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醉品香泉2021-05-04 23:00:47

炎黃子孫,炎黃血脈,中華大一統思想,和中華文化的傳承發揚光大,就是中華民族的根。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重點2412019-01-10 00:28:29

古農耕文化,及夏、商、周。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詩卒2019-01-09 19:12:35

文字,有記載方能傳承。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農耕文化知識傳播2021-05-04 18:17:15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農耕文化。儒家,道家,中醫,中國武術,這些文化追根溯源,根都在農耕文化。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中國曆來一直是個農業大國,從統治者到普通百姓都是非常重視農業,中國傳統文化深受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產生了農耕文化,人們的行為,生活,思想,思維,心理活動都深受其影響。農耕文化最早來源於伏羲,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缺乏認識,對大自然的天氣變化,日月執行,風雨雷電,植物生長,等等都是一無所知,農事活動沒有規劃,生活上也是飢一頓飽一頓,伏羲透過對自然界的觀察,發現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執行,植物生長,動物活動,四季更替的規律,伏羲根據這些規律指導人們進行農業生產,馴養家畜,獲得了大豐收,生產出了大量財富,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被人們奉為神明。後人根據這些規律,制定出24節氣,人們根據24節氣安排農事,指導思想就是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人們透過對自然界進行仔細的觀察,和自身實踐中的感悟,總結出經驗和規律,遵循這些經驗和自然規律提前安排工作,使人們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社會有序發展。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人們的日常活動,心理活動和農事活動,自然界變化密切相關,人們是參照自然界生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活動總結出經驗和規律,來安排自己的日常活動。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拔苗助長,守株待兔,井底之蛙,腳踏實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等,這些知識都是人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透過對自然界仔細觀察,再加上自身在實踐過程中的感悟,總結出經驗與規律,指導人們進行生產活動,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社會秩序,政治領域。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田園生活是農耕文化的理想狀態,沒有戰亂,沒有官府的壓榨,牛羊,雞鴨,糧食,蔬菜自給自足,鄰里和諧相處,一家人其樂融融。農忙之餘,同族人聚在一起彈琴,唱歌,跳舞,或者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聊天,下棋,飲酒。這就是中國人比較嚮往的生活狀態。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描述了這種狀態,所以受到深受農耕文化影響的文人墨客的追捧。

在元朝,清朝兩個朝代,中原大地兩次被異族統治,但是沒有接受異族文化,卻同化了異族,就是因為農耕文化的強大,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社會的生產,發展,離不開農業,農耕文化根深蒂固,統治者需要農耕文化來加強統治,自然就被農耕文化同化。

中國人不管走到哪裡,看到荒地,就想種上菜,中國人喜歡去地裡挖野菜,摘野果

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不管走多遠,念念不忘故土,這都是農耕文化的基因已深入骨髓的體現。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何處是家鄉2019-01-09 21:35:12

什麼才是根?就是不能動搖的東西,一旦去掉了這個東西,再繁盛的枝葉也會很快枯萎死掉。

如果要說中國文化的內容,恐怕要說好長時間,也就是說,這些都是枝葉而已,不能算“根”。我們換一個說法吧,可以叫做“基礎”,這就好理解了。比如蓋房子,地上的部分才是我們需要的,但打地基的工作誰也不敢忽視,雖然地基是看不見、用不了的部分,但地基確是這座房子的“根”。

這個比喻我認為很恰當,“根”是看不見的,但卻影響了每一個枝葉,所以一切使用的都不能算“根”。文字當然已經很底層,但不算基礎,很顯然,有些出國時間很久了,中國字都可能寫不好的人,我們還叫他中國人,而那些研究漢文學的外國專家,中國字也會寫中國話也會說,但仍然不算是中國人,不單單長的不像,行為方式也不對。

家庭倫理觀念比文字更底層,但依然能看得見,恐怕也不能算。今天的社會現實,逼迫著我們必須要改變傳承了千年的家庭觀念,小家庭、獨身居住,這樣的事例太多了,毫無疑問,他們也是中國人。

個人覺得,只有思想中的東西,才可能叫“根”,比如我認為的“保守思想”。

現在“保守”被稱為貶義詞,說你太保守,那就是一種批評。其實大家是誤解了這個詞,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保守,可以這麼說,兩千年前的人的想法和幾十年前人的想法幾乎沒有多少差別,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我們中國人都看重傳統,一般人張嘴說話都用“老話說”。

只有到了清末時期,突然有人用一種特別暴力、特別血腥的方式,逼著我們不得不改變,所以講進步求發展只是不到一百年的事而已。就算是今天,保守求穩,依然是中國人最主流的思想。

我們真正全面反對保守思想,只有四十年左右。我們變得比西方人更像西方思想,完全把過去否定了,只望向大洋彼岸,但凡有可能,都拼命跑去了那裡,因為那裡是我們認定的“人間天堂”。所以,最近大家會發現,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變化,讓大家總有無所適從之感,雖然我們還說著中國話,寫著中國字,但卻越來越不像中國人了,因為我們文化的“根”就快要被挖斷了。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laochen2019-01-09 21:00:47

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那裡?勿庸置疑,那就是漢字的發明。

遠古時期,沒有文字之前,我們的祖先結繩記事。記錄生活、生產中的各種事情,隨著文字的慢慢演變形成,大大方便了日常生活、生產的記錄與資訊的傳遞。

漢字迄今為止,是世界上連續使用從無間斷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

它是世界上唯一用毛筆書寫的,被稱作書畫一體的文字,世界上沒有一種拼音拼成的字,能有其雍容華貴。

從考古發現的刻在龜甲上的字,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其變遷過程:甲骨文一金文一大篆一小篆一籀文一隸一楷。歷經幾千年唯一不變的是它的根,萬變不離其宗,變是為了更便於書寫記憶。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文史、民間姓氏族譜、詩文歌詞等等。無不是漢字的豐功偉績,還有其豐富的文字變通之美,令人折服!

它從形成一脈相承至今,還沒有那種文字能與此媲美。

它已深深植根於這塊蒼桑、古老久遠的土地上,它就是中華文明之根!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到老不死2019-01-10 19:58:13

五千年的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的根它在哪?

它在殷墟的甲骨文裡;

它在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裡;

它在道家的《道德經》、《莊子》、《列子》裡;

它在墨家的《墨子》裡;

它在法家的《韓非子》裡;

它在陰陽家的《五行學說》裡;

它在縱橫家的《戰國策》裡;

它在兵家的《三略》《六韜》《孫子兵法》裡;

它在醫家的《中醫理論學》裡;

它在農家、雜家的《呂氏春秋》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649179125252019-01-10 09:54:15

我認為中國文化傳承的根是勞動,因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是最高階動物,與其它高極動物的最本質區別就是勞動,先人們透過勞動創造了語言,又發明了文字,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和文字達到了一定的階段,有了書藉的出現,古代文化才得以傳承和發展。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闖闖Chuang2019-01-09 22:06:03

中國文化五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認為中國文化傳承的“根”來源於四個方面,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儒家以孔子為代表,孔子的思想對我們有深刻的影響,在現在人適應我們的生活,啟發式思想更是最早提出,有教無類告訴我們教育要不分地位、身份,不管品性如何、習性好壞都要對所有人平等的教育。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道家:老子總結了道家的思想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理論,對我們的養生有深遠影響。“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憂傷肺”就是道家對有名的養生之道,我們經常聽這句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是出自道家思想。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墨家:我們對墨家最瞭解的應該是兼愛、非攻,兼愛、非攻是必不可分的,只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墨子還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墨子的思想主要是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心聲。墨子被譽為平民聖人。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法家:主張的是依法治國,富國強兵,把理論應用到實踐,是否符合法律效應,法家常做頒佈法令與刑書,改革田賦制度,,制定出一套行為規範和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等。多數的法家代表一變革來實現自己的,強國富民的理想。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先輩為我們留下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學習對我們現在有所幫助的,把他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國學經管2019-01-09 23:24:50

文化傳承在於記載傳承文明的漢字(載體)

漢字在傳承中華文化和文明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就像我們人類遺傳後代的“基因編碼”,沒有漢字,就無法把思想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所以所以沒有漢字,就無法傳承文化,漢字是文化的載體。而漢字作為古老文字,集聲意形於一體的高階文字,在文化傳承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文化傳承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內容)

文化傳承,傳承的是璀璨的博大精深又源遠流長的諸子百家的學術(包含老子《道德經》、孔子《論語》、孫子《孫子兵法》等思想典籍),以及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中華文化。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仁政德政等博大精深思想愈加日久彌新,李白杜甫的詩歌愈加耀眼動人。

我們需要傳承的便就這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文化傳承在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動力)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具有“大一統”夙願的國家,我們每個時期都在極力追求統一。中華民族也是大一統的民族。“統一”是國家和民族的最好歸宿,而“統一”才會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即便遭受外族和列強侵略,也保障了中華文化不斷。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最古老文明和最悠久文化傳承的“根”在勤勞智慧的民族稟賦(根源)

華夏文明的瑰麗中高階的技藝和文化的繁榮昌盛,其深層次表現勤勞智慧的民族稟賦,《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只有勤勞智慧,才有四大發明和

偉大的漢字!

只有勤勞智慧,才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

也只有勤勞智慧,才有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總結:

中國文化的“根”在勤勞智慧的民族稟賦

中國

文化傳承的根在漢字,因為漢字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中華文化傳承的根在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我們文化傳承的內容;

中華文化傳承的根在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是即便遭受前所未有的磨難,仍然生生不息,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越來越強烈。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我認為這一切都體現在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民族稟賦上。中華文化依靠中華民族去傳承,依靠中國人民去傳承。就像中華文化是中國民族創造的,也必須由中華民族去傳承!

該觀點屬個人觀點,是堅持人民主體的歷史觀,不同角度有不同觀點,有不同觀點可在評論區指教!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漢字先生2019-01-10 05:20:53

漢字就是根,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古城金地1407874262019-01-09 17:03:16

什麼叫文化?就是文字化。

什麼叫藝術,藝術是一種技能。是用什麼辦法把要做的事情做的更加極致,更加完美。就是一種技藝的能力。

而文化是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這是文化。

我認為的文化就是文字化。像機械化,數字化。

把事物使用文字化後的資訊傳遞。

通常說粗話的人大家認為沒文化,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文化是什麼?就是文字化。把一切事物變成文字的表達,你善於哪方面的表達,就是你在這方面注重學習專業文化。

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有的人沒有上過學,沒有被文字化過,用文字表達事物和自己內心思想的時候,表達不出來就容易發火,說粗話,特別是在和人有爭議的時候。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專案。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資訊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影片。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資訊。讓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使用規律邏輯性很強,中國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字的前後順序不一樣意思就變了,結果就不一樣。

文化是用來傳遞資訊的。邏輯性不強傳遞的的資訊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文化是從農耕開始的。一年四季種了收,收了種,反覆迴圈,年復一年,經久不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守舊的複製文化,守著古老的文字不變。自古至今都是在複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文字化就是學習文字變化運用,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文字化的運用方法,就是自古傳下來的傳統組合變化的方法。

不能把精神。物質。工藝。藝術。技能。風俗。習慣。服飾。城市風格。酒。茶……都文字化叫文化,它們的名字不叫文化,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它們的名字就是它們本身,酒就叫酒,精神就叫精神。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後面加上文化兩個字,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表達出來。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也要加上文化兩個字,不加文化兩個字他們該是什麼家還是什麼家。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個派系。中國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國文化的根還在。

考古時曾經挖出一種酒是綠色的,能說它是酒文化嗎?不能,它只是酒,它可以‘被’酒文化,酒後面要加上文化兩個字,才叫酒文化。它背後的故事才是酒文化。它是哪裡生產的,用的什麼材料,它賣給了誰,當時誰喝了,喝酒時猜不猜枚,有什麼規矩。這些才是文字加工過的酒文化。

文物沒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文化的資訊。把古代文物骨笛資訊用文字組織起來,只能證明當時的音樂藝術的程度。韻律達到了幾個音節的運用。玉石文物證明當時的雕刻和審美觀。青銅器如果沒有文字,也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和鑄造工藝技術,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樣不是文化。發明不是文化,是技術改革創新。城市遺址不是文化,證明不了誰在那生活,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生活來源是什麼?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的痕跡,它們必須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以後叫文化。

風俗習慣不等於文化,各國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是文化相同。很多動物也有習慣但不能叫文化。也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叫文化。

口口相傳是文化口頭上的傳遞。說話的人發出來聲音和文字,聽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個文字。這種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節,傳來傳去就不知道是誰的風俗習慣了。

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寫成文章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化。像有些經書就記錄了很多事。

好的文化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能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東拉西扯,顯示知道的很多。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思想,這就是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下五千年賈湖文字就是證據,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優點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的象形文字。這樣的文字組合起來的文化表達能力強,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影片,怎麼組合變化,這是祖傳方法。

世界上聯合國開會,同樣內容的演講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國的。外國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中國文化太神奇了。

中國文化的組合排列前後順序,和別的國家文化也不一樣。主謂賓的用法也不一樣。姓名的順序也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的文字化使用方法。這就是根。

中國文化細膩邏輯性強簡練明瞭。

人的智慧進步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用文字儲存資訊。

有了文字,人類脫離了動物世界成為了人。

沒有文字之前人和動物是平等的。

人和動物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用腦袋記錄往事。

有了文字之後人比動物多出個腦袋,記錄的東西比動物多出很多倍,記錄經歷的一切事物經驗。

有了文字人的資訊傳遞成幾何形式成倍增長。而動物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

文字記錄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字可以傳遞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可以相互之間交流。

這就是人獨立於世界智慧的頂端的文字發明。

有了文字人類智慧開始迅速起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腦,它也許不屬於人類的大腦,有可能有一天取代人類的智慧。超越人類,統治世界。

人把經歷看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就是文化。

人看到的山水經歷的事情不可能用實物儲存起來。

只有用轉化成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字化——就是文化。

原創。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斗柄東指2019-01-10 03:04:14

1、中華文化傳承的“根”在天上。就是7000年前的“北斗七星”以及“二十八星宿”。這個觀測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成熟。然後傳播到印度阿拉伯西亞以及更遠。

2、鬥為帝車;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建立了以北斗為中宮的五宮體系,天有五宮,星有尊卑,這種傳統天文體系誕生了最早的政教合一的中國文化。6000年前,巫師即王權。祭祀和慶典活動都必須由部族首領親自主持,他是“天命”的唯一傳達者和執行人。

3、依據天文觀測而制定的複合宇宙自然執行的規則“道”,就是上古“道家”文化,包括制定秩序和禮制。也就是“社會治理法治化”和“道德治理”。這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4、上古的“道家思想”在西周早期分化為兩個體系,一個是以太公為主的“道法家”體系,也就是後來的“兵家、陰陽家、法家、縱橫家、道家的源頭。另一個是以周公為主的德治,禮教,後期衍生出儒家文化。

5、所有這些都是上古先民比如伏羲、黃帝他們透過“仰觀天象”得來的。一直到春秋戰國後期,大家一直都在“仰觀天象”而左右自己的社會實踐。

6、儒道同源,釋家外來文化也最大程度的吸收了上古道家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現在的釋家文化。比如,佛教目前的禮儀和儀式感中80%是從周禮中吸取的內容。

7、文化的根在天上,儒釋道就是傳統文化的具體表象。枝枝葉葉就是我們每天的生活方式。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古城衛都2019-01-10 13:42:18

首先是文字,傳統,還有各種經驗,發源地都在爭論!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得關中者得天下2019-01-10 01:41:54

華胥是中華人民元祖,也是西安藍田人。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湍流袞雪2019-01-09 16:56:52

敬畏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忠孝兩全。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西蜀府河人2019-01-10 12:20:39

傳統文化的根,就是我們先聖們總結出的樸素的陰陽辯證法!就簡單的濃縮在太極陰陽圖中。

“有生於無”:有形生於無形。是樸素的陰陽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從太極圖可以看出:白魚即是看不見的無形的無(無形的意識、古人稱之為精神),無,並不是沒有,白魚的魚眼(細小的黑點)即是老子所講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精”。精,即是精細、細微的意思。神,是神識,即意識。

所以古人將意識命名為:精神。又樸素的稱之為:無。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看得見的有形的“合抱之木”——物質(黑魚),生於看不見的無形的精微的“毫末”——意識(白魚)。

“有生於無”,先有無形的看不見的精微的毫末(精神),然後有看得見的有形的——物質。

精神聚而成氣,氣再聚而成形、質——物質。物質和意識是相通的“物我相通”。只是形態不同而已,所以是“同出而異名”。

這就是古人的樸素的辯證法!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風雨同一行2019-01-10 10:32:33

能稱為文明古國,是因為我們發明了自己獨立的語言;漢語,漢字。這都是我們祖先用自己的智慧發明出來的。漢語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複雜最完善的一種語言。還有我們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體系。是延續不斷的,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對比的!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凡海大師2019-01-09 21:24:08

目前來看,中國的文化傳承只能在歷代遺留的資料和器物中尋找蛛絲馬跡,目前比較靠譜的就是從最早的文字開始研究,其實也就是商朝,至於之前的甲骨文,說實話,現在並沒有在學術上達成一致認為是文字,但從商朝的記錄中就有了先天八卦之說,然後文王拘而演周易,出現後天八卦,先天就是伏羲八卦,不知道到底記錄了什麼,無從考究,但道家思想就已經形成,後來朝代更迭,百家爭鳴,但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研究黃帝內經,研究八卦易經,儒家思想,說明我們一直是有傳承的。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生命解碼之易學堂2019-01-09 21:06:32

中華文化傳承的根在《曲全》裡。據《道德經》、《繫辭》、《三命通會》記載,《曲全》是文明的沉澱,是歷史的結晶,是文化的“舍利子”。孔子說,不瞭解《曲全》的文化精英們最多是個文化小人。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紅爐一點雪5592019-01-09 22:07:39

中華文化母題的沉積與展開

一民族的文化為天地所化育。一族群的人文精神可以與天地參矣。而兼具民族性和人類性的文化母題,也總是與一定的人文精神相聯絡,並在相應的人文語境中表達出來。

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相容幷包,數千年間以儒家為正統。中國人文精神不與自然對立,不與宗教對立,也不與科學對立。其獨特的人文性,是強調天、地、人“三材之道”並行不悖,並育而不相害,從而成就了一個人與宇宙的大系統。“《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稱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為“三材”,其“三材共建”和“三材之道”,就是把宇宙萬物歸納成不同層次而互相制約的三大系統,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並處於“生生不息”的變化之流中。中國人文精神又是一種鼓勵創造的精神——“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人應當效法宇宙的“生生之德”而不斷創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樣,無論是中國本土的或本土以外的用中文寫作的文學家,同樣不由自主地納入與宇宙的大系統中去思考,去創造,去進行時空的延展和實踐的飛躍。而具體到文學中表現的那些基本母題,諸如“鄉愁”、“放逐”、“悲情”、“山水”、“靈肉”、“生死”、“圍城”、“火浴”、“因果”、“圓缺”等等,也莫不是從天、地、人的關係的處理中衍化出來。也因此,探討文化母題必須有文化背景的考量,一切關於母題的話語都離不開文化的沉積與展開。

(一)文化之脈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江河乃人類的母親,日月系文明的印鑑。人類文明的核心性問題不僅在於財富的積貯,更在於精神的擁有。物質變精神,精神則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這是一種文化的力量,一種導引的力量,作用於社會,作用於屬類,也作用於個人。“大哉乾坤內,吾道常悠悠”,於艱難困厄和苦寂顛躓之中仍能操持真知行與真精神,是一個民族、也是一個人強大的標誌。在西方哲學一度陷入迷惘、西方人士藉助“他者”而進行文化反思時屢屢探究的東西,不難在中國找到答案——這正是使全世界的眼睛足以在當今為之一亮的原因。觀我中華民族,綿亙五千年,廣袤八萬裡,列四大文明古國而殊風僅存,雖飽經憂患而其命維新,並由歷史和文明造就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和話語系統。宋代哲人張載(1020—1077)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說恰切地表明瞭中國人靈臺深處的弘道意識、擔當意識、民本意識、傳承意識和太平意識,也傳達了精神傳統的千古迴響,亮出中國人心底的那一片光明、凝聚和追尋。難怪西方的文化反思出現了東方轉向,君不見,歐洲有75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在一篇宣言中明示:“最近500年,世界進步很快,源於歐美的科技進步;今後的500年,人類要活得有尊嚴的話,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到東方孔子的文化教育中去。”愈來愈多的學者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博大與和諧,是未來世界的希望。

的確,中國人重其人,重其活得有尊嚴。為老為釋,詩書禮易,漢儒宋賢,程朱陸王,代代所崇尚的,乃是為人謙恭退讓,為文道德謀篇,為事格物致知,為民敢歌敢哭,仁、義、禮、智、信五字並言。中國人倡導更高的精神自覺——建立在憂患意識之上至誠的實踐理性。周公曰,“秉德明恤”而將德行與憂患相結合,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曰“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責”,莊子曰“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的貴真也”,荀子曰:“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意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由此產生了“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詩經》)的知“道”之詩,產生了“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屈原)的藝術,產生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李白)的有“志”有“骨”的詩文,產生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的凜然風範。自尊、自愛、自強是著誠去偽的人格力量,是並非“遁世”而是“入世”的力量,是真正活得有尊嚴的力量。也因此,中國人精神上矻矻以求“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始終以立德為第一要義,德不在身而在心,從詩文到教育,亦都崇本息末,以德性化為精魂,為歸宿。

中國人重經驗,重傳統。傳統為經驗累積而成。一部精神史,昭示天命天運,而與人以共和。國家民族大群之盛衰、治亂、興亡,眾生之賢奸邪正,禍福之憂喜苦樂,永珍之是非曲直,經驗之一言一行,均化作筆底波瀾,構成歷史。經驗與傳統,通心而非通物,也因之,在中國人這裡,舊學新知可一脈貫通。朱熹詩云:“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就文化精神而言,“學”惟求舊,“知”惟求新;“學”貴舊傳統,“知”期新啟發;惟能之有“舊”,始有“新”可達。如此通於地,通於世,斯知常矣,成就了精神與人生之大道。此“大道”為中國人的人文化成,上下古今,春華秋實,進退合一,師法相承,木鐸傳薪,以不變應萬變。正是這種“族”的精神生存方式,這種對文化傳統和深層心理的認取,這種不可征服的中國人的脊樑,維繫著黃土地上萬千群類和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中國人的精神支撐著民族復興的心路歷程。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這片大地莊重得足以承載全部生命,也孕育著、豐富著一個民族的品格與精神。中國人的勤勞質樸、綿延世澤、崇尚人倫、見賢思齊、以和為貴、以善相應、求異證同、謙遜仁厚、明體達用,以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環球同此涼熱”等等的人生觀、天下觀和行為規範,早已舉世譽之。而歷代作為“書記官”的賢達,當代作為“文化使者”的海外華文作家,也會像司馬遷那樣,擅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把智慧與篤論留在詩文領域,為斯土的往史來路作了忠實見證。海外華文文學中的精品佳構,乃是文化之脈的自然延伸,是意識形態和精神歷史的獨特產物,不但屬於一民族,還屬於全人類的文明財富。

中國人還以“和為貴”為聖訓、為行為準則。“和而不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和而不同”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西周末年,約公元前七世紀,早於孔子差不多兩個世紀。當時的伯陽父(史伯)在和鄭桓公議論西周末年衰敗的弊病時,最先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史伯指出西周將滅,其根源是因為周王“去和而取同”,也就是說,周王喜歡將直言進諫的正人君子“去”之,而對與自己苟同的媚官小人“取”之。史伯還第一次形象地區別了“和”與“同”的概念,曰:“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禆同,盡乃棄矣。”用今天的話來說,史伯的“以他平他”,就是相異的事物協調並進,達到“和”的境地,則年豐物富;反之,“以同禆同”,相同的事物類同疊加,無差別,無競爭,其後果就是生機蕩然。伯陽父還陳述了“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的道理,並進言鄭桓公,要“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從政務到事務,都應貫徹“和而不同”。

伯陽父的思想為後人解讀和傳播。有一位早於孔子的齊國大臣晏嬰(晏子),據《左傳》記載,在一次拜見齊侯的談話中,用許多比喻把“和”與“同”作了區別。例如,他說“和”就像烹調魚肉,光是白水去煮就成清湯一鍋,必須加上鹽醬醋梅汁不同的配料,才能成為美味菜餚;“和”也得像好的音樂那樣,必須有“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等等的不同“相濟”而成,才能和諧美妙,悅耳動聽,“心平德和”。幾乎同一時期,管子也有“和而不同”以求諧調的類似說法:“五音不同聲而能調,五味不同物而能和。”“和”在中國是一個古字,見於金文和簡文。“和”在古漢語中,又作名詞、又作動詞雙用。作為名詞,順也,諧也,得適也;作為動詞,並非“整齊劃一”的意思,而是表示協調不同的人、事、物,並使之均衡和諧。

孔子正是為前人智慧所沾溉,從作為做人的根本原則出發,強調了以人為本,以和為貴,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里仁之道、處事之道。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立論的基礎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君子之“和”,“和”的起點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要以善相應。不過,此一“和”的前提是“不同”,不是曲己從人,而是能相容“不同”,不僅要證同,還要能求異;此一“和”的目標,是集眾芳以為美,協調“不同”而達到新的和諧。堅持了“和而不同”,就能像孔子那樣“君子坦蕩蕩”。

(二)意識之鏈

文化之脈又接通意識之鏈。

細心閱讀海外華文文學作品,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作家的意識深處與中華文化的連結。

當魯迅把中國視為一個革命和和改造的物件時,在馬來亞出生的華人辜鴻銘對中國的思考與意識又有所不同。辜鴻銘是上個世紀初少有的對中西兩種文化均有透徹瞭解的學者。正值國內五四精英們大力宣傳西方文化時,他卻禮讚傳統中國文明和儒家學說的優秀。他知道如何運用西方的語言,對西方社會和文化的弊端進行攻擊,說明只有東方文明才在世界上最具有發展的前途。當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被無知、偏見和歧視所籠罩的時候,他力推中國文明的價值,稱之為有著真正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辜鴻銘把精神作為文明發展的基本條件,認為一種文明的成功,並不在於看這種文明是否產生了城市、貿易、汽車和其它物質的財富。對文明的評估,最重要的是要看這一文明產生了什麼樣的人。中國文明的博大,也正是因為中國的君子風度和儒家學說作為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創造了中國文明的靈魂——中國的男人和女人。從這些男人和女人的個性裡,他看到了有著和西方人一樣的沉潛(deep),豁達(broad),純樸(simple),並且還有著他們所不具備的優雅(delicacy)。這幾種優良素質的總合,使中國人給人一種溫良的印象(gentle),在有“赤子之心”的同時,又具備“成年人的智慧”。他所闡發的“中國人的精神”和他以中救西的“春秋大義”,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和中國人的自我認同上,無疑寫下了獨特而醒目的一筆。他透過比較文化的方法對中國文明和中國人精神的把握和強調,是將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文明放在同一平面加以對照分析。這種弘揚中國傳統精神而抵禦西方“妖魔化”中國的文化策略,無論從方法論本身還是它反映的社會情緒上,都體現出了某種二十世紀思想界的前沿意識。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雷天映畫2019-01-09 21:11:43

中國文明傳承的根是“道”,儒法道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鴨屁屁12019-01-10 01:06:23

這個文化的根在易經裡面,中國古時候的文化人(孔子,孟子,道家,儒家,法家等等),他們的思想起源都是在易經裡,也就是萬法歸宗。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2724107252019-01-09 19:04:52

這個問題太大,不敢回答。但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的根,民族的根。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陳長青高中正高階教師2019-01-09 19:46:10

在黃河流域、泱泱大國、華夏文明、萬古流芳、日月齊輝!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木子18154857431472019-01-10 04:59:49

漢字、中醫、武術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商略六韜2019-01-09 20:01:52

在於家庭觀念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勝哥奇談2019-01-09 20:03:44

中國人骨子裡有種不服輸的精神意志,愛與學習探索,包括有很多治國治家的理念與實踐。對於自然與世界的獨特的看法,才讓我們中華民族源源流長。這是我們民族的根源傳承,和血脈。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清泉菖蒲2019-01-10 00:57:15

以家族為單位,自給自足,以祖先為榮,崇尚人定勝天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千百萬年2019-01-10 01:12:13

中國文化的根,不在太上老君的“太”字裡的那一點,便在伏義開天裡的那一橫。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行者軒語2019-01-11 10:50:28

這是一個大問題,個人無法作出全面深刻的解讀,只能就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冰山一角,一個小角度來觸發大家的思考。

中國人有種處世態度“和光同塵”,出自《道德經》,對別人要有寬恕之量,對謗語要有忍辱之量,對忠言要有虛受之量,對事物要有容納之量。遠離紛爭,不必急於展露鋒芒,有韜光養晦的意思。

清末有幾位王公貝勒常常在夏天下午換上叫花子打扮,偷跑到什剎海路旁口唱蓮花向路人求乞,黃昏時候才解下百衲衣回王府去。這樣的人懂得享樂人生。

大熱天躺在柳蔭底下,順口唱些歌兒,自在地飽看來往的男男女女,放下朝服,著半件輕輕的破衫,嚐嚐流浪生活的滋味,真是得意人生。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劉中元字立虎2019-01-10 02:04:14

神話,每一個民族大多是從神話開始文明之旅的!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風卜冷2019-01-09 19:02:54

我覺得在道德經,易經,周易,佛經吧。諸子百家影響是很大的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真牛462021-05-05 06:34:03

中國文化傳承的根,那就是老子所提出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思想不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儒家思想是居統治地位的皇帝們傳承的根。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ceit2021-05-04 20:16:56

在“道”裡。中國文化是道文化,道文化孕育出道學,道學孕育出唯道論。天下萬物的歷史就是道與不道的鬥爭史,天下萬物的意義就是為道。利他之謂道,利他之為道,利他即得道,利己不道。道乃久,不道早已。道學高於哲學,用唯道論取天下引領天下造福天下。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陸小鳳1072019-01-09 22:10:22

我覺得還是夏商周的華夏文明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那麼中國文化傳承的“根”在哪裡?愛你的49712019-01-10 13:10:15

在【漢字】裡,ta【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文字。考古發現,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就有漢字的刻畫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