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後,清政府為何不敢血戰到底?而是屈辱求和?是懼怕漢人嗎?怎麼啦我懂2018-01-01 09:07:59

我們要明確的一點,甲午戰爭到底是誰和誰的戰役,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以上來自百度百科) 也就是日本第一次的侵華戰爭。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為何不敢血戰到底?而是屈辱求和?是懼怕漢人嗎?

那為什麼清政府,為何在清政府在戰敗後,為什麼選擇的屈辱的求和,我覺得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清朝滿族對於漢民的統治,在清朝統治者的眼中,漢人並不是所謂的臣民,雖然很多歷史上的人們都稱慈禧說過“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這句話,但是其實只是人為放大,栽贓誣陷的,畢竟作為一國領導人,其實腦子在有病,也不可能說出這種腦殘的話。

“寧贈友邦,不予家奴”是剛毅說的,而且剛毅也不是在正式場合說的,是在聊天的時候和朋友說的話。百日維新之間,剛毅對維新派人士非常的反感,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家之產業,寧可以贈之於朋友,而必不畀諸家奴。”

(畀:給)剛毅這個人雖然是守舊大臣,但是非常的愛國,“我家之產業,寧可以贈之於朋友,而必不畀諸家奴。”這裡的“朋友”不是指西方列強。剛毅討厭西方列強還來不及,怎麼可能說把他祖上的產業(大清的江山)交給西方列強。

所以我覺得之所以求和,跟懼怕漢人沒有相關的關係,只是清政府的腐敗,沒辦法去組建可以抗衡外敵的軍隊,而且清政府相對來說,也是看到了反抗無望,武器的差距加之清政府的腐敗,導致清政府不敢血拼到底。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為何不敢血戰到底?而是屈辱求和?是懼怕漢人嗎?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為何不敢血戰到底?而是屈辱求和?是懼怕漢人嗎?龍天一馬2018-01-01 09:02:47

你要知道甲午戰爭其實是清內部的權力鬥爭,老妖婆和光緒的權力交鋒,最後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水師成了替死鬼,甲午戰爭其實是淮軍單挑倭軍,清內鬥使這場戰爭完敗,倭國從此崛起,去懼怕漢人沒有關係,因為甲午戰爭出戰的大部分是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