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雅室閒人2021-07-18 07:53:24

先把嵇康這個人給定個性:在中國歷史上,因與統治者不合作而被殺害的著名文人不少,而第一人則是正始時期的嵇康。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223~263),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三國時曹魏著名文學家。 早年喪父,家境貧寒。但勵志苦學,儒學、玄學、文學、音樂,無所不通。後娶沛穆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曾任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當時曹爽和司馬懿共輔齊王曹芳,二人爭權奪利。在這場激烈的政權之爭中,嵇康雖未明確表示站在皇室一邊,但對司馬氏卻採取了堅決不合作的態度。面對黑暗政局,他崇尚老莊,服食談玄,曾隱逸山林,為竹林七賢之一。由於他是名人,司馬氏也想極力拉攏他。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想和他結交,受到了奚落和冷遇;山濤曾舉薦他做司馬氏的官,他寫了《與山巨源絕交書》,實際上是宣佈與司馬氏絕交,因此遭到司馬氏集團的忌恨。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桀驁不馴的性格,還表現在他寫文章與司馬氏對抗上。魏末,司馬氏大權在握,隨意廢立皇帝,司馬昭曾以周公自居,招來母丘儉、諸葛誕等人舉兵反抗。而嵇康則寫了《管蔡論》一文。管叔、蔡叔因懷疑周公篡位,聯合武庚發動叛亂,後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管、蔡為“頑惡”之徒,歷史上已成定論,但嵇康卻出來做翻案文章,認為管、蔡是忠於王室的,他們起兵是“欲除國患”,“未為不賢”。這使司馬氏很不舒服,認為他是在為反對司馬氏的人張目。針對當時司馬氏獨攬朝政,為所欲為的行徑,嵇康寫了《太師箴》一文,其中寫道

“季世陵遲,繼體承資。憑尊恃勢,不友不師。宰割天下,以奉其私,若乃驕盈肆志,阻兵擅權。矜威縱虐,禍蒙丘山。刑本懲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下疾其上,君猜其臣。喪亂弘多,國乃殞顛。”

這樣的文章,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對司馬氏的嚴詞聲討。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勢,司馬氏集團大力提倡禮法,標榜以“孝”治天下,而嵇康則對名教、禮法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公開講:“人倫有理,朝廷有法”是束縛士子的,他一概不會遵守。更要命的是,他“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對司馬氏的所作所為表示不滿。正如魯迅在他的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書中說道:

“湯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輔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堯舜,而堯舜是禪位天下的,嵇康都說不好,那麼叫司馬懿篡位的時候,怎麼辦才好呢?沒有辦法。在這一點上,嵇康與司馬氏的辦事上有了直接的影響,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嵇康的《難張遼叔自然好學論》《聲無哀樂論》等,也涉及政治問題。嵇康這種和司馬氏不合作,以至蓄意作對的態度,使司馬氏集團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最終,因嵇康之友呂安被其兄呂巽誣告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鍾會即勸司馬昭趁機將其殺害。雖有三千太學生請求赦免嵇康,願以之為師,但司馬昭還是以“言論放蕩,傷時亂教”的罪名將其殺害。嵇康臨刑,神態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能詩善文,今存詩六十首,詩風清逸脫俗;存文十四篇,賦一篇。他長於論著,文章頗富現實性和政治色彩。其文立論大膽,思想新穎,說理透闢,感情充沛詞采峻烈,鋒芒畢露。其清峻通脫的文風,對後世文章深有啟迪。

嵇康是正始時期創作最豐富的作家,是“竹林七賢”中真正的賢者。他敢於與專制統治者抗爭而不合作的人格和文品,對後世影響深遠。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吃薯條的魚2020-05-05 14:03:53

263年,洛陽城人頭攢動,3000太學生悲憤交加,他們心急火燎,正趕著去瞻仰一個即將行刑的人。這人就是嵇康,時年40。

這天,尚有太陽,給原本血色的氣氛增添些許溫情。嵇康看了看日影,要了把古琴,彈下了那首千古名曲《廣陵散》,從容就戮。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身長八尺,美辭藻,有鳳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

——《晉書·嵇康傳》

1 繞不過去的帥

這是世人說到嵇康避免不了的。為什麼呢,因為魏晉重品評,人物妍蚩自然是其中一項。

王導謝安這樣的世家大戶喜歡談,庶族寒門也喜歡談,甚至,女人們也更是喜歡談。

潘岳,歷史上趨炎附勢,望塵而拜的人,一個連母親都極為不齒的人。可以空車出門,滿載水果而歸——那是街上圍得水洩不通的女人們的所贈。這是當時社會對美男子的集體偏愛。

所以說,嵇康這樣一個風姿卓絕,儀表非凡的人的死去,就當時而言,是極為惋惜的。我不知道司馬昭殺此人後的後悔裡是否包含了這種因素。

2 廣陵散——成絕響,也成禁曲。

嵇康當年慨然長嘆:“此曲於今日絕矣!”,時光流轉,這首當初來源於《聶政刺韓王》的琴曲,已被古琴家管平湖,根據流傳下的《神奇秘譜》,經過推敲整理,遂成今日的《廣陵散》,算是略了嵇康的心願吧!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首曲子卻成禁曲呢?

前面已經說過,因為具有刺殺背景,所以這樣一首壯士一去不復返,充滿悲壯氣氛的廣陵散也就成為了中國古琴曲上唯一一首具有殺氣的作品。整個彈奏過程讓人感覺驚心動魄,跌宕起伏。

另外,從樂器技巧而言,它要求把第二絃的音高調到與第一弦的同音。這樣呢,就使得同樣的一個低音的旋律,在兩弦上得以同時展現。

這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當然有,古時候第一弦稱之為君弦,第二絃稱之為臣弦。很明顯。嵇康是故意以此顯示世人,與司馬家族抗衡。

司馬氏原本便對《廣陵散》中刺殺君王的氛圍感覺後背發涼,寢食不安。越往後,更是對彈奏者不加掩飾的的不臣之心憤恨有加。於是,沒了就沒了,以後也不能有,它成了歷史上的禁曲。

3《聲無哀樂論》《與山巨源絕交書》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認為:音樂是客觀存在的音響,哀樂是人們的精神受到解放後產生的感情。也就是“心之與聲,明為二物。”

而儒家則認為:音樂是天地間最美妙的聲音,是道德的彰顯,是來教化民眾的。

這樣,嵇康所主張的音樂脫離封建政治功利,與司馬氏用於裝點門面的儒家禮樂文化實在是相悖。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山巨源,也就是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雖然他們私交甚好,但是山濤選擇了與司馬氏為伍,進而又來拉攏嵇康,這封絕交書便是嵇康表達拒不合作的態度。

文中這麼說道:我做不到像阮籍那樣——心中不快也從不論人過失,只把自己常年泡在酒罈裡?

接著說了七點不當官的的理由:

我喜歡睡懶覺,不喜歡早起去衙門;不喜歡小吏時常關注自己,諸多制肘;不喜歡正襟危坐,作揖跪拜,有蝨也不能撓;不喜寫公文;不喜歡弔喪;不喜歡俗人;不喜歡俗事。

文末,嵇康說:“假如您一定要迫使我,我一定會發瘋的。如果不是對我有深仇,我想您是不會把我逼到這種地步的。”

信寫得實在是精彩,細想之,與其說是與山濤絕交,不如說是與司馬氏宣戰——我們勢不兩立。因為,畢竟,嵇康最後臨終託孤之人,不還是山濤嗎?

七賢裡,有人心向曹魏卻懾於司馬淫威——如阮籍,只能天天醉酒裝瘋賣傻,只能回家關門時才可說句“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也有識時務,懂人事無常,擇高枝而能依舊坦然自若的,如山濤。

只有嵇康,讓司馬氏恨之入骨。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4 粉轉黑,埋下禍根。

如果說之前已經讓司馬氏欲除之而後快,那麼一個關鍵人物的粉轉黑,則是讓嵇康打鐵的日子約莫可數了。

這人就是鍾會——曹魏開國重臣鍾繇幼子,就是那個,從小就會說“戰戰慄慄,汗不敢出”和“偷酒非禮,所以不拜“,以利敏著稱的世家子弟。

鍾會與嵇康,其實只有兩次交集。

第一次:

“(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嵇康)一見。置懷中,詣宅,畏其難,懷不敢出,於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世說新語》

這一次,從小見多識廣,個性張揚的鐘會都不敢正面與嵇康交談,扔下自己的學術著作便跑。

為什麼呢?也許他認為跟嵇康討論必定是自取其辱的。在那篇哲學論文裡,他所代表的司馬主張跟嵇康所代表的曹魏主張能有通融商量的空間?定是沒有。

這一次,嵇康不知門外還有這麼個久久躊躇的人,一個對他尚存敬畏之心的人。當然鍾會本人,略顯不快與無奈。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第二次不一樣了:

鍾會滿面春風,前呼後擁而來,一直在打鐵的嵇康卻始終頭也不抬。

鍾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原本以為這次會受熱情禮遇,結果興奮而來,悻悻而去,這一次,鍾會是真的懷恨在心了。

5 導火線——嵇康親手點燃了

呂巽偷偷佔有了弟弟呂安的妻子,還惡人先告狀,於是,朝廷以“不孝”之名逮捕了呂安。

兩人共同的好朋友嵇康,馬上寫了一封絕交信於呂巽——這是他人生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寫絕交信了。

接著,嵇康於朝廷據理力爭,朝廷以釋出不當言論為由關押了嵇康。這裡面,自然有鍾會的推波助瀾,事實上,他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再後來,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作為魏晉名士的領袖,追求獨立自主的人格,敢於反抗權貴,一生坦坦蕩蕩。

事實上,在那樣一個黑暗,扭曲,腐朽墮落,外表看似統一的司馬王朝裡,外部形勢瞬息萬變,始終還是亂世。即使是世家大族,甚至包括皇帝,也都是那麼有今天,沒明天的活著。五十年的王朝生命也就如此。

嵇康的一生,只不過是活成了他們想要活成卻沒活成的樣子。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小編虎哥2019-07-10 22:59:46

在魏末的時候,出現了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風流逸士,他就是嵇康。嵇康為了避開曹魏政治鬥爭的鋒芒而離開京城,到山陽隱居。當時,他和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交往過密,幾個人常常遊玩於竹林,世稱“竹林七賢”。

由於他的性格叛逆,喜歡獨行,因此,他在早年就有隱士思想,自始自終都是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情。嵇康是“正始文學”的代表作家,一生勤奮著述,“心寫心聲不失真”是其詩文的突出特點,他博學多才,詩文俱佳,熱愛音樂,擅長彈琴。

嵇康除在文學、思想上擁有重要成就外,還在音樂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可謂魏晉奇才,精於笛,妙於琴,善於音律。他對琴及琴曲的嗜好為後人留下了種種迷人的傳說,不僅如此,在音樂方面,他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又著有多部音樂論文。

嵇康喜愛音樂,他在《琴賦》序中說:“餘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與此同時,他對傳統及當代的琴曲非常熟悉,曾在《琴賦》中寫道:音樂“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

因此有“六指琴魔”的原型之稱,其最為著名的是《廣陵散》。《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惟一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

或許嵇康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不僅如此,嵇康還有“藝術大師”之稱。他寫的《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太師箴》、《明膽論》、《釋私論》、《養生論》千秋相傳,倍受人們關注。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歷史科普集結號2017-08-26 00:26:37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是魏晉時代竹林七賢中稍微正常的點的人物。對於我而言,談不上喜歡,但是對此人也不反感。

嵇康字叔夜,是譙國銍縣人,本來他的老祖宗是姓奚,但是為了避亂,就居家遷徙,來到了銍縣,銍縣那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因此就改姓嵇。

嵇康這個人,史書上說他“有奇才,遠邁不群,美詞氣,有風儀,土木形骸,不自藻飾、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晉書-嵇康傳》)房玄齡老先生恨不得把知道的好詞都給他用上,見過夸人的,沒見過這麼誇的,不服不行啊。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個子很高,有一米八幾,學問很深,尤其喜歡老莊哲學,並且研究得非常透徹,同時還喜歡養生。老莊哲學,我們都知道,名義上那屬於避世哲學,和儒家哲學不一樣,並且老子和莊周,後來一個出函谷關,一個大鵬展翅,屬於那種大仙級的人物。嵇康既然喜歡老莊,當然也就要處處尊奉這種哲學思想,所以堅決不作官,不亂說話,沒事的時候打打鐵,或者入深山遊玩。既然學問很深,就有點高處不勝寒的意思,看誰都不順眼,所以,挑來挑去,這才挑到了其他六位夥伴,結遊竹林之中,飲酒高歌,不失人生之樂,號為“竹林七賢”。

嵇康曾經一個人進入深山採藥,可能玩得太高興了,竟然流連忘返,一個人在高山密林中悠然若仙。沒曾想,竟然碰見了了一位樵夫,嵇康這副瀟灑樣子,把樵夫驚得傻在了當地,半天才回過神來,回來就到處宣傳自己遇見了神仙。可見嵇康是一個何等瀟灑氣質若仙的人物啊!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山濤)

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當時任官員選拔機構的負責人,有一天要到其他地方考核官員,就想讓嵇康替代他的位置,嵇康寫信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不是那種為世俗羈絆之人,霸王硬上弓的話,可能幹不好,更嚴重的是會連命都搭進去,況且,官差不得自由,自己本來就灑脫慣了,哪能受得了那種束縛啊,於是堅決不去,山濤只好放棄。按說你不去就不去吧,嵇康因為這事還和山濤絕交了,此人精神確實不大正常。他寫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是一篇美文。

嵇康和當時的一位名士官員呂安也有深交,只要呂安哪天想見嵇康,不管身在何方,哪怕一千里地之外,都會不辭辛苦駕車趕回來,看一眼嵇康然後扭頭就走。這個人的行為也比較怪異。嵇康有一個哥哥叫嵇喜,有當世之才,估計沒有傳世之才,也是一名官員,很想巴結這幫名士。結果有一次呂安千里趕回來見嵇康,沒想到嵇康不在家,呂安就想走。嵇喜一看呂安來了,高興地趕緊出來迎接,呂安沒說話,就在嵇康的房門上寫了一個“鳯”字,嵇喜很高興,以為是在誇自己,不過高興了一會兒再仔細一琢磨,這才明白過來,原來呂安是在挖苦他:鳯者,凡鳥也。嵇喜差點給氣吐血。瞧瞧呂安是什麼東西!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凡鳥)

嵇康後來被晉文帝司馬昭給殺掉了,他是竹林七賢之中唯一被殺的人物,其他六個人都得了善終,有的還活到將近八十歲。那麼為何偏偏嵇康這麼倒黴呢?分析了半天,還是領導的意見佔了很大作用。這個領導,當然就是司馬昭了。說實話,阮籍要比嵇康牛逼多了,得罪的人不知有多少,很多人恨不得吃了他,但是都被司馬昭攔了下來,但是嵇康就能夠沒入司馬昭的法眼,最後鍾會一紙讒言,就讓嵇康最終送了命。這只是一個原因,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嵇康把口不嚴,被小人鑽了空子,而阮籍,是一個口風非常嚴的人。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鍾會)

但是鍾會為何那麼恨嵇康呢?這是有原因的。鍾會是魏國滅蜀的兩員大將之一,另一個大將就是鄧艾。況且鍾會很小的時候,就留下一句名言:戰戰慄慄,汗不敢出,這是他面見魏文帝曹丕之時說的話,被傳誦千年。但是,鍾會這個人絕對是那種不把人害死不罷休的人,是一個壞人,他為了爭功,把鄧艾害死了;因為嫉恨,將嵇康也害死了;後來又想害阮籍和山濤,但是沒成功,最後和已經投降魏國的姜維起兵造反,最後兵敗之後被砍成了肉醬,也算是惡有惡報吧。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打鐵)

鍾會是富家子弟,他的老爹就是曹操麾下赫赫有名的魏國三公之一的鐘繇,鍾繇也是留名千古的大書法家。所以鍾會也會比劃兩下子,有點才能。有一次他慕名去拜訪嵇康,當時嵇康正在打鐵,看見鍾會來了,頭也不抬一下,也不說話,就把鍾會涼在一邊了。嵇康不說話,鍾會當然也不說話,就這麼尷尬地耗著,最後,鍾會實在感覺無趣,就想要離開,剛想走,嵇康問了一句話:“你是因為聽見什麼了而來的?又看見了什麼想回去?”鍾會恨恨地答道:“我是因為聽見了我想聽見的而來地,我是看見了我想看見的而去的!”繞口令說完,鍾會就走了,從此之後,便恨死嵇康了。嵇康連最起碼的尊重別人都不懂,這種魏晉風度,有何值得效仿的?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還有一次,鍾會寫了一篇《四生論》的文章,想給嵇康看看,但是鍾會非常害怕嵇康當面罵他,就偷偷溜到了嵇康的家,沒敢進去,把文章從窗戶裡一扔,撒丫子就跑。你想想,鍾會能不弄死嵇康嗎?

最終,嵇康被殺,年僅四十歲。死前彈了一首廣陵散,哀嘆人間仙樂從此失傳。並對孩子們說道:“我死之後,還有阮籍呢,你們不會孤單的。”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中國傳統文化集錦2020-04-26 18:13:01

嵇康作為曹操的孫女婿,早年從政,官至中散大夫,

所以人們也稱他“嵇中散”。他秉奉儒家綱常之說。嚮往公正有序的社會。憎恨犯上作亂,可偏偏曹操的長子曹丕篡奪了漢獻帝的皇位,這給秉承儒家道德規範的嵇康帶來了莫大的痛苦。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他想主持正義,但身為曹操的孫婿,攻擊曹丕也是目無尊長、犯“父子之義”;不攻擊吧,又壞了與獻帝的“君臣之義”,真可謂進退不由。身處於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的人,無疑是悲劇性的。不管他怎麼做,都會被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定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精神的苦悶和命運的煎熬最終使他放棄了世俗生活,躲到深山老林裡修煉養性。他從小就喜歡吃藥餌來保健身體,如今隱居的深山中遍地是藥材,這令嵇康欣喜不已。他養了一群仙鶴。並常常外出採藥,他身材碩長,動作敏捷,健步如飛。時間一長,在附近的礁夫和獵戶中傳說有一個仙人經常騎著仙鶴在山中採藥,人們對此深信不疑,因為他們經常聽到嵇康的長嘯——他們認為這麼好聽的長嘯只有仙人才發得出。

大書法家、權臣鍾會正苦於想結識名士嵇康而不得,聽說終南山裡有個世外高人善於長嘯,高興地說:我終於找到中散大人啦!因為嵇康的長嘯早就譽滿京師了。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就這樣過著親近自然的生活,閒暇時,就打打鐵,寫寫書,他把自己養生的心得寫成了《養生論》,後來被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收錄於《千金要方》內。書中的理論被稱為“養生五難”說。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淵明棲身塵世外2020-05-16 12:00:09

嵇康,生於公元224年,即魏黃初五年,死於公元263年,即魏景元四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具風采的人物,一個特具魅力的知識分子形象。這種魅力不僅來源於他卓絕的才藝,超然不群的儀表和清雅脫俗的性情,更在於他人生的悲劇性。他臨刑前神態自若、手揮五絃的形象,被定格為一道歷史的文化思想景觀。

《晉書·阮籍傳》說:“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為什麼名士少有全者?因為名士是社會精英,必然為政治家利用,因此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嵇康是名士,也是當時時代政治的一個悲劇。

陳寅恪說:“

凡士大夫階級之轉移升降,往往與道德標準與社會風氣之變遷有關。當其新舊蛻嬗之間際,常呈一紛紜綜錯之情態,即新道德標準與舊道德標準,新社會風氣與舊社會風氣並存雜用。……而賢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終於消滅而後已。其不肖者巧者,則多享受歡樂,往往富貴榮顯,身泰名遂

。”(《元白詩箋證稿》第四章)就是說,在亂世的知識分子,一部分命運悲慘,另一部分飛黃騰達。取決於“賢拙”與“巧、不肖”。嵇康屬於“賢者拙者”。 從大時代看,漢代是儒家正統確立時期。知識分子世界觀都是儒家,嵇康亦如是。但是,社會現實已經顛覆了儒家的觀念。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悲劇的原因

對於儒家思想的堅守,和殘酷現實的衝突,這就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這就是為什麼知識分子在亂世“少有全者”的原因。他的悲劇,在於他有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和社會基本價值觀的堅守,因而在價值觀混亂的墮落社會之中必然痛苦,必須付出代價,甚至生命。

嵇康的悲劇在於,不是他以實際行動抗爭司馬氏篡位而被司馬氏殺頭,如果那樣,那就不是悲劇而是正劇。而是他沒有行為甚至沒有想到要反抗司馬氏,他最多隻是不想與司馬氏合作,在言論上暗示了司馬氏行徑的虛偽和大逆不道,還是被殺了。這才是悲劇。差不多隻是一個思想犯。這裡有幾個要素決定了嵇康的悲劇性。

第一,他是曹氏宗親。第二他得罪了小人;第三是最重要的,即他的本性。本性不屬於道家。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悲劇的具體原因有三:

第一。嵇康是曹操兒子曹林的女婿或孫女婿,曹魏宗室成員。他絕沒有想到司馬氏會取代曹魏,並以血腥的屠殺清洗曹氏舊部。

第二。他得罪了小人鍾會。《晉書·嵇康傳》說嵇康性格是“恬靜寡慾,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晉書·嵇康傳》記載了另一件事,嵇康與向秀在大樹下打鐵,鍾會來訪,嵇康視而不見,繼續打鐵。此時鐘會已經獲得司馬氏器重,而嵇康處境已經非常險惡。鍾會等了好久,覺得無趣,悻悻然離去。嵇康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兩人就此接下樑子。後來司馬昭就殺不殺嵇康猶豫的時候,鍾會進了讒言,說:“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爾。”就是說殺了嵇康才能天下無憂。《晉書》載“帝既暱聽信會,遂並害之。”可見,鍾會之言是嵇康被殺的一個重要砝碼。

第三。嵇康的性情。他對於官場上那些事務性的東西是不堪忍受的,所以,他不能像顧炎武那樣,或像當時毌丘儉、諸葛誕那樣造反。以他當時的聲名,三千太學生請願不殺他,並讓他做老師,司馬氏是絕對不放心的。同時他聲稱“非湯武而薄周孔”,正如魯迅所言,“湯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輔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堯舜,而堯舜是禪讓天下的。嵇康都說不好,那麼,教司馬懿篡位的時候,怎麼辦才是好呢?”所以更要殺他。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與山巨源絕交書》向司馬氏表明自己獨善其身的態度,也不可遏制流露出對於司馬氏虛偽和殘暴行為的悲憤和無奈。所謂“非湯武而薄周孔”,僅僅是發出了一種文人書生氣的微弱聲音。但是,嵇康為此付出了生命。這正是嵇康的悲劇所在。

嵇康有極高的音樂修養。臨刑前彈《廣陵散》,神色不變。他的《聲無哀樂論》主旨抨擊儒家音樂政治學。

嵇康對於這個巨大的傳統觀念提出挑戰。他認為,音聲之和是音樂本身的美,與政治、意識形態等無關。

他說:“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於天地之間。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不變也。豈以愛憎易操,哀樂改度哉?”

嵇康說:“見千歲人,何以別之?欲校之以形,則與人不異;欲驗之以年,則朝菌無以知晦朔,蜉蝣無以識靈龜。然則千歲雖在市朝,固非小年之所辨矣。”用人生短暫去效驗一個千歲之人,正如朝生暮死的小蟲去效驗一月的晦朔盈虧,絕不不可能。

綜上所言,就是嵇康悲劇色彩的一生。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2019-06-30 10:43:39

大家好,我是頭條號的作者史遇春,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

我寫過一篇《嵇康的魏晉風骨:從名士打鐵到〈廣陵散〉絕》,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魏晉時期,因為時局動盪和政治詭異而造成的社會氛圍,完全是一種低氣壓的生存狀況。

社會雖然亂了,但是,維繫社會道德的規範並沒有倒塌,所以,魏晉的“名士風度”裡面,除了形體的瀟灑之外,還有內質的純真。

當士人們無法把自己的才學施展在安世濟民的仕進之路、或者他們根本不願意跟當權者合作的時候,他們的許多精力是無處發洩的。

在亂世之中,能夠活著,是一種幸運;在亂世之中,能夠平安地活下去,更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在那樣的亂世之中,士人們活得前進無路、後退無門的時候,那許多的精力要如何派遣呢?

結果,便是神仙、修煉之道的大行。

回想一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諸子興盛的時候,老莊之學就曾經風光過。

春秋戰國之後,幾千年間,老莊之學風起雲湧的社會,大約以魏晉之間可稱之為首屈一指吧。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就是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產生在魏晉之間的真名士。

後人曾說:“是真名士自風流”,用這句來總括魏晉間的名士,也算是貼切。

當然,這話也毫不例外地適合於嵇康。

關於嵇康的“風流”,後人可以從他遺世的文字中細細品讀。

這裡,就先說一說“嵇康打鐵”的一段佳話。

嵇康是怎樣一號人物呢?

此處,我們先從他的外形說起。

要說嵇康的外形,《世說新語》裡面的描述最為精煉傳神。

讀者要見文字的簡約之美,可以去看《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第5條的原文。

話說:嵇康身高一米八左右,風神姿態特別秀美。

當時有人說:他的舉止瀟灑脫俗,他的形容清靜凝定。

還有人說:嵇康這個人,他的風神儀態,就如風入松的聲響,逸緻高遠而舒緩悠長。

同是“竹林七賢”、有選賢用能之明、曾與嵇康相友善、後被嵇康遺書絕交的山公巨源曾說:嵇康這個人,他的為人處世,正直挺拔,就如同傲然獨立的青松,他的醉態,更是絕倒,你看他傾頹的樣子,就如同巍峨的玉山將要倒下來了。

就是這樣的人物,似乎和“鐵匠”、“打鐵”沒有任何關聯。

但是,正是這樣的人物,就偏偏會“打鐵”;也只有這樣的人物去“打鐵”,才更增加了他的傳奇色彩。

可惜的是,也是因為“打鐵”,斷送了嵇康的性命。

其實,嵇康和曹魏算是姻親關係,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曹操的曾孫女是他的妻子。

曹魏時期,嵇康曾經官居中散大夫。司馬氏在曹魏橫行的時候,嵇康就再沒有做官。猜想,其間的原因,大致不過以下幾點:

其一,從所謂家國的觀念來說,忠貞不二,應該是士大夫階層的傳統理念和信仰,雖然不能在朝代交替的時刻殺身以成仁,但是,堅守自己的理念,以老莊為依託,避世、隱世,不和有心篡權的權貴苟合,也是堅守自我的途徑之一。

其二,從個人親情的角度來看,作為曹魏宗室的姻親,與曹魏政權的那些統治者們多少是有些血親關係的,這裡面的情感是無法割捨的。

其三,從可能發生的政權輪替來講,雖然曹魏取代漢室的手段不會比司馬氏拉曹氏下馬高明多少,但是,站在嵇康的角度、或者在嵇康的眼裡,這種陰謀或者陽謀奪取政權的方式,多少是有些不光彩的、多少會讓人不齒的。

其四,從當時的政治現實觀察,權力者之間的明爭暗鬥,權勢的瞬間傾覆,政治環境的險惡,也是不能不讓人憂慮的。

其五,從當時的社會氛圍分析,太多的名人異士是散落在民間的,猜想,“魏晉風度”裡面的名士的老莊風習,也是以吟嘯林泉為髙致的。

基於以上的實情,嵇康在司馬氏實際當權的現實之下,怎麼可能去做官?

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

作為社會的人,大家都有身不由處:

一是你要吃穿,你要生存下去;

二是作為統治集團下面的“庶民”,你會有意無意間被捲入政治的漩渦,管你願不願意,特別是嵇康這樣的名士、高士,有很大社會影響力的人士。

面對生存問題,吟詩作賦寫文章,是沒有出路的。

還好,嵇康有一技之長,這一技便是打鐵。

聰明的人,一通百通。

嵇康就是聰明的人,他的理論高深,文章高雅,人品高潔,即便是所謂的粗活打鐵,他也可以稱得上是高巧,甚至是高絕。

嵇康鐵打得好,他也喜歡打鐵。

當時,嵇康家裡有一顆柳樹,這棵樹長得枝繁葉茂,嵇康環繞柳樹挖了個水溝。每到夏天,嵇康就在這棵柳樹下打鐵。

遙想當年的圖景,眼前是一副天然的畫卷:

夏日火紅,綠樹濃蔭之下,有清流環繞,爐中炭火熾熱,一位身材魁梧,氣質非凡的名士,在舞動鍛錘,叮叮噹噹,火花飛濺……

如果歷史至此便結束,似乎就成了一出田園詩篇的演出。歷史畢竟就是歷史,它的真實與慘淡往往都是發人深省的。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打鐵,是因為生活過不去,他是要透過自己的勞動補貼家用。

想當年,他在樹下打鐵,還有“竹林七賢”之一、名士向秀給他拉下手。

於是,經常有人可以幸運地看到他們兩個在嵇康家的柳樹下打鐵自娛,嵇康掌錘,向秀鼓風,兩人配合默契、旁若無人、自得其樂。

有一次,嵇康在打鐵,司馬氏的謀士、好友,權貴出身的才子鍾會專程去拜訪嵇康,嵇康只顧自己打鐵,對鍾會不理不睬,也沒有所謂的禮數。等到鍾會要走的時候,嵇康問他:

“閣下因為聽到什麼來到這裡?閣下又看到了什麼而離開這裡?”

鍾會素有才辯,他回答說:

“我聽到了我聽到的東西才來到這裡。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東西就離開這裡。”

因為這件事,鍾會記恨在心。於是,他回去以後就對司馬昭說:

“嵇康這個人,才學卓絕,是個危險分子。還有,他可以左右輿論,影響力也不可小覷,留著他,始終是個禍患。”

山濤當年舉薦,嵇康拒不出廬,還與山濤書面絕交;鍾會親自專門拜訪,嵇康愛理不理;加之又為好友呂安辯護;這許多事體,終於釀成了殺身之禍。

其實,鍾會說嵇康有左右輿論的影響力,並不是空穴來風。嵇康處斬時發生的狀況,是最好的註腳。

嵇康即將上刑場前,有三千名太學生以請嵇康當老師為理由,希望保嵇康一命,沒有得到當局實權派的容許。嵇康死後,天下之士,都為他惋惜,為他傷痛。

嵇康死後一兩年之間,司馬氏就廢了曹魏,自己登基臨朝。

嵇康雖死,打鐵的事,還被作為美談。

世間再無嵇康,世間再無如此秀逸的打鐵名士了。

試問,嵇康之後,誰還能打鐵?

嗚呼,哀哉!

據說,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陽的影子,知道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

曲罷,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

“從前袁孝尼(袁準)曾請教我,想要學習《廣陵散》,那時,我因為吝惜,故而不曾不教授與他,從此以後,《廣陵散》要絕響於世了。”

哀哉,嗚呼!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這是我的頭條號網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我的文史哲哪兒去了2019-07-24 17:20:09

一、家世背景

嵇康的祖先姓奚,因為搬遷到譙郡(包括今天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地區)的稽山,靠近稽(jī)山居住,就改姓嵇氏。他哥哥嵇喜,做過當時的太僕(管理馬政)和宗正(管理皇家宗室),是當時的“九卿”高官。

嵇康幼年喪父,他身長七尺八寸(按三國一尺合今605px 來算,他接近1米9的身高了),他的文章和志趣、才能高出同輩一大截,他娶了魏武帝曹操的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他曾經做過郎中(中央政府的初級官員)、中散大夫(議論時政得失的官員),又被成為嵇中散。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二、個人修為

嵇康的詩、音樂和思想都很高超,他常常不修邊幅,打扮得像一個流浪漢,可是這掩蓋不了他的非凡氣質。他性格寬厚,博覽群書,無師自通,特別喜歡道家的學說,並親自修身養性、吃丹、導引進行實踐。他寫作了《養生論》,認為只要修煉導引順應了生命和自然的規律,趕上彭祖的修為也不是個事兒。

嵇康認為君子無私,有契合大道的精神,所以他的知己朋友很少,他和陳留的阮籍及大侄子阮咸、河內的山濤、河內的向秀、沛國的劉伶、琅王牙的王戎交好,常常在竹林進行談論,世人稱他們為“竹林七賢”。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控制情緒的功夫很強,王戎說嵇康與他在山陽(今山東菏澤一帶)居住了二十年,嵇康不曾有過喜怒之色。

還有兩個傳說,側寫了嵇康的性格:孫登告誡嵇康說:“你性情剛烈而才氣卓異,得想辦法遠離災禍啊。”王烈和嵇康分食了石頭的精髓後,發現一卷白絹寫的書,便想送給嵇康,嵇康躲避開了王烈,王烈說:“嵇康才能卓越,可是他的志趣讓人難以捉摸,看來他註定是懷才不遇了吧。”

三、與山濤的書信

嵇康辭去中散大夫的官職後,山濤舉薦嵇康擔任選官(吏部的官員)一職,嵇康寫信拒絕。嵇康的信寫的很有趣味:他說,一是歷史上很多很牛的人物,像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人,不嫌自己的官職小或者乾脆不做官,那是因為他們堅守紮根在群眾之中的志向堅定不移;二是咱們朝廷有很多牛人做官,他們品行高潔,還常常被人所構陷。我沒有他們的本事,反而有很多缺點,去做高官,豈不是自取禍患?三是我的樂趣在於遊山玩水,做官就是扼殺我的樂趣,那活著還有啥意義?四是山兄,你得理解我啊,讓我做官就是逼我去死,作為朋友,你肯定了解我的內心,不會強迫我做官;五是我要幫助哥哥撫養他的一個十三歲的女兒、一個八歲的男孩。您只為了咱兄弟們一起做官的快樂,我一定會發瘋。我這就再去隱居,寫這封信,是為了向您解釋,也是向您告別。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四、打鐵惹禍

嵇康愛好打鐵,呂安欣賞嵇康打鐵的身姿和情致,常常坐車前來觀看嵇康打鐵,嵇康善待呂安,兩個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不幸的是呂安被自己的哥哥因為說不清楚的事情(孝)告上了司法部門,呂安和哥哥在相互辯論的時候,牽扯到嵇康,平生言行謹慎的嵇康也被抓入監獄。

打鐵這個愛好雖然鍛鍊身體,卻把嵇康送人了監獄,更要命的是它要了嵇康的命。當初,嵇康和向秀一起在自己家門前的柳樹下打鐵,還能賺取點生活費,鍾會慕嵇康的才學名聲而來,嵇康瞧不上鍾會貴族子弟的作風,他理都不理鍾會,一心在打自己的鐵。鍾會等煩了,要離去,這時候,嵇康慢悠悠地對鍾會說:“你聽到了什麼來這裡,又是看到什麼要離去啊?”鍾會恨恨地回答道:“我聽到了聽到的東西而來,我看見了看見的東西而離開!”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等到這次嵇康被抓進監獄,鍾會就大肆報復嵇康,他用自己謀反的小人心來構陷嵇康,鍾會對掌權者司馬昭說:“毋丘儉作亂的時候,嵇康要幫忙,幸虧山濤勸阻了他。嵇康就是古時候那些該被誅殺的華士、少正卯那樣的亂臣賊子。嵇康的言論敗壞風俗、詆譭法律,該殺啊。”司馬昭為了得到鍾會這個軍政實力派的支援,殺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嵇康。

嵇康的名聲太大了,嵇康即將被殺頭的時候,三千太學生請求司馬昭手下留情,讓嵇康做自己的老師,司馬昭不同意。嵇康在臨死前彈奏了一首《廣陵散》,然後被殺,年四十歲,死的時候唯有感嘆《廣陵散》要失傳了。不久之後,司馬昭後悔殺害了嵇康。

關於《廣陵散》的來源,有這樣的說法:嵇康的才學,在當時的世上,沒有他人可以超過他的,他常常想和千百年前的古代高人神遊。在嵇康寫作了論說帝王之道的《太師箴》和音樂著作《聲無哀樂論》後,嵇康在洛水的岸邊遊玩,傍晚在華陽亭休息,彈琴養性。這時候,忽然來了一個客人,自稱是古代的人,他與嵇康談論音樂,條理清楚、意境高深,臨走時,這位客人接過嵇康的琴,彈奏了一曲,這首曲子美妙絕倫,便是《廣陵散》。這位客人告訴嵇康,不要把曲子傳給世人,也不要透露自己的名字,然後飄然而去。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後記

以下從詩歌方面看嵇康,包含大量文言詩句,不喜歡的可以略去不看。

1.他人詩歌評價

南朝與謝靈運齊名的

顏延之

,曾經作了一首《嵇中散》來懷念嵇康: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這首詩頌揚了嵇康的仙逸、孤介。

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

李充

做了一首《吊嵇中散》:

先生挺邈世之風,資高明之質。神蕭蕭以宏遠,志落落以遐逸。忘尊榮於華堂,括卑靜於蓬室。寧漆園之逍遙,安柱下之得一。寄欣孤松,取樂竹林。尚想蒙莊,聊與抽簪。味孫觴之濁膠,鳴七絃之清琴。慕義人之元旨,詠千載之徽音。凌晨風而長嘯,託歸流而詠吟。乃自足乎丘過於,孰有慍乎陸沈?馬樂原而翅足,龜悅塗而曳尾。疇廟堂而足榮,豈和鈴之足視!久先生之所期,羌元達於遐旨。尚遺大以出生,何殉小而入死?嗟乎先生!逢時命之不丁。冀後調於歲寒,遭繁霜於夏零。滅皎皎之玉質,絕琅琅之金聲。援明珠以彈雀,損所重而為輕。諒鄙心之不爽,非大雅之所營。

這篇文章依然是頌讚了嵇康高潔的志向和樂趣。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2.嵇康本人的詩歌

阮籍本人的詩歌現存50餘首。

從《代秋胡歌詩七首》選取“一富貴尊榮。憂患諒獨多。富貴尊榮。憂患諒獨多。古人所懼。豐屋蔀家。人害其上。獸惡網羅。惟有貧賤。可以無他。歌以言之。富貴憂患多。二貧賤易居。貴盛難為工。貧賤易居。貴盛難為工。恥佞直言。與禍相逢。變故萬端。俾吉作兇。思牽黃犬。其計莫從。歌以言之。貴盛難為工。”

部分文字,可以看出嵇康對富貴為禍的認識。

《幽憤詩》是嵇康被前臉金呂安的官司之中所作。從摘取的“嗟餘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憂肆妲。不訓不師。爰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託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曰餘不敏。好善闇人。子玉之敗。屢增惟塵。大人含弘。藏垢懷恥。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痏。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

這些文字,可以看出嵇康愛好老莊之學,以及對世俗顛倒中傷自己的憤慨。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五言詩三首》

可以看出嵇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人生譬朝露。世變多百羅。茍必有終極。彭聃不足多。仁義澆淳樸。前識喪道華。留弱喪自然。天真難可和。郢人審匠石。鍾子識伯牙。真人不屢存。高唱誰當和。二修夜家無為。獨步光庭側。仰首看天衢。流光曜八極。撫心悼季世。遙念大道逼。飄飄當路士。悠悠進自棘。得失自己來。榮辱相蠶食。朱紫雖玄黃。太素貴無色。淵淡體至道。色化同訊息。三俗人不可親。松喬是可鄰。何為穢濁間。動搖增垢塵。慷慨之遠遊。整駕俟良辰。輕舉翔區外。濯翼扶桑津。徘徊戲靈嶽。彈琴詠泰真。滄水澡五藏。變化忽若神。恆娥進妙藥。毛羽翕光新。一縱發開陽。俯視當路人。哀哉世間人。何足久託身。

《遊仙詩》:翩翩鳳翮。逢此網羅。

這首詩,詞少,意遠。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Keeprunning2019-07-11 13:18:38

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在亂世當中,住在竹林中談詩唱歌。

所有的書講到嵇康,一定講他的俊秀,他是一個帥哥,身長八尺,面如冠玉。因為漂亮就被招為駙馬,我們現在的駙馬不一定好看,但那時候的駙馬真的是很漂亮,娶了皇帝的妹妹長樂公主。

在南朝的文化當中,當你攀附到皇族的時候,你就不知不覺攪進政治的旋渦裡去了。所以他變成一個很奇怪的人物。我們就看到這麼漂亮的一個男子,他就發生了一些怪異的行徑,這怪異的行徑就是夏天熱得不得了,他穿一件很厚的棉衣,在柳樹底下襬一個火爐打鐵。所有人都嚇壞了,覺得這個人一定是瘋了。可是我們看到其實嵇康寫過非常好的文章,介紹他的《聲無哀樂論》,他的文章寫得極好,這個人絕對不是瘋子。大概他為了要對抗自己政治上的困境,乾脆裝瘋。然後更奇怪的是,你可以想象,他一個駙馬,有多少人要來找他,對不對?有一點點關係,就可以去做官哪,或者至少可以幫忙辦點什麼什麼事情,所以他也夠煩的,所以很多人去看他的時候,就會發現嵇康有一個很奇怪的特異能力,就是他喜歡的人,看得到他的黑眼珠,他不喜歡的人,就看到他的整個眼睛是白的,就白眼視之,如果你不喜歡的人就只讓他看到白眼珠,這個描述非常奇特,很多人認為嵇康很不近人情,可是嵇康為什麼不近人情?從他與鍾會的故事中可知一二。鍾會非常想做官,於是作了一篇文章,希望讓嵇康看看。他找嵇康時,嵇康正穿著棉衣在村頭打鐵,滿身是汗,他稍微一靠近一點點,他就打得更厲害,火星迸濺,那個人嚇得要死,然後就看到他的白眼珠,看不到他的黑眼珠,所以這個鍾會就有一點難過,把文章留在那邊,就要走。嵇康忽然就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嵇康知道這是一個小人,是有目的而來的,要利用自己,所以他就做出不近人情的樣子。鍾會找嵇康這條路找錯了,駙馬沒有用,他就找別人,找到吏部尚書何宴,後來做了大官。後來藉機蒐集所有能給嵇康羅織的罪名,置其於死地。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說他從來不把當官的、有權勢的人放在眼裡,這樣一個人活著有什麼用,必須拖上刑場砍頭。他有一個朋友,就是竹林七賢裡的向秀,在晚年時寫了一篇《思舊賦》,最美的一段是講嵇康赴刑場。黃昏時,夕陽在天,人影在地,嵇康走出來。嵇康是中國最有名的音樂家,善彈《廣陵散》,當時有三千太學生趕到刑場,求他傳《廣陵散》。嵇康看了後就哈哈大笑,說:“《廣陵散》從此絕然後就被砍頭了。嵇康留下來的是他生命裡的一種堅持。

山濤後來就去做官了,嵇康是性情中人,就給山濤寫了一封信,要跟山濤斷交,就是《與山巨源絕交書》,巨源是山濤的號。可是山濤官做得很好。嵇康後來上刑場的時候,一對兒女抱著他的腿哭,他當時講了一句話,說山濤會把你們養大,不要怕。後來山濤真的把嵇康的一雙兒女帶大。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漆園讀歷史2019-07-13 10:37:12

嵇康,字叔夜,三國時期魏國譙郡人。在音樂、文學領域都有重要地位。一曲《廣陵散》成為千古絕唱。另外他還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同提倡玄學新風。

他有相貌,有才情,有風度,更有風骨。他一生活得肆意瀟灑,遵從本心,毫不媚俗,留給我們後人的是無盡訝嘆與感懷。

相貌非凡,風度翩翩

嵇康長相俊美,據說當時見過他的人都讚歎“瀟灑而嚴正,爽朗而俊拔”。有人形容他玉樹臨風,“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嵇康有時進山採藥,樵夫都以為是遇見了仙人。如此風度,可見一斑。

狂放任性,隱於竹林

嵇康心性曠達狂放,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不能沐也”(真是有顏任性)。他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性情放縱,不為世俗所拘束。他喜好打鐵,遠居山林,超脫物外,怡然自得。

仗義執言,終遭禍患

嵇康和呂巽、呂安兄弟都有交情,呂安之妻因貌美被他的兄長呂巽迷姦,呂安憤恨之下想要起訴呂巽。嵇康勸解呂安不要揭發這樁家醜,以保全家門清譽,但不想呂巽惡人先告狀,汙衊呂安不孝,呂安遂被官服批捕。

嵇康義憤之下出面為呂安作證。不料這事觸怒了大將軍司馬昭。這時,與嵇康素有恩怨的鐘會,趁機對司馬昭進言,將呂安、嵇康都處死。

從容赴死

臨刑前,3000名太學生聯名上書,請求司馬昭赦免嵇康,但未被准許。嵇康在刑場上從容彈奏了一曲《廣陵散》,曲罷嘆一聲“廣陵散於今絕矣”!隨後赴死,時年僅四十。

於今而言,嵇康絕對是魏晉當時萬人推崇的偶像級人物。他生逢亂世,以形骸的放浪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遵從本心,超脫物外,活成了我們內心向往的模樣。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萬萬無數2019-07-10 22:25:16

要懂嵇康,先要知道一個名詞叫魏晉風度,魏晉名士的風骨,當然到了南北朝時期就只剩風度沒有風骨了。

嵇康被殺那年,四十歲。

嵇康死後,普天之下計程車人無不為之痛惜,據說就連司馬昭也感到後悔。

那麼,嵇康為什麼會被殺?

這裡面其實有政治原因和路線問題。

嵇康曾寫下與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絕交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本是朋友之間的事,並不關乎政治。實際上卻是為了表明政治態度,這封信其實是寫給司馬昭他們看的。

換句話說,與山濤絕交,就是與當局公開決裂。這就已經讓司馬昭不快,更何況嵇康的態度和語氣更是堪稱惡劣,簡直是拿官場開涮。

司馬昭讀完這封信,震怒!

對此,嵇康其實是有思想準備。他在信中說,自己的毛病,是剛直倔強,嫉惡如仇,直言不諱,而且遇事便會發作,完全管不住自己。

嵇康並非沒有自知之明。

實際上嵇康也沒有打算管住自己。也許在他看來,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比生命更加寶貴的。如果活得窩窩囊囊,戰戰兢兢,在權貴面前唯唯諾諾,那還不如死了好!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歷史遨遊2019-07-10 23:23:24

一曲《廣陵散》響徹千年,夾雜著諸多莫名的情懷,在中國士人的心靈上投下一片陰影。

嵇康,字叔夜,三國時期魏國人,生於魏文帝曹丕黃初五年(公元224年),死於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公元263年)。

他是曹魏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音樂家、詩人,竹林七賢之一。

嵇康身為曹魏姻親,但卻志在老莊之道,傾慕恬淡自然的生活,故涉政不深,甚至刻意保持和曹魏政權的距離。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都知嵇康為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這嵇康生得“

龍章鳳質

”,喝酒欲傾之時有“

玉山將傾

”的比喻,因言語不多,更像座沉默的玉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高冷的美男子。用《詩經》中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

可他的美,不只在於他的容貌。

何謂竹?未曾出土先有節,嵇康為竹林七賢之一,他的氣節讓他流芳百世。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他為曹操的孫女婿,而當時大權在握的司馬昭動用各種手段打壓曹氏集團,而嵇康為了表示對司馬昭的憤恨,隱於市集,打鐵打了二十餘年,儘管如此,心狠手辣的司馬昭也沒有放過他。

某一天,司馬昭的心腹鍾會穿著綾羅綢緞,掛著精潤美玉,騎著膘肥大馬來到了竹林,他就在嵇康的眼前晃啊晃,企圖用榮華富貴來拉攏這個天下第一名士,用作司馬集團的輿論工具。嵇康呢?不送他一個眼神,不送他一句好話,他用沉默來表達自己堅定的立場。功名富貴於他如浮雲,他所要的正義才是他一生的追求!兄弟山濤斷了氣節,他一紙絕交書讓整個學術界顫抖,竹林狂士的表演,就是那麼震撼。

他能“忍”,他的忍不能說為懦弱,一些瑣碎小事他寧願看的模糊一些,退一步不去在意。這種人我們不能說他傻,有些時候做事退一步,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這一次,嵇康的“退”,卻為他招致來殺身之禍。呂安是他的至交,呂安的哥哥呂巽也是他的朋友,但呂巽卻勾引了呂安的美嬌妻,當呂安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嵇康卻勸解道:“兄弟就是兄弟,怎可因此事而生芥蒂!”這句話卻讓我覺得在以前果真是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朋友之妻尚不可欺,何況自己的弟媳。即便嵇康調解成功,可由呂巽汙衊,呂安入獄,此時嵇康認清呂巽醜陋面目一封絕交信又寫給呂巽,但抖出的桃色真相卻牽連著嵇康入了獄。這個時代,即便想要獨善其身,也是難啊!

晉書》雲:“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廣陵散》於今絕矣!’”《廣陵散》失傳,就像是註定的那樣,從嵇康表氣節,誓死不屈的那刻起《廣陵散》就註定該與嵇康逝去了。

嵇康逝去,竹林七賢散了,當阮籍猖狂,效窮途之哭時,是否會懷念當時“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在竹林中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或許是會的吧,當朝廷只剩下黨爭,那些有心報國的文人墨客只會自相殘殺,最後剩下的,哪還有心性直率之人,哪還有什麼兄弟情誼,留下的只是利益追逐罷了。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之死無疑是一個曠古奇冤,而他的不幸遭遇,反過來又增強了嵇康人生的玄幻色彩,不僅成就了“竹林七賢”這一佳話,也為那段沉重的歷史塗上了一抹悽美、悲涼的情調。

而魏晉作為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新興門閥士夫階層社會生存處境極為險惡,同時其人格思想行為又極為自信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曼珠紗2016-12-27 22:26:33

一個男人可以帥到啥樣?“千古第一帥”嵇康:竹林七賢之1(你可以搜這個看原文,或者關注“桔有趣”)

一個男人,擁有全天下為之瘋狂的帥氣、才情、人品,他用飄飄若仙的一生,活成了一個傳說。嵇康——就如同最耀眼的星辰,終將穿越兩千年的暗夜,照亮你我。

1、嵇康到底有多帥?

嵇康是如何帥出天際的?在他身上,你絕對看不見別人用什麼“劍眉星目、儀表堂堂、魁偉高壯”這種形容詞來描繪他。他有自己特有的一詞兒,叫做“龍章鳳姿”!啥樣的男人配得上“龍章鳳姿”這四個字?至少古往今來,見著於史書的,嵇康一人而已。

《晉書》可是拿了相當長的篇幅,專門寫嵇康的樣貌氣度,“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嵇康高一米八九的樣子,聲音很好聽,從來不屑於收拾自己,卻帥得那麼清新自然~在《世說新語》中,則稱嵇康是“風姿特秀”,看到他的人都會慨嘆:真是如同松下的清風,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山間的樵夫們見了,都以為是神仙下凡。

好朋友山濤(竹林七賢之一,後來位列“三公”)就說,“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guī é)若玉山之將崩。”挺拔高標如若孤松獨立,醉酒了也彷彿玉山將傾。

後來有人看見了嵇康的兒子稽紹,就跟嵇康的朋友王戎(竹林七賢之一,後來也是位列“三公”)說,真是了不得,稽紹在眾人之中的風采,真是像氣質高絕的野鶴立在雞群當中呀。而王戎只是淡淡地說,那是因為你沒有見過他的父親嵇康。

自古以來,男人的帥氣也體現在一個方面,那就是“娶公主”。嵇康在24歲時第一次進入首都洛陽,就已經讓整個洛陽為之瘋狂,這樣飄飄似天上神仙的人物,天下僅見!再加上清新脫俗的才情,嵇康成為了天下矚目的偶像。所以,在最重視門第的魏晉,嵇康竟以一介布衣之身,娶到了大魏皇室——曹操的孫女長樂亭公主為妻。

2、嵇康到底有多牛?

你以為嵇康只是長得帥?別太天真哦~嵇康有太多的獨一無二!

首先,嵇康寫得一手極好的文章,當然,這倒也不稀奇,可他的特別就在於,他的文章充滿了出塵脫俗的思想與氣質,甚至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依然是非常有啟迪的意義,比如,在當時討論非常激烈的、音樂到底是否作為教化百姓的手段?他的《聲無哀樂論》一出,天下爭論立平。他賦予了音樂理性、獨立的藝術地位,既肯定了音樂在情感上的疏導功能,又排除了政治宗教的干擾,賦予音樂以美學的思辨。這些思想今天看起來沒什麼,可在當時、甚至在整個中國傳統社會中,這可是非常獨到、超前的。

所以,在歷史上對嵇康的評價中,第一個頭銜,就是“思想家”,他對老子和莊子的研究,非常具有開拓的意義,引領了神秘超脫哲學“老莊”並重的風潮。他的《養生論》一文,是中國養生界的奠基之作,他主張“形神兼養,重在養神”,肯定人的慾望是本性,但在慾望滿足之後,就不再需要更多。這與兩千年後的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人的基本慾望滿足,相應的緊張感就會消失,是非常吻合的。他也提出,讓一個瞎眼的男人啪啪啪,天仙的西施和醜陋的嫫母,又有什麼區別?

嵇康的詩歌也獨具一格,在《詩經》之後,四言詩作為高難度的文學形式,能稱得上大家的,也只有曹操與嵇康兩人。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是千古傳頌的名句,而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也有讓人傾心的極高意境,甚至成為以“傳神”著稱的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作畫指導。

除了思想家、文學家、嵇康還有一個重要的頭銜,是音樂家。就像小說中的男主,如果沒點才藝,就好像少了點什麼。不過嵇康的才藝就略牛了點!他從小就有極高的音樂天賦,史書說他“精於笛,妙於琴,善於音律。”他還創作了古琴曲《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被稱為“嵇氏四弄”,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琴曲組合,還是隋煬帝開科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而以上這些,都不是嵇康最牛的,他最牛的地方在於,這樣的一個人物,最大的愛好竟然是山野林泉間抱琴行吟、捕魚垂釣,在隱居竹林的籬笆邊赤膊上身、揮錘打鐵,這簡直就是現在誇一個人的兩個極致“仙兒”和“行走的荷爾蒙”的完美結合!

飄飄若仙、溫潤如玉、風流疏放、瀟灑不羈,一言蔽之,稱為“自然”!自然是什麼?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古代,這可就是名士們汲汲以求的“天道”!所以,與他結識的山濤、阮籍、向秀、王戎、劉伶、阮咸(與嵇康並稱的竹林七賢),這些堪稱一時俊秀的大名士,見到嵇康,就像著了魔,就像平日裡大家都是跪坐,但見到嵇康就不由自主隨他一起屁股著地,兩腿一伸地“箕踞”一樣,再也顧不上年紀、禮法,無不被他傾倒、吸引,影響一生。

3、嵇康是個啥樣的人?

看到這裡,你一定在想,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能出嵇康這麼一個人?

嵇康從小就是一個無師自通、博學多知的奇才。他從小就沒有父親,但沒有了嚴父的管教,再加上他非常聰明伶俐,又長得十分漂亮,母親和兩個哥哥寵都寵不過來,誰也不忍心去管教,所以他度過了一個舒服自在的童年,而他又十分好學,什麼書都喜歡拿來讀一讀,《晉書》說嵇康“學不師授,博覽無不該通”。在其他小孩子請了師傅、苦讀四書五經的時候,他卻能夠隨心所欲地學習自己喜歡的一切。用心理學的觀點,他有一個足夠有愛、又自由的原生家庭。

嵇康給自己的字,叫“叔夜”,也是合起來就覺得很美的兩個漢字。“字”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男子20歲成年、女子出嫁之後,別人都要稱呼你的字,以示尊重。比如我們熟知的王昭君,昭君就是王嬙的字;曹操滅了馬超滿門,但馬超在跟別人說時,也得說孟德(曹操的字)殺我全家二百多人。

嵇康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山陽的竹林隱居,其才氣已經散佈朝野。而24歲時第一次來到洛陽,更是引發轟動,娶得公主,並被賜“中散大夫”這個官位,所以後世也稱嵇康為“嵇中散”,不過,沒過多久嵇康就帶上公主,辭官歸隱山林,而且終其一生,也只有公主這一個女人。

後來,任憑司馬家族如何再三徵召,嵇康再也沒有出來做過官。或是在山中追隨仙人孫登,或是與好友在竹林清談、飲酒、彈琴、打鐵,或是到各地與名士傾談學問、去太學抄抄石經,偶像風采順便就搞定了三千太學生。

4、嵇康的慷慨之死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自古皆然。嵇康的一切才與俊,如果放在其他盛世,也許無傷大雅,可他生在魏晉之交這個風雷暗夜的時刻,當權者自然容他不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就是司馬昭要篡位的野心,是沒有人不知道的,在小皇帝曹髦被弒殺後,司馬昭竟然顛倒黑白,說是誅殺了叛逆,滿朝文武都在為他編織“皇帝的新裝”。

在這極度黑暗、狠毒、虛偽、扭曲的時刻,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橫空出世,嵇康藉著與好友山濤絕交的名義,表達了絕不出仕的決心。用的理由也很呆萌:比如十幾天不洗澡不洗臉,如果不是忍不住了絕對不去小便,愛睡懶覺,喜歡捉鳥捕魚,不愛應酬弔喪,不喜歡俗人聒噪,不愛琢磨人情世故,而且也看不上成湯和武王這些明君、周公與孔子這些名臣,性情剛烈又愛有話直說,我的天性就是神遊於恬淡平靜的無為狀態,你(山濤)要自己做廚師,何必要拉我一起拿刀動腥羶呢?

這篇文章是中國散文界的千古名篇,山濤看了自然明白嵇康的心志,可當權者司馬昭卻再也難容嵇康了。正好藉著因為對朋友的兩肋插刀,嵇康的仗義執言反被人誣告下獄,司馬昭不顧三千太學生的集體陳情,執意要殺,39歲的嵇康也迎來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刻。

看看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他輕輕拿過哥哥遞過來的古琴,彈起了堪稱最神秘的古琴曲——《廣陵散》。這首在鮮血飛濺中寫就的古曲,無論是聶政刺韓王的起源,還是按弦所謂的“臣凌君”的指法,在封建社會都被看成是大逆不道。

相傳這是一位仙人,也有人說是一位自稱為“古人”的鬼在月夜傳給嵇康,並叮囑他不可外傳。金庸先生還讓明教長老曲洋連掘29座漢墓找到他,並以此為基礎創作了《笑傲江湖曲》。傳到今天的《廣陵散》出自明代的《神奇秘譜》,由於古琴記譜只有指法沒有節奏,在新中國建國後管平湖等老先生重新打譜,製作成一支半個多小時的宏大艱深的古曲,只是不知尚能留有幾分嵇康當年的風采?

就像嵇康在這世間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廣陵散自此絕矣,人世間也再沒有出現過這樣一位才華無雙、縹緲若仙、高潔磊落、疏狂不羈、至情至性的男子。

千古之間,一人而已。

【更多精彩原創,敬請關注!微博/頭條號:桔有趣,微信公眾號:manzhusha007】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芝繁葉茂0082016-11-22 08:20:39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這是中國文化史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居然還有太陽。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從大獄押往刑場。刑場在洛陽東市,路途不近。嵇康一路上神情木然而飄渺,他想起一生中許多奇異的遭遇。

他想起,他也曾像阮籍一樣,上山找過孫登大師,並且跟隨大師不短的時間。大師平日幾乎不講話,直到嵇康臨別,才深深一嘆:“你性情剛烈而才貌出眾,能避免禍事嗎?”他又想起,早年在洛水之西遊學,有一天夜宿華陽,獨個兒在住所彈琴。夜半時分,突然有個人來訪,自稱是古人,與他共談音律。談著談著就來了興致,向他要過琴去,彈了一曲《廣陵散》,聲調絕倫,彈完便將它傳授給了他,並反覆叮囑:“千萬不要再傳給別人了!”說完之後,這個人就飄然而去,沒有留下姓名。

刑場已經不遠,難道這個曲子就要永久斷絕了嗎?想到這裡——他微微有點兒慌神。終於,在行刑時間到來之前,嵇康對來送自己的哥哥嵇喜說:“請將我的琴拿來,我要再彈一遍《廣陵散》。”

刑場上一片靜寂,神秘的琴聲鋪天蓋地。彈畢,嵇康突然哽咽道:“過去袁孝尼他們多次要學,都被我拒絕了。《廣陵散》於今絕矣!”說罷,從容赴死。

這一年,正是公元262年夏天,嵇康39歲。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曹城少年2020-05-21 16:00:49

嵇康在那個時代是個傳奇,是個有才華的美男子,似乎沒人在乎膿包而醜陋的人的死活。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公元224年,嵇康出生了,並沒有什麼奇異的事情發生。

但是小時候還是酷愛讀書的,雖然身處亂世,家族雖然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也是非常注意家族成員的教育問題,在當地有頭有臉的,畢竟他的父親嵇昭在曹操的手下當過官,做的是軍糧御史之類的官,官雖不大,但是很重要的。長大之後的嵇康是個美男子啊,但是平時太注重儀表,加上才華出眾,又會撫琴,真是迷醉了當時的少女們,最後,成了曹魏宗室的女婿,娶了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那些痴情的女子不知有多傷心啊。一開始還是做了官的,後來就辭職回家了。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就是這樣隨性自然,在那個門閥士族,而且大家都注重儀表的時候,他卻蓬頭蓋面,衣衫不整。不理解的人,感覺這就是個二愣子,而且有辱門風的。理解的人認為這是個風度翩翩,人格魅力超然的世人。又彈的一首好琴,令當時的很多讀書人所敬仰。

嵇康崇尚老莊, 認為道家是最為自然的。“無為”順其自然,與萬物之中,超然物外,把凡俗的過往,全部忘掉,于田地之間放浪形骸,聽雨,撫琴,醉酒,狂歌。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蹟,嚮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做官。他才高氣傲,喜歡與隱逸山林的世外高人交往。對於高官顯宦的示好邀約感到嗤之以鼻。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嵇康留戀山水之間,飲酒作樂,忘乎所以。恍恍惚惚,不知歸期。當時有砍柴的人遇到他,飄飄然恍若神仙。性情剛烈,才情卓著,名聲遠揚,難以避禍,畢竟司馬家的屠刀已經砍掉了太多的頭顱。醉酒高歌,撫琴輕吟。天地之間是否能找到一個安靜的場所。

大將軍司馬昭的車馬已經踏遍了整個山林,都尋不到你的蹤影。鍾會盛禮拜訪,讓你感覺嗤之以鼻,鍾會終究是有點小心眼的,難以忍受你的冷遇。好友山濤的舉薦讓你悲痛高歌,與之為友是為恥辱,隨大手一揮,與山濤決絕書,躍然紙上。司馬二郎的怒火已經扭曲了他的面孔,擾亂了他儀容的鬍鬚。只是要選個機會,找個藉口。

呂安之妻徐氏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迷姦,呂安憤恨之下欲狀告呂巽。呂巽害怕報復,遂先發制人,反誣告呂安不孝,呂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看不慣這張醜陋的嘴臉,憤怒至極,寫下了著名的《與呂長悌絕交書》,遂出面為呂安作證,司馬昭小子感覺終於找到了機會來收拾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你不是不問世事,不做官嗎,怎麼還來誣陷我的官員,鍾會也是太小氣,把對嵇康的不滿全部告之司馬昭。

判書下,將呂安、嵇康都處死。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此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赦免嵇康,當權者是看不到的,只是暗暗感嘆嵇康的人格魅力。為之所用該是多好,可惜,不可惜。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蓬篙著頭髮,看著黑壓壓的人群,把手抬起,透著手縫看著天空,太陽是足夠的耀眼。距離行刑還有時間,何不撫琴一曲,為自己做個告別。與刑場之上撫了一曲《廣陵散》,琴聲平淡深遠,緩緩彈去,細細審之,如一幅氣運筆墨畫,若不細心領略,自覺無味。操弦不諳斯曲,如入山陰道上,而不視其美也。妙在不疾不離,就入亂後,一收痛快。輕描淡寫,趣味無窮深遠。

日影微斜,他的身影漸漸消散在了天地之間,《廣陵散》從此消逝。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沙澧布衣2019-07-11 10:58:25

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嵇康幼年聰穎,博覽群書,廣習諸藝,又喜愛老莊學說。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後娶魏武帝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拜郎中,調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司隸校尉鍾會,遭其構陷,而被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

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袁宏稱其為“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蹟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晨鏘鏘2019-07-10 21:37:48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譙郡嵇山(今渦陽縣石公鎮)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他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厲志勤學,精通文學,玄學、音樂等。因此受到魏宗室賞識,被封為潯陽長,後又升任中散大夫,娶魏文帝異母兄弟穆王曹林女為妻,世稱嵇中散,為“竹林七賢”(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之一。嵇康崇尚老莊,稱“老子、莊周吾之師也”,尤好道家導氣養性之說,講求養生服食之道。嵇康極力反對名教思想,政治上擁護曹魏,不滿司馬氏集團篡權,聲言“非湯武而薄周孔”,遭鍾會陷害,為司馬昭所殺。

嵇康秉承老莊道德衰降的思想,具有貴古賤今的觀念,因此對所處社會多有不滿。但他並非盲目反動,而是以清晰的理想影象針砭時局。透過其批判,我們能掌握到某些思想觀念。

1、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與感受

嵇康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與感受,呈現強烈的古今對比,上古之世美好和諧、當今之世則艱困危險。“難自然好學論”說:

洪荒之世,大樸未虧,君無文於上,民無競於下,物全理順,莫不自得。飽則安寢,飢則求食,怡然鼓腹,不知為至德之世也。

古代的“洪荒之世”、“至德之世”,無須強調社會秩序,因為人們沒有競爭的意圖、沒有算計的心機,人類活動只是滿足基本生理需求而已,卻已足令生活愉快自得。這種生活模式符合“道”的規律,萬物得以保全本然狀態,人心符映著“道”最質樸、原始的狀態,未曾割裂毀壞。隨著時間推移,社會也跟著改變:

及至人不存,大道陵遲,乃始作文墨,以傳其意,區別群物,使有類族,造立仁義,以嬰其心,製為名分,以檢其外,勸學講文,以神其教。

人心產生變化後,世上已沒有“體道”的“至人”了,區別的概念逐漸確立,制度、規範、教條、標準……,共構出一套籠罩社會的文明。嵇康認為,規矩、教化的出現,正足以說明大道隱沒,且越是以人為手段來標舉美好價值,就離大道的原初狀態越遠。

這種“大道陵遲”的轉變,“太師箴”也曾述及:“浩浩太素,陽曜陰凝,二儀陶化,人倫肇興”,可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類比:

太素為一、陰陽為二、人倫為三,依序生髮。

“厥初冥昧,不慮不營”,當時的人懵懵懂懂,不必費心地謀劃、求取來過生活,因此“茫茫在昔,罔或不寜”,天下沒有不安寧太平的情況。“赫胥既往,紹以皇羲”,赫胥氏、伏羲氏相繼,世界仍是“黙靜無文,大樸未虧,萬物熙熙,不夭不離”,萬物不受傷害、不會夭折,“道”一如其初,社會無須規範。“爰及唐虞,猶篤其緒,體資易簡,應天順矩, 褐其裳,土木其宇,物或失性,懼若在予,疇諮熙載,終禪舜禹”,到了堯舜時代,大致上仍稱風俗淳厚,衣服、住所等生活方式還算簡易、質樸。人們偶有失去本真的行為,統治者會先反躬自省,而非歸咎人民,逕以律令懲戒束縛。接著,講到世界頹敗的景況:“下逮德衰,大道沉淪……利巧愈競……夭性喪真。季世陵遲……”。大道沉淪,反映在人德的衰敗上,這是形上超越界與形下人世一體不分的緊密關係使然。社會上產生種種亡失天性本真、競爭逐利的現象,這樣的時代,嵇康稱為“季世”,意為“末世”,也就是最晚近的時代。“季世”的概念,即今日所謂“士風日下,人心不古”,今不及昔、古崇於今。這種觀念由來已久,老莊思想如此,儒家“法先王”、盛稱堯舜亦然。

嵇康於前述“難自然好學論”與“太師箴”的段落中,化用了《莊子‧馬蹄》:“夫至德之世……同乎無,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樸素”、“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莊子‧繕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萬物不傷,群生不夭……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及唐虞……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等描述。

可以發現,《老子》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莊子‧齊物論》裡“道”從整全到割裂的說法,這種抽象的衰降論,到了《莊子》外篇,被具體地描繪為漸漸衰頹的現實世界。嵇康繼承歷史中關於伏羲、堯舜時代的上古傳說,以及老莊思想中樸素美好的古代社會想象,稱之為“洪荒之世”、“至德之世”;其降跌衰敗後的“季世”,則與《莊子》外篇的描寫幾無二致。 要之,衰降論是個古早已有的觀念,老莊思想中敘述地分外明確,而嵇康完全繼承。

“末世”的弊端、缺點為何?第一,人有競爭之心,為了滿足貪慾,所以施用智巧、謀劃心計,損人以利己。如同“卜疑”所述:

大道既隠,智巧滋繁,世俗膠加,人情萬端。利之所在,若鳥之追鸞,富為積蠧,貴為聚怨,動者多累,靜者鮮患。

在這個人人逐利的時代,世間種種情態不可勝數,往往勁疾狠烈地傷害他人,富貴成為取禍的標的,妄動將帶來負擔與憂患。此處的“動”,指的是參與到逐利的行列之中。“卜疑”另一段說:

時移俗易,好貴慕名。臧文不讓位於柳季,公孫不歸美於董生,賈誼一當於明主,絳灌作色而揚聲;況今千龍並馳,萬驥俱徵,紛紜交競,逝若流星。敢不惟思,謀於老成哉?

嵇康舉了春秋、漢初的三個例子,說明在“好貴慕名”的氛圍下,賢者遭受的不友善對待。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舉用,可謂竊位者;公孫弘進言排斥董仲舒;賈誼與君主投合,便有人眼紅詆譭。嵇康接著將話鋒轉到“當今”,競逐名利者成千上萬,可想而知危害將何等嚴重,必須思考妥善的自處之道。

“末世”的第二個弊端,便是統治者提倡仁、義、禮、樂等價值標準,擴張教化與規範的涵蓋層面,試圖處理“智巧滋繁”、“萬驥俱徵”的問題,如此處理方式正是《莊子》外、雜篇不斷批判的作法,嵇康接受這種想法,同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一旦提出一種“好的、善的、美的”價值,此價值就會成為新的追逐目標,在實踐層面上,僅是獲取利祿的形式改換而已,逐利所造成的危害非但無法由此根治,甚至會讓人們的面孔益發虛偽、手段更加詭詐。此外,統治者建立規範的動機也可能出於圖利自身,而非照顧群眾、調理社會。“太師箴”說:

智惠日用,漸私其親,懼物乖離,擘義畫仁,利巧愈競,繁禮屢陳,刑教爭施,夭性喪真。

統治者不願人民違背善良風俗,因此劃立仁、義加以要求,頻繁訂造禮、刑來規範,結果卻是“利巧愈競”、“夭性喪真”。至於統治者本身的問題,除了本段的“私其親”之外,“太師箴”下文繼續申說:

憑尊恃勢,不友不師,宰割天下,以奉其私……刑本懲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

統治者不懂謙卑、不知反省,因此目中無師無友,唯有自我。古代君主為天下效勞,今日統治者卻役使天下以供一己享受。最使嵇康危懼不平的是:本來用作懲戒暴徒的法令,竟一反原初良善立意,變成剷除異己、脅迫賢良之士屈從的工具。

社會為何允許統治者、權力持有者扮演這樣的角色?又為何發展出強制的刑、柔性的禮,來管理、引導群眾?唯有基於公義的理由才具有說服力。然而,人類社會竟千年以上都接受了一個現實情況──將統治權與規範力定位為私有私用。

由於“末世”裡的人們以機心相害,社會規範又只會變本加厲,甚至淪為統治者的私人工具──嚴密管控的“名教”,因此嵇康對這濁世感到厭棄,並將“名教”比喻為網羅,擔心如鸞、鳳的自己會墜入網中受到傷害。“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其一,首先寫“雙鸞”本來“自謂絕塵埃,終始永不虧”,然而:

何意世多艱,虞人來我維,雲網塞四區,髙羅正參差,奮迅勢不便,六翮無所施,隱姿就長纓,卒為時所羈。

嵇康慨嘆世道艱難,掌管山澤的官員“虞人”嚴密地設網,其中一鸞被捕,“隱姿就長纓”。“就長纓”便是受命、受官,被權力收編之意。原本高翔昂揚的姿態必須收斂起來,恭順守規矩。餘下的一鸞“單雄翻孤逝,哀吟傷生離”。這首詩是兄長(嵇喜,字公穆)入軍為官時嵇康所贈,雙鸞生離之喻涵義明顯,表現出嵇康對時局的看法──“世路多嶮巇”,以及對入仕的擔憂──“謀極身心危”,因此這系列的贈兄詩,不同於一般人以敘別離之情、期約再見、祝福道賀為主要內容,嵇康表達了對兄長出仕的不認同。“答二郭詩”其二也提到:“坎 趣世教,常恐嬰網羅”。 坎 指不平、失志、不順利。歸趨世間名教,對嵇康來說並非得志,反而是失志,如同自投羅網,令他不悅。“答二郭詩”其三:“詳觀凌世務,屯險多憂虞……夷路值枳棘,安步將焉如”,亦言世路艱險難行,處處帶刺,能避到哪去呢?“權智相傾奪,名位不可居。鸞鳳避罻羅,遠託崑崙墟”,權力所張的網細密難逃,只有超越塵俗的空間,託身於仙人的居所。凡此,在在顯示嵇康對現實世界的憂懼感受和離棄意願。

使嵇康感受到困頓的,都是所謂“違道”的社會情況。 換言之,嵇康展現出安貧樂道、與世無營等定見,不受慾望之纏縛,並未陷入“個體性困境”當中。然而,嵇康面臨另一種困境:無論是群眾的鬥爭謀害,還是統治者的束縛壓迫,都屬於特定意志對其他生命個體的威脅與逼迫。嵇康所認定的“名教”羅網,來源於自身之外的其他群體有意識、有目的地施加,屬前章所言之“社會性困境”。

更加考驗嵇康的是,他無法與這種困境妥協,無法安於其中。因為非但“流俗難悟,逐物不還”,自己也是“性不可化”,“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如此的才性偏倚,使他沒有與俗世交接的遊動空間,困頓感受只有更加強烈。除了學理根據之外,更關鍵的或許是態度問題:對嵇康造成困境的流俗世界,在他來看本是“違道”的產物,因此,只怕更根本的原因是他站在道的一邊,焉能俯就非道?。

2、人格典範與理想世界

嵇康追慕的人格典範與理想世界大致有兩類。一種是想象成分極高的神仙、至人,以及與現世相對的“彼岸”,即神仙世界或稱“他在世界”。另一種則是歷史或傳說中的人物,其德行、智慧或志向、修養,為嵇康所欽佩。除了神仙世界之外,嵇康還存有另一種對理想的“此岸”、“此在世界”的描述,即所謂“洪荒之世”、“至德之世”,都屬理想世界,但嵇康對“此岸”與“彼岸”的嚮往程度,仍有主次輕重之分。在人格典範方面也是如此。嵇康欽慕的人物不少,長處各異,然而他試圖取法的人格,仍以“遺世獨立”為主。

先看到現實世界裡的典範人物。“家誡”稱許五個人,四種堅持:

若夫申胥之長吟,夷齊之全潔,展季之執信,蘇武之守節,可謂固矣。申胥指申包胥,乃伍子胥之友,皆楚人。伍子胥破楚復仇,申包胥到秦國向哀公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師乃出”,可謂盡忠於國。夷齊指伯夷、叔齊,二人於周武王伐紂時曾叩馬諫止,天下宗周之後,伯夷、叔齊恥武王以暴易暴、以臣弒君,“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後代推崇其品行高潔。展季即柳下惠,《孟子‧公孫丑上》敘述他:“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論語‧微子》則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此外還有“坐懷不亂”的傳聞,皆顯示柳下惠直道而行,不被外界動搖,對所執守的價值始終真誠信實。蘇武出使匈奴遭扣留,屢受威逼而不投降,持漢廷之節杖牧羊於北海,十九年才得還鄉,後世稱其節操。此四例中的主角,儘管出處進退、價值選擇各異,但始終不虧的堅持則一,嵇康評價、引申道:“故以無心守之,安而體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耳”。所謂“以無心守”、“若自然”,似乎有意將堅持過程的艱苦導向從容,並將堅持的動力定位在內心深處,彷彿有了性、道做為根源,如此,堅持便非刻意妄為。總之,嵇康讚許五人,乃看重其“守志”的堅韌精神。

“家誡”另一處則明確肯定“忠、義”這種價值抉擇,嵇康說:

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若臨朝讓官,臨義讓生,若孔文舉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節。

此處“讓”是推辭、謙讓,“大讓”為的是守住人生大關節的“真廉恥”。本段引文之前的一句“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意同,並且顯示他肯定謙虛之德。

即使嵇康思想傾向老莊,但對於常被歸於儒門“世教”中的德行,他依然認可。嚴格來說,廉恥、謙卑,甚至忠、義,並非一家思想所獨有,老莊思想亦不真正與之牴觸,僅是警示其造成流弊的可能狀況而已,人稱《老子》“正言若反”,也是此意。“孔文舉求代兄死”一事見於《後漢書》。孔融十七歲時,朝廷問罪其兄弟二人,兄、弟、母三人皆欲獨攬罪責,“一門爭死”,“融由是顯名”。 嵇康認為,要辭讓,就該像孔融一樣,為了大義,連生命都能夠捨棄。

值得玩味的是,嵇康在此舉孔融為例,說他是“忠臣烈士”,或許不只是因為“求代兄死”一事而已。孔融以耿直肆言著稱,時有忤犯當局的事蹟。如,敢於檢舉“中官親族”中的“貪濁”官僚,負責的“尚書”因“畏迫內寵”,反而“詰責之”,但他“陳對罪惡,言無阿撓”。 又如,司徒楊賜派遣孔融去恭賀河南尹何進升任大將軍,河南官屬不立刻為他通報,孔融“即奪謁(謁帖)還府,投劾(官之符信)而去”。面對擅行廢立的董卓,每與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孔融也屢次批判、譏諷曹操: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一則諷曹氏父子私德不檢,一則於公事提出異議,態度都極不客氣,以辛辣言語加以挖苦。除了“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外,“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 擴大皇帝的直屬領地,顯然有重振漢獻帝皇權的意圖,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空背景下,這就涉及敏感的問題。一來該提案是站在漢帝的立場,和實際主事者曹操進行政治角力;二來提案內容若成立,曹操可控制的地方人事權或將產生變化。故“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由於“既積嫌忌”,乃遣人“搆成其罪”。孔融受誣,被判“棄市”而死,“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孔融望重士林、不奉(權臣所倡的)法典、耿直任真、遇事便發,最後遭忌受刑,嵇康幾乎是其翻版。孔融下場如何,嵇康不會不知,但仍在生涯後期、用於教子的“家誡”中盛稱之,或有自比的況味。從孔融一生犯顏敢諍的事蹟來理解嵇康所謂“當全大讓”、“臨義讓生”,比起單獨一件“求代兄死”的事例,更能顯明嵇康所欽慕的人格特質。

嵇康有一系列的六言詩歌十首,其中五首以人為題,詠其德行:

“惟上古堯舜”:二人功德齊均,不以天下私親,高尚簡樸慈順,寧濟四海蒸民。

“東方朔至清”:外似貪汙內貞,穢身滑稽隠名,不為世累所攖,所以知足無營。

“楚子文善仕”:三為令尹不喜,柳下降身蒙恥,不以爵祿為己,靜恭古惟二子。

“老萊妻賢明”:不願夫子相荊,相將避祿隠耕,樂道閒居採萍,終厲高節不傾。

“嗟古賢原憲”:棄背膏粱朱顏,樂此屢空飢寒,形陋體逸心寛,得志一世無患。

堯、舜之所以能寧濟四海、大有功德,在嵇康看來,是因為二人無私、無慾,不會宰割天下以自奉。東方朔看似與世沉浮,實則內心貞定不惑,嵇康直探其本心,形容為“至清”,也認為他因為“知足”,故能“不為世累”。楚國大夫子文與柳下惠,都是《論語》提到的人物,“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柳下惠前文已提過,此處說他“降身蒙恥”,指的是“為士師,三黜”之事。此詩讚二人直道而行、認真於本份,不以爵祿為念,故遷而不喜、謫而不懼。第四首詩講老萊子之妻不願丈夫出仕。事見《列女傳‧賢明‧楚老萊妻》,楚王親聘老萊子獲允,其妻事後詢問得知,反應如下:

妻曰:“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隨以鞭捶;可授以官祿者,可隨以 鉞。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祿,為人所制也。能免於患乎?妾不能為人所制。”投其畚萊而去。老萊子曰:“子還,吾為子更慮。”遂行不顧,至江南而止,曰:“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據其遺粒,足以食也。”老萊子乃隨其妻而居之。

妻反對出仕的原因是:當權者能夠給予,意味著同樣能夠奪取,出仕即是受制於人,難以免除禍患。這種不講究物質生活,寧願安貧、但求自由的生活,深合嵇康之意。第五首詩歌講孔子的弟子原憲“貧而不病”,嵇康以顏回安貧樂道的形象描繪原憲,透露出自己重神輕形的態度,聲稱“得志一世無患”,只求得遂志願,外在譭譽皆不掛懷。上述七人仕隱抉擇各異,有的心繫天下,有的與世推移,有的避世而居,但眾人卻有共同點──無私心、寡慾念,自有定見,不受外界左右。由此可見,嵇康對於出仕者、心懷天下者並非一意排斥,他看重的是內在動機、德行操守,堯、舜、東方朔並不避世,卻也因其人格受嵇康肯定。

不過,嵇康自己是不願與俗世周旋的,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他先強調無意輕視出仕者:

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栁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吾豈敢短之哉?又仲尼兼愛,不羞執鞭;子文無慾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以此觀之,故堯舜之君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塗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論。

柳下惠、東方朔、令尹子文,前已提及。此處講到老子、莊周與仲尼,前二者分別擔任“守藏室之史”、“漆園吏”,孔子則自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嵇康舉出這些人,是為了承認德行、修養高明的聖智賢達,也可能從事塵俗中的繁冗雜務。許由、接輿是《莊子》、《論語》中出現過的隱者;堯、舜為君,張良為臣,則是入世有功的佼佼者。嵇康認為,上述諸人雖行為多樣、志趣殊途,但卻有一致的考量、相同的方向,即是無論窮達如何,都不改變志向。何以如此?

那是因為人人“循性而動,各附所安”,適性發展的結果。他緊接著表達自我之追求:

且延陵髙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志氣所託,不可奪也。吾每讀尚子平、臺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

“志氣所託,不可奪也”,這種氣類、個性、才性方面的偏好,在嵇康觀念中,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正如其於“養生論”所說:“神仙……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季札效法子臧之守節不當國君;藺相如以膽識拜為上大夫,司馬相如仰慕他,以其名自命,一出一處,都是氣類相投的例子,與“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等觀念相合。嵇康順勢表明,自己的志趣和臺孝威、尚子平一樣,適合隱逸,勉強不來。尚子平、臺孝威,俱見於《後漢書‧逸民列傳》。所謂“逸民”,《文選》李善注引何晏《論語注》雲:“逸民,言節行超逸”,言、行顯現某種堅持,超逸出一般的規範。《後漢書‧逸民列傳》中的人物,全是“徵、舉、闢”皆“不就、不到、辭”,最後以“隱身”、“優遊”、“不知所終”、“終於家”、“遂潛藏”作結。換言之,逸民是不出仕的隱者。其中,向子平與臺孝威,除了一心隱逸外,更微露仙家氣味:

向長字子平……隱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貧無資食,好事者更饋焉,受之取足而反其餘。……潛隱於家。讀易至損、益卦,喟然嘆曰:“吾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中,男女娶嫁既畢,勑斷家事勿相關,當如我死也。於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

向長不在乎貧賤,一如嵇康所稱美的其他人物。特殊的是,“未知死何如生”的疑問,屬於對死後世界的關切,其“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頗似修仙之舉,修仙者往往透過入聖山、訪靈藥,以求靈氣集身,輔助修練。此外,“男女娶嫁既畢”,指的是向長等待子女完成婚姻之事,視為“成人”,自己責任便了,家事等“俗務”可以再不關切,便能夠自由逐夢。他既絕仕途,還不算“肆意”,直到斷除常人所謂天倫之樂。由此推測,他的夢想可能是求仙。再看臺孝威:

臺佟字孝威……隱於武安山,鑿穴為居,採藥自業。建初中,州闢不就……刺史乃執贄見佟曰:“孝威居身如是,甚苦,如何?”佟曰:“佟幸得保終性命,存神養和。如明使君奉宣詔書,夕惕庶事,反不苦邪?”遂去,隱逸,終不見。

臺佟講究的“保終性命,存神養和”,是道家養生之學的要義。而其“隱逸”,史傳不書“終於家”、“以壽卒”等,而是“終不見”。和向長一般,人生未以句點中止,而是劃上問號,留下懸想空間。

嵇康固然讚許某些能夠妥善因應“此世”的人物,但仍表明其偏好:與其在“此世”守正不阿,他更希望像神仙一般,遨遊在“方外”世界。“答二郭詩”其二提到:

朔戒貴尚容,漁父好揚波,雖逸亦以難,非餘心所嘉,豈若翔區外,湌瓊漱朝霞,遺物棄鄙累,逍遙遊太和,結友集靈嶽,彈琴登清歌,有能從此者,古人何足多。

東方朔及漁父,都是能夠“與世推移”之人。且其雖然“隨俗”,內心卻自有原則。嵇康稱東方朔“至清”,此詩又稱其“逸”,即是超群、絕倫之意,但對嵇康來說,“亦以難”,太難做到了,因此說:“非餘心所嘉”。他所嘉賞的是什麼呢?

不是沉浮於“人間濁世”,而是翱翔於“區外”,與“太和”(道)同逍遙。要拋棄鄙俗的外物(如形軀、名利等)累患,吃具有靈氣的植物、吞吐朝霞,如《楚辭‧遠遊》或《莊子‧逍遙遊》中的神仙、至人,吸風飲露、來去自在,不受時空拘限,還要與同道之友齊聚仙山,彈琴唱歌。這就是嵇康理想人格、理想世界。直言之,此已非人格而是“仙格”。他的目光已由“此世”轉往“彼岸”,如此觀念,反映出他具有仙、道信仰。

關於“彼岸”,嵇康無甚描述,我們無法透過其文集建構出這個“理想世界”的詳細情境,僅能從上述線索,推測它近乎道教的神仙世界。至於理想人格方面,嵇康仰慕的聖賢、高士、達人,其長處與仕隱無關,而是一種直道而行、不移不易的堅持,他們通常寡慾、知足,無心於榮華名利,因此能夠“不為世累”。“不為世累”的極端,不僅是與權力、政治劃清界線,甚至要與一切“人間俗事”斷絕關係,嵇康也有這種“離俗棄世”的傾向,想追隨仙人的步伐,高蹈遠邁,無累逍遙。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

能給我講講嵇康這個人嗎?吃土少女的日常2017-07-07 18:07:15

嵇康與山濤絕交,是我最敬佩的。

在三千太學生上書請願的那一刻起,他知道離死期已定。

精神領袖一旦不能被統治者利用,則只能是死路一條。

與山濤絕交,保山濤不死。

他將兒子託付于山濤,並讓兒子尊從禮教,讓山濤幫助兒子走上仕途。其實是嵇康的無奈與悲劇。他不得不向禮教妥協。

“非湯武而薄周孔”是和時代的抗爭。

嵇康很像屈原,這是一種文

嵇康很像屈原,這是一種文人的風骨。

關注廣袤宇宙、追尋詩意人生、迴歸精神家園,用一己之力去呼喚個性的覺醒——

嵇康,魏晉風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