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耗盡為何日艦就是不沉呢?不沉的經遠2019-10-28 17:40:46

題主這個問題有個小錯誤,北洋水師雖然命中率不錯,但是不可能做到10發9中,至於沒能擊沉日艦,主要是火力不足和炮彈威力不夠。

北洋水師的命中率相當不錯

90%的命中率就不要想了,不要說戰時,就是平時打靶也不可能有這命中率。以1889年北洋水師射擊校閱為例,定鎮兩艦共在1800碼距離上向陸地上的炮靶射擊了20發305毫米炮彈,實際命中12發,命中率60%,距離90%還有不少的差距。

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耗盡為何日艦就是不沉呢?

在海戰中,因為觀測技術的限制和風浪的影響,炮彈的命中率一般都比較低。即使當時的海上霸主英國,在實戰中的命中率也不過在4-5%左右。北洋水師的炮彈命中率根據不同資料記載,有所不同。

以定遠和鎮遠的305毫米主炮為例,定鎮兩艦在海戰中共發射了217發305毫米炮彈,而命中數量大約在9-12,折算下來命中率大約是4。15-5。53%,應該說這個命中率非常不錯了,足以和英國海軍媲美。

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耗盡為何日艦就是不沉呢?

至於沒能擊沉日本戰艦,原因則是多方面的:

首先,北洋水師的火炮大多是老式的架退炮,射速緩慢,火力不足。

北洋水師的軍艦火炮口徑雖然不小,大多有200毫米以上主炮。但是因為其是老式的架退炮,每發射一發炮彈火炮位置都會變動,重新調整位置瞄準對方,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像定遠的305毫米火炮,發射速度大約是3分鐘1發,而致遠等艦裝備的210毫米火炮,大約要2分半發射一發,北洋水師普遍裝備的150毫米副炮,射速也只有1分鐘1發。

如此緩慢的發射速度,加上北洋水師普遍火炮數量較少,海戰時雙方又都一直在運動,交火時機可能稍縱即逝,在有限的時間裡,有限的火炮能發射出去的炮彈數量很少,難以形成足夠的火力密度。

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耗盡為何日艦就是不沉呢?

其次,北洋水師的炮彈威力有限。

北洋水師所用的炮彈有兩種,一是穿甲彈,二是榴彈。所謂榴彈,就是命中目標以後救回爆炸的炮彈,其主要作用是殺傷暴露在外的人員,對於艦體損傷不大,對付軍艦艦體,主要是用穿甲彈。

當時北洋水師所用的克虜伯穿甲彈內裝填的是黑火藥,由於引信技術不過關,因此主要是靠黑火藥自爆引爆炮彈。簡單的說就是炮彈發射以後,原本均勻分佈在炮彈空腔內的黑火藥顆粒在慣性的作用下,會被擠壓在空腔的後部。等炮彈命中目標減速時,被壓實的黑火藥會因為慣性撞擊到空腔的前部,從而發生爆炸。

這種方式比引信引爆率要差的多,特別是對方缺乏裝甲時,裝甲彈很可能直接穿透艦體,從另一面飛出去,沒有造成多大的傷害。

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耗盡為何日艦就是不沉呢?

穿甲彈的結構示意圖

而在黃海海戰中,日本的很多軍艦隻有裝甲甲板,並沒有垂直裝甲,這就造成了很多穿甲彈沒有爆炸,從而影響了殺傷效果。像海戰中日本用商船改造的巡洋艦西京丸號,至少中了4發305毫米炮彈、1發210毫米炮彈、2發150毫米炮彈、3發120毫米炮彈,結果卻只是輕傷。

而只有600多噸的炮艦赤城,至少中了3發150毫米炮彈、3發120毫米炮彈,甚至有資料說它中了1發305毫米炮彈、3發150毫米炮彈、6發120毫米炮彈,但是也不過是重傷,最後成功逃離。北洋水師炮彈破壞力之差可見一斑。

所以戰後北洋水師提出多給一些榴彈,雖然榴彈無法對艦體造成很大傷害,但是起碼殺傷力高於不會爆炸的穿甲彈。

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10發9中,炮彈耗盡為何日艦就是不沉呢?

結論

所以北洋水師當時因為火力密度不夠,加上炮彈威力不足,除了鎮遠發射的兩發305毫米炮彈,因為恰好擊中了松島艦上堆積的120毫米炮彈,引起殉爆,將其重傷外。大多數情況下日本戰艦所受損傷並不大,自然更不要說擊沉對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