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荷塘春雨2020-04-22 17:20:28

可以肯定的說,這是改變歷史走向的三把火,如果在歷史的程序中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把火,中國的古代史都將會出現重大的改寫。

曹操與袁紹的對峙,更多拼的是後勤保障。袁紹無論是在軍隊的人數對比上,還是後勤糧草等物資的供應上,都對曹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如果不出現重大的顛覆性的變故的話,曹操最終取勝的希望將極其渺茫。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袁紹信心滿滿,準備一口吃掉曹操的時候,自家的後院卻著了火。

由於袁紹性格上的缺陷,導致一些智者和良將失掉了對其的耐心,在心底裡站到了曹操一邊,而許攸的火燒烏巢的計謀,徹底將袁紹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如果沒有烏巢的一把大火,已經斷了糧草供應的曹操將不戰自敗。

為了同袁紹打這一仗,曹操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家底,除了在許都等地留有少量駐軍,絕大多數的軍事力量都被他帶到了官渡前線。

如果此戰失敗了的話,曹操的精銳部隊將損失殆盡,剩餘的殘兵敗將根本無力守衛根據地,包括許都在內的為曹操所佔據的城池將悉數陷落敵手,曹操既使逃得了活命,也不可能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火燒赤壁的這一把大火直接把劉備和孫權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如果在江東的冬天裡少了這樣一場關鍵的大火,數量上佔劣勢,兵員的單兵能力對比也處於下風的孫、劉聯軍大機率要接受失敗的結局。

此戰如果孫、劉戰敗,曹操兵進江東,孫權和劉備都將遭受滅頂之災,三分天下的設想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的幻想。

夷陵這把火是這三把火中最不應該燃起的一把火,首先是缺乏戰略眼光的孫權,太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趁關羽傾巢而出,攻擊曹仁的時候,愚蠢的派兵襲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導致孫、劉聯盟土崩瓦解。

而劉備也未能從戰略的高度來處理這件事,從而使三國中的兩個弱國之間發生了大規模戰役。

夷陵的一把火不僅燒光了蜀漢的家底,也燒沒了蜀吳兩國間的互信,這也為日後兩國被各個擊破,埋下了伏筆。

如果沒有夷陵這把火,面對兵精糧足,士氣高漲的蜀、吳兩國,曹魏並無取勝的把握。

如果劉備和孫權中的任何一個人能從抗魏的大局出發,重點著眼於加強本國的實力,減少蜀吳兩國間的摩擦與對抗,共同應對曹魏的威脅,靜觀時局變化,最終誰能笑到最後還不一定呢。

這前兩把火燒出了魏蜀吳的三分天下,後一把火燒掉了蜀吳兩國生存的希望。

歷史就是這樣,隨便一個突發事件就有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以史為鑑,能使人們更冷靜的對待處理一些疑難問題,從而少走一些輕舉妄動的彎路,心中多些遊刃有餘的從容。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與生活交朋友2020-07-22 11:26:17

這三場戰役都有各自的意義。

火燒烏巢為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官渡之戰的勝利又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火燒赤壁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礎,成功阻止了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

火燒夷陵是關羽北伐被東吳偷襲的延伸。這把火沒什麼實際意義,從東吳襲取荊州,滅關羽時,就為後來北方統一南方打下了基礎。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火燒烏巢

官渡之戰時,曹操和袁紹相持了幾個月,曹操兵少糧盡,士氣低落,正愁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袁紹的謀士許攸找上門來了。許攸因為家庭原因,對袁紹不滿,轉投曹操。

袁紹一來就勸說曹操派兵抄襲袁紹囤積糧草的烏巢。曹操命曹洪留守大營,親自帶領五千人馬,連夜出發,天亮前趕到烏巢。淳于瓊看曹操人少,在營外擺開陣勢迎戰曹操,但是擋不住曹操的衝擊,淳于瓊退回營內固守。

袁紹派騎兵救援淳于瓊。曹軍腹背受敵,殊死奮戰,反而把淳于瓊等殺了,燒了烏巢糧草輜重。被派去抄襲曹洪的張頜,高覽聞訊投降曹軍。

之後袁紹軍隊一敗塗地,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不少袁紹就抑鬱死了,曹操佔盡了主動,慢慢將袁紹勢力消滅,統一北方。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火燒赤壁

曹操統一北方後,南征荊州,荊州望風而降,只有劉備和劉琦在夏口抵抗。

曹操得到荊州後,意氣風發,迫不及待的想趁勢拿下江東,反而促成了孫劉聯盟。

曹操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發動了赤壁之戰,曹軍因水土不服,瘟疫流行,同時周瑜又火燒赤壁,將曹操趕回了北方。

之後東吳實行聯劉抗曹的政策,來掣肘曹操。劉備也趁機拿下益州和漢中,天下最終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火燒夷陵

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趁機發動北伐,攻打樊城。荊州兵力有限,導致後方空虛,孫權趁機派呂蒙襲取荊州,斬殺關羽。

劉備失去荊州和關羽,與孫權翻臉,在倉促準備之後,就發兵伐吳。在夷陵與吳軍僵持的過程中,被陸遜發現破綻。陸遜放火燒營,大敗劉備。

孫劉聯盟破裂,雙方發生內耗,對雙方實力都有削弱。特別對於劉備來說,好不容易攥起來的家當敗光一大半。

孫劉內耗,善於防守的孫吳取得了勝利,使本來有北伐實力和雄心的蜀漢失去了與北方政權爭奪天下的可能。東吳連家門口都出不去。這兩個政權只能等著被北方政權收拾。最後三家歸晉,天下統一。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太史春秋2020-04-19 17:44:49

嚴格來講,不是!應該是火燒赤壁這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但是這樣講也並不太確切。我從這“三把火”發生的時間和在當時所引發的後果來進行分析。

官渡之戰,曹操火燒袁軍烏巢糧倉

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此戰可謂是袁紹與曹操之間的大決戰。

當時的袁紹算是北方的霸主,將廣兵精,非常強悍。而曹操創業時間還不長,正處於成長初期。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樹立必勝信心

官渡之戰時,袁曹雙方的兵力懸殊接近十比一,再加上曹操在決戰前曾追剿劉備和呂布等,往返奔襲,兵馬疲憊,糧草不足。

因此,面對官渡強大的袁軍,曹操也曾失去信心,看不到希望。甚至給留守後方的荀彧寫信,表明糧草不足,士氣低落,打算退軍。荀彧回信分析戰局,認為袁紹必敗,為曹操樹立了決一死戰的信心。

應該說

荀彧的分析和建議,是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的前提。

因為荀彧在給曹操的信中提到,如果一旦退兵,袁紹大軍便會趁勢追擊,屆時曹軍將一敗塗地。因此,不如堅守,尋找取勝的機會。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曹操非常善於用兵,在與袁紹對峙時,用計迫使袁紹分兵,然後偷襲白馬。幾場小仗下來,不僅取得了勝利,而且還斬殺了袁紹的兩員大將:顏良、文丑。

曹操還善於攻心,割掉俘虜和戰馬的舌頭、耳朵,扔到袁紹軍前,引起袁軍的極度恐慌。

戰事的轉機

雖然曹操斬殺了顏良、文丑,但並未傷及袁紹的元氣,曹操仍然處於被動狀態。但就在這個時候,戰局卻迎來了新的轉機——

謀士許攸投降

許攸本來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因袁紹剛愎自用,不聽從許攸的計策,再加上許攸的家人犯法被抓,所以,許攸一氣之下便投靠了曹操。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在許攸的建議下,

曹操偷襲了袁軍位於烏巢的糧倉,並放了一把大火,將所有糧草燒得一乾二淨。

於是,袁軍上下驚慌失措,不戰自潰。曹軍趁勝追擊,袁紹一敗塗地,僅僅帶著幾名隨從倉皇逃竄。袁紹兵敗,曹操佔領了袁紹原有的屬地和城郭,快速成長為北方的霸主。

因此,這一把火僅僅是

奠定了曹操一統中原的霸主地位

,此時的劉備還在東奔西跑,連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領地都沒有。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全國仍然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三分天下還沒有一點影子。

火燒赤壁,孫劉結盟,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曹操一統中原之後,便有了征服南方、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雖然當時全國仍然群雄割據,但除曹操之外,最具實力的應該是東吳。因此曹操帶領八十萬(號稱)大軍,披荊斬棘、揮師南下。

偏安一隅的東吳,雖然歷經三世,民富兵強,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但在曹操大軍壓境之下,仍然惶恐不安,甚至不少大臣建議直接投降曹操。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不得不說劉備非常具備戰略眼光,從中看到了可趁之機。準備協同孫權共拒曹操,如果敗了,吳國滅亡,與己無干,自己頂多和之前一樣一無所有;如果勝了,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分享勝利果實。

因此便有了諸葛亮舌戰群儒力主抗曹的故事。

據《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的規模並不大。由於演義小說的演繹,為了迎合百姓擁劉反曹的思想,赤壁之戰的規模及意義被無限誇大。

因此,赤壁之戰的勝敗原因也引起後世許多史學家的爭議。有的人認為,曹操敗於赤壁的原因在於:兵士水土不服,軍中流行疾病。

所以說,三國三把火之一的赤壁大火完全是小說家人為地誇大了它的規模。從戰略上來講,曹操兵敗的原因完全在於孫劉結成了聯盟。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是團結的力量。

曹操想滅掉吳國,是一種願望和理想而已。但對於孫劉來說,卻涉及到身家性命。因此,以命相博當然強於一種願望的實現。這便是赤壁之戰勝敗的原因所在。

曹操兵敗逃回北方,孫劉兩家便分享勝利果實。特別是劉備,獲取的利益最大,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成為了一方諸侯。加上與孫權結為聯盟、曹操又被傷了元氣,所以才呈現出了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勢。

火燒夷陵,劉備兵敗,三足失衡

赤壁之後,三分天下的局勢已經形成。劉備隨後攻取了益州,進位漢中王,可謂順風順水。或許是走得太快,忽略了與孫權的關係已經交惡。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再加上駐守荊州的關羽急功近利、大意失荊州,劉備悲憤之餘,終於決定向曾經的盟友——東吳開戰。

然而遺憾的是,夷陵之戰中,不善軍事的劉備被東吳火燒連營,敗得一塌糊塗,蜀漢集團元氣大傷,劉備本人也因此悲憤交加,在白帝城託孤之後便與世長辭了。從此三分天下的局勢被破壞。

從三國的這三把火來看,

第一把官渡烏巢之火,僅僅是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當時全國仍然群雄混戰,並未形成三足鼎立的走向。第二把赤壁之火,促使孫劉結為聯盟,曹操兵敗,才開啟了三分開下的格局。而第三把夷陵之火,使三足鼎立之勢失去平衡,最致命的是導致孫劉聯盟瓦解,給了雄據北方的曹魏集團各個擊破、一統天下的可趁之機。

我是太史春秋,非常喜歡探討歷史,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一起探討。謝謝!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風土揚2020-04-18 21:54:59

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是三國時代三次重大的戰役,三次戰役各有其重要意義。民間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三把火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細品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 先來看看火燒烏巢吧。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火燒烏巢發生的背景是官渡之戰。公元二00年,北方兩股最大的勢力是袁紹和曹操。袁紹佔據著冀州、幷州、青州幽州等北方大部分地區,實力雄厚,兵力的絕對數量要超過曹操。但袁軍的戰鬥力不行,趕不上曹軍。

曹操攜天子遷都許昌後,袁紹肯定是不服的。作為長江以北兩股最大的勢力,他們都想統一江北。

曹操的兵少又缺糧草,拼不起消耗,想取勝只能速戰速決。曹操在謀士的幫助下,想到了火燒烏巢的辦法,因為袁紹的糧草存放在烏巢,袁軍失去了糧草,定會不戰自退。

袁紹依仗著自己的實力雄厚,已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沒有派出得力的大將去護住烏巢,烏巢的糧草被燒後,袁紹接下來的決策又連連失誤。手下的大將張郃等人怕袁紹追責,也投降了曹操。官渡一戰,袁紹的實力大損。

經過此戰。袁曹雙方的力量發生了轉變,這是長江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三國鼎立的曹方勢力逐漸強大。

二 火燒赤壁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赤壁之戰也是一場強弱之間的對抗戰。與官渡之戰的不同是,曹軍這次成了強大的一方。

在冷兵器時代,肉搏是最原始的打法。藉助於水火等自然力量,比單純肉搏要先進了許多。

弱軍要想勝強,更要想法藉助於水火的力量。孫劉聯軍裡眾多智者的碰撞,根本就沒有打算釆用最笨的肉搏。他們共同想到了火攻,為了用上大火,孫劉聯軍連番上演了反間計、離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計謀。火燒赤壁前的準備過程,也是各種計謀的落實過程。隨著曹操的不斷中計,赤壁之戰的戰局早已決定,只等著黃蓋點起大火了。

孫劉聯軍趕走曹操後,馬上進行了地牌上的瓜分。劉備趁機戰據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這是他和諸葛亮做夢都想得到的地方。尤其是劉備,被人追打多年,一直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以荊州西進可佔據巴蜀;順著水勢一路向東,可以直取孫權的江東;由此向北可以直攻曹操。得到這塊地方,何止是三分天下。

孫權也明白這點,此估心裡像添了堵,一直想奪回荊州。為此還鬧出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話。接著魯肅和諸葛瑾輪番來到蜀國,為討回荊州他們不惜受辱。荊州也是夷陵之戰的導火索。

三 夷陵之戰。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關羽被殺失掉荊州後,對劉備的打擊很大。為什麼會這樣呢?荊州的重要性上段已經講過,失去荊州等於堵死了劉備出川的東大門,直接影響了劉備開創大業的計劃。因此劉備要不惜一切代價拿回荊州,同時也要為關羽報仇,給關羽一方的勢力有個交待。

按照諸葛亮的看法,奪回荊州這件事是完全可以緩後的。但諸葛亮勸不住劉備,能勸劉備改變計劃的法正不在。

火燒夷陵後,西蜀的實力受損,劉備不久也鬱悶成病,很快就死掉了。隨後阿斗繼位,阿斗哪趕得上其父劉備。劉備若在,能減掉諸葛亮身上的部分負擔。劉備死去,諸葛亮要內外兼顧,在外討魏時,還要想著國內別出亂子。偏偏阿斗又不省心,相信佞臣。

小結,火燒烏巢讓曹操統一了北方;火燒赤壁又削弱了曹操的力量,為孫劉兩家的崛起爭取了時間;火燒夷陵又限制了川蜀的力量。

三方力量相互平衡,相互依存,又相互爭鬥,這就是三國,一個遺有眾多精彩故事的奇妙時代。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文史學徒夢九霄2020-04-19 21:27:56

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分別對應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與其說三把火奠定了三分天下,不如說這三把火逐步穩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赤壁之戰徹底讓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具體分析如下:

一、官渡之戰,曹操一統北方奠定基礎

官渡之戰看起來是袁紹主動進攻曹操,其實是曹操早有準備的一場戰爭,當袁紹一直對付老對手公孫瓚,並終於把公孫瓚消滅的時候,回頭發現曾將的小弟,曹操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視了,再不下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但是官渡之戰也不像傳說的那樣以少勝多,畢竟仔細分析袁紹的兵力,能帶的基本都帶上了,但是高幹,還有兩個兒子並沒有隨軍出征,可見袁紹當時的後方也不見得那麼穩固。

而曹操在袁紹打公孫瓚的時候,快速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兵數也不少,最後雙方互有勝負之後,反而在官渡這個地方來了場出乎意料的戰鬥。

袁紹這個人太優柔寡斷,手下謀士都不怎麼齊心,這裡面有個牛人就是許攸,因為內部矛盾投降了曹操,這才引出了火燒烏巢,斷了袁軍的糧草,袁紹無心再戰,隨後退兵。

但是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和袁紹的拉鋸戰還在進行,只是在袁紹死了之後,因為袁紹兒子不合,才逐步蠶食了袁紹的地盤,最終一統北方。

所以這把烏巢之火,不過是加速了袁紹的滅亡,還沒有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北方的統一卻由此形成。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二、赤壁之戰,劉備才是大贏家

赤壁之戰本來是一場曹操要和孫權會獵與吳的戰爭,結果劉備這傢伙鑽了孔子,諸葛亮和魯肅搞了個孫劉聯軍,孫權又是血氣方剛,不想像曹操妥協,才打的這麼一場戰爭。

赤壁之戰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少勝多,東吳的周瑜其實分析的比較到位,曹操北方軍隊加上收編的荊州軍隊最多二十五六的樣子,這裡面還有補給人員,而且曹操不善水戰,所以周瑜管孫權要五萬精兵就敢保證破敵,孫權當時全部家底就三萬精兵全給了周瑜。

而劉備和劉琦也都各有一萬的水兵,這下剛好可以抗衡曹操,曹操運氣不好,趕上了軍隊疫病,長江水戰就最怕風勢不對,周瑜抓住機會趁勢一把火把曹操燒走了。

趁著曹操的撤退,劉備抓住機會,佔領了荊州主要的地盤,美其名曰管孫權借的,從此有了立足之本,隨後養精蓄說,趁勢拿下益州,這讓三分天下的格局此刻基本形成。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三、夷陵之戰,真正穩定了三分天下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東吳和蜀漢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了,此戰陸遜也由此名震三國,劉備借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恨,發起了一場舉國戰役,劉備按理說打仗經驗豐富,要敗也不會敗的這麼慘,偏偏失敗了。

也許是過於自大,也許是有了地盤之後膨脹了,反正被陸遜一把火燒到了白帝城託孤去了,而這場戰爭的失敗,讓當時的蜀漢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如果魏吳同時發起攻擊,後果不堪設想,估計就不是三分天下了。

但是無論孫權,陸遜還是諸葛亮都敏銳的意識到,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雙方默契的再次和好,組成同盟,穩定了當時的格局,才算真正把三分天下的格局定格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總結:火燒烏巢可以說是三分天下的基礎,北方的統一,加上江東的穩定,其餘的荊州,益州當時還在劉表和劉璋手裡所以算不上三分天下;火燒赤壁,劉備趁虛而入,多年積累抱負得以達成,佔領了荊州益州,算是暫時形成了三分天下;火燒夷陵之後,蜀漢和東吳再次和好,避免了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算是真正的形成了三分天下,才有了後來的南征北戰,三國紛爭。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甲申十七年2020-04-18 18:47:16

嚴格說只有赤壁的一把火是奠定了三國的基礎,赤壁之戰之後是讓孫曹兩家誰也奈何不了誰,曹操不再是吞併了袁紹之後那副自信滿滿的樣子,孫權也不是內事不決外事也不決的小年輕了。

至於劉備則迎來了自己最大的轉機,渾水摸魚摸出一個國家來。

而官渡之戰,是曹、袁的爭霸戰,是曹操將劣勢拉平的一把火,沒有它,曹操也不是肯定就輸,即使就輸了,袁紹也不過是重複了幾年後曹操的經歷,還是會和劉表、孫權打一仗的。

夷陵則不是那麼重要了,沒有這把火,劉備也不可能滅掉吳國,既然鼎足三分了,就是誰也奈何不了誰,不是多一把火少一把火能解決的。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文史春秋2020-04-18 23:54:05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火的存在縱橫在各大戰爭中,黃巾之亂皇甫嵩長社一把大火殺敗波才,解決了黃巾起義的半壁江山;濮陽之戰一把大火差點讓一代梟雄曹操壯志未酬身先死;官渡烏巢之火,助曹操一統北方;博望坡火計和新野大火,拯救了劉備陣營,方有後來的赤壁;赤壁一場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夷陵一把火,使得蜀國從此一蹶不振;自此之後,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谷,火燒橫江鐵鎖!皆是左右了一時的格局。今天小四來談一談這幾場戰役。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第五名: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中,劉備禦駕親征,親率王師東伐吳國,對陣於夷陵之地,連營數百里。名列三國“三大戰役“之一,陸遜一把火,終結了相持數個月的戰鬥。蜀國接連經了關羽敗走麥城,張飛為叛將所殺之後,迎來了劉備身死白帝城,自此三兄弟(演義)的時代徹底落幕。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第四名:長社之戰

東漢末年,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黃巾之亂,波及大漢十三州其九,浩浩蕩蕩危及洛陽。黃巾軍共分三路大軍,宛城張曼成、潁川波才以及鉅鹿張角,其中以波才部最為致命,接連擊敗朝廷大軍,逼迫洛陽!皇甫嵩趁天乾物燥,放火燒營,一舉擊破了波才部,逆轉了黃巾之亂的勝負。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第三名:赤壁之戰

赤壁,絕了曹操生前統一的路,也奠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周瑜巧施反間計、苦肉計、火燒赤壁可謂是出足了風頭,然而赤壁大敗的原因還是出在曹軍本身的原因。曹操在烏巢一把火燒出來北方霸主,在赤壁又一把火燒出來吳蜀兩國,可謂因果。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第二名:烏巢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方頻臨敗亡,袁紹的攻勢越來越猛,而曹操卻無甚辦法,許攸的叛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烏巢,是整個戰爭的節點!曹操親率兵馬,千里奔襲烏巢,無數次險象迭生,終於功成,一把大火終結了袁紹的北方霸主,一把火成就了曹魏的帝業,與赤壁對比之下,可謂成也火計,敗也火計。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第一名:上方谷之戰

上方谷之戰僅僅是虛構的戰鬥,但是將諸葛亮的天命不在蜀漢表現的淋漓盡致。諸葛亮用火一生,終是折在了天命之上,一場雨,救了司馬懿,救了曹魏。此戰之後,諸葛亮身死,正可謂:壯志未酬身先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好了,小四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點波關注不迷路,為您持續創作優質歷史內容。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當代曹植2020-04-21 22:02:11

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分別對應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但只有赤壁之戰,才讓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

官渡之戰是曹操早有準備的一場戰爭,當袁紹一直對付老對手公孫瓚,並終於把公孫瓚消滅的時候,回頭發現曹操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視了,再不下手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但是官渡之戰也不像傳說的那樣以少勝多,由於黑山賊張燕的牽制,袁紹的外甥高幹,還有兩個兒子並沒有隨軍出征。

袁紹的謀士許攸,因為內部矛盾投降了曹操,這才引出了火燒烏巢,斷了袁軍的糧草,袁紹無心再戰,隨後退兵。

但是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和袁紹的拉鋸戰還在進行,只是在袁紹死了之後,因為袁紹兒子不合,才逐步蠶食了袁紹的地盤,最終一統北方。

所以這把烏巢之火,不過是加速了袁紹的滅亡,還沒有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北方的統一卻由此形成。

據《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的規模並不大。由於小說的演繹,為了迎合百姓擁劉反曹的思想,赤壁之戰的規模及意義被無限誇大。

曹操敗於赤壁的原因在於:兵士水土不服,軍中流行疾病。

從戰略上來講,曹操兵敗的原因完全在於,孫劉結成了聯盟。

曹操兵敗逃回北方,孫劉兩家便分享勝利果實。特別是劉備,獲取的利益最大,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成為了一方諸侯。加上與孫權結為聯盟、曹操又被傷了元氣,所以才呈現出了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勢。

赤壁之後,三分天下的局勢已經形成。劉備隨後攻取了益州,進位漢中王。

駐守荊州的關羽爭攻近利、大意失荊州,劉備悲憤之餘,終於決定向曾經的盟友——東吳開戰。

夷陵之戰中,不善軍事的劉備被東吳火燒連營,敗得一塌糊塗,蜀漢集團元氣大傷,劉備本人也因此悲憤交加,在白帝城託孤之後便與世長辭了。從此三分天下的局勢被破壞。

綜上,第一把官渡烏巢之火,僅僅是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當時全國仍然群雄混戰,並未形成三足鼎立的走向。第二把赤壁之火,促使孫劉結為聯盟,曹操兵敗,才開啟了三分開下的格局。而第三把夷陵之火,使三足鼎立之勢失去平衡,最致命的是導致孫劉聯盟瓦解。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萬事之始2020-08-03 21:58:09

火燒烏巢、火燒赤壁和火燒夷陵,確實後漢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三把大火。可如果說奠定三分天下,那只有火燒赤壁和火燒夷陵才算得上,火燒烏巢跟這個關係不大。

火燒烏巢

火燒烏巢使曹操以少勝多,徹底扭轉了官渡之戰的不利局面,為擊敗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火燒赤壁

在赤壁之戰前期,曹操挾北方大勝之威,意欲一舉蕩平荊州劉表和江東孫權,統一天下。

在這場戰役中,曹操也有很多不利因素。

其一、北方鮮卑實力強勁,始終對中原虎視眈眈,如果曹操不能夠迅速敉平江南,留守在北方的軍隊未必能夠是鮮卑的對手。到那時,北方淪陷,曹操的根據地不保,國家勢必又要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其二、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尤其是南方的血吸蟲病困擾著曹軍,使得曹軍非戰鬥減員太多。

其三、荊州士兵對曹軍的認同感較低,內部不和。

其四、曹軍缺乏水軍,戰船缺少,雖然有部分荊州降將,如蔡瑁和文聘等,但是與關羽和東吳的水軍相比,無論從戰船數量和軍隊質量都遠不及。

其五、西涼和馬騰和韓遂始終是心腹之患,如果曹操在江南遷延日久,此二人必定會發兵攻佔長安,進而進兵中原。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因此,速戰速決才是曹操的上策。鑑於水軍戰船數量少,曹操只得命人扎竹筏,並用鐵鏈連結,可是,卻被周瑜派人一把火燒光。面對著長江和漢水兩條大江大河,曹操只得望洋興嘆,無奈退軍,並在退軍前放火燒掉了為數不多的戰船。

透過此次戰役,使得曹操認識到,短期內根本無法戰勝擁有水戰優勢的劉備和孫權,因此,只得暫時放棄了進兵江南的打算。

曹操的撤兵給了劉備和東吳休養生息的機會,尤其是劉備,利用這段寶貴的戰略間隙期,快速發展,佔有了江夏郡一部、南郡一部和南四郡,成為了赤壁之戰真正意義上的勝利者。

也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火燒夷陵

如果說火燒赤壁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那麼,火燒夷陵則是三國的格局正式形成。

所謂三國,那就是曹丕建立的魏國曹魏;劉備建立的漢國;孫權建立的吳國。只不過,劉備建立的漢,延續了漢朝的餘緒,稱為漢朝或者季漢。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位,正式建立了魏國;221年,劉備在得知曹丕稱帝的訊息後,也在成都稱帝;而此時孫權為了避免來自成都劉備的怒火,主動投向曹魏,於222年接受了曹魏吳王的冊封。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孫權雖未稱帝,但是以已經被具備了稱帝的條件,之所以仍然接受曹魏的冊封,就是想要在劉備討伐自己的時候,避免曹魏從襄樊和合肥兩線向自己發起進攻,使自己兩面作戰。但是在此時三國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

公元222年,劉備出川伐吳,可在夷陵敗於陸遜之手,集聚了幾十年的精華喪失殆盡,失去了和曹魏正面抗衡的能力。東吳方面也不想對劉備窮追猛打,因為如果蜀漢被消滅了,那麼唇亡齒寒, 以自己的實力還無法與曹魏全面抗衡,因此,孫權明智的接受了劉備的和平條件。

就這樣,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公元229年,孫權稱帝, 國號為吳。三國正式出現在歷史上。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瘋哥哥GIF2020-04-23 14:22:12

所謂三足鼎立,是實力相差不多,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動態的平衡。

漢末到三國鼎立,就是一個力量再分配,逐漸形成戰略平衡的過程。

這三把火確實是促成了這種穩定和平衡狀態的形成。

官渡之戰——火燒烏巢,奠定曹魏的基礎

中原及北方地區,經過一系列爭鬥之後,剩下兩大勢力。一個是曹操、另一個是袁紹。

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

曹操雖然狹天子以令諸侯,但勢力和袁紹比是弱的。曹操所佔的大河以南地區,地盤既小,又是四戰之地,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

曹操聽從袁紹謀士許攸之計,火燒烏巢,大破袁紹軍隊。

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透過這一戰,曹操的實力大增,之後又遠征烏恆,逐步統一了北方。這一戰是曹魏的立國之戰,再沒有勢力可以撼動曹操。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赤壁之戰——火燒赤壁,奠定孫劉的基礎

北方即平,曹操勢大,便想一舉攻佔江東和荊蜀。於是訓練水軍,積極準備。帶領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

劉備一路狼狽,而孫權的實力也不夠,於是兩家結合,成為聯軍,以長江天險抵抗曹軍。

最終火燒連環船,大破曹軍。

這也是一場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只此一戰,曹操受損嚴重,一時半會也沒有實力可以進犯孫權和劉備。

孫權想借機北擴,但受拒合肥,無法進站,只好進一步鞏固江東政權。

劉備經過這一戰,非但解決了生存的問題,還佔據荊州,拿下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軍事和經濟實力都相當壯大,有了西圖巴蜀的本錢。

赤壁之戰,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形成穩定的實力平衡

曹操離世,曹丕代漢,而劉備和孫權也先後稱帝,三國之勢已成。劉備和曹操一樣,都有一統全國的想法。

關羽被殺,荊州失守,曹魏勢大,一方面劉備要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另一方面,也想透過此役拿下東吳。劉備狹哀軍之勢,本打算速戰速決,但卻被陸遜阻擋。

兩軍對峙半年有餘,蜀漢勢弱,陸遜迅速反攻,火燒連營,一舉擊敗劉備大軍。

東吳軍隊想趁勢追擊,但忌憚曹魏,蜀漢又有援軍。只好回防東吳。

至此,三方勢力達到一個平衡點。諸葛亮開始制定連吳制曹的戰略。三國的國土和勢力範圍基本確定,之後的40多年裡基本沒有太大變化。

夷陵之戰後,三國鼎立之勢,正式完成。

說三把火,燒出了三國,也不為過。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鼎玉軒轅2020-09-01 09:53:19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決定了東漢末年的三個走向。

第一把火,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當時曹操與袁紹打仗,爭取北方的控制權。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軍事力量也比曹操要強。然而曹操火燒烏巢,斷了袁紹糧草,使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一舉奠定了他在北方的控制權。從此曹操一家獨大,也激發了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

第二把火,曹操統一北方後,率兵南下,攻打南方的諸侯,這樣促成了歷史上的孫劉聯盟。曹操領83早大軍攻打江東,曹軍不習水戰,有水土不服,出現了瘟疫,再加上週瑜黃蓋火燒赤壁,曹軍打敗。孫劉大勝,從此曹操短時間沒有了南下統一天下的實力,而後劉備拿下益州,漢中等地,這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

第三把火,劉備積蓄力量,在漢中打敗曹操,大有一舉統一天下之勢,而此時,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也被東吳的呂蒙所殺,孫劉聯盟破裂,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傾國之力攻打東吳,最終夷陵戰敗,一把火差點全軍覆沒,劉備於白帝城駕崩。這把火使吳漢兩敗俱傷,曹魏又成為唯一大國。孫劉又不得不再次聯盟自保。後來結局大家也知道,諸葛亮六次北伐,沒有成功,反而使司馬氏掌握了曹魏的實權,最終三國歸晉,西晉一統天下。

所以這三把火不是奠定了三國鼎立,而是決定了三個歷史走向。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清山雅舍2020-04-21 08:31:37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題述三次“火燒”分別對應著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也就是常說的三國三大戰役。那麼既然是公認的三大戰役,自然可以說是對三國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換言之,它們奠定了天下三分也是不錯。下面談談對這種說法的一些個人理解。

如何奠定天下三分

天下三分指的必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家鼎足割據,那麼這三大戰役之所以入選,都是因為對這種形勢起到了至關重要、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影響。下面我們逐一分析印證:

1、官渡之戰,決定曹魏存亡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在三國前期進行的一場終極對決。戰爭的結果將直接決定誰才是北方的真正老大。當時的形式,雖說曹操的勢力面積不算小,橫跨司州、兗州、豫州、徐州、青州部分地區,但是從兵力和糧草這種戰略儲備實力上來看,是遠落後於幽冀並青之王袁紹的。為啥?因為曹操佔據的地區,漢末連年戰亂不休,早就禍害得不成樣子了,是當時民生破壞最嚴重的的地區。所以,袁紹的南征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勢在必得的。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曹操如果輸了官渡之戰,就意味著黃河天險將不復存在,兗州門戶大開,接下來袁紹可以從容地不斷增兵,攻略曹操勢力的腹地,兵鋒直指曹魏的首都許昌。

那麼有人質疑,曹操就算輸了官渡之戰,大不龜縮許昌、洛陽等大城、一邊堅守,一邊遊記,再拉攏幾個同盟幫忙,總是還有戰略空間可以騰挪的。

說這話的人一定沒有考慮大勢,什麼叫大勢?兩隻老虎在打架,豺狼狐狗是不敢摻和,但是一旦有一隻老虎戰敗負傷而逃,這時還不敢嗎?甚至為了討好勝利的老虎,一要多少踩一腳才好。那麼,在現實中也一樣,大如劉表、韓遂、馬騰,小到劉備、昌豨、黃巾餘寇,都會在看清風向後,一撲而上,分享勝利果實。曹操那時的對手,就會是天下人,名義都現成的:救援漢天子,清君側,誅曹操。所以說,曹操在官渡之戰如果輸了,哪怕是躲到長安,藏進關中不出來,恐怕也是難以再有出頭之日。

所以官渡之戰確實決定了三分之中的曹魏不被扼殺。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2、赤壁之戰,決定蜀漢存亡

赤壁之戰前,劉備就快要山窮水盡了,而東吳還好一點,畢竟還有現成的根據地。所以官渡之戰的勝利,劉備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赤壁之戰輸了,東吳雖然也有危險,但是畢竟江東基業未丟,仍有一拼之力,就算亡那也是以後的事。可是眼下劉備往哪裡逃?荊州被曹魏佔領了,劉備就只剩下了益州和交州。無兵無權的,去了益州也是白搭;交州就更不用考慮了,去了能養老就算是有福報了。

所以,正是因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使劉備有了荊州的根據地,才有後來的奪取益州,蜀漢才有建立的條件。

3、夷陵之戰,決定東吳存亡

雖說,夷陵之戰受損最大的是蜀漢,但是一旦劉備贏了夷陵之戰,那麼東吳就危險了。為何如此說呢,難道東吳丟了個荊州就會滅亡嗎?之前不是還說江東基業有一拼之力嗎?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大大小小的生死競爭中,睿智的決策層都會有這樣的選擇:如果局面是兩弱一強,一定是兩弱聯合對付強的;如果是兩強一弱,基本就要兩強先將弱的清場,以免漁翁得利,然後兩強再行對決。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了,如果夷陵之戰輸了,劉備在荊州開啟局面以致拿下整個荊州,恢復之前的版圖,那麼三國的局勢就變成東吳最弱。

這時,蜀漢和曹魏很有可能達成默契,先平分東吳,大家墊墊肚子再說。好在陸遜幫東吳翻盤了,這種情況被扼殺了。

所以,夷陵之戰也是與東吳的存亡息息相關的。

結語

綜上分析,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的確是三個大的局勢轉折點,直接決定了魏蜀吳三家的生死存亡,所以題述說法成立。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順勢突圍2020-04-18 21:44:55

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大火貫穿了整三國時期。但說這三把大火奠定了天下三分,我覺得這種說法並不太確切。

這三把火各有各的作用,每一次都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火燒烏巢

”是官渡之戰的轉折點,曹軍透過一把大火把袁紹的“生命線”徹底毀滅,讓強大的袁軍潰不成軍。可以說這把大火

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火燒赤壁

”,讓當時如日中天的曹操的百萬大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也讓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破滅,從而讓東吳化險為夷、劉備趁機做大。這一把火才是真正

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火燒夷陵

”這場戰役,是西蜀和東吳之間一次生死較量的關鍵一戰,透過這把大火,東吳轉危為安,鞏固了實力。而劉備集團則損失慘重,幾乎元氣大傷,只能退守西川,一方面修養生息,一方面“聯吳抗曹”。這把火應該視為

正式確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子曰佛說2020-04-19 21:46:07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都對局勢產生了極大影響,且都運用了火燒的策略,但區別還是有的,官渡之戰火燒烏巢是曹操燒了袁紹糧草,而赤壁則是黃蓋燒了曹操戰船,而夷陵則是陸遜火燒劉備軍營。而三大戰役也有各自的戰略意義,火燒烏巢,決出了北方霸主,火燒赤壁,初定天下三分,火燒夷陵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均勢。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官渡之戰,決出北方霸主

官渡之戰是當時勢力最強的袁紹對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當時的袁紹坐擁四州,帶甲數十萬,是首屈一指的豪強,而曹操雖然有天子在手,但論實力,遠不及袁紹。

但戰爭是瞬息萬變的,就在曹操彈盡糧絕之時,許攸來投,使曹操得以實施搏命一擊—火燒烏巢。曹操得手後,袁紹大軍直接崩盤,隨著張郃,高覽倒戈,曹操直接逆轉取勝。

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會明,瓊等望見操兵少,出陳門外,操急擊之,瓊退保營,操遂攻之。—《資治通鑑》

而此戰曹操重創了袁紹,得以崛起,北方第一諸侯由此易主,曹操睥睨天下。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赤壁之戰,初定天下三分

曹操在一統北方之後,揮軍南下,在兵不血刃的拿下荊州後,兵鋒直指江東,而潰敗的劉備與恐慌的孫權走到了一起。

在周瑜的帶領下,黃蓋詐降成功,一把火燒殘了曹操大軍,加上水土不服,瘟疫肆虐,曹操不得不狼狽撤軍。

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三國志》

此戰擊碎了曹操平定江東的戰略構想,而劉備孫權瓜分勝利果實後,實力都有所上升,特別是劉備,從一無所有到一方諸侯,受益匪淺,為之後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為什麼說此戰是初定三分天下呢,因為當時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超都還在,但又無力發展,前景堪憂,而孫權,劉備經此一戰卻已露崢嶸。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夷陵之戰,奠定三國鼎立

劉備在痛失荊州,關羽遇害之後,立志報仇雪恨,於是在稱帝后馬上集結大軍,殺奔東吳。

但在陸遜卓越的軍事能力下,老炮兒劉備翻車了,還是一把火,火燒連營,而奪回荊州的夢想也化作了一陣濃煙。

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三國志》

此戰之後,蜀漢直接被打殘,戰略中心轉向國內,而隨著蜀漢國力的下降,魏蜀吳之間又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就是吳蜀聯合方能抗曹,而正是這種均勢,使得三國格局保持了數十年的穩定,所以說夷陵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總結:綜上所述,三國三大戰役都採用的是火燒的策略,但不管形式還是戰役的意義還是有所不同的,每場大戰都決定了天下的走勢,但其影響又是階段性的,具有各自不同的意義。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唐明國亮2020-04-18 18:59:26

可以這麼說,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主導了整個三國曆史的走向。

一、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建安四年,為了爭奪華北的最終統治權,曹操與袁紹不可避免的發生了一場大戰——官渡之戰。這場大戰本應該是袁紹勝利的,因為當時的袁紹無所顧慮,佔領的土地遼闊,兵士眾多,可以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而反觀曹操卻處在四面包圍之地,南邊有劉表、張繡,東南有孫策,內部還有一個貌合神離的劉備。曹操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決定出兵攻打袁紹,並做了一系列的兵力部署。

在官渡這個地方,曹操與袁紹對峙了幾個月。此時曹操的軍隊不僅士兵疲乏而且還面臨著糧食馬上就要用完的困境。就在這時袁紹的第一謀士許攸前來投奔,許攸知道袁紹的所有部署於是建議曹操攻打烏巢。曹操聽從許攸建議夜襲烏巢,一場大火燒了袁紹的輜重。最後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並且統一了北方。

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也為曹操南下謀取天下做了一個前提。

二、赤壁之戰,周瑜火燒赤壁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想要統一全國,於是開始向南方用兵。劉備和孫權為了對抗曹操於是組建了孫劉聯盟,並決定在赤壁與曹操決一死戰。因為曹操計程車兵大多數都來自北方,為了習慣士兵們在船上的生活,曹操下令將戰船首尾相連以增加平衡。周瑜經過仔細的思考決定採用火攻。黃蓋派人送上投降書,假裝投降。暗中卻選了十艘蒙衝戰船,裝上幹荻和枯柴,並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天公作美在冬天颳起了東南風,周瑜一場大火將曹操的戰船燒了個精光,曹操的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人數都數不清。孫劉聯軍取得了大勝。

曹操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驕傲自滿,驕兵必敗。曹操的軍隊長途奔波,士氣雖然很高但是架不住疲憊;曹操計程車兵大多數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戰,連水都下不了怎麼打仗;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環境,瘟疫盛行。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機會,赤壁之戰之後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雛形。

三、夷陵之戰,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劉備為奪回荊州和為了替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抵禦蜀軍。陸遜上任後,透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劉備兵力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鋒芒,伺機破敵的結論。一直拖了幾個月後,陸遜認為作戰時機成熟,命令吳軍士兵各拿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一夜便攻下了四十座營寨,蜀軍全線潰敗。劉備逃到白帝城,在白帝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一件事——託孤。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風再起時xx2020-04-18 18:21:40

算是吧,聯軍雖初戰獲勝;但在曹軍改變方

略後,求戰不得。周瑜自度溯水攻戰,

供給困難,須力避久峙。即採納部將黃

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

以出奇制勝。曹操自信穩操勝券,戒備

鬆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艦十艘,滿載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建議利用自己兵多糧足的優勢拖垮曹操。袁紹不聽,許攸背袁投曹,並告訴曹操袁紹軍的糧草囤積於烏巢曹操便帶精騎攻打烏巢,燒掉那裡的糧草,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三十七年(癸未,公元前278年)

秦國派大良造白起進攻楚國,攻佔郢城,火燒夷陵。楚襄王的軍隊四散,於是不再迎戰,把國都向東北遷到陳地。秦國以郢城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

三十八年(甲申,公元前277年)秦國武安君平定巫、黔中,秦國在此設定黔中郡。

魏國魏昭王去世,其子即位為魏安王。

三十九年(乙酉,公元前276年)

秦國武安君進攻魏國,攻佔兩城。

楚王召集東部軍隊,得到十餘萬人,又向西攻取長江以南十五邑。

魏安王封他的弟弟魏無忌為信陵君。

四十年(丙戌,公元前275年)秦國相國穰侯魏冉進攻魏國。韓國派暴鳶率軍救魏,魏冉大破韓軍,殺死四萬人。暴鳶逃往開封。魏國只好獻出八座城求和。魏冉卻繼續攻打魏國,趕走魏將芒卯,進軍北宅。魏國又割讓溫邑再行求和。

四十一年(丁亥,公元前274年)

魏國重新與齊國聯合抗秦。秦國派魏冉進攻魏國,攻陷四城,殺四萬人。

魯國魯公去世,其子姬仇即位為魯傾公。

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273年)

趙國、魏國聯合進攻韓國華陽。韓國向秦國告急,秦王不救。韓國相國對陳筮說:“事情危急了!希望你能抱病連夜走一遭!”陳筮到了秦國,拜見魏冉。魏冉冷笑道:“事情危急了吧?所以讓你來。”陳筮卻說:“不著急。”魏冉生氣地問:“為什麼?”陳筮回答:“韓國要是真的逼急了,就會轉而投靠別的國家。現在還不算急,所以再來秦國求救。”魏冉忙說:“我答應出兵了。”於是與武安君白起及客卿胡陽率軍救韓,八天後到達,在華陽城下擊敗魏軍,又趕跑芒卯,俘虜三員敵將,殺死十三萬人。白起又與趙軍大將賈偃交戰,設計在黃河中淹死趙兵二萬人。魏國的段乾子建議割讓南陽給秦國以求和。蘇代對魏王說:“段乾子想掌握秦國的相印,秦國想佔據魏國的領土。現在大王您讓想奪地的秦國控制相印,讓想要相印的段乾子來控制魏國土地,互相勾結,魏國的土地就會喪失乾淨!獻地去向秦國討好,好比抱著乾柴去救火,乾柴燒不完,火是不會滅的。”魏王說:“話雖是如此,但是,事情已經開始進行,無法改變了。”蘇代又勸說:“下棋時之所以重視‘梟子’,是因為這個棋子方便時可以吃子,不便時可以停止。現在大王使用智謀為什麼還不如下棋用‘梟子’那樣靈活呢?”魏王到底沒有聽從蘇代的勸告,割讓了南陽求和。南陽,實際上就是修武。

韓國韓王去世,其子即位為韓桓惠王。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林長風2020-09-27 14:20:42

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其實說的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說這三場戰役奠定了天下三分,可以,但是不準確。準確的說,應該是官渡之戰確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統治地位,赤壁之戰確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夷陵之戰確定了吳蜀聯盟對抗曹魏的格局。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官渡之戰確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統治地位

東漢末年,經過黃巾起義的“洗禮”,北方中原地區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經過一段時間的爭鬥,袁紹和曹操是其中實力最強的兩股勢力,其中袁紹最強。

曹操當時主要佔據兗州、徐州、豫州等地,東南西北四面臨敵,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打敗周圍的勢力,否則就只有被吞滅一條路。而此時,袁紹已經戰勝公孫瓚,佔據了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等地。袁紹、曹操兩雄並立,一戰之勢不可避免。

官渡之戰的時間很好記,公元200年。在之前一年,袁紹挑選了十萬人馬南下進攻許都,曹操親自率領兩萬精兵駐守官渡,與袁紹對峙,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

曹操和袁紹對峙了一年多時間,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漢獻帝衣帶詔事件,還有劉備反叛曹操,被殺的隻身逃脫,關羽降曹之後斬顏良,解白馬之圍,等等。但真正決定這場戰役的關鍵是曹操在烏巢放的一把火。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烏巢是袁紹的糧草存放地,許攸從袁紹那邊投降曹操之後,建議襲擊烏巢。曹操採取了許攸的建議,親自率五千騎兵,冒用袁紹軍隊的旗號,突襲烏巢,放火燒了個一乾二淨。袁紹聽到訊息後大驚失色,想了個圍魏救趙之計,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張郃、高覽看戰事不利,直接就投降了曹操。糧草被燒,導致袁紹的部隊軍心動搖,分崩離析,曹操趁機衝殺,先後殲滅袁軍七萬餘人。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兩萬精兵大破袁紹的十萬人馬,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本來北方能和曹操抗衡的就只有袁紹一人,官渡之戰後袁紹大傷元氣,再也無力與曹操爭雄。後來袁紹死後,幾個兒子爭權,勢力被瓜分後再次削弱,分別被曹操擊敗吞併。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曹操在北方實現了統一,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割據勢力。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赤壁之戰確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打贏官渡之戰後,曹操慢慢又統一了北方地區,實力空前強大,這個時候他準備向南用兵,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理想和抱負。

208年7月,曹操揮軍南下,首當其中的是荊州。不過8月劉表病死了,他兒子劉琮繼任荊州牧,聽從了部下的建議,投降了曹操。於是,曹操的兵馬達到了六七十萬(實際上可能只有不到三十萬),號稱百萬,浩浩蕩蕩開進江陵,逼近東吳。

東吳的孫權聽從了魯肅的建議,與劉備聯合,決心與曹操一戰。於是,派周瑜率領精兵三萬人,和劉備的兩萬人匯合,與曹操的大軍在赤壁一帶進行對峙。當時曹操因為北方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線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黃蓋建議可以火攻,周瑜採納,令黃蓋以詐降的名義,用小船裝上火藥,引燃了曹操的連環大船。此時恰逢東南風起,一場大火燒的曹操大軍損失大半,周瑜率軍趁機追殺,曹操只率領殘部逃回江陵。

此後周瑜追擊攻打曹軍,在與曹仁大戰中中了箭傷,不得已退軍,不久便病死了。而劉備則趁機南下荊州南部,攻取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又派諸葛亮負賦稅,以充軍實,壯大了自己實力。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得曹操統一全國的願望落空,而孫劉兩家則趁機發展壯大,劉備借荊州後,進而謀取了益州,天下三分之勢形成。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夷陵之戰確定了吳蜀聯盟對抗曹魏的格局

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劉備佔領了益州,之後又在和曹操的漢中之戰中取勝,接著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勢力大盛,實際上軍事實力已經超過了東吳。這個時候,曾經的孫劉聯盟就變得十分脆弱了,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

221年,為了給關羽報仇,已經稱帝的劉備決定舉國伐吳,主要目的也是吞併東吳,攢積力量對抗曹魏。前期蜀軍節節勝利,勢如破竹,打進東吳境內三百里,逼的東吳遣使求和。劉備不許,孫權轉而向曹魏主動稱臣。戰爭中期,孫權啟用陸遜,陸遜採取了嚴防死守的策略,劉備久攻不下,兩軍轉入對峙局面。當時正值六月,天氣酷熱,劉備只好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陸遜抓住時機,火燒連營,並在夷陵一帶大破蜀軍,劉備的五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只帶領少數人馬退回了白帝城。五萬人馬相當於當時整個蜀國的一半軍力,所以此次夷陵之戰的失敗,導致蜀國不得不全面退守益州,國力大傷。

劉備連氣帶病,不久就死了,臨死託孤諸葛亮。諸葛亮是個明白人,在劉備死後,他堅決執行與東吳結盟的策略,聯合對抗曹魏。而東吳雖然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但自身損耗也非常大,無力獨自對抗曹魏,也只好答應蜀國的聯盟策略。

夷陵之戰並不像官渡、赤壁之戰,是屬於雙方力量差不多的一場戰爭,戰爭過後,吳蜀兩國的實力都受到了較大的打擊,為求自保,反而促使兩國結成了更加牢固的聯盟,奠定了此後四十多年吳蜀聯盟對抗曹魏的格局。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

綜上所述,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都取得了奇效。火燒烏巢幫助曹操打贏了官渡之戰,為他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火燒赤壁幫助孫劉聯軍打贏了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大勢;火燒夷陵幫助孫權打敗了劉備,促使吳蜀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曹魏。可以說,這“三把火”確定了整個的三國曆史,是這段時期最重要的三場戰役,合稱“三國三大戰役”,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活出豪氣來2020-04-20 15:01:48

我覺得這三把火最重要的是官渡之戰的火燒烏巢。官渡之戰的勝利,使得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向後推遲了一百餘年。試想,如果袁紹在烏桓的支援下,打敗曹操取得勝利,那當時的中國北方很有可能建立一個契丹一樣的少數民族政權。至於火燒赤壁,火燒夷陵,只是把當時漢民族內部的統一時間推遲了,是家火,不是野火。家火燒有盡,煮豆燃豆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一斗樓2020-04-19 09:07:38

還有火燒新野,火燒藤甲兵,火燒曹營,火燒子午谷,等等,都是很關鍵的。

是不是火燒烏巢、火燒赤壁、火燒夷陵這三把火奠定了天下三分?西風悍馬2020-04-21 17:12:39

冷兵器時代,人們能夠用於作戰的武器比較少,能夠改變戰爭走向的兩大利器分別是水和火。《孫子兵法》中有專門描寫戰爭中火攻的《火攻篇》,一把火有時候能夠改變一場戰爭的走向,而一場關鍵戰爭又會改變歷史的走向。三國時期的三把火,主導了整個三國曆史的走向。

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

第一把火發生在公元200年10月,曹操親率騎五千火燒烏巢。公元200年,自董卓進京以來10年中原大混戰結束,北方中原只剩下袁紹和曹操分據黃河南北對峙。為了能夠統一北方,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爆發了官渡之戰。官渡之戰袁紹佔據優勢,雙方對峙長達半年的時間,曹操一度準備撤軍,但最終卻憑藉火燒烏巢扭轉了整個戰局。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曹操這把火,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黃蓋火燒曹軍

第二把火更加出名,黃蓋獻出苦肉計詐降曹操,一把大火燒了曹操連在一起的戰船,使得曹操統一天下的願望落空。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線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

於是,選取蒙衝戰船十艘,裝上幹荻和枯柴,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詐降之日,黃蓋準備了幾十艘蒙衝、鬥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牙旗,在船後繫上走舸。黃蓋遂令燃點柴草,同時發火,著火的船隊乘風快速向前飛駛,衝向曹營。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

第三把火發生在公元222年7月,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夷陵之戰劉備有兩個考慮,一方面是要奪回荊州,另一方面是為了替關羽報仇。這場戰役延續了15個月,從公元221年7月一直到公元222年八月。開始是蜀軍進攻,吳軍防守,之後雙方在夷陵相持七八個月時間,最後是陸遜反攻。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

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夷陵之敗,讓蜀國國力大損,本來因為關羽失荊州已經非常弱小的蜀國,更加虛弱,劉備更是在次年病死白帝城。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那麼夷陵之戰則標誌著三國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三把火定三國!官渡之戰,曹操一把火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一把火三分天下;夷陵之戰,一把火燒出三國。無怪乎後世把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稱為三國三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