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上行最大的瓶頸是什麼?龍飛09162017-12-29 05:37:27

農產品上行最大瓶頸是市場供應規模不確定。具體表現形式有交易市場方面和農產品生產方面。交易市場方面:移動網際網路讓資訊可以及時傳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航空運輸工具能快速運輸貨物到目的地。當某個市場需要一車農產品的資訊傳出後,可能在同一天到貨三車,市場供過於求,三個貿易商都有較大損失,抑制了農產品規模運銷方式,貿易商選擇保守避險的適量運輸方法不能及時銷售完農產品,產生市場交易瓶頸,交易瓶頸可以透過貿易商協議交易市場範圍來解決。

農產品上行最大的瓶頸是什麼?

生產方面,本年某種農產品產量1萬噸價格好,第二年農民生產了3萬噸,總量供過於求,產生農產品生產過量瓶頸,生產過量瓶頸可以透過大資料和政府指導生產區域和產量來解決。歸根結底就是根據各地優勢產業情況和社會總需求,政府、貿易商、農民聯合體有計劃的指導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區域,不願意加入聯合體的農民、貿易商作為計劃經濟外的市場經濟補充,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是解決農產品產銷不平衡的根本方法,無須諱言計劃經濟,西方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干預力度是很大的。

農產品上行最大的瓶頸是什麼?黃剛2018-01-10 02:21:04

農產品上行的瓶頸要從不同的維度看:

1、產品角度:中國的農產品中優質農產品是不愁賣的,真正的大問題是在品質中、下的產品,品質的穩定、產能的穩定,是產區與渠道失衡的關鍵;

2、營銷角度:使用者精準營銷缺乏,品牌農業缺乏,使用者對產品、產區的認知缺乏,當前大多的拼低價競爭成為行業惡性競爭的根源;

3、渠道角度:農產品上行的渠道在傳統模式上,過於複雜,供應鏈環節有的達7-8個環節,中間的資訊不對稱,中間的價格加價,中間的奸商做更,中間的損耗等等問題,是農產品渠道上行的問題;

4、物流角度:中國農產品的物流涉及常溫、冷鏈、幹線、宅配等多個環節,當下中國沒有一張網能夠支撐中國農產品上行,這是一個重要的大瓶頸!如果說商流的交易可以用網際網路解決,而且物流的交付,網際網路是解決不了的,需要一種帶動全國農產品上行的物流大網;

5、人才角度:中國農產品上行,缺乏具有新思維,而且具有懂農業、懂網際網路、懂供應鏈、懂新商業的人才,人才缺乏是行業的一大痛點。

以上5大方面都是當先農產品上行逃不開,繞不過的大問題!

—— 中國“網際網路+農業”創業平臺農特集團總裁 黃剛

農產品上行最大的瓶頸是什麼?豫見李磊2018-02-22 22:20:08

農產品上行最大的瓶頸有三個方面:

一:農村電商人才匱乏,農產品要上行需要懂電商和創新思維的年輕人才,需培養本地區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年輕人,透過自身的成功案例帶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

二:產品營銷收到:好的產品缺因為沒有好的營銷手段和策略,滯銷於農村田地裡,不僅是資源上的極大浪費,更是限制了農產品突破行業走向網際網路的方式!

三:渠道的運營:任何一個好的產品,如果沒有好的渠道平臺運營,最終只能默默欣賞而已,沒有銷量和轉化,歸於傳統!

四:包裝設計:好的產品如果要想賣出好價格,需要融入更多的創新元素進去,不是簡簡單單而已,需要從使用者體驗和參與才能真正的凸顯產品的趨勢走向!

五:產品的品控:任何產品都需要質量上的把控,不僅更好的迎合市場需求,也是對消費者的負責態度!

農產品上行最大的瓶頸是什麼?社員網2018-06-05 17:27:39

社員網認為農產品上行最大的瓶頸是供求不平衡。

根據社員網觀察,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市場化的生產、流通、營銷漸漸開放式生長,供求也總體平衡、向穩、最佳化和升級,農業已進入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產供銷體系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標準、不規範問題。

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太多,交易成本大。這不僅導致了農產品的終端價格高,還容易造成農戶盲目、混亂種植無法保證貨物穩定供應。此外,由於市場供求資訊不對稱,無論是否旺季都普遍出現農產品難買難賣的現象,生產者“賣賤”和消費者“買貴”同時存在,在某些單品流通環節,“賣難”、“買難”的社會事件頻頻發生,已經成為老大難的週期現象。

比如山東的大蒜、海南的荔枝、內蒙的西紅柿等等,農戶像是坐著過山車來賣貨;同時不管小年、大年,終端的消費者花費不減體驗卻往往很差,“賣難”一旦出現他們也不見得能得到好處,“買難”就是伴生的夢魘。

這個局怎麼破?

有人認為,農民應該少種點地,“物以稀為貴”;有人認為,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稀釋流通波動的風險;有人認為,消費需要升級,當白菜價趕上房價,馬雲描繪的未來對農民來說就實現了。

有人說要機械化、規模化,降成本提效率;有人說要精細化、科學化,主打價效比;有人說要首先標準化、品牌化,提高營銷端的附加值。有人說農民不需要考慮那麼多,只要專心成為大農企裡的職業工人,生產行為恢復到計劃經濟模式,促成產業大叢集,這樣一來就不會獨自承擔滯銷風險……

真的那麼簡單嗎?比如走大工業的路子,農產品到最後就是一種可以量產、統一規格甚至統一味道的工業品,失去了天生地長的那種純粹生命力量,量又足夠大,人們的追捧熱度下降,價格會不會壓下來?而相反的那一方面,和一般的工業品相比,農產品的生產、流通、營銷由於存在其特殊性,標準化、品牌化、專精化的難度較大,建設週期較長、成本較高,並不能一蹴而就。

從“賣難”到“賣好”,需要建立一套長效機制。

大家都知道當前農產品市場產銷資訊不對稱。在當前農產品流通環節中,掌握著市場資訊和流通能力的一般是議價者,比如批發商、大型商超和炒期貨的掮客;大量資訊滯後和無力接觸到議價環節的人只能選接受行情,比如農民和消費者。

其實他們之間的關係並非對立,利益實則一致,市場無序下沒有受益者。

相關人士表示:“產銷脫節、不對接是困擾我們的大問題,每年總是要出現幾起甚至十幾起滯銷賣難的現象。建立一個解決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實現產銷對接,幫助農民脫貧、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很有必要。”

這個長效機制是什麼樣的呢?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社員網認為,我們不應只是重視生產端或者營銷端,也要對流通環節給予更大關注,用更合理有效的流通倒逼農產品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只有“賣好”,一切才有可能,由此衍生的種種舉措一起發力,將倒逼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現代化,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