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王司徒軍武百科2020-06-09 17:14:35

“6點”位置即平行正點咬尾,是空中狗鬥戰術中最令人頭痛的地方,為什麼不在機尾設定機槍防止被人咬尾呢?很簡單,後座機槍的意義對戰鬥機而言並不大,單座機的飛行員沒法使用它,而雙座機又會增加重量負擔,降低戰機的空戰效能,因此人們早早就放棄了後座機槍這一雞肋裝置。

普通輕型戰鬥機是純靠效能吃飯的東西,它們靠靈活的機動、複雜的戰術動作、高效的飛行動力,以及讓飛行員如臂使指的操作效能戰鬥,增加尾部機槍固然能起到一定的防禦作用,但對戰鬥機的整體效能而言,為這一丁點優勢而賠掉的優勢實在是太多了。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二戰時的航空設計已經具備了相當的高度,普通的固定翼戰鬥機對空重、飛行能量、機動效能等要素看得極重,多增加一點東西都有可能降低飛機的效能,更別提在後面增加一個專門後射的機槍手。想想看,明明用防禦滾筒就能擺脫的敵人,現在滾筒滾不動了;明明靠能量戰術就能戰勝的敵人,現在因為空重的增加讓功效低了一個檔次。

要知道,二戰空戰已經是“能量機動”時代了,與之前的幾何空戰已經完全不同。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但是請注意,在空間足夠的一些雙發重戰鬥機上,後射機槍還是存在著的,比如鼎鼎大名的英國布里斯托“英俊戰士”(Beaufighter)戰機,這種重戰鬥機在二戰中生產了近6000架,火力兇猛,皮糙肉厚,只是在國內知名度低於“噴火”。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110重戰鬥機也同樣有後射火力,可提供後方一定角度的反擊能力,由領航員兼任後座機槍手,操作一挺雙聯裝的7。92mm萊因-博爾西希MG15航空機槍。這種戰機德軍生產了6170架。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被譽為“戰鬥機之花”的ME-110空戰能力並不算出眾,甚至有些笨拙,沉重的身軀讓它很難面對“噴火”、“颶風”等戰鬥機的攻擊,但反過來,ME-110卻是獵殺英國轟炸機的一把好手,它可以很出色的獵殺比自己更笨重的目標。有時候後座機槍除了提供對戰機防護外,還能在進攻轟炸機時,從它的肚子下面斜向開動,這種機構後來被德軍開發成了“斜樂曲”火力系統,英軍也在“英俊戰士”上試驗過類似的炮塔。

重戰鬥機設定後座機槍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空間夠大,它們有足夠的載重和冗餘空間搭載額外的機槍和彈藥,還能將副駕駛等人兼職武器操作員。除此以外,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也是重要的原因,重戰鬥機的攻擊行為往往依賴重機體和雙發動機優勢,從高空快速俯衝突擊,但一次攻擊打完,降低高度再爬升的階段則成為它們最脆弱的時刻,一旦被輕型戰機咬尾則很難脫身,必須要有壓制火力干擾對方的狗咬。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所以,許多既有人員、空間餘裕,又有反擊壓制需求的戰機都有後座機槍設定,以提供對後側來敵的打擊,如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IL-2強擊機、TBD攻擊機等等,相當的多。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需要注意的是,後射武器雖然有用,但這種武器設定在二戰時就已經有明確定義,它們只能是防禦性的驅散和戰術壓制火力,飛行員沒必要也不允許因為攻擊目標而故意給後座機槍提供射擊視窗,這是送死行為。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有些特殊的重戰鬥機則乾脆放棄了對後方的保護,而將有限的火力全部加到正面的攻擊火力上,以增加寶貴攻擊機會的容錯率,比如HE-219或Do217J夜間戰鬥機,即便有些安裝了“斜樂曲”的版本,也是為了能更好的在雷達導航條件下給轟炸機開膛。

總而言之,普通戰鬥機對“咬6點”局面完全可以靠機動擺脫,而重戰鬥機們則因為比較強調功能性,即便有後射火力,也不看重對6點防禦,往往更強調滿足專用作戰效能。強擊機、攻擊機、俯衝轟炸機雖然有這方面的需求,機體卻仍然限制了武器安置。戰機設計就是這樣,有利就有弊,利弊分析後,得到最最佳化結果就行了。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鐵桿軍迷2020-06-06 07:33:43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咬住六點呢?

首先二戰戰鬥機機尾部是沒有有機槍的,但是德國的斯圖卡,日本的愛知,美國的SDB等飛機都在副駕駛座上安裝了機槍。他們屬於戰鬥轟炸機,不是全職的戰鬥機。單座的戰鬥機沒有向後機槍的,因為看不見。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最近一次的最大規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很多新型兵種興起的時代。而無疑新事物的出現,都會有著許多新的風險,在二戰諸多兵種,轟炸機的風險在當時無疑又是非常高的。

因為要執行轟炸任務,這些轟炸機就必須飛到敵後方上空,而這也是防空炮火和敵機最密集的區域。二戰中轟炸機速度比戰鬥機慢,也更加笨重,只能在機身後部或者四周加裝機槍機炮,由專門的飛行員操作,打擊前來攔截的敵機。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如果轟炸機編隊而行,把機槍機炮火力編制為火力網,那麼更能保護自己的安全。但這樣一來,機槍座和機槍塔也成為了敵機優先打擊的目標。如果把這些位置打掉,那麼轟炸機也就成了待宰羔羊。

而在整個轟炸機組中,機槍手們一次任務生存時間竟然只有幾小時,而機尾炮手位置是經常被咬住的地方,那麼機尾炮手就活得更短,陣亡率是其他位置的三倍。如果尾炮手陣亡的話,這架轟炸機基本上就必死無疑了。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以美軍B-17為例,在1943年歐洲上空的空襲行動中,許多尾炮塔射手在返航時已經陣亡。可見B-17上的機槍火力對德軍戰鬥機的威脅是很大的,以至於這些轟炸機上的射手飛一次就陣亡,可算是真正的“有去無回”。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B-17轟炸機一共裝備了13挺12。7毫米機槍,可以說完全把整個飛機360度角都武裝了起來。但是飛機機腹的一個球形炮塔機槍操作手,卻被稱作二戰裡最危險的崗位。

轟炸機上面的這個奇特球形炮塔一共有兩挺機槍,飛機靜止或者起飛降落時候,這個炮塔離地僅僅有30釐米的距離。試想一下,當你在幾百公里時速的飛機下,距離地面30釐米進行起降,心裡陰影得多大,一旦降落出現問題,那這個炮手的屁股也別要了。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B-17飛行堡壘作為美國二戰時期著名的主力轟炸機,它也是美國研發的一款不用戰鬥機護航的轟炸機,儘管它擁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火力,而且產量巨大一共製造了12000多架,但有4735架毀於戰鬥中,損失率高達37%!無疑敢駕駛它們作戰的都是無畏“勇士”。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不僅二戰時期的美國空軍如此,其他國家的轟炸機炮手們風險同樣很高:1942年底時,蘇聯新的伊爾2M飛機增設了第二個飛行員座位。這名飛行員負責操作尾部的12。7毫米機槍,掩護戰機後部區域。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但很快,這個位置就成了德軍戰機攻擊的眾矢之的,操縱機槍的飛行員死傷同樣極其慘痛。根據統計,在1943年,後部座位的飛行員平均下來,不到10小時就會陣亡。這個位置成為了蘇聯空軍最危險的戰鬥位置,當時在出任務前,飛行員都被要求留下遺書。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二戰時期的戰略轟炸一直屬於高風險作戰,當時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而英國人可能比較窮,飛機也不多,白天損失過大,他們就改為夜間轟炸了。而美國人卻沒有這麼小心,而且也有大量轟炸機扛得住,但飛行員,特別是機槍手們就遭殃了。

在沒有己方護航的前提下,這些槍炮手便是轟炸機上的最後防線。倘若沒有他們,任何一款轟炸機都會被敵方戰機輕易擊落。但這些默默無聞的勇士,在與軸心軍、法西斯的作戰中“赴湯蹈火”,卻很少會被放到檯面上,成為聚光燈下的英雄。

以上是鐵軍迷觀點,歡迎關注鐵桿軍迷,歡迎深入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本人將刪除。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武研社2020-06-08 11:14:15

眾所周知,空戰中幾乎永不過時的攻擊戰術便是咬六點位置,也就是指鎖定敵機的後機身。飛機設計師們基本上都將空戰武器佈置在機頭、兩翼並前向射擊。對於飛行員來說,在空戰時前向120°視野最好,因此將武器佈置在這些位置、前向射擊是最合理的方案。所有的戰鬥機空戰戰術在這種武器佈置方案的基礎上誕生。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戰鬥機的後方一般都不會佈置武器。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咬六點之所以能夠成為飛行員的共識,確實因為戰鬥機後方無法進行火力輸出,在這種情況下攻擊敵機是最為安全的。就像是有一個人用膝蓋頂著另一個人的腰,並把他摁倒在地上,這種情況下還隨時都能伸手掐脖子——被摁在地上的人怎麼反制?這一戰術延伸至今,也摻雜有這樣的因素在裡面。但如果在機尾佈置機槍,似乎是一個能夠防止被咬六點的方法。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二戰時期的重型轟炸機尾部都有炮塔,對付咬尾的戰機)

不過稍微想一想便能知道有什麼例子。二戰時期的一票中型/重型轟炸機,基本會在機尾佈置一挺甚至多挺機槍,由單人控制、後向射擊。例如美國陸軍航空兵的B-17和B-24/B-25,它們有條件的話甚至還會在機腹和機背佈置幾乎可以作全向射擊的炮塔。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單發、攜帶後向自衛機槍的機型也不是沒有,比如德軍的JU-87俯衝轟炸機,美國海軍航空兵的TBM/TBF魚雷轟炸機、SDB俯衝轟炸機,蘇聯的伊爾-2/伊爾-10強擊機,這類的戰鬥轟炸機或者魚雷機後部都有機槍,防止後部來襲的戰機襲擊。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比如伊爾-2/JU-87,它們的飛行效能比較接近戰鬥機,甚至能夠和戰鬥機一戰,但始終和正統的戰鬥機有著較大的差距。而作為魚雷轟炸機的TBM/TBF飛行動作極為笨拙,雖然擁有一挺實打實的後向自衛機槍,實際上也難逃被擊落的命運;實戰中,這挺機槍發揮的作用並不顯著。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伊爾-2攻擊機後部機槍清晰可見)

不過它們清一色地有著一個共同點:後向自衛機槍無論是瞄準還是射擊都需要人工控制!對於機身體積較小的伊爾-2和JU-87來說,後向機槍的安裝只能是在飛行員後方;機身寬敞的TBM/TBF雖然將後向自衛機槍佈置在後起落架上方,但射界受到機尾和安裝位置的限制。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當然,戰鬥機狹窄的機尾裡再塞一個機尾機槍手顯然極不現實。如果將戰鬥機改裝成雙座、專門安裝一個機槍手的座位,恐怕飛行員還會反感到炸營:增加的一大堆死重導致機動性、最大飛行速度等等大幅度下降,這算怎麼一回事?!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而如果像B-29一樣安裝電動遙控炮塔顯然更為不現實:動力系統需要空間,管線需要空間,機槍、備彈、控制器一樣需要空間。而戰鬥機本身的空間冗餘顯然不太足以能支援這麼一大套系統的安裝,在空戰對抗的條件下萬一受損,那麼戰鬥機能夠擁有的並不會是一套能夠擊落咬尾敵機的自衛系統,而是一大堆不能丟棄的配重……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但也有別的方式控制自衛機槍:直接在飛行員觸手可及的地方增設一套射擊控制鈕,再增加一套機械聯動杆控制機槍。在這種情況下改動最小、重量最小,但同樣要為戰鬥機的後機身開啟裝彈、拋殼視窗。當然了,這樣安裝的機槍幾乎毫無意義:飛行員如何觀測到後半球、對敵機進行瞄準?難道增設類似卡車用的廣角後視鏡嗎?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總不可能放一挺機槍,就是為了打空槍、驅趕敵機的吧?那在這種情況下,似乎還不如增加一個噴油嘴:與其幾乎毫無目標性可言的射擊,釋放燃油糊對方一臉豈不美哉?再者,即便真的增加了自衛機槍,敵機很快就能摸索到一套對抗方法,畢竟這種方式佈置的機槍瞄準無論如何都會相當遲鈍。顯然,即便給戰鬥機的尾部增加一挺用於自衛的機槍,也不過是徒勞。更何況這會無可避免地給戰鬥機的結構強度造成下降,還會導致重心發生變化。多出來的結構重量,同樣會導致戰鬥機的機動性下降。與其費盡心思在戰鬥機上增設這種東西,反而不如對戰鬥機的飛行效能進行最佳化、研究新的機動動作來反制。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二戰時期的科技對於現在來說還相當依賴機械,自然並不存在自動武器站之類的東西,更不用說隱身戰機身上才會出現的頭盔瞄準系統、遍佈機身各關鍵位置的光學通道。如果以那時的技術能將遙控自衛機槍搞利索、可靠且能有效震懾甚至是擊落敵機的同時,還不讓戰鬥機的效能有所下降,飛行員絕對舉雙手歡迎。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真正鱷魚不哭2020-06-15 13:07:57

轟炸機有這東西,因為機組成員多,有人去操作。

戰鬥機你要上尾炮手嗎?你打算搞多大體量?你知道多設一個座艙對飛機氣動外型影響多大嗎?你還要不要機動性?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泰山70012020-06-20 15:40:38

一、如果真在機尾設定機槍,在實戰中缺乏可操作性。

以前我也曾有過這種想法,認為被對方咬尾後可以牽制或者騷擾對方的攻擊。後來發現這個辦法不太靠譜。原因是一旦遭到咬尾攻擊,首先是想辦法靠各種機動動作擺脫被動局面,根本沒有時間觀察對手,同時用屁股上的機槍機型瞄準射擊。就算是胡亂開槍,一則分散精力,二則根本沒有命中機率。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二、機尾設定機槍,除了讓飛機變得更沉更重,沒有其他一點好處。

二戰期間,裝備後射機槍的多是除戰鬥機以外的攻擊機和大型轟炸機。對於他們的體格,多一點重量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專門的機槍手甚至炮手操作武器。飛行員只管飛行,炮手或機槍手可以全神貫注的回擊敵人,這樣的設計還是很合理的。因而對於以空中格鬥為主要作戰手段的戰鬥機來說,這部分的重量還不如沒有,以便更輕巧的多國對手從後方進行的攻擊。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三、戰鬥機五花八門,設計師更是人中龍鳳,從來沒有過的設計就證明不是一個好設計。

縱觀世界各國戰鬥機發展,各種奇思妙想和歪門邪道都有,唯獨沒有一款戰鬥機裝備後射機槍,說明這個想法已被證明是無用的,因此只停留在想象中即可,付諸行動後會貽笑大方。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追逐蘿蔔的毛驢2020-06-06 09:44:34

首先,二戰時期有在機尾佈置機槍手的,但是不是戰鬥機,而是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因為這兩款戰機有武器操作員,也就是多出一個人來,所以配屬了一挺自衛機槍,另外,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機體經過加固,而且有大量輔助投彈裝置,所以很重。機動效能差。另外大部分轟炸機或者用於地面攻擊的飛機都有一個基本效能需求,低空低速穩定性。包括F16,這是投彈精度的最基礎保障。一次精準空炸,百分之70是靠飛機效能,百分之30靠炸彈。現代航空炸彈都有調整姿態用的小型空氣舵翼。有的乾脆還有動力。但是不管怎麼搞他都得戰機把他投到指定的範圍,比如50平方公里,6000米高度,

20平方公里3000米高度 ,然後炸彈依靠自身的制導系統調整到更高精度。所以戰鬥機的投擲精度很重要。而機尾部署自衛機槍的原因很明顯,因為轟炸機知道他幹不過戰鬥機。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傲翔鷹9992020-06-06 13:36:37

謝謝邀請。二戰沒有自動瞄準射擊技術,飛機在機尾有機槍的都是有人操縱的。例如B25、B17等轟炸機都有機尾機槍手。而戰鬥機體積小,又只有飛行員一個人,沒有能力部署機身、機尾機槍。所以二戰的戰鬥機都是隻在機頭、機翼前緣有機槍。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天眼觀世界2020-06-09 21:06:49

有,但是大多數都是轟炸機和攻擊機,比如美軍的空中堡壘和蘇軍的伊爾2(前幾天華為拿出來當宣傳的那個),以及美軍不少航母艦載攻擊機。

這些飛機本身就比較笨重,無法和戰鬥機拼機動,所以會增加後射機槍。

但是後射機槍命中率和威力都遠遠比不上前射的機炮。所以戰鬥機更多比拼的其實是機動力和爬升率,速度,活力。增加後射機槍會大幅削弱這些效能,所以只能放棄。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狼煙火燎2020-06-06 15:54:56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二戰倒是有很多轟炸機或者戰鬥轟炸機在屁股後面裝備了機槍或者機炮用於自衛,因為這些轟炸機或戰轟的空間都較大,有足夠的空間在後方安裝炮塔,而戰鬥機的空間較小,裝機炮估計是不行了,倒是勉強能裝下機槍。

第二,二戰時期所有的武器都是人去操控的,不像現在有自動武器戰,可以自動瞄準甚至計算出提前量實施攻擊,二戰時完全不行。既然要在機尾裝機槍甚至機炮,那麼就必須單獨派一個人去操控,對戰鬥機飛行員來說,他要操控飛機飛行而且還要格鬥,根本無暇顧及後方機炮的瞄準以及射擊,如果單獨開發一個空間來裝上一個機槍手,戰鬥機空間本來就小,必然就要浪費油箱空間,而且還要增加死重,這會大大降低戰鬥機的機動性,狗鬥中就更吃虧了。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因此二戰時期,沒有國家在戰鬥機機尾去裝機槍來打擊追尾的敵人,因為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而轟炸機則完全不同,由於機動能力上遠不及戰鬥機,因此轟炸機在自身的機頭、機翼和機尾到處都裝上了炮塔,而且轟炸機飛行過程中還得編隊,以一個立體感的特殊編隊飛行,這樣在遇到戰鬥機的時候,所有轟炸機可以組建一個交叉火力網去攔截戰鬥機,這樣可以互相彌補自身死角位置,還能達到火力最大化輸出,可即便如此,當轟炸機沒有護航而遭到來自對方戰鬥機編隊的攔截時,損失也都是非常慘重的。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當然也有轟炸機將防禦炮塔拆掉以裝更多的炸彈進行轟炸的情形,二戰末期的太平洋戰爭,這時候日本的精銳飛行員已經消耗殆盡(因為日本飛行員輸了就選擇自殺,甚至很多航母飛行員在航母沉沒時候選擇與航母一起沉沒,所以日本精銳飛行員消耗更快),這時候新補充的日本飛行員大多至飛行了幾十個小時就得上戰場,空戰中這些新兵蛋子完全不是美國飛行員對手,對軍艦攻擊無論是航空炸彈還是魚雷都完全投不中目標,這也是日本選擇特攻隊進行自殺式攻擊的原因所在。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

當美國佔領塞班島後,美國的B25和最新的B29轟炸機就能利用塞班島機場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了,在前幾次幾次小規模的轟炸中,李梅發現日本空中抵抗很弱,於是大膽拆掉了炮塔裝更多的燃燒彈,這就是著名的“李梅火攻”,這場火攻可以說是慘無人道的,整個90%的東京和很多大城市被燒燬,幾十上百萬被直接燒死,還有更多的人無家可歸,這就是拆除炮塔的情形。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好好過日子8052020-06-06 09:25:21

如何瞄準?!

二戰戰鬥機為什麼不在機尾部佈置機槍來防止被敵人鎖定後機身呢?龍虎哥1882020-06-06 15:10:22

我來稍微最佳化一下問題,您不介意吧,我覺得您是想問二戰時,戰鬥機(類似現代殲擊機)為什麼不在尾部佈置機槍。

我歸納3點目的:減重省油增加滯空時間 / 最佳化航行靈活性 / 減少系統冗餘

1.減重省油增加滯空時間

二戰戰鬥機本質上是為了奪取制空權和保護轟炸機而設計的,如果航程太短,又怎麼能實現上述目的呢?二戰時好像沒有成熟的空中加油技術吧。。。所以如果在尾部佈置機槍會大大增加戰鬥機重量,怎麼算,怎麼不划算。(可以參考前蘇聯失敗的強擊機蘇-102,裝了個後射機槍,結果航程縮短等毛病一堆)

2.最佳化航行靈活性

為了取得空中優勢,戰鬥機都恨不得靈活的像燕子吧。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外形越簡約,空氣動力學效能越好,裝那麼大一傢伙在飛機尾部,肯定破壞了整體空氣動力學佈局,至少是減弱了原有的設計優勢。一般戰鬥機尾部也就最多裝個後視雷達等航電裝備吧,而且還有流線型的罩子罩住了。

3.減少系統冗餘

故障越少的飛機,戰鬥效能相對越強吧。裝了後部機槍,必然增加了一套控制液壓傳動系統和其他輔助系統,增加了飛機故障發生的機率,這是危險的且不划算的。

綜上所述,二戰戰鬥機不裝後射機槍是合理的。在航電還不發達的二戰時期,簡單實用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