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名和字為什麼是區分開來的?使用者41179563530792019-12-30 23:43:12

“姓”跟隨祖先,代表血緣關係,而“名”往往體現了長輩們的殷切希望。然而,在古代我們國家“名”和“字”是分開使用的。名字是一個人的象徵,是用來區分人的名字。今天的中國人大多有簡單的名字,由兩部分組成:“姓”和“名”。

西周時,《禮記·譚公》中有“幼名、冠字”。

換句話說,在西周的儀式系統中,孩子出生後三個月,父親會給他取名字,當男人在20歲舉行加冕儀式或女人在15歲舉行儀式時,父母會為他們選擇角色。

作為成年人,童年時叫的“名字”不能在公共場合叫。為了讓別人尊重自己,有必要取另一個新名字,也就是這個詞,它可以被同齡人或年輕一代所稱呼。

王冠上的“字”是成長的標誌。 在古代,禮儀受到特別重視,人們對自己的名字和性格非常挑剔。雖然“名字”和“單詞”都是針對一個人的,但它們的用法卻大不相同。

根據古代稱謂禮儀,稱呼自己“名”和稱呼別人“字”是基本的禮儀。

“名字”通常只能被長輩、上級或非常親密的同伴稱呼,而“單詞”則被同伴用來表示彼此的尊重和友善。

後來,逐漸出現了別人給的數字,如尊稱、雅稱等。

例如,詩人李白,他的名字是白,他的字是太白,他的名字是清廉居士。

其他名字在文人中很受歡迎,他們的名字和頭銜沒有限制。

除了方便之外,這個詞的消失與社會的變化也有一定的關係。

一般來說,古代人能夠取“字”的人是“知識分子”,即封建社會的傳統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