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淝水之戰,或者整個兩晉就很少有影視作品?不得不說的徐達達2017-12-04 10:58:04

你可以去給編劇提意見

為什麼淝水之戰,或者整個兩晉就很少有影視作品?科學愛好者j2017-12-06 11:37:21

謝邀。淝水之戰是公元383年前秦向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戰爭中的一場關鍵之戰,其結果是東晉以八萬人擊敗了八十萬前秦軍隊,前秦由此衰落並走向滅亡。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可是在普通人的心裡它遠遠不及赤壁大戰等那麼有名,那麼印象深刻,這個現象就涉及到樓主的問題了。

兩晉約155年,加上南北朝共32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不算短,反映這一時期的影視作品確實比較少,幾位朋友從多角度分析了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對這一時期的文化積澱比較薄弱造成的。我國豐富的文化作品如小說戲曲評書說唱,還有現在的講壇等等對歷朝歷代都有介紹,唯獨對這一時期說的比較少,,而作為現代手段的影視作品,大多是在以已有素材基礎上的在再創作,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少費勁,二是大家熟悉的東西容易吸引觀眾,這樣這一時期的影視作品少就不足為怪了

為什麼淝水之戰,或者整個兩晉就很少有影視作品?龍頂山人12017-12-06 11:57:50

內戰沒有可歌處。中國封建專制幾千年,老子得失兒継承。血統論。晉血統皇權幾乎自亡我中華民族。更是幾百年一次民族陣痛而產生社會惡性迴圈。家天下而分久合而又分。居然被認可為我中華民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為文化。中華民族應該找到產生這個惡性原因。批判舊時統治所產生分裂的根源~體制。才可能在世界鉅變中立於不敗:網路已破國界線,萬語千族共悲歡,五大人種趨一統,生汰恐在一念間。~美國特別重視文化走向。總關注我們中華文化,西班牙語後,才是英語人口。所以前一陣子預言,英國人種學家說:三百年至二百年,世界將一統,最後的終極戰爭是三大文化的競爭~即儒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子細思量著,淡泊之聞解什麼?

為什麼淝水之戰,或者整個兩晉就很少有影視作品?燕國術士虎胤空2017-12-04 12:41:18

感謝邀請。

我個人覺得,這些年看到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優秀作品屈指可數。在古典名著改編和歷史素材選擇上,最根本的矛盾點是應該尊重原著或者歷史還是為了娛樂大眾而進行大量天馬行空的戲說。

先說古典名著改編,尊重原著雖然不代表著要一字不改的照搬,但是刀子如果動得太狠,我覺得也是不合適的,比如說藍天野老師主演的那一版《封神演義》,原著裡殷郊殷洪兄弟倆下山就被申公豹說反投到了商軍大營,但是改編的電視劇有一個還是到了周軍,是哪一個我記不清了,雖然不影響觀看效果,但是對於沒有讀過原著的孩子來說,不能不說是種誤導。

扯遠了,回來說問題,如果以歷史史實為素材創作影視作品,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對歷史事件本身的把握,這一點恐怕是很多人做不好的,到目前為止,我個人認為,做的最好的作品是《一九四二》,再有就是《大決戰》、《大進軍》兩個系列。

因為年代的久遠,很多事件被埋在了歷史的塵埃中,有多少人願意去挖掘呢?現成的所謂穿越、戲說的披著歷史外衣的文學作品已經足夠養活一大批從業人員了,那麼,去費力尋找素材再進行創作就成了一項可能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再加上編劇待遇的低下,比之漢、唐、宋、明、清不論是學術還是民間故事都相對而言材料匱乏的兩晉南北朝自然沒人關注。

為什麼淝水之戰,或者整個兩晉就很少有影視作品?

為什麼淝水之戰,或者整個兩晉就很少有影視作品?慢跑在傳媒路上的二狗2017-12-04 13:56:25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時期,南北朝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血腥的民族大屠殺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的時代,其分裂時間之長、世道變換之詭異、英雄梟雄奸雄數量之巨,恐怕戰國之後無出其右。後人常談魏晉風骨,常談亂世英雄,雖不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年代,卻肯定有很多事情值得大書特書。魏晉南北朝那段混亂的歷史,比如本版常談的冉閔,侯景,爾朱榮,謝安,高歡、高洋、拓跋氏等等,肯定有故事可寫,不管是武俠、還是色情、還是歷史正劇,肯定會比較好看,因為據說那時候風氣也比較開放。

為什麼淝水之戰,或者整個兩晉就很少有影視作品?

但是:

歷史上的民族不等於現在的民族,歷史上民族的如何和當前也不可能有大關係。唱主角的不再是漢人,這個才是大問題,回顧歷史,從來都說5千年的燦爛文明,從來都是古代中國全世界第一。不過南北朝那段歷史和主旋律相違背。當時N多民族蹂躪北方,靠長江庇護的殘餘漢族實力烏煙瘴氣苟且了200多年,那段歷史的確是太複雜了。東周列國志夠複雜了吧,但那個時期的歷史一般都是一個國家吃掉另一個國家,越到後來國家越少,除了秦國公開摘掉周天子的王冠和三家分晉之外,基本上沒有出現因為手底下的武將反叛而改朝換代的事。而南北朝時期民族、國家之間變換複雜,英雄輩出,而且分不清請是誰非。一堆國家,一夥人鬧哄哄的打來打去,殺來殺去,觀眾不知道應該在心裡支援誰。很多是是非非是歷史學家研究的問題,不是觀眾看完之後來傷腦筋想的問題。

另外從純學術講,當時的文化思想與文學藝術,是中國歷史上極活躍、極富於創造精神的時期。那個時期包含的資訊量過大,頭緒太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沒多少相關歷史基礎的人看明白,無疑是個巨大挑戰,咱們國家也很難找到拍詩史類電影的導演,對於編劇來講也是一個工程量巨大的難題,要想拍好著這個時期的影視劇,導演、編劇、演員都需要精雕細琢,畢竟不是簡簡單單的歷史劇。

還有,教育意義上也有侷限性。南北朝時期一大半好戲在長江以北發生,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甚至是一國之內的大將之間,大多是弱肉強食的關係,“武鬥”方面用得多,“文鬥”方面用得少。不象戰國裡有幾個高階外交官在幾個國家之間一會兒搞挑撥離間,一會兒幾個國家合起夥來搞另外一個國家,而在三國裡則宣揚了忠義思想。這種題材拍出來也很難過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