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中期史學家,名士官員孫盛是怎樣的一個人?葉藏2018-08-30 13:30:57

孫盛

著名的東晉史學家孫盛(約302——374年),字安國,晉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孫盛出身仕宦家庭,祖父孫楚曾為馮翊太守,父親孫恂曾任穎川太守。他從小便受著良好的文化教育。成年之後,曾任多種官職,最高至長沙太守、秘書監加給事中。

孫盛一生著述頗豐,多為史籍。見於記載的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晉陽秋》三十二卷,《文集》十卷。可惜,《魏氏春秋》和《晉陽秋》早已亡佚。今天我們能見到的部分佚文,分別留存在《弘明集》、《廣弘明集》、《全晉文》、《三國志》裴松之注和《世說新語》等書中。

孫盛作史有董狐遺風,極重史德。據載,他著的《晉陽秋》“詞直理正,鹹稱良史”。孫盛曾為東晉徵西大將軍桓溫帳下參軍,受到桓溫青睞。他對桓溫第三次北伐前燕時,在枋頭的敗績,如實記載於《晉陽秋》中。桓溫得知此事大怒,遂對孫盛的兒子說:“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以殺身滅族相威脅。當時的桓溫,執持東晉朝政,內外大權,結於一身。孫盛諸子聞訊大懼,皆哭泣跪拜於地,請父親刪改。那知孫盛拒不屈服於桓溫淫威,堅持按實書史。不退半步。僅此一斑,足見孫盛史德。

孫盛一生酷愛讀書,博學多聞,反對神鬼迷信,尤長於辯論。他對漢董仲舒以來盛行的符瑞迷信,極為反感。曾著書斥孫權說:“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又斥趙達說“《吳史》書達知東南當有王氣,故輕舉濟江”,實際上是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怎麼能說他“能逆睹天道,而審帝王之符瑞哉?”從這兩段評論,可以看見孫盛反對迷信鬼神的無神論觀點。同時他還深刻地指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迷信鬼神之佑,不信民眾之力,乃是一種敗亡的徵兆。

在魏晉盛極一時的名理派中,孫盛是其佼佼者之一。從論述事由的條理嚴謹,論證清晰,能言善辯來看,他與西晉以來的裴顧、郭象、向秀、嵇康、王弼、何晏等人一樣,都具有一定的論辯邏輯知識。當時擅名一時的殷浩,“為風流談論者所宗”,談言善辯無出其右者。但是,與孫盛在一起論辯事理時,亦頗感吃力,難佔上風。在《晉書·孫盛傳》以及《世說新語》中都載,有一次殷浩與孫盛辯論,飯冷復熱四次,從天明一直辯到月出,也沒有將孫盛難倒。

孫盛正是靠著這種實事求是的品德,據理力爭的性格,不畏強霸的膽識,以及不信神鬼,注重人力的哲學觀點,才成為垂於青史的著名史學家的

東晉中期史學家,名士官員孫盛是怎樣的一個人?潯陽鹹魚2018-10-13 11:07:56

家族

孫盛的高祖父孫資是魏明帝的寵臣,權傾朝野,且擅於計謀,為曹魏政權出力頗多。孫盛雖然在西晉末年遭遇動亂,從中原家鄉遷居江南,但仍算得上是

太原大族之後

東晉中期史學家,名士官員孫盛是怎樣的一個人?

【孫盛畫像,取自網路】

生平

入仕東晉政權以後,孫盛長年

擔任東晉諸位文武名臣的僚佐

。他早期在名將陶侃手下任參軍。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死後,由晉成帝之舅、徵西將軍庾亮接替其職,兼鎮荊州,孫盛又受召擔任庾亮的僚佐(徵西將軍主簿、參軍)。

在庾亮與執掌中樞的重臣王導矛盾愈加深重的時候,孫盛又勸庾亮說:“

王公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間內外耳。

”以化解庾亮心中對於王導圖謀對己不利的猜測。

長江中游、下游的平衡,朝廷中樞與外鎮大臣的和睦,對於東晉朝廷的存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孫盛此舉,不可謂無功。

鹹康六年(340年),庾亮逝世,其弟庾翼接任荊州刺史,孫盛續任庾翼的幕僚(安西將軍諮議參軍)。

永和元年(345年),庾翼死,由其好友桓溫接任,孫盛再任桓溫的幕僚(安西將軍參軍)。

次年,孫盛隨桓溫西征成漢。桓溫輕兵突襲成都,留孫盛等率弱卒於彭模看守輜重。成漢大將李福進攻彭模,孫盛指揮諸將,擊退李福(與俱伐蜀,軍次彭模,溫自以輕兵入蜀,盛領贏老輜重在後,賊數千忽至,眾皆遑遽。盛部分諸將,併力距之,應時敗走),因功獲封縣侯。

此後孫盛又隨桓溫北伐。功成之後,孫盛終於得任長沙郡太守。然而,他在任上公開撈錢,且在面對桓溫的質詢時去信輕浮,險遭桓溫治罪。孫盛晚年在朝中任秘書監一職,古稀而終。

史學

孫盛的史學創作,最為人所知。其所撰的《晉陽秋》、《魏氏春秋》成為了魏晉史料的珍貴補充。其中《晉陽秋》記載兩晉史實,“

詞直理正,鹹稱良史

”;《魏氏春秋》記三國曹魏時事,多見於裴松之注的《三國志》中。

東晉中期史學家,名士官員孫盛是怎樣的一個人?

【【現今通行的《三國志》中保留有不少《魏氏春秋》的內容】】

二書今佚失大半,僅存餘篇散在各書之中。孫盛性格固執,曾執意將老上司桓溫之過失寫入《晉陽秋》,不懼死亡威脅。這一點在他對三國史事的評論中同樣有所體現,故而《晉書》稱讚他有“良史之才”。

然而,孫盛在著述評議過程中帶有極其強烈的主觀意識,且摻入了他人生中慣用的詭辯伎倆,宋朝的唐庚就說他“

以刻薄之資,承學於草竊亂賊之世,性習皆惡,故其論議類皆如此

”。唐庚所言雖然有過激之處,但也不無道理。

清談

一般人只熟悉孫盛的史學成就,但事實上……孫盛還是魏晉清議之風下的清談家,他“善言名理”(《晉書·孫盛傳》),並且以獨特的詭辯技巧力挫對手。

據記載,他曾經與“擅名一時”的殷浩辨析名理,雙方辯論超過半日,都未能使對方屈服。這也足以證明孫盛的清談水平。

總結

總而言之,孫盛兩次隨徵西大將軍桓溫出征,經歷戰陣。又善談名理,尤喜詭辯,這是他性格中的缺陷。但他為人耿直,作史仍以公正為主,全面來看,算得上是良史之才。

東晉中期史學家,名士官員孫盛是怎樣的一個人?歷史百家爭鳴2018-09-18 15:49:55

孫盛,東晉時的人,他出身顯赫,家族是名門太原孫氏,他的曾祖父是曹魏驃騎將軍孫資、爺爺是馮翊太守孫楚。那麼,這是怎樣的一個人?

孫盛,因出身官宦家庭,他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但當時局勢動盪,孫盛的才華得不到施展,他先後在陶侃、庾亮、庾翼、桓溫的手底下做官。他在桓溫手下時,曾隨桓溫滅成漢、北伐收復洛陽,官至長沙太守,封吳昌縣侯。孫盛這個人也善於調解矛盾,當時王導與庾亮因權力問題相互猜忌,有一比分高下的可能,孫盛就勸庾亮,說:“王公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間內外耳。”庾亮這才作罷,孫盛緩解了兩位權貴的矛盾。而且孫盛特別能清談,可以與一個人辯駁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東晉中期史學家,名士官員孫盛是怎樣的一個人?

孫盛也是位秉筆直書的史學家,他在桓溫帳下時,把桓溫在枋頭的敗績,如實記載於《晉陽秋》中。桓溫知道後就威脅孫盛的兒子,說:“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孫盛兒子受到威脅後就勸孫盛刪改,但孫盛做人講規矩,他拒絕了修史的要求,並寫了兩定本,寄於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在全天下收集異聞,始於遼東得之,以此來相互考校,多有不同,書遂兩存。

孫盛也有汙點,孫盛因為家貧,在長沙太守任上撈取錢財,州從事到郡中發現了他的行為,但敬佩孫盛的名聲,沒有彈劾他,可孫盛不但不感激,還說從事的壞話,使得桓溫派從事再考察,讓孫盛的貪汙腐敗行為得到曝光。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