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國家人文歷史2018-03-28 17:59:54

關於二次世界大戰轉折的爭論一直存在,沒有定論。較為普遍的觀點是,二戰有三個轉折點,蘇德戰場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太平洋戰場是中途島海戰;北非戰場是阿拉曼戰役。二戰中,盟軍和軸心國在多個戰場同時展開廝殺,比較公認的是這三大戰役改變了整個戰爭格局。而且它們都發生在1942年,正處於二戰的中期,盟軍同時在幾大戰場,取得首次重大勝利,具有扭轉整個二戰走勢的重要意義。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由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終結了德軍在蘇聯戰場的攻勢,改變了德國和蘇聯在東線戰場上的力量對比,所以被視為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最具代表性的轉折性戰役。這種延續至今的傳統觀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一些蘇聯著作,蘇聯強調只能以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的勝利為轉折點,如在60年代出版的《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和70-80年代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等書,將此戰譽為“為了贏得偉大衛國戰爭的根本轉折做出巨大貢獻,並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程序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西方有時則提幾次戰役,如斯大林格勒,北非和西西里戰役等。英國首相丘吉爾和戰爭史專家查爾斯·富勒認為阿拉曼戰役是“為保衛盟國利益的最決定一次陸戰”(富勒:《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略戰術評述》)。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把北非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等量齊觀,認為兩次戰役構成了迫使軸心國採取戰略防禦的轉折點。

所以,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場中的重要轉折點,對二戰中盟軍的勝利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諶人2018-11-07 05:24:55

謝邀

把二戰歐洲戰場態勢分為三階段;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德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一、德國全面進攻階段

從1939。9。1,從德國閃擊波蘭開始,德國節節勝利,以戰勝法國、將英國軍隊趕出歐洲大陸為標誌,奪取了西歐。

1941。6。22,德國突襲蘇聯,取得奪取烏克蘭基輔、合圍蘇軍60萬人重大戰果

1941。9。30。德軍發起攻克莫斯科的“颱風戰役”,裝甲部隊已突擊到近郊,能眺望到克里姆林宮塔尖紅星……

至此時,是納粹德國全盛時期。

二,德蘇僵持階段

1942。1。7,德國進攻莫斯科受挫,被迫停止“颱風戰役”。戰爭從德全面進攻變為德蘇拉鋸僵持。

1942。6。18,德軍重點進攻斯大林格勒,意圖控制蘇聯西南部的煤炭、石油、糧食、軍工廠、交通樞紐,為支撐長期戰爭服務。

德蘇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長達199天“絞肉”戰役,至1943。2。2結束。

據估計,德方傷亡了84萬(包括被俘9萬;而蘇軍更慘重,傷亡112萬,還不包括死於凍餓的數十萬市民。

三,蘇聯反攻,德軍敗退階段

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失敗,成為德國由盛轉衰轉折點

①,德軍不可戰勝神話破滅,雙方士氣此消彼長。

②,德國沒有實現奪取能源、糧食等戰略資源既定目標,後勤短缺短板凸現。

③有生力量被殲滅(包括德國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等),很難恢復補充。

儘管蘇聯傷亡慘重,但它具有人員、資源、能源的快速補充能力,這是大國的優勢。德國無法比。

蘇聯由此轉入全面反攻,德國節節敗退,一敗到底。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兵器瞭望臺2017-07-28 20:33:55

蘇軍坦克部隊在衛國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裝甲部隊,蘇軍無法抵抗德軍的猛烈攻勢。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則是一個轉折點,標誌著德軍戰敗的開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擊階段,蘇聯坦克26軍和坦克第4軍的鉗形攻勢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德軍的鐵壁合圍(兩支部隊後均被授予近衛稱號),坦克24軍突擊200公里,衝進了德軍位於塔欽斯卡亞的機場,摧毀了德軍的空運能力。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各坦克集團軍在防禦階段完成了對德軍裝甲部隊的防守反擊,並在隨後的進攻中大顯神威。在解放基輔的戰鬥中近衛坦克第三集團軍以勢不可當的進攻在行進中拿下了基輔,在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越過“福克沙尼門”,且戰且進400公里,並完成了解放布加勒斯特和普洛耶什蒂油田的任務。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在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中,近衛坦克第一和第二集團軍在方面軍戰鬥隊形前方50-100公里處,每晝夜連續推進25-50公里(個別階段達到100公里),在對日寇的最後一擊中,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克服了地理上的巨大障礙,越過大興安嶺,每晝夜突破上百公里,前進縱深達800公里,徹底瓦解了關東軍的防禦並完成了分割。坦克部隊作為方面軍/集團軍快速叢集,在突破口形成後如入無人之境,對縱深目標進行打擊,瓦解敵軍的防禦,這是大縱深戰役理論最為經典的體現,徹底扭轉了德軍優勢局面。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向前走又是一道風景線2017-08-20 17:15:34

謝謝邀請

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轉折點,是因為蘇德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軍第一次殲滅德軍的主力兵團的重大戰役。

這就使蘇軍由戰略防禦變成了戰略進攻,消滅了大量的德軍。此前都是德進蘇防。從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變成了蘇進德防。從而加速了德國的失敗。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槍與火花2018-03-28 18:20:44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是二戰的總轉折點,它不僅決定了蘇德戰爭的走向,同時也決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走向。其原因大致分以下三點。

一、德國戰略級的失敗

由於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已經很難再獲得巨大突破,北方的列寧格勒和中部的莫斯科都難以攻克。為了結束蘇聯戰場,獲得之前所期望的蘇聯工業資源地區,並開啟通往中東的道路,德軍將進攻重點放在了南方集團軍群。

南方戰場的重要一環就是控制住伏爾加河的交通樞紐—斯大林格勒。如果此戰成功,蘇聯南方將盡皆糜爛,

儲量豐富的巴庫油田將指日可下,蘇聯最後的工業區烏拉爾也將受到威脅,蘇聯的衛國戰爭情況將岌岌可危。如果蘇聯戰場由德國獲勝,無論結果如何,中東是門戶大開了,之前搖擺不定的土耳其和西班牙也將徹底倒向軸心國集團。北非和中東甚至印度都將前途未卜。德日會師的情況說不定真不是夢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的失敗使德軍由進攻轉入防禦

不過這只是最壞的情況,事實上在斯大林格勒,德軍精銳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南方集團軍群后路被截,在撤退過程中損失不小。

德軍在南方失去了大量機動兵力,難以在發動大規模攻勢。至此,蘇德戰場上的勝負天平開始向蘇聯一方傾斜。德國的戰略選擇開始變得更少了,勝利變得遙遙無期。

二、蘇聯的情況大為好轉

在經歷了初期的大潰敗後,蘇聯有亡國之危。此戰過後,戰線開始穩定,各方的援助也得到了保障。

戰時經濟轉換迅速,後方開始穩定,軍工生產規模更大,同時新組建的部隊也整訓有序,從之前戰場上退下來的老兵帶著新兵快速形成戰鬥力。同時蘇軍的基層指揮員也積累了許多經驗,

蘇軍的整體技戰術水平已與德軍相當。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之後的庫爾斯克大決戰中蘇軍已盡佔優勢

國際形勢也對蘇聯有利。軸心國集團在各個戰場均受挫,同盟國開始佔上風。

由於蘇聯能同時牽制德國和日本,其地位顯得愈發重要

蘇聯實力的增強對同盟國開展戰略反攻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三、同盟國反攻的條件達成

在1942-1943年,同盟國在斯大林格勒、阿拉曼、中途島取得了一些決定性的勝利。雙方的實力對比開始變化,反攻的條件開始成熟。 由於蘇聯在歐洲戰場上佔據主動,為後來的庫爾斯克決戰取得全勝創造了條件。這時日本在亞太地區開始收縮兵力,德意在北非也大勢已去,歐洲戰場上德軍在東線被拖住了大部分兵力而且還無法取勝,這些條件都使第二戰場的開闢成為了可能。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德軍東線的失利使得盟軍西線的機會就來了

總體來說,二戰的轉折點就在斯大林格勒。它阻止了軸心國最強的德國的進攻腳步,大量消耗了軸心國集團的有生力量,為大反攻創造了關鍵條件。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並非權威解答,歡迎批評指正。圖片來源於網路,具體來源見圖片水印,若有侵權立即刪除。我是槍與火花,講述硝煙瀰漫中不為人知的故事。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冷無語2017-11-26 14:37:39

二戰的主戰場在歐洲,歐洲的主戰場在東線,蘇德戰場的轉折具有推動全域性的意義。德

國將大部分兵力投入蘇聯戰場,蘇聯戰場上的德軍被消滅,就意味著德軍的主力部隊被殲滅,

德國損失巨大,

沒了主力部隊,無

力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只能被迫進行防守。

以導致了最後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因此也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轉折點。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幻想未遂2017-07-28 10:38:30

首先我們要正視歷史,不能把歷史娛樂化。現在一些影視劇把歷史搞得完全無法直視,以至於出現了二戰的轉折點是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周衛國攻打** 縣這樣的言論。知道歷史的人自然知道這是笑話,萬一有不明事理的小學生信了呢?在歷史考試上出現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李雲龍攻打平安縣這樣的笑話。這樣的話真是社會的悲哀,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還有什麼是不能娛樂化的呢!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好了迴歸正題。二戰的戰場大致分這麼幾個:歐洲戰場,非洲戰場,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大西洋戰場。中國戰場自不必說,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中國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為代價後同時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下終於取得了勝利✌,戰爭絕對不是神劇裡描寫的那麼輕鬆,中國人民死傷無數,財產損失更是無法計數。非洲戰場就是美英盟軍(還有部分法國人)在數量和裝備後勤絕對優勢下欺負德意軍隊,就這樣在戰爭初期10萬德意盟軍(其中有一半是豬隊友義大利軍隊)打的美英盟軍抱頭鼠竄,最後在德軍裝備,人員,燃油等都得不到補充的情況下美英盟軍終於取得了勝利。太平洋戰場美國爆兵後全免碾壓日本的存在,大西洋戰場是潛艇和水面艦艇運輸船玩貓抓老鼠。地面主戰場在歐洲戰場。所以最慘烈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投入裝備最多的就是歐洲戰場,也可以說是在蘇德戰場。

迴歸主題,為什麼斯大林格勒事二戰的轉折點?具體過程不必多說,就最後結果而論,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上的最嚴重的失敗,注意是戰略層面的失敗。此戰役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叢集自1941年以來的進攻態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於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一場戰役造成交戰雙方共兩百多萬人的傷亡,在人類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於之相比非洲戰場就是小孩在玩耍,中國戰場的任何一場戰役規模更是不值一提…

在世界大戰中能稱之為轉折點的寥寥無幾,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之無愧。

蘇聯解體後這座英勇的城市改名叫察裡津…可能當地的年輕人和我國的一樣吧!早已忘了曾經的苦難,生活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裡,是幸福,也是悲哀……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東都有湘2017-07-29 15:22:57

二戰期間的1942年發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對於德蘇兩國而言,甚至包括世界整個反法西斯戰線,都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完全就是一個具有歷史性決定意義的偉大戰略轉折意識點。因為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整個軸心國陣營來說,徹底走向戰爭失敗已經毫無意識懸念,剩下的也就是個時間長短來臨的過程問題罷了。

當然這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戰略轉折意識點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蘇聯在1941年12月5日展開的超大規模莫斯科反擊戰所取得的戰略實施勝利下,必然就會接著要求出現。

很明顯,莫斯科會戰蘇聯只是粉碎了德國展開的戰略全面主動優勢性,但是卻並沒有因此徹底打垮德國繼續要求奪取對蘇戰爭最終勝利還普遍存在著的民族高昂精神意志取向。

所以蘇聯原想憑藉由莫斯科反擊戰產生出的絕對壓倒性的強大規模氣場效應,進而繼續透過連續不斷要求發起波浪式的大規模全線反覆攻勢,

繼而將德國整個中央集團軍群完全置於沒有任何可喘息機會的一路兵敗被動窘境之中,再一舉乘勝追擊並將其完全給予強力擊潰消滅。但是現實很殘酷、事實很無奈,無疑

蘇聯採用的就是重複當年消滅拿破崙大軍時的翻版戰略意圖。

因此這對於蘇聯來說還是相當具有極高風險性的,因為很明顯德國在這之前已經做好了該方面要求的預防戰備準備。

畢竟一個能夠直接透過進攻要求抵近莫斯科城下的二戰德國,已非拿破崙時代那種誘敵戰爭認知手段可以反覆繼續拿來相論的。而且蘇聯在莫斯科會戰後持續發起的全線大規模攻勢,並沒有達到最終戰略要求目的(擊潰再而聚殲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然而蘇聯只是就地與德國形成了雙方在中央戰線方向上的陣地膠著戰狀態,為此反而蘇聯還要頓挫自身這種莫斯科反擊戰憑此巨大優勢規模帶來的高昂勝利強度信心。

並且這種頓挫意識打擊,很快就反應到了蘇聯

在南部戰線上隨機準備展開的再次大規模合圍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要求的總攻動員集結上。

透過蘇聯這種要求準備就被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1942年春夏交替之季,輕易搶轉先手而主動迅即發起的全面進攻面前,整個動員集結頃刻徹底遭到崩潰中就可以得到證明,因為

由此蘇聯不得不被迫採取放棄整個既有南部戰線,隨即進行戰略縱深大後撤,希望以距離加空間來充分消弱分散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持續有效的規模性攻擊強度。

而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戰鬥序列實質是被分成A/B兩部集團軍群,可為什麼德國不集中全部兵力投入到斯大林格勒戰役方向而非要分兵?其實我們只要透過莫斯科會戰當中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可是集中了180萬人的精銳部隊!卻在一路進攻戰略展開僅僅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

就在1941年12月5日遭到了蘇聯更加巨大規模要求發起的反擊戰當中,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就被整體性擊潰至莫斯科以外150-350公里處。同時蘇聯更是為此窮追不捨、重要的還是蘇聯完全具備持續不斷針對德國整個中央集團軍群反覆要求發起全面強勁的總攻能動力。

因此可想而知蘇聯能夠透過如此之短時間內,就從完全被動戰爭狀態,瞬息成為全面主動戰爭攻勢。直接迫使德國整個中央集團軍群180萬精銳部隊只有招架之力,而無任何直抗手段。

那麼可想而知,蘇聯在莫斯科的反擊戰略實際投入的總兵力應該都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180萬總兵力的4/5倍左右規模以上。因為蘇聯只有在如此會戰規模對比之下、才可能直接迫使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主動整個要求迅速放棄莫斯科所有前線進攻陣地體系。

因為做為進攻陣地一般都不具備防守要求的地理優勢,必然在這種巨大力量嚴重量變的突發情況下,

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只能全軍隨即選擇快速大踏步後撤,轉移至二線已預設好的戰備預防準備陣地區域,而這個位置就是在距莫斯科150-300公里的地域範圍。

如此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才能在冰雪連天的蘇聯大地上,即刻就可以有效建立起最大抗擊性。

從而避免被具有絕對規模壓倒性的蘇聯軍隊分割包圍進而圍殲。這才是為什麼蘇聯軍隊發起的莫斯科反擊戰能夠僅僅用時一個月,就能將德國整個中央集團軍群180萬精銳部隊快速擊潰至莫斯科150/350公里開外的真正原因。

說明德國在1942年為什麼要將南方集團軍群分成A/B兩部分,顯然就是為了要求避免重蹈莫斯科會戰再現被蘇聯龐大規模的力量集中覆轍局面發生。

於是希望透過德國B集團軍群的戰略搶位掩護,使得A集團軍群能夠直撲千里之外的蘇聯高加索地區帶走大量蘇聯戰略力量。雖然表面來看德國好像是奔著蘇聯在高加索地區的油田而去,實則是德國需要分散降低蘇聯的戰役集中規模程度量,來為接下來德國B集團軍群要求發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創造出進攻條件性。

其實德國自莫斯科會戰就已然面對蘇聯的是戰略戰爭要求模式了,而非德國仍然繼續採取的戰爭戰略模式。本來德國既然擔心害怕莫斯科會戰有發生拿破崙式的悲劇再現,就必須應該繼續透過更大集結力量來要求支援證明持續進攻莫斯科強勁有效,而不是在要求進攻莫斯科的後面已然空無再續有效力量支援,只有消極要求的預防拿破崙式覆轍的戰爭措施準備。

顯然這就出現了德國在軍事戰爭有效理論上從要求主動再而要求被動的自相矛盾局面,這也完全有違德國本身一直就在努力要求進行的進攻戰爭意識。而且最起碼做為莫斯科會戰後,能夠組成德國整個東線的其中南部戰線就不應該繼續要求成為孤立戰略,而是必須應該要得到來自德國中央戰線以及北部戰線強力互動的戰略力量支撐。

更重要的是要求來自具有決定性競爭意義的整個後方大本營終極戰略力量動員的迅速全部意識投入保證,這樣德國才有可能從莫斯科會戰的迷途懸崖邊緣隨即知返。可是德國要想僅憑南部戰線自身整個兵力規模的戰役性成功牽制運動來達到戰略目的怎麼可能實現?這本身就是一個行為戰略意識笑話。

至少蘇聯在南部戰線上要求投入的規模總量並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干擾而發生意外。反而蘇聯因為德國A集團軍群揮師高加索地區的決定,瞬間就不費一槍彈自然掌握了雙方在南部戰線上關鍵的主動戰略控制權,同時蘇聯完全可以憑藉德國A集團軍群的刻意戰略直接將德國B集團軍群就地戰略固定。

結果是德國造成

自己本來就在南部戰線上處於雙方戰略力量的規模對比巨大劣勢情況下,又無形主動放棄了戰略靈活性而將自身走成重棋而欲罷不能,那麼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不走向徹底戰場失敗反道真還奇怪了。很明顯德國A集團軍群就是根據南部戰場的勝利推進速度才被要求繼續揮師高加索地區,正因為希特勒作出的這個就是典型的戰爭戰略決定。

目的原想透過A集團軍群藉著勝利的進軍腳步快速擴大南部正面戰場接觸面積,以此來打亂蘇聯在南部戰線上的戰略力量配比部署,保證B集團軍群準備發起的戰役獲得規模性承受安全。但是在雙方這種戰略規模力量對比完全處於劣勢的德國,一旦A集團軍群向高加索地區進軍,也就代表著A集團軍群整個出局,同時還要反向成為局中的德國B集團軍群沉重不堪的包袱戰略。

結果造成德國B集團軍群不但成為唯一局中有效者,而且還只能成為蘇聯整個南部戰線上要求完全吸住德國戰略有生力量不斷跟進投入的活靶子,就此也就演變成了徹底崩潰德國整個軸心國軍事聯盟必勝的葬身之地。聯盟垮塌,德國還能走多遠?這也充分暴露出戰爭戰略意識這種完全只針對戰場的優劣形勢發展來要求謀利性,根本就無法能夠對抗戰略戰爭意識,更別說來自競爭戰略戰爭意識了。

所以除非是德國將在南部戰場方向上的A/B集團軍群必須要發起的戰線總攻,來看待成為只是構成1942年德國針對蘇聯發起的戰略戰爭要求必應給予的戰略一個重要強效組成部分!那麼無疑南部方向上的德國A/B集團軍群整體規模,必將能夠成功吸附住蘇聯規模空前絕後、而又極其龐大的戰略總預備力量於南部戰線上,由此也就為德國拉開了一次可以透過競爭戰略戰爭意識的絕對要求打垮蘇聯機會。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2018-11-07 16:30:17

蘇德戰場是整個二戰的最主要戰場, 蘇聯或是德國在這場戰爭取勝, 都將影響整個戰爭的程序和世界的格局。 雖然美國所起的作用也很大, 但如果德國打敗了蘇聯, 美英盟軍將不可能在歐洲大陸登陸。 以美國的利益最大化政策, 只會做全球的軍火生意和亞洲的對日作戰。 世界將會是形成兩大陣營: 一個是以德國為首的極權主義, 另一個是以美國為主的民主主義; 如是蘇聯取勝, 美英盟軍會加緊時間在歐洲登陸……, 所以講蘇德戰場是二戰的真正轉折點, 在這場戰爭中,蘇德雙方皆受到重創, 但蘇聯依靠寵大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兵員補充以及美英等國家大量的援助,最後還是徹底擊敗了納粹德國。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談文論史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東龍452018-11-08 22:53:06

從回顧歷史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期,是德國自開戰以來打到的最遠點,然後,就是攻防轉換了,。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輝哥1417397532018-03-29 01:14:59

關於此問題多年來都有不少熱議,本人在此發表一下個人見解,願與各位分享並探討之,如有異議,歡迎善意的指教,但拒絕一切惡意劣噴!

首先,德軍在1941年夏天的巴巴羅薩行動中,進展異常順利,一路摧枯拉朽,劍指莫斯科。但在隨後的颱風行動中折戟,被蘇軍逼退數百公里方能穩住陣線。自此,德軍北方集團軍群雖然包圍了列寧格勒,但未有突破。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城下被逼退,在距離莫斯科三百多公里處與蘇軍形成對峙。南方集團軍群完成基輔合圍戰後,在希特勒抽調古德里安裝甲集團迴歸中央集團軍群攻打莫斯科後,則少有進展。

到了1942年初,東線戰場雙方形成僵持,但德軍仍握有戰略主動權。於是,希特勒下士在北路及中路難以突破的情況下,決定揮師南下,兵鋒真指高加索油田,其意圖除在奪取石油外,更深層戰略意義是透過高加索打通南下中東之門,直插大英帝國海外最大的殖民地,與非洲軍團會師中東,徹底斬斷英國的生命線,逼迫英國退出戰爭,則可從西線抽調更多的部隊投入到東線戰場。

德軍戰役目標有兩個~~斯大林格勒,高加索油田。德軍當時的作戰力量其實是不足以達到這兩個戰役目標,但希特勒固執己見,堅持分兵進攻,雖然初期進展順利,德軍旗幟已插上高加索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第六集團軍前鋒進抵伏爾加河畔,但斯大林格勒尚未完全失陷,蘇軍仍在瓦礫中堅持抵抗,將第六集團軍死死地拖在斯大林格勒,蘇軍後方大兵團集結,向德軍兩翼迂迴,德軍側翼暴露,面臨合圍。德軍總參謀長庫爾特·蔡茨勒多次建議希特勒撤回第六集團軍,均遭拒絕,但卻成功地獲准撤回前出高加索的部隊。希特勒固執己見,認為攻佔斯大林格勒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可從精神上打擊蘇俄的作戰精神與士氣,從而嚴令德軍必須徹底佔領斯大林格勒,不得後退,令到第六集團軍被合圍。曼斯坦因曾揮兵前往解圍,但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愚忠於希特勒,並未作出突圍行動,兩軍相距25公里,第六集團軍始終沒有向曼斯坦因靠攏,最終被團滅。軸心國部隊被迫西撤,南下中東的意圖最終破滅,而德國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德軍損失第六集團軍25萬人,德國陸軍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東線德軍的脊樑被徹底打折!

自此,東線戰略主動權易手,德軍由攻轉守,而蘇軍則逐步進入戰略反攻。所以,斯大林格勒戰役被喻為二戰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