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中東的常駐經歷,讓我對宗教研究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第一部分在這裡:

銳意欲行:種姓制度的印度教是如何產生的?

佛教為何被印度教打敗

(這尊佛像太美了,古代印度-雅利安人的面部特徵,又融合了古希臘的雕塑技藝)

01.佛教的誕生

公元前624年,釋迦國(今天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誕生,他在29歲時離開王宮,在35歲時開悟,成為佛陀。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佛教就是由佛陀創立,教導信徒修行開悟,參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輪迴,得到解脫的最高境界——涅槃。

02.佛教產生的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著名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是對婆羅門教的反思,以及對婆羅門階層權威地位的反對。

在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中,婆羅門-——即祭祀和僧侶貴族階層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

而佛陀屬於剎帝利階層,位於種姓制度的第二等。

季羨林教授曾指出,佛教是新興的剎帝利階層對婆羅門階層的反抗,是維護剎帝利階層利益的。

佛教否定婆羅門的最高地位,倡導眾生平等,在低種姓階層中受到了歡迎。

佛教為何被印度教打敗

(中國佛教壁畫)

03.佛教與印度教有什麼異同?

佛教與印度教的一些教義很相似,比如都相信轉世輪迴、業力報應等,但在教義的闡釋以及核心理念上,又與印度教非常不同。

佛教與印度教的教義衝突,常被認為是“有我”和“無我”之間的爭論。

佛教否定轉世輪迴的主體——“我”,即靈魂的存在,認為一切物質與精神都沒有恆常的自體,一切不過是五蘊暫時因緣結合,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存在。

緣起緣滅,五蘊皆空。

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沒有了“我”,煩惱痛苦就不存在了,生老病死就看明白了。

而印度教提出了“不二論”,認為世界是一元的,不二的,所有存在的源頭來自宇宙的本質——“梵”,並指出了“有我”,追求“梵我合一”,

讓在無盡輪迴中漂泊的水滴,迴歸浩瀚的汪洋大海。

佛教為何被印度教打敗

(貴霜帝國的佛教塑像,頗有古希臘風韻)

04.從興盛到衰落

古印度的孔雀王朝時代,佛教走向鼎盛,特別是帝國第三代統治者阿育王,在執政的中期開始改宗佛教,並積極傳播佛教。中亞古國貴霜帝國的君主迦膩色伽也是一位佛教信徒和傳播者。

但在公元8世紀,經過婆羅門哲學家商羯羅的革新整合,婆羅門教發展演化為印度教,在印度盛行至今。而佛教卻走向了衰落,無人問津。

佛教為何被印度教打敗

(大英博物館的佛陀塑像,美,震撼)

05.佛教在印度為什麼被印度教打敗了呢?

普遍認為,有三大原因。

第一,種姓制度早就產生,根深蒂固,是古印度封建統治的根基。佛教倡導眾生平等,一個印度教徒必須放棄自己家族種姓的全部關係才可以加入佛教。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之上的社會結構,並不有助於佛教眾生平等理念的傳播。

第二,佛教在公元7世紀起開始“密宗化”是一大敗筆。過於隱秘化,不對大眾開放,阻礙了佛教在印度的發展與傳播,直至被印度教吸收同化。

第三,有一種說法,“創世是一個宗教的起點,生死是一個宗教的終點,而之間的一切都是宗教維持均衡的體現”。佛教沒有體現創世論,難以超越印度教的教義體系,甚至被認為是發源於印度教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