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拼音沒有完善前,古代漢語讀音是怎麼傳承的?默頭2018-02-04 23:30:29

1, 韻書。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一種書。如唐韻。十五韻表,中華新韻也是。其按相同的韻把字分類,這是讀書人的基本功。

2,直音法。用完全同音字來注音,如“燚,音義”。但有的字沒同音字,有的字同音的又很生僻。

3,直音加註聲調,如“退”注“推去聲”。這樣儘可能的避免了以生僻字注音。

4,讀若法。用讀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讀若急”,“信,讀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這裡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義都相同。《說文解字》用的讀若法。

5,譬況法。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如何發音。分為以口勢譬況、以舌位譬況、以送氣急緩和聲調長短譬況等。比如《公羊傳》中:“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這句話中的兩個“伐”字意義不同,古人注道:“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見(被)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也就是說第一個“伐”讀長音,第二個讀短。這就是聲調長短譬況。

6,反切法。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即用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出一個新的讀音來。比如“張,之倉切”。反切法最初叫“反”,後來唐代宗很忌諱這個“反”字,於是將其改為“翻”字,再後來“翻”字改為“切”字。三國經學家孫炎一般認為是其發明者,後來唐代僧人守溫取漢字為三十聲母,宋人又補充三十六字母,以韻書的韻母字作為韻母。反切法益為精密,成為最通行的注音法。

而民國以簡單漢字或筆畫作為注音字母的拼音法,就不贅述了,民國不算古代。解放後用拉丁文作為拼音字母也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