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孟子》的說理性?使用者36543971626962042020-05-30 16:50:04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其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建立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簡單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把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貫徹到政治領域,提出“仁政”的學說。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張。反對一味使用嚴刑峻法,而要先用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透過道德感化搞好政治。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相對於天命而言,孔子更加註重人事,強調人的主觀努力,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地位。從總體上說,孔子是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這一特點對數千年以來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

《論語》以記言為主,故稱語。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然而另一方面,《論語》也顯示出了語錄體著作的獨特魅力,語言含蓄雋永,故事簡潔生動,往往能體現出一些長篇論述所難以表達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長篇論述難以反映的人物個性和環境情趣。同時《論語》靈活的編纂形式事實上使該書的表現內容大為增加,多方位、多視角地體現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及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利於讀者全面、準確地瞭解孔子及其思想。無論從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魅力來評價,《論語》都是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

《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戰國時孟子與其弟子萬章等著。《孟子》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言論的總彙,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元典。2000年來它不僅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而且早融入了人們日常生活之中。“緣木求魚”、“拔苗助長”等家喻戶曉的故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名言警句,皆源於《孟子》。

孟子,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人(今山東鄒縣)。少年家貧,由寡母撫養。在孟母“擇鄰處”、“斷機杼”的教育下,孟子拜子思為師,潛心攻讀孔子的儒家學說,終成儒學思想的一代尊師,被後人稱為“亞聖”。

《孟子》一書對於儒家的重要意義,在於它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主體是倫理政治學說,其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就是人類的文化規範——仁、義、禮、智的萌芽和根本。雖然從理論上來說人性是本善的,但從實際上看,人們處事並不能完全符合仁義標準。所以孟子強調品德修養,以此恢復喪失了的本性之善。由於強調自我品德的修養,孟子表現出強烈的自尊、自強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獨立。將人性善的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就是“仁政”的學說,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學說,包含了對人民的重視,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說把人民看作是國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學說中最光輝的組成部分,他認為人民要比國君重要得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對我國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總結和提高,雖然這種思想與現代思想尚有差異,但仍然值得我們加以借鑑。

孟子強調個人自強奮鬥,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只要我們不斷磨礪自己,終能戰勝困難,獲得成功。在繼承孔子學說的同時,他光大了儒學仁、義根本,使之更完善,更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