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元節是鬼節,那麼你們所知道的中元節習俗都有哪些?洋洋的奮鬥史2019-08-15 01:18:30

農曆七月十四是中國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節,中元節。由於七月是屬坤,是八卦中至陰的一卦,而據過往經驗,這個月又最常遇到怪事,所以漸漸演變成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日子。

清明,又稱鬼節,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盪鞦韆。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紮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佈新的皇曆。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

大家都知道中元節是鬼節,那麼你們所知道的中元節習俗都有哪些?一本正經局2019-08-15 06:37:56

七月十五日, 是中元節,我們那裡又稱“鬼節”、孝義節”、“敬祖節”或者直接稱為 “接祖”、 “接公公婆婆”。

這是一年之中比“清明”還隆重的一個日子,在我們小時候,全縣都會放假,政府部門、學校、工廠的人,幾乎都會紛紛回家奔赴鄉下的老宅,在一片煙霧繚繞中行禮如儀。(現在估計沒有這個膽量了)

灑掃庭除好接祖

“接祖”亦稱“接客”、“接公公婆婆”,時間不一,早則初十日下午開始接,遲則十四日下午接,但一定會在於十五日下午送祖。 接祖大多是在農曆十三、十四下午3點以後進行(傳說陰陽之間晝夜相反),先搞好室內外衛生,象迎接貴賓一樣慎重,主持人沐浴或浣洗後,將祖牌擦拭乾淨,擺放於祭桌之上,操作程式與從前饗堂祭之相同,在場的所有家庭成員必須著裝整潔,禁忌赤膊入堂(傳說鬼神害怕赤裸人)。

小孩子不能亂說話,不能亂講逝去先人的事情。 據老人們講,當年還有祠堂的時候。有些家族設有“饗堂”,設有大型櫃檯式神龕,專供接祖用。

到了那一天,他們將所有牌位擦拭乾淨,置於廳中祭桌上,家族成年男丁都來,焚香明燭,點燈燃帛,擊鼓鳴炮,奉茶獻果……由本族長主持,逐戶輪流侍奉一餐饗食,各自用籮筐挑來9—12碗熱氣騰騰的佳餚及酒、飯等饗品擺放於祭桌上供奉。祭桌上、左、右三方擺凳,下方供敬香帛之用。

果菜豐潔望尚饗

祭祀菜餚無論是魚、肉、豆腐或蔬菜,皆要新鮮品,炒熟後要趁熱氣騰騰放在祭桌上,因為祖上不過哈(吸)之氣,如果涼了,就失去了意義,一般六碗以上,忌五碗(據說五碗為叫化子席,有辱先祖)。 祭祀的菜品一般是蒸出來的整雞,豬肉、魚肉、其他的蔬菜。一般用案(對,就是舉案齊眉的那個案的簡化版)擺放著。

據說祭祀菜餚還有禁忌: 不能用鱔魚,認為鱔魚尖尾巴,叫“絕尾巴”,絕尾巴暗指“絕孫子”。 不能用窖魚,海中之魚統稱“窖魚”,不可作祭品。 不能用狗肉,狗肉不上正筵,做不得祭品。 不能用茄子,茄子俗稱“吊殺鬼”而忌之。 還有絲瓜、南瓜、苦瓜等蔬菜皆不可,認為影響將來生育者外貌。

此外,還有上餐用了的祭品,下餐不宜再用本碗續用,若續用了,祖上視之為空碗,擺空碗,祖上不高興,會生氣的。 敬饗後,半小時要及時收場,飯後獻茶、敬菸即可。

凡敬饗的菜餚,不能扔掉,也不能馬上就吃,馬上吃了會致人呆笨,所以祭祀菜餚酒飯,須倒碗(即倒放另一空碗中)或重新入鍋加熱一下才能吃。 行禮如儀祭先祖 中元節一般要宰牲(一般殺雞), 所殺的雞一般是雄雞,要在正廳的神龕前,割斷雞的脖子,將血淋在早已準備好的紙錢上。因為先人要吃血食。 中元節每餐敬饗或宰牲時,須鳴炮 (意為請祖入席)。

供桌上擺著祖宗牌位,過世親人的遺相。牌位上一般按照傳統昭穆寫著該家的列祖列宗。 從接祖到送祖之間,香火要延綿不斷,一般白天點小香,晚上點大香(長香)免得人睡著了而斷了香火(斷了香火,你懂的)。

在祭祀的時候,一般會由家族中男性尊長主持主祭,主婦一般不會出現在這樣的場合。家裡的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要同時出現,一般 是作揖。(我都忘記了要不要跪拜。)

主祭者一般會向接來的堂上列祖列宗大致彙報一年的事情,然後請他們祖靈保佑。 燃帛(紙錢)時,除在祭桌前焚燒外,還須在大門外燒一部分(意為堂內焚燒僅供自家祖先受用,門外焚燒是供孤魂野鬼受用。據說孤魂野鬼入不得家堂,如果不打發他們,他們會懷恨在心,日後纏擾這個家庭,會很不吉利的。(有點佛教盂蘭盆節的影子)

吃用衣料均足否

財包(一直疑心是財帛之白字)是送給祖上的禮品,人們用紅、綠、黃、紫、 白 紙裁成衣褲,還有用箔紙做成金銀首飾類等各種東西,將紙錢剪成四路一截(民間有神三鬼四之說),即敬神的錢紙剪成三行一截,敬鬼的剪成四行一截),撕成一張一張(不撕開,陰間會粘成一體,不能使用,再則,也難以燒透),裝入封袋內(如今,市場上皆有成品出售)。

封袋,每個祖上之人至少一個,封袋右方(豎式)寫上“虔備財包一束中元化上”,中間寫祖上的稱呼、姓名受用,左邊寫上贈送人的稱謂和名字,左邊邊沿一豎寫上“天運△△歲次△△年△月△日”,再寫上祖籍地望堂號、順便寫上地址“潭州府XXXX” (類似於信封)”(據我的不科學考證,這些地址應該是明朝或者宋朝的稱呼),蓋上“文昌司祿府”印章即可(成品已印)。

一般送到曾祖一代為止。送本宗祖親,贈送人只需寫名,不需寫姓,送外宗(岳父、母等)贈送人要寫姓和名。 有的還搞一包特大的財包,上書“本宗△△△堂上列代高曾祖考、妣受用”,“ △△△玄孫贈”。除此之外,還另備兩包,一包供“值日火步”受用,一包供“裱衣裱錢使者”受用(這些都是應付鬼差的)。 然後,將所有財包以及香、帛、燭、編炮等物裝入籃框內,置於祭桌旁,以便送祖時提籃即行。

筵席終散去莫留

“送祖”亦叫“送客”,七月十五日下午3點至6點之間完成。 按習俗,要在送祖前敬些糕點米齋及果類,收拾拜饗後便敬茶。有些老人也會和祖上說些告別話,如家有病患者,祈求祖上護佑病癒。亦有祈求祖上護佑家下昌盛、生意興隆、人興財旺等。 茶畢,將祭桌三面的凳子向外移動一下,然後將祖牌、油燈、燭火、香瓶等移送神龕之上,將祭桌擦抹乾淨,擺歸原處。 主人提上事先準備好的財包籃子,帶領子孫手秉香火,在鞭炮聲中送祖上路,一般送到附近十字路口或有流水的江河邊沿,把事先備好的柴草鋪開,將財包、錢紙等物置於柴草上(將值日火步與裱衣使者兩包放在上面)點燃燭火,著手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