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豬肉如何徹底佔據了中國人的餐桌?小熊美食君2019-06-11 21:59:07

從很早很早之前,至少在商周之前,豬肉就是很重要的肉食。

河姆渡的時候就在養豬,出土了很多陶豬……作為陪葬品……說明量不會少

漢字“家”中的“豕”。你家肯定不會把豬當成寵物養的,這個豬肯定是吃的。

漢朝有不少的陶豬圈出土……下圖這個不是手辦,這個應該是陪葬品……南京博物院裡就能看到

地位不如羊高,但也是頂級祭品之一(太牢:牛、羊、豕),何來見得“長期不被主流飲食文化所接受”……哪個大官諸侯皇帝會拿“貧民的下等食物”去祭祀祖先天地?活得不耐煩了麼……

就算是宋朝,《東京夢華錄》卷二“朱雀門外街巷”條說:“唯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萬數”,可見汴京每日消耗豬肉的數量亦十分驚人。 由此可見,從古至今豬肉一直都是很普遍的食材。

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豬肉如何徹底佔據了中國人的餐桌?

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豬肉如何徹底佔據了中國人的餐桌?阿昊看新聞2019-06-11 20:37:59

一、兩漢時期已經開始大規模飼養家豬

首先,我們看一下豬肉逐步佔據餐桌的時間。在我國的夏商周三朝,豬肉還沒有大規模普及。由於生產力有限,普通百姓幾乎很少吃肉。對於那些貴族們來說,則可以吃到各種罕見的肉類,例如鹿肉、魚肉等等。與此同時,我國百姓對各種野生動物也在逐步馴化,例如野豬、野狗等等。在西漢統治時期,出現了百姓大規模飼養家豬的記載。例如在《史記》中曾經記載:“澤中千足彘(豬),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除此之外,出土的各種兩漢時期的陶俑中,很多都出現了飼養家豬的場景。由此可見,在兩漢時期,飼養家豬和吃豬肉已經成為了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家庭甚至開始以飼養家豬為職業,類似於現在的養豬專業戶一樣。

二、牛馬羊幾乎進不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除了豬以外,還有牛、馬、羊等各種家畜,為何食用數量一直上不去呢?在中國古代的祭祀儀式上,經常出現牛頭、馬頭和羊頭。由此可見,在中原文化圈內,這三種家畜曾經擁有很高的地位。但三種家畜的情況又完全不同,首先是牛。我國的農耕文明非常發達,但耕種離不開耕牛。因此從秦漢到明清,歷朝歷代都嚴禁宰殺耕牛。如果必須宰殺,需要首先向衙門備案。中原地區的馬匹數量很少,而是主要以裝備軍隊的戰馬為主。民間普通家庭根本飼養不起馬匹,對於貴族們來說,馬匹用來拉車或者乘騎,當然也不會隨意宰殺。至於羊,主要生活在西北地區,在中原和江南地區很少出現。因此根據文獻的記載,在秦漢時期,羊肉的價格是豬肉的好幾倍。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根本無力購買。

三、南北朝時期,羊肉成為了主流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各種遊牧部落進入中原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權。與此同時,也把遊牧民族的一些飲食習慣帶入了中原地區。隨著羊數量的大量普及,羊肉的價格開始大幅度下降。因此,在北方地區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開始普遍以羊肉為主。甚至江南地區的南朝,也開始食用羊肉。飼養家豬和食用豬肉的規模大大降低,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隋唐時期。當時,只有無錢消費羊肉的最底層百姓,才會食用價格低廉的豬肉。對於貴族和鄉紳家庭來說,豬肉甚至是不上餐桌的。宋朝的情況最尷尬,宋朝已經喪失了草原地區,但宋朝對羊肉的熱愛超過了豬肉。即使從西夏和遼國大規模進口,也要食用羊肉。根據《宋會要》的記載:“豬肉一斤六貫,羊肉一斤八貫。”由此可見,由於大規模的進口,羊肉的價格僅僅比豬肉略高。

四、從南宋時期開始,豬肉再次稱霸餐桌

在北宋統治時期,由於外交環境比較好,宋朝可以大規模的進口羊肉。此外,宋朝控制的部分地區能夠飼養牛羊。但是到了南宋統治時期,北方地區已經被金國佔領,而且時常爆發戰爭,南宋已經喪失了進口羊肉的條件。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南宋開始以豬肉和魚肉為主。只有遇到大型宴會的時候,才會採用羊肉。當然,有一些官員熱衷於享受,寧可出高價,也要食用羊肉。南宋前期的大將岳飛,生活非常的簡樸,根據記載:“屬官會食,惟煎豬肉、虀面。”從南宋時期開始,飼養家豬的數量開始再次增加,豬肉再次稱霸了國人的餐桌。文人陸游曾經寫道:“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正是在宋朝時期,蒸煮炸煎等各種製作工藝陸續出現,在豬肉的製作上,很多人玩出了新花樣。例如著名的大學士蘇東坡,東坡肉至今仍是一道名菜。

五、豬肉被稱為大肉,徹底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元朝的統治時間比較短暫,根本無法從根本上扭轉以豬肉為主的飲食傳統。在元朝統治時期,上層貴族們食用羊肉,普通百姓則已經以豬肉為主。到了明朝統治時期,由於與北方草原勢力長期對抗,明朝根本無法進口足夠的羊肉。因此,連明朝貴族們也開始以食用豬肉為主。在明朝文人和很多西方人的記載中,我國百姓食用的肉類,基本上都是豬肉。由於豬肉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在民間開始稱豬肉為“大肉”,大魚大肉的說法開始出現。清朝入關以後,雖然滿人不吃狗肉,但對豬肉沒有什麼忌諱。因此,以豬肉為主的飲食習慣繼續傳承。直到今天,豬肉仍是我國百姓主要的食用肉類。第一,自然是豬肉的口感和長期食用豬肉的傳統。第二,則是豬肉的價格能夠讓普通百姓接受。畢竟牛羊肉如果天天吃,價格讓普通家庭無法接受。

六、根據自然環境,也決定了飼養家豬的優勢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其實究竟飼養豬還還是飼養羊,存在飼養成本和飼養難度的問題。羊需要以乾草或者青草為主,對於很多家庭來說,根本辦不到這一點。因此中原地區到處都是耕地,無法提供足夠的草場。但是飼養家豬則完全不同了,普通的殘羹剩菜和其他的食物都能夠飼養,符合普通百姓的實際情況。豬的增長速度明顯比羊快得多,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沒有能力享受羊肉的鮮美,先保證有肉吃才是最主要的。一位西方文人曾經形容“飼養家豬已經融入了中國農業體系的一部分。”言而總之,隨著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等一系列的變化,人們需要根據變化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截至目前,由於長時間不食用羊肉,很多人甚至不習慣羊肉的羶味,尤其是南方地區,這樣的情況更明顯。

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豬肉如何徹底佔據了中國人的餐桌?西北鄉土美食2019-06-11 21:09:07

明代:豬肉的成功逆襲

隨後進入蒙古族稱霸中原的元代,羊肉的銷量更因此猛漲,但好景不長,一到明代備受冷落的豬肉竟後來居上,成功地扳回了一局。明代初期永樂年間的御膳選單中就明確記載需用食材包括羊肉5斤豬肉6斤。雖用量只有1斤之差,但和前朝相比足以表明曾經被打入冷宮的豬肉已成功地被解凍並登堂入室了。不僅如此,明代後期光祿寺留下的宮廷歲用牲口數中也表明年用18900口豬,10750頭羊,此時的豬肉已大有超越羊肉之勢,而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則直接表明:“豬,天下畜之。”,此言一出,豬肉便徹底翻盤,走上了正統之路。

在豬肉地位的持續上升期中卻發生過一段再次被打入冷宮的小插曲。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二月,不僅明代皇帝姓氏與“豬”同音而且明武宗生肖又屬豬,因此殺豬食肉被看成大逆不道,皇帝頒佈禁令及相應懲處制度,違者全家“發極邊永遠充軍”且永不得返鄉。在重重重壓下,農民們只得宰殺家中所養的豬。隨著大規模的宰殺和禁豬,豬肉及其製品漸漸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

但民心不可違,根據《萬安縣志》記載“陳氏穴地養之,始傳其種”,面對朝廷的各項禁令及重壓,百姓們尋求各種方法前來抵制,各層要員也都對此禁令不為所動。至正德十五年三月,禮部上奏皇帝說國家祭典需牛豕羊三牲,如今禁用豬肉,無論是宮內還是坊間豬肉都已銷聲匿跡,難覓其蹤影,如此這般實在不成禮法。面對這樣的窘境,武宗只能自食其言,“內批仍用豕”。如此這般的禁豬令僅推行了三個月便以失敗告終。隨後豬肉又再次突出重圍回到了百姓的餐桌。

時至清代,“豬強羊弱”的現象更是隨處可見。相傳每逢春節,京城便殺豬近十萬頭。1784年的除夕大宴上僅乾隆皇帝的一桌御膳就用去家豬肉65斤,相比之下羊肉只用了20斤。清朝滅亡後,中國人對豬肉的喜愛更是有增無減。1952年解放初期時,中國就擁有8976萬口豬,羊僅6177萬頭。直至今日,我國豬肉的年產量早已是羊肉的十倍,經過近兩千年的PK,豬肉經歷了一系列的起伏,最終“逆襲”成功!

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豬肉如何徹底佔據了中國人的餐桌?逍遙海哥2019-06-11 19:55:17

豬好養,成本相對適中,營養成分也可以,適合大眾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