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背景

老四校建築學本碩

GPA:3。84/4。0

TOEFL:111

GRE:154+169+3。0

OFFER:賓大UPENN MLA2,哥大MSAAD,UCB MarchII

與大部分申請的同學不同,我是在國內的研究生階段決定出國讀研的。縱向比較來看,相較於兩年前的自己,現在的我能夠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使我在選校方面可以做到更加精準,避免浪費精力。並且,在申請季中,除了DIY申請,我還同時面臨碩士畢業論文的壓力。事實證明我不僅同時完成了這兩項內容,還在2018下半年抽出了四個月進行全職實習。希望能分享我的申請經驗,幫助各位在DIY申請的過程中實現時間精力的效率最大化。

一、時間規劃

“時間規劃是自助申請的重中之重。但是跨越整個申請過程的時間規劃不是一次成型的,無論你的時間規劃能力如何,都會因為過程中發生的變化而調整計劃。大部分攻略會強調作品集儘早開始,但我認為’儘早‘準則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或者說,我們應該針對每個人的情況確定“儘早”到底是從什麼時間開始。我認為,

有效的’儘早’時間點應該滿足三個必要條件:1、已經明確作品集放哪幾個作品 ,即對作品集整體思路已經有較強把控力 2、在時間上已經有一定的緊迫感,用緊迫感與拖延症鬥爭 3、有能力從開始的那天起不斷細化計劃內容,將計劃拆解成可執行的部分並且完成它。

我的申請時間線

17年7月,第一次託福102

18年3月,第二次託福111

18年9月,GRE 323+3。0

18年5月-9月進行實習(拿到推薦信)

18年9月-19年1月準備作品集、PS、Resume及其他需要遞交的材料。

在申請前一兩年完成語言考試,為後續申請爭取了一定時間。在所有步驟中,作品集和文書的時間是最難掌控的。17年底,我做了一個❌錯誤的時間規劃示範:

“作品集內一共5個作品,每個作品用2個月的時間完成, 18年10月底就能初步完成作品集,並且還有可調整的餘地。”

顯然我並沒有優秀到能按照這個計劃執行。首先,當時大概梳理了自己過往作品,選出了六七個備選,但並沒有確定下來,於是無法深入方案;其次,由於心理上覺得留給作品集和文書的時間非常寬裕,於是進度一拖再拖;最後,這個計劃過於概括,缺乏可深化的細節(比如第一週完成圖片排版),於是完全停留在計劃階段。

在拖延症中的我一路來到了18年9月,這時距離最早的目標學校deadline已經不足三個月,於是我又重新規劃了時間。此時我已經選定了作品,並給出了每個需要修改的作品2周,重做作品4周的時間量,計劃如下。

建築學DIY名校申請乾貨攻略(如何效率最大化)

初步的申請計劃

然而實踐證明,即便滿足了上述三個必要條件,作品集的實際進度還是會和規劃有很大的差異。由於我是DIY申請,在作品集期間還需兼顧成績認證、PS和推薦信的撰寫、Resume排版等多項任務。而在實際操作之前,我大大低估了文書及成績認證所需要的時間,這些看似邊緣的任務實際上需要反覆在網上搜尋資料、在學校各部門之間奔走、並且定期關注進度等等(比如WES認證材料中的學信網認證非常非常非常慢,需要提交後不斷髮郵件催促,電話是不可能打通的,這輩子是不可能了,目前沒有找到合理的投訴方式),這直接導致我重新做作品三的計劃擱淺,希望大家引以為戒。最後的結果是,我花費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大約五週)在最主要的作品一上,其餘作品的修改時間都小於一週,總算壓著deadline完成了所有提交。

建築學DIY名校申請乾貨攻略(如何效率最大化)

實際執行情況

二、精煉選校

“選校不僅關乎著未來幾年的學習生活質量,精煉的目標院校list會為DIY申請節省大量精力和財力。為了穩準狠的選出夢校,排除不適合自己的學校,建議大家前期多利用碎片時間瀏覽各目標學校官網,並且製作電子表格記錄有用資訊,這個表格會在後期大大提高申請效率。”

在決定出國的那一刻開始,選校就應該提上日程。最直接的瞭解學校的途徑就是各學校、學院官網(直接谷歌學院名)。官網上會系統的展示校園文化、地理位置、工作機會、學生作品、教職工配置、課程大綱等等,如果經常瀏覽和深挖,還能get更多學校制度,校園服務等等。不要怕大段的英文,畢竟今後是要去留學的,探索學校官網不失為一種專業和語言學習的機會。建議先按照自己的目標範圍(比如top10/top20/top30)廣泛的瀏覽並收藏學院官網,然後對其中幾個印象不錯的進行深入挖掘(著重瞭解自己最在意的方面)。

其次,大部分同學沒有耐心和時間一項一項瀏覽官網,大家更願意從各類論壇獲得資訊,比較常用的留學論壇有寄託天下、一畝三分地等。論壇上的帖子大多是個人觀點,包含的資訊也比較分散。畢竟搜尋到一個和申請者情況類似目標相同又剛好釋出了經驗帖的人還是挺難的,所以論壇只能作為輔助工具。瀏覽論壇時需要特別注意發帖時間,越近的帖子越有時效性,有些四五年前的帖子的資訊早已過時,要注意辨別。

經過一段時間的收集,我只投遞了四所學校的申請資料。最後收穫三枚offer的結果也反證了我選校的正確性。建議DIY申請時,選校不要超過六所,如果一定要投很多學校,還是藉助一下中介吧。

極力推薦excel表選校大法,這張表格非常重要,可以助力整個申請過程

。即將蒐集到的學校資訊錄入一張excel表格,下表是我申請時建立的表格所包含的專案,大家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增加和減少標題專案。這張表格前期可以作為橫向比較的工具,各學校的要求和deadline一目瞭然,申請者可以快速排除要求與自己不符的學校。到後期,表格可以作為快速索引,幫助大家快速找到需要的資訊,這在時間緊迫時顯得尤為重要。正規的中介機構也會在申請過程中提供類似的表格,幫大家免除了蒐集資源的步驟,但是學校資訊還是需要親自甄別。

建築學DIY名校申請乾貨攻略(如何效率最大化)

申請表格示例

三、文書撰寫

“建築學及相關專業申請的PS/Essay/Resume/CV/Recommendation Letter必須和作品集相輔相成,構成互相補充和支援的關係,因此文書的主體內容最好由自己把控,中介機構及英語專業人員能做的只是語言和行文上的加持,一封以文書輔導者為主導的個人陳述最多隻能是缺乏靈魂的平鋪直敘。”

美國申請文書一般包括PS(Personal Statement), Resume/CV, RL( Recommendation Letter), 有一些學校會要求Writing Sample和SOP( Statement of Purpose)。在看各種攻略以及聽中介老師講解文書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目標院校的文書要求,心中有個大概的瞭解。

最早作準備的是推薦信,大多數學校要求三封推薦信,兩封from college instructors, 一封from employers or others in a position to evaluat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academic potential。為你寫推薦信的老師最好是熟悉的、認識時間比較長的老師(很多學校會要求填寫老師和你的認識時間長度,並且要求老師對申請者的能力從excellent到較差打分)。熟悉的老師可以在推薦信中描寫一些detail的事情來證明申請者的優秀品質,這一點可以和ps中申請者的自我評價相呼應,加強可信度。在不熟悉甚至不認識的情況下,不要盲目崇拜行業大牛的推薦信。首先,國內的行業大牛在國外知名度未知,可產生的積極影響有限;其次,如果和大牛沒有交集,推薦信沒有實質內容和事例可以寫,會顯得很空洞,招生官一眼就會看破。

其次是Resume/CV,master applicants的Resume基本可以在一頁紙搞定。可以事先對自己大學以來的各方面表現以時間順序總結,然後按照與申請專案的相關度、時效新鮮度和含金量為參考標準,選取其中需要展現的部分。含金量高的專案比如科研專利、SCI發表文章、國際競賽獎項等,越重要且時間越近的排序越前。對自己的整理工作是隨時隨地的,利用雲筆記、手機備忘錄等工具,隨時想起隨時記下來,拼拼湊湊才能比較完整。另外,設計相關專業的同學請使用你畢生的排版功力對待這頁紙並遵循簡潔明瞭的原則,避免使用超過三種顏色,去除華麗的圖案,不要為了展示自己而做多餘的裝飾。謹慎選擇字型、字號、行間距以及必要的區塊分隔,使內容豐富而不冗長。

最難寫的應該是PS/SOP(GSD要求一篇Essay,內容和ps類似,但是更偏向學術一些),兩者之中PS行文更靈活,可以帶有一些個人色彩,SOP則更偏向於正式文章,需要一板一眼。想要憑一篇出色的PS殺出重圍的確比較難,需要在其中展現獨到的專業見解加上流暢而精彩的語言。但是,一篇比較優秀的PS完全可以透過申請者自己把控來實現。展開來說PS的內容實在太多,推薦一個cctalk課程。絕非廣告(我買的時候才一塊錢啊,怎麼就漲價了)。這是我見過分析留學文書比較客觀的良心課程了。課程中不包含隱形廣告,還提供了一些小工具來幫助申請者獨立完成ps。

對於建築學專業的申請,文書的內容應該能和作品集相呼應。比如,推薦信的某老師指導過作品集中的某作品,那麼這位老師的推薦信中就可以提及申請者在做這個作品時有哪些新穎的想法,遇到怎樣的困難最後還是克服了;再比如,ps中可以提到自己在某段時間非常關注建築學的某個話題,並且在某設計中進行了探索;又或者,申請者在ps中提到自己的某項研究時,可以與resume中的內容相呼應:“我的xx研究在xx名參賽者的競賽中獲得金獎。”等等。

四、作品集

“整理作品集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透過對過往作品的梳理建立自己的建築邏輯體系,發現個人特質。個人特質可以包括但不限於:對某種現象的思考、對形式的操操作、建築哲學觀點、建築作品與文化的聯絡、勇於嘗試多種規模的建築設計等”

作品集是展現個人魅力的最直接方式,目前大部分美國高校接受上傳電子版本(如果對作品集有特殊印刷需求,也可以寄送。),招生官也是用電子螢幕閱覽的(例如GSD會用apple螢幕全屏展示作品集,因此如果作品集尺寸可以佔滿螢幕會顯得比較飽滿。)

在做作品集的全過程中,一定要多看多蒐集優秀的作品集,利用好網路資源。ISSUU是最accessible的作品集網站(

http://issuu。com

),可以看到成體系的作品集完成本,可以從知道名字的大神搜起,之後系統會自動推薦類似作品集。還有很多網站可以作為參考,比如各大學院的學生作業。提供一個小tip:在ins上關注各建築學院賬號後,會自動推薦一些建築相關博主賬號,可以多關注,刷ins也能學建築表現,一舉兩得。

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作品集是否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其實不一定。如果可以從作品中找到一個比較明確的主題,可以此為線索。主題可以是申請者的建築立場(比如大神王子耕的Narrator)也可以是建築作品的共同關注點,只要邏輯自洽即可。如果沒有主題也不必硬拗,可以展示自己廣泛的建築興趣,在各個方面都有涉獵等等。最終目的是用作品展示自我的特質,加上文書的輔助,讓招生官看到申請者是一名有潛力的學生。

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有問題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