞名,尤以糟制魚生、蝦醬、醉蟹、香螺、臘腸、醬油鴨、五味香糕、山楂糕與五加皮藥酒為特色。知名度最高的要數美味魚生(即白鰨生),製作工藝已有80餘年的歷史,獨具色鮮、條勻、不糊、味美、耐貯五大特色。除供應本地市場外,曾用龍泉青瓷罐精裝遠銷香港。旅居臺灣的著名報人馬星野得到一罐鄉親們送的五味和美味魚生後,歡欣之餘,曾賦詩一首:“拜賜蓴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小小魚生勾起了遊子的無限鄉思。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