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是否因“犯顏直諫”而惹惱了紂王才慘遭挖心的?師說歷史2017-12-05 09:55:34

我的主業是讀《史記》,就《史記》記載的歷史素材,進行邏輯分析,挖掘歷史背後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歷史視角,希望能夠對現代的生活、事業有所借鑑。

說明:紂王是周朝給予帝辛的諡號,“紂”是“殘義損善”的意思。師說歷史認為帝辛並不是殘酷暴虐的君主,而是大有為的中興之主,文章將用帝號來稱呼他,而不用諡號。

一、比干是誰?

比干是否因“犯顏直諫”而惹惱了紂王才慘遭挖心的?

1、比干是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叔。按照商朝“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混合傳承製度,比干是有機會繼承帝位的。但帝乙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帝辛。

2、是帝辛時期商朝的大臣。

二、帝辛的政治行為

比干是否因“犯顏直諫”而惹惱了紂王才慘遭挖心的?

1、帝辛繼位的時候,商朝國力衰弱。

2、帝辛勵精圖治,加強內部管理,為外部戰爭做準備。

(1)皇權與臣權(貴族)之間的鬥爭:有拒絕臣下的諫勸,有抬高自己的地位。

(2)中央政府與諸侯之間的鬥爭:殺三公中的九侯、鄂侯,囚禁西伯昌。

比干是否因“犯顏直諫”而惹惱了紂王才慘遭挖心的?

(3)任用“奸佞”的外族人士為大臣:惡來“善於毀謗,喜進讒言”,來打壓和限制貴族、大臣及諸侯的勢力;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加重稅賦,為國家積累財富,為戰爭做好準備。

比干是否因“犯顏直諫”而惹惱了紂王才慘遭挖心的?

相信分析推薦閱讀歷史文章《混蛋紂王到底混蛋不混蛋》

由此可見,比干與帝辛存在著重要的權力和利益衝突。如果有大局觀,還有共同的追求,那就是祖宗的江山社稷;如果沒有大局觀,則水火不容,如微子啟。

三、比干等大臣第一次諫言

《史記·殷本紀》記載:

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及西伯伐飢國,滅之,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假人元龜,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維王淫虐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

1、比干諫言:《史記》沒有記載他諫言的內容。

2、商容是帝辛時期主掌禮樂的大臣,據說很賢能,《史記》沒有記載他被罷免的原因。

3、

祖伊跟帝辛是自家遠房,也是帝辛的大臣。他的言辭很刻薄,直接罵帝辛荒淫暴虐,被上天拋棄,被民眾詛咒,用反面的話語建議帝辛揣度瞭解天意,遵循長法。充滿了迷信的思想,帝辛也的確是有口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生下來成為國君就是天命,也體現了他的自信,而自信則來源於實力。但有一點要留意,帝辛並沒有懲罰祖伊。

四、比干之死

《史記·殷本紀》記載: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

比干是否因“犯顏直諫”而惹惱了紂王才慘遭挖心的?

1、帝辛是否變得更加淫亂不知道,但對國內的管理無疑是加強了的。

2、微子多次勸諫,紂王也沒有懲罰他。

3、微子啟、太師和少師叛逃殷朝,帶著祭器、樂器投奔周朝,同時帶去了殷朝國內空虛的資訊,引發了後來的牧野之戰。

(1)這些高管貴族,平時享受著榮華富貴,但在關鍵時刻叛離國家,連祖宗祭祀都不要了,引來敵人攻打自己的國家,真的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這樣的人怎麼會是賢能的人呢?真的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說明了帝辛對國內的控制有多強,即使國內空虛,即使之前各種造謠抹黑帝辛造勢,即使民眾怨恨帝辛,即使諸侯背叛商朝,即使這麼多高管貴族,也不能在國內起事,只能投奔敵國。

4、比干看起來是強諫死國,但帝辛真的是因為他強諫而殺他嗎?比干之前也有諫言,為什麼不殺他呢?難道是量變引起質變?強諫的言語能比祖伊更刻薄?箕子為什麼又要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奴隸?聯絡起來看,其實殷朝內部存在以比干、微子啟、太師、少師、箕子等為首的反對帝辛的一黨,這些人因為共同反對帝辛而走到了一起。帝辛也知道存在這一黨,但因為仁慈一直沒有處置他們。在關鍵時刻,微子啟、太師和少師叛逃,比干和箕子被出賣,

帝辛遷怒微子啟等的背叛,而殘酷誅殺及囚禁其黨羽。

5、帝辛只是囚禁箕子,到最後都沒有殺,武王攻入攻入朝歌之後,釋放了箕子。

總結:帝辛不是完全聽不進去大臣的諫言,比干也不是因為犯顏直諫而被殺,都是政治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