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在夏天是怎麼避暑的?國家人文歷史2017-07-27 17:11:12

簡單介紹一下乾隆的避暑方法之一吧。

在乾隆的《御製夏日養心殿齋居詩》中有一句“深沉彤殿暑全祛

”,描述了皇宮建築的冬暖夏涼。皇上的寢宮都有迴廊,夏天可以遮陽遮雨。另外,夏天早上9點宮女太監就會把堂簾支窗放下來,外面的熱氣就會被擋在外面,室內可保持涼爽。等到下午6點夕陽西下的時候,堂簾支窗收起,涼風入室。現在故宮和頤和園中都還儲存著這些竹製的堂簾。

顯然,這些堂簾支窗滿足不了盛夏對涼爽的需求,冰,無論是那時還是現在都是最為直接的降溫方式。據《大清會典》記載,清代北京城內共有18座官家冰窖,專供皇家和王公大臣用冰。不論官窯還是府窯、商民窖,都是在冬天採集冰塊,存入地窖中,夏天拿出來使用。

清代宮廷還有小型儲冰用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鑑”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冰桶與現代冰箱有異曲同工之妙,箱內一般採用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為裡,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延長天然冰的使用時間,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

今天故宮裡儲存的一對乾隆年間制琺琅彩“冰桶”是木製、錫裡、外有銅箍,約一尺五寸高,二尺見方,下有約一尺高的木座,上有兩塊帶透空錢式孔的木蓋。它還有一段頗為曲折的故事:1924年遜帝溥儀把它帶出宮,在天津流入民間,幾經周折後被天津的一位老中醫陸觀虎先生收得。解放後陸先生當上了天津中醫院院長。“文革”期間,陸觀虎去世,陸家被抄家,直到1985年11月,其女陸儀經過多方打聽和查證,才從有關部門認領了失物,經他們全家商量,決定把它再捐回故宮。這對琺琅彩冰桶經歷了一個甲子的飄零後,物歸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