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民族藝術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9-09 回答

仡佬族的民間文學有詩歌、故事、諺語等,詩歌多為便於傳唱的小調,分為三言、五言、七言等。

仡佬族的樂器有二胡、橫簫、嗩吶、鑼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樂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橫簫各一對和其他樂器合奏,音調十分和諧動聽。嗩吶是仡佬族喜慶佳節不可缺少的樂器,用嗩吶吹出的《老灰調》、《過山調》、《過河調》、《過街調》、《迎親調》等十餘個曲牌,配合鑼鼓一起吹奏,氣氛更加熱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還以其多有技藝精良的石匠而遠近聞名。他們在石墓、石碑、牌坊、橋樑、欄杆等用品和建築上的石刻獨具特色,採石場上常常傳來他們那粗獷豪放、山鳴谷應的石工號子。

崇敬竹子

仡佬族稱竹子為“仡佬”,“仡佬”族意譯為竹族是準確無誤的。以竹來作為人名並不奇怪,但是以竹來作民族名稱肯定給第一次聽到這個意譯的人以新鮮感,哪怕這是一個很古老的民族,同樣讓人感到新奇,就像冬天看到春筍出土一樣令人振奮。中國人賦予竹子很多 美德,耐寒、正直、虛心、堅韌、有廣泛的用途等等,所以用竹子來作民族自稱實際上是很文雅,很有內涵的。關於仡佬族崇敬竹子的習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書的《華陽國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書的《後漢書•仡佬族少女西南夷列傳》中都記載有如下傳說: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貴州西部北盤江)洗滌,有一段三節長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兩足之間,推之不肯漂走。聽到筒中有小孩的哭聲。剖開竹筒,見一男嬰,抱回養大,有才有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在拋棄破竹筒的地方,生長出茂盛的竹林,後人建竹王祠祀奉。關於竹王的傳說,以及崇敬竹子的習俗,至今仍廣泛留存在各地的仡佬族民間。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梅家寨的仡佬族,在生下第一個男孩時,父母要將其胎盤和一些雞蛋殼埋入竹林地下,以祈得到竹王護佑。春節,家家戶戶要到竹林去供獻竹王錢。有不少地方以竹筒裝米祭祖或求豐收。有學者認為,對竹子的尊崇源於竹圖騰崇拜,而這種崇拜又源於竹子對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年節喂樹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仡佬年在農曆三月初三過。春節的時間和習俗大致與漢族相同,但有“喂樹”的特殊內容。“喂樹”又被稱為“祭樹”或“拜樹”,起源於仡佬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古樹(大樹)崇拜。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仡佬族,在農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備好米酒、豬肉、鮮魚、糯米飯等供品,帶著紅紙鞭炮,以親友關係相約上山拜樹。見樹後先鳴鞭炮,然後選擇高大粗壯的古樹燒紙焚香跪拜。拜畢給樹“喂”祭品:一人執刀在樹皮上砍3個口子,另一個“喂”些肉飯酒於刀口中,最後用紅紙把刀口封住,給樹除草培土。“喂”飯時針對不同的樹,要對答不同的詞。如對果樹,要說:“餵你飯,結串串;餵你肉,結坨坨”,表示預祝果實累累。“喂”樹之後,人們歡聚宴飲。有些地區在農曆八月十五也捧著牛心和新米飯祭拜寨旁的神樹“菩薩樹”,祈祝豐年。

而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蟲節”。這一天,家家飯桌上都擺著幾盤別的風味的菜——油炸蝗蟲、醃酸螞蚱、甜炒蝶蛹、燒炒蚜米泥鰍等。

還有一些地區把“祭樹”稱為“祭山”,因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熱愛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體物件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樹,它是頑強的生命力的體現。祭祀以村寨為單位,只許成年男子參加。除供獻祭品外,巫師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仡佬族的民族藝術 ℳ₯㎕ 1級 2009-09-09 回答

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