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使用者57207175922017-12-21 11:59:42

一直不願意讀昭君出塞、文成入蕃等故事,覺得有些窩心,從一篇網文上看到過一首詩,分享給大家吧,於我而言,很有共鳴。

遺恨當年嘆昭君,

玉貌冰膚染胡塵。

邊塞未安嬪侮虜,

朝廷何事拜功臣。

朝雲鶴

唳天

山外,

殘日猿悲黑水濱。

十里東風青冢道,

落花猶似漢宮春。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棲哈丶2017-12-21 11:39:49

謝邀!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因為她的遠嫁,融合了西漢與匈奴間的民族關係,意義重大,流傳甚廣。這些故事,多見於歷史教科書,電視劇,戲劇等,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欲想分享,請去欣賞!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南方鵬2018-10-20 11:49:28

北宋變法家拗相公王安石《昭君曲》有詩云,“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講的就是王昭君以民女入宮,畫師繪秀女像,以備皇帝御覽挑選時,她由於沒錢或不屑於行賄畫師毛延壽,畫師一怒之下,不但不如實作畫,還把她畫得歪果劣棗一般,呈上去後,連太監公公都看不進眼,何況皇帝,第一輪選秀就被刷下來,雪藏宮中多年。待到呼韓邪單于向漢元帝求親“願婿漢氏”,昭君心想在宮內反正見不到皇帝,長期被埋沒,還不如前去和番成一番功業,於是報名自薦,被單于選中,成為匈奴的寧胡閼氏。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漢皇重色失傾國,單于抱得美人歸,話說昭君告別漢宮,出塞和親,沿路北去,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王昭君心潮難平,南望故國漸遠,此去一別,料今生故鄉難回,柔腸百結之際,在馬上彈奏起《琵琶怨》,悽婉悅耳的琴聲,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美豔動人的女子,哀怨的樂聲,配上一片黃沙,景色美絕,使南飛的大雁都忘記了擺動翅膀,聽呆了看暈了,紛紛跌落在平沙之上,昭君之美有了落雁的稱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故事雖好,見於演義傳說,但有一些故事卻是史書上有載,當時漢匈經過百年大戰,經漢武時衛青霍去病等人的多次打擊,再經昭宣時霍光輔政的苦心經營,至漢宣帝劉病已,匈奴已基本屈服,不再成為漢朝主要敵人,百年爭戰分出強弱主從,漢匈從戰場上走向邦交。(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王昭君和番意義重大,漢元帝為此抱有極大期望,把昭君出塞當年的年號改為“竟寧”,寓意邊境安寧之意。而昭君到匈奴後,勸呼韓邪單于以和為貴,又把中原的文化傳授給匈奴人,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後人認為其功勞不亞於衛青霍去病。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事實總是殘酷的,昭君出塞和番的事也不全是香豔勵志,據《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于死後,按照匈奴習俗,昭君必須改嫁給呼韓邪單于第一位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于,王昭君感到無法接受,便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國,但成帝嘉勉她一番後,令她遵從胡俗,昭君只得下嫁,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前20年,雕陶莫皋死亡,昭君自此寡居。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民國年間那些事2017-12-23 10:35:44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與西施、貂嬋、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漢元帝建昭元年,皇帝詔示天下,遍選美女以充後宮,生長於長江岸邊的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理所當然地成為南郡首選。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

當時從全國各地挑選人宮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一見面,便由宮廷畫師毛延壽各畫肖像一幅呈奉御覽。入宮秀女為討得皇帝恩寵,無不運用各種渠道賄賂毛延壽,惟獨王昭君家境貧寒無力賄賂,且自恃美冠群芳不屑於此,對此毛延壽心中不快,不但把她畫得十分平庸,而且還在其面頰上點了一顆碩大的黑痣,這樣王昭君自然也就無緣接近皇帝了,因此入宮幾年她仍還是個待詔的宮女身份。此間,王昭君利用閒餘時間讀書寫字,唱歌跳舞,研習音律與繪畫,不斷充實磨練自己,然而遠離故鄉和親人王昭君眼看花樣年華慢慢消逝,不免倍感悽清與孤寂。就在這時,匈奴單于呼韓邪來長安朝見漢朝天子,這件看似與王昭君毫不相干的事情卻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

漢宣帝年間,匈奴貴族為爭奪權力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于被其兄郅支單于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請求漢朝的幫助,漢宣帝派人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于對此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見狀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

漢宣帝死後,其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漢元帝一如既往地支援呼韓邪單于,當時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大兵消滅了郅支單于,鞏固了呼韓邪的地位。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攜帶大批皮毛及駿馬作為貢品再次來到長安,提出“願為天朝之婿”的請求。漢元帝高興地答應了呼韓邪的請求。按當時的慣例,漢朝和外族和親,都是挑選宗室之女以公主的身份出嫁,這次漢元帝決定從後宮選個宮女給他,他派人到後宮說:“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裡一樣,她們渴望宮外自由的天地,但卻無人願意隨呼韓邪出塞去過那大漠穹廬的生活。這時王昭君卻主動找到掖庭令要求和親單于,據《後漢書 南匈奴傳》記載,臨行陛辭時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漢元帝以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為嫁妝,親自將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送出長安,王昭君在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的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的時間,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 象徵著她將為匈奴帶來平安、吉祥和興旺。昭君入塞第二年,即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後封為右日逐王。又過了一年,呼韓邪去世,其前妻之子雕陶莫皋繼位。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雕陶莫皋,又生下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單于去世,昭君自此寡居。

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單于要與漢朝交睦,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加強了匈奴與中原地區的瞭解和交流,使漢匈在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等方面互相學習、互相吸收、互相豐富,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昭君出塞以後的60年間,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昭君出塞是漢朝和親政策的一個成功案例,但對王昭君個人來說卻是一個悲劇。大漠長沙,胡笳悲鳴,駿馬賓士,飲腥食羶,異邦風月,使王昭君總是對故國充滿思念之情,她一個人自思自嘆,無可解愁,只有在馬背上彈起琵琶,聊以消遣。王昭君的琴聲裡總流露出著濃濃的鄉愁和絲絲的憧憬,令人肝腸欲斷,天邊飛過的大雁,看見她如花似玉的美貌,聽了她幽怨悽婉的琴聲,居然不由自主地落在地上,這便是“沉魚落雁”中“落雁”的典故。

據《後漢書》記載:“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漢王朝對和親烏孫的解憂公主在其丈夫死後尚能網開一面,將其接回長安奉養,但卻殘酷地拒絕了王昭君回家的請求,這對於獨在異鄉的王昭君來說不啻是個巨大的打擊。後來王昭君在匈奴去世,其墓至今尚存,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城南10千米處的大黑河河畔,冢高33米,青翠秀麗景色盎然,人呼“青冢”。

王昭君的悲喜人生,引起了歷朝歷代無數文人騷客的的感慨,唐朝大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蹟》《其三》中吟詠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寒夜客來茶當酒12017-12-21 16:55:02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

王嬙,字昭君,據說是湖北秭歸人。少美豔,名傳梓里。

漢元帝時,徵秀女入宮。得入選,集後宮。有宮庭畫師毛延壽者,奉君命書眾女相,呈帝前待選。

眾皆以金賂毛,以盡其美。至嬙,則無金,毛妬恨,逐於嬙畫相眼下點痣。呈帝前。

帝見嬙畫相甚喜。欲侍君寢。毛讒曰:此女雖美,然眼下有喪夫痣,大不吉於君,遂不納。

後匈奴王來朝,索美人。宮人以後宮未得幸者入之。王與帝見嬙,驚為天人。王避席下筵,親執嬙手,曰:真吾後也!

遂入選。

帝細觀嬙,見無淚痣。詢之,嬙道其細末,言無金賂毛,毛逐妬,害奴不進,徒老宮闈,遷延時日。

帝怒極。亟召毛。毛已入呼韓邪帳中匿避。不得,恨入骨髓。

胡俗,女臨嫁,必著夫家服飾。王親持胡服侍嬙,嬙跪而言曰:奴漢人,得幸侍大王巾櫛,然生受漢恩,請入胡地而換之。

接從人琵琶,從容彈而歌之。歌曰:奴婢今日出玉門,只有來生再報恩。漢水雲天相隔遠,相見無非夢中魂!

帝聞之下淚。親執手送嬙上轎,以宮中西域進玉如意賜之,曰:奸邪矇蔽,不得與卿聚,見此如見朕躬。

遂行。至青海,見雪山。下轎而歌:

雪山山雪千年集,荒湖湖水連天碧;

風吹春草底,牛羊東復西。

金鞭駿馬人如璧,聲聲牧笛斜陽裡。

氈帳暮煙飛,郎君歸未歸?……

心思漢地,遂以鏡投水中,破而二,化成日月山。

又歌:紅顏過青海,一去幾時還?

塞草沒馬蹄,朔風吹須鬟。

傷心對寶鏡,回首望鄉關!

一把思親淚,揮成日月山。

入胡境,朝南再拜而受服。逶迤至胡都。都臨深水,有橋,嬙朝南再拜。請於王前:奴有仇人毛延壽,銜切骨之恨,得先除此畜,然後入幃。

王逐拘毛延壽至。命人持刀碎之,毛嚎,嬙大笑,鼓板而歌:爺!娘!

當年一別兩鬢蒼,此刻生死已茫茫!

只盼來生求得報,何期塞北竟成殤!

歌畢,縱身躍入河中,傾刻即沒。

王失驚,亟命人拯救,得之己亡,厚葬之。後冢生青草如藍,逐為青冢。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藝萃2018-02-06 16:55:22

當年,漢元帝要從三千佳麗中選妃臨幸,無奈人太多看不過來。不像現在有相機給宮女建檔案,他只能派

宮廷畫師給美女畫像

。一些渴望早日被臨幸的宮女,私底下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希望他給自己畫像時加個濾鏡,畫得漂亮一點。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區域性):毛延壽在給王昭君畫像

耿直的王昭君不肯行賄,畫師毛延壽醜化她,

她的肖像面頰被點了一顆喪夫落淚痣,

於是在一群美顏加磨皮的宮女中落選。結局大家都知道了,王昭君沒能進宮當妃子,才會出現在後來與匈奴王朝的和親當中。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是東漢蔡倫發明了紙,雖然在西漢初期就有所謂的“灞(bà)橋紙”,但它是不是能拿來作畫還是個問題,而且單從我們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

西漢的繪畫基本都是帛畫和壁畫

西漢繪畫以壁畫為主,用

布帛作畫也只是少數,主要還是因為它貴

,當時一匹絹帛的價格相當於720斤大米。試想一下,如果漢元帝后宮都用布帛畫像,大家都不要吃飯了,省給皇帝畫美人圖好了!這樣下去百姓怨聲載道,朝廷的忠臣不會炸鍋嗎?

所以萃花總結出的一個疑點就是:

西漢造紙術還沒有普及,毛延壽拿什麼畫美人圖呢?

另外,故事中說到毛延壽為了醜化王昭君,在她的臉上點了一顆喪夫落淚痣,光聽這痣名字就感覺不是好面相。

西漢的人物畫就已經開了掛似的,能畫出人物臉上的痣了嗎?

有些人可能覺得我有點多慮了,不就是在臉上畫個點嗎,能有多難?我們不妨來熟悉一下人物畫的發展:已知最早的獨幅人物畫作品是戰國時期的《人物龍鳳帛畫》,大家可以看到畫中的人物是側臉,臉部輪廓的勾勒還很拙(you)樸(mo)。(像不像撲克臉?)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戰國 人物龍鳳帛畫 區域性

緊接著的魏晉時期,是人物畫的重要發展階段,我們之前也介紹過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區域性

這時的人物畫仍舊不夠成熟,

畫面里人比山還大

。整幅畫卷的情緒是用濃烈的背景色彩來渲染;因為身體往男主人公那裡傾斜,就看出來是捨不得他,所以是表情不夠,肢體語言來湊?(大家看到了表情的話知會我一聲)

這個故事裡的第二個疑點是:

處於戰國和魏晉中間時期的西漢,已經能細緻地刻畫人物的面部細節嗎?

這是我對於這個故事的兩點疑問,大家如果另有高見的話,歡迎留言~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大福讀史2018-10-29 22:17:10

昭君出塞曾引發了一次外交糾紛,這事弄的漢朝還很尷尬。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在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婚成功後,高興之餘提出了一個承諾,“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意思就是說,希望漢朝撤出邊塞防禦設施,轉而讓匈奴人擔當屏護,畢竟現在是一家子嘛,而且漢朝皇帝還嫁給了我大匈奴如此美麗的女子。當然,更需要感謝還是漢朝幫助呼韓邪趕跑了老兵油子郅支單于,讓他坐穩了汗位。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於是,漢元帝隨即召集大臣討論是否同意呼韓邪要求的“罷邊備塞吏卒”?

此事在《漢書·匈奴傳》中詳細記載了漢廷的態度。當時,漢朝大臣們大多表示應當允許匈奴的請求。因為這不僅可以使邊境安寧,又可減少朝廷開支。話說每年從函谷關以東運往關中的漕糧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這些糧食多用在了供應邊關將士的糧秣上。要知道當時西漢的首都還在關中,必須防備外圍諸如河西走廊,陰山河套等邊防重地以確保長安安全。但是,還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就是熟悉邊事的郎中侯應。漢元帝讓侯應詳細地普及普及知識,侯應於是分析了“十不可”: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自周秦以來,匈奴暴桀,寇侵邊境,漢朝立國後,尤被其害。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到漢武帝時,出師征伐,斥奪此地,將匈奴趕到了漠北;又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衛,邊境自此後才稍有安寧。現在若答應呼韓邪之請,則有“十不可”。

注:冒頓稱雄北方以來,頻繁南下侵擾漢地,直到漢武帝時才把趕到大漠以南,並沿陰山、鄂爾多斯等地耗費巨資修築了朔方城等一系列防禦措施。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漢唐邊防圖

漠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來寇,少所蔽隱,從塞以南,徑深山谷,往來差難。邊境長老說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如罷備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這是一不可也。

注:陰山是匈奴南下侵擾漢地的中繼點,他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補充,而且陰山也是阻擋胡人的第一道防線。

今聖德廣被,天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來臣。夷狄之情是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天性使然。前已罷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能再減少邊境武備了。這是二不可也。

注:匈奴剛剛經過外界打擊和內亂,因為疲敝不堪才向漢朝稱臣。而且夷狄之人畏強凌弱,當他們力量恢復,他們便會重回故態。

中國有禮儀之教,刑罰之誅,愚民猶尚犯禁,何況文化落後的匈奴。單于能使其眾不犯約嗎?這是三不可也。

注:匈奴之地苦寒不產糧,遭遇天災就會南下掠奪漢地百姓財產,匈奴單于不過是部落聯盟首領,並不能真正約束部下。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在中國內地尚建關梁以制諸侯,才能絕臣下之覬覦。邊境設塞徼、置屯戍,非獨為匈奴,亦為諸屬國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舊逃亡。這是四不可也。

最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吏民貪利,侵盜其畜產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叛,世世不絕。今若罷乘塞,則生嫚易分爭之漸。這是五不可也。

過去從軍多有未還者,子孫貧困,罷邊塞讓這些人逃出去,徒增邊患。這是六不可也。

邊人奴婢愁苦,欲逃者多,“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但仍時有逃去塞者。這是七不可也。

內地盜賊桀黠,群輩犯法,如其窘急,則會向沒有守備的北邊逃去,無法可制。這是八不可也。邊塞建立已有百餘年,不完全是土垣,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谿谷水門,稍稍修建而成。卒徒築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議者不深慮其始終,欲以罷邊備而省徭戍,那麼十年之外,百歲之內,卒有它變,障塞已經破壞,亭隧滅絕,當重新發屯繕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復。這是九不可也。

如果罷戍卒,省候望,讓單于保塞守禦,必自以於漢朝有大恩,於是請求無已。稍不滿足其要求,則不可測其後果。開夷狄之隙,虧中國之固。這是十不可也。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最後,侯應總結道:若答應呼韓邪的“罷邊備塞吏卒”的請求,並非是“永持至安,威制百蠻之長策也”。

不知道那些打算將自己大門交給外人的公卿大臣是不是真傻,一個國家,即使與鄰國再友善,也不能不守衛邊境!國家若自立,則必須靠自己。自古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不變的利益,其所謂的友誼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漢元帝聽完,大有醍醐灌頂之感,於是下達了“勿議罷邊塞事”的詔書。當然,對於馬瘦毛長的現任匈奴大單于,生硬地拒絕也是不好的。於是,漢元帝便命使臣傳達給呼韓邪一句話:

“單于上書願罷北邊吏士屯戍,子孫世世保塞。單于嚮慕禮儀,所以為民計者甚厚,此長久之策也,朕甚嘉之。中國四方皆有關梁障塞,非獨以備塞外也,亦以防中國奸邪放縱,出為寇害,故明法度以專眾心也。敬諭單于之意,朕無疑焉。為單于怪其不罷,故使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曉單于。”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

漢元帝的“口諭”說得很好聽:先表揚呼韓邪之請是“為民計”,甚至是“長久之策”,然後再婉言稱,為了防止中國內的奸邪出竄,所以不能罷邊備。呼韓邪聽完,只好“謝曰”:“愚不知大計,天子幸使大臣告語,甚厚!”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呢?平淡如心2017-12-21 13:32:06

謝謝邀請,昭君出賽除了歷史書和影視劇中故事再沒有聽過其他有關故事,不過我在包頭市人民政府網上看到以下有關王昭君的幾段傳說 現轉發如下:

包頭市人民政府

王昭君與惡蟒

包頭黃河段的昭君墳,自古是從南至北過黃河的渡口,在北魏時稱金津渡。傳說渡口有一惡蟒,經常在河中興風作浪,逢年過節老百姓都要到渡口燒香磕頭,祈求惡蟒不要作亂。

王昭君出塞到此,船工敘述惡蟒之事,勸她改地方渡河。王昭君在河岸邊悠閒地弾起琵琶,看到河水很平靜,心想惡蟒聽到琴聲就不會作亂了。於是王昭君帶著琵琶、弓箭上了船。當渡船到了河中間時,惡蟒突然掀浪把王昭君掀到水裡。而琵琶落水後立即變為仙舟將昭君托起,惡蟒露出河面想看個究竟,昭君立即拉弓正射中惡蟒頭部,剎時晴空萬里,王昭君順利過了黃河。

繡花鞋洞

昭君墳傳說是當年王昭君出塞渡黃河之地,也是她死後安葬的地方。當年王昭君出塞渡河時不慎將一隻繡花鞋掉入河中,有一船工將繡花鞋收藏起來。王昭君死後船工把繡花鞋埋在昭君墳的一個石洞裡,從此老百姓把這個石洞稱繡花鞋洞。包頭人讀“鞋”為“hai”,即埋“鞋”意為埋“骸”。

多年來人們傳說只要善良的人來繡花鞋洞祈禱,會心想事成,無兒得兒,無女得女,生下的孩子長得俊秀。因此,繡花鞋洞香火不斷。

糜子與昭君蛇

傳說王昭君出塞時帶著糜米種子,自此,包頭故地黃河兩岸始種糜子。久而久之老百姓用糜米做成酸飯、酸粥。

有一年黃河兩岸糜子豐收在望,突然成群的麻雀從天而降,眼看成熟的糜子被洗劫一空,王昭君得知,想到家鄉耍蛇者用麻雀喂蛇,於是她讓人們去陰山捉青蛇放在田裡,果然見效,麻雀被青蛇吞噬。這種青蛇無毒不傷人,於是人們把這種青蛇稱為昭君蛇。

獸骨奠基建宮殿

新中國成立後,在包頭召灣出土了匈奴“單于天降”、“單于和親”的瓦當。在昭君墳不遠的城拐古城遺址,傳說是王昭君住過的地方。

王昭君出塞後,呼韓邪單于想在秦直道終點修一宮殿,以便王昭君思鄉時遙望家鄉,且可與漢朝邊臣相見。修宮殿前王昭君提議用獸骨奠基,呼韓邪單于不解。王昭君說:“匈奴人過遊牧生活,不知殺了多少牲靈,用獸骨奠基是為了憑弔無辜的牲靈。”呼韓邪單于方才明白。他令部下撿來所見到的獸骨,燃燭焚香,齊鳴鼓號,將獸骨安葬為基,蓋起了瓦當“單于和親”的宮殿。現在城拐古城遺址地下確有百萬斤獸骨。

昭君墳

包頭黃河段南有一地名叫昭君墳,為什麼會傳說王昭君埋葬在此呢?一是漢代昭君墳是河陰縣治所,是王昭君出塞必經之路;二是人們認為王昭君死後必回故土,過了黃河是中原王朝故地,埋在此如葉落歸根;三是唐代詩人杜牧《青冢詩》寫:“青冢前頭隴水流”,正與昭君墳地緣相符。昭君墳在今托克托縣西北,東西約500米,南北約200米,高於黃河約70米。

傳說有一年黃河氾濫,眼看昭君墳被河水淹沒,這時走來一位和尚,說:“有我老僧在,昭君墳頭不會被刮平。”於是抓起一把沙土拋向墳頭,頓時墳頭慢慢升高。後來有位牧民夢裡遇見這位老和尚,得知他叫智空。

白泥窯子

王昭君出塞前回湖北秭歸寶坪村與父母告別,臨行時遇到一位名叫智空的和尚,滿身疥瘡,衣衫襤褸,昭君不嫌棄他,請回家給他端上茶飯。飯後智空和尚兩眼盯著昭君的梳妝檯,然後把香粉塗在自己身上,昭君毫不氣惱,智空和尚搽完後一不小心把粉盒掉在地上,粉撒了一地。昭君忙說:“老師傅年老,手腳不靈,無所謂。”

智空和尚塗上香粉,疥瘡一下不見了。他從身上掏出一個龍鳳粉盒贈給昭君。王昭君出塞到了包頭黃河南,不慎在騎馬打獵時把龍鳳粉盒掉在地上,日久天長,香粉變成一個個白粉球,從此這個地方起名白泥窯子。包頭人把白粉球叫成白禿子,成為各戶人家粉刷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