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的別稱及美名?bmkjtfxryihf2021-05-04 16:16:04

宋無名氏《採蘭雜誌》記載:“古人以二十九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十九日為下九。每月下九,置酒為婦女之歡……女子於是夜為藏鉤諸戲,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達曙者。”女子在下九這天玩藏鉤遊戲,竟能通宵達旦。另外,每逢宴會或好友相聚,人們也常藏鉤助興或消閒。《金瓶梅詞話》記述的西門慶的妻妾侍婢們,閒來無事,便三天兩頭藏鉤嬉鬧。萊垍頭條

參加藏鉤的以青年女性為主,也有男性和老年人,而且可以男女混做。人數不限,參與者越多,猜鉤的難度越大,氣氛也越熱烈。因為有許多人同做這項遊戲,而僅有一隻鉤在一組人中交替藏匿,猜鉤的一方要準確地猜出鉤藏在對方何人身上,必須有一定的技巧。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六中就記載了兩位猜鉤高手的故事:“舉人高映善意彄。成式嘗於荊州藏鉤,每曹五十餘人,十中其九,同曹鉤亦知其處,當時疑有他術。訪之,映言但意舉止辭色,若察囚視盜也”;“山人石旻尤妙打彄,與張又新兄弟善,暇夜會客,因試其意彄,注之必中。張遂置鉤於巾襞中。旻曰‘盡張空拳‘。有頃,眼鉤在張君幞頭左翅中,其妙如此”。舉人高映在100人參加的藏鉤遊戲中猜鉤,猜中率竟高達十分之九,山人石旻也每猜必中,他們的竅門就是像高映說的那樣:如觀察、監視囚犯、盜賊那樣注意藏鉤者的舉止表情。看來“藏”亦有道,如果不對藏鉤人的舉止表情作細緻的觀察分析,是難以發現蛛絲馬跡的。萊垍頭條

形式之二:取韻腳字賦詩或取酒令謎面猜謎,也稱“探鉤”或“披鉤”。萊垍頭條

探鉤由藏鉤衍化而來,不過探鉤的“鉤”已由戒指圓環改為預先寫好放在器皿中的紙鬮。南宋人程大昌《程氏則古古詩分韻》記載:“偶閱《陳後主集》,見其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曰:‘披鈔賦詠,逐韻多少,次第而用。’座有江總、陸瑜、孔範等三人。後主韻得‘迮、格、易、夕、擲、折、唶‘字。其詩用韻,與所得前後正用,曹不攙亂一字。乃知其說是先書韻為鉤,座客探鉤,各據所得,循序賦之,正後世次韻格也。”啟功先生考證:鉤不可能是帶鉤、釣鉤等物,應是鬮字的同音字,古今用字不同,所指實即一物。鉤就是小紙卷、小紙團的鬮。“探鉤”就是“抓鬮”,“披鉤”就是展開紙鬮。唐李商隱詩句“隔坐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中提到“送鉤”,啟功先生認為送鉤就是送鬮,但所送的鬮不一定是分韻的字,也有酒令題目一類的可能(參見啟功《南朝詩中的次韻問題》,《文史知識》1993年第七期)。啟功先生對探鉤、披鉤的解釋是正確的。但對送鉤的解釋似不全面,萊垍頭條

初九的別稱及美名?使用者24164998367122021-05-04 16:16:54

正月初九俗稱“天公生”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