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藍田翠竹2022-09-12 07:10:06

按照帛本簡本,上下有四級關係,外加聲人與百姓共五級。存在著上下四級都有互信問題。聲人之謀猷不用信不信的,更加貴言。百姓曰我自然也。沒有任何模糊可言。聲人是推論,他在大上之上,符合聲人與百姓的話語體系。

另。自然,自爾也。根據文字不同,不需要每次都術語化。

文字我不在行。附下。

[傳本]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帛本]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簡本]

大上,下智有之。亓即新·親譽。亓旣愄之。亓即亻矛 之。

信不足安·焉,有不信。猷唬亓貴言也,成事述礻工·功,而百眚曰我自肰也。

以此[握手]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岑家澤根藝2022-09-15 12:09:38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我不知道也答不上來,自己沒讀過幾天書,沒有多大的學問,知識面也不廣,只有穿越到老子時代,問一問老子“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的。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成功助力車2022-09-11 09:48:13

鑑於好友對我的一貫支援,理應禮尚往來,回答一下。[呲牙][玫瑰][握手]

“百姓皆謂我自然”語出《道德經》第十七章,是首句“太上,下知有之”的原因,也是對首句的呼應,還是“猶兮其貴言”的結果。

十七章前半部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講的是做人的四個層次。

“太上”是最高等級,“下知有之”是“太上”之下的所有人都僅僅是知道有“太上”這個人而已,對其所作所為、所做奉獻、功過是非並不清楚。

由於聖人(太上)實行無為和“不言之教”,因此“猶兮其貴言”。聖人“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而且“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聖人所起到的作用才不為人知。

這樣一來,“功成事遂”之後,也就出現“百姓皆謂我自然”的結果了。

《道德經》十七章裡面存在著因果關係。

不當之處,請好友斧正![祈禱][玫瑰][握手]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蘭桂飄飄2022-09-15 00:57:24

老子有偉大的宇宙觀,人生覌,世界觀,是政治家,哲學家,一切眾生都遵循自然法則,我們每個人都是小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否則會出現瑕疵。

任何人違背了天地自然法則,等於違背倫常,包括一切有情眾生,情與無情同緣種智。

如果你劃分格局,大格局小格局,都是知見立知,知見立知是無明夲。

只要有思就有想,思,分別了,老祖宗的智慧附號無比偉大,思:劃成格子,有界線。

想:你的心己著相了,你心有一物,不是清淨心。一念不生通幽冥。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色身,是六根,如何坐斷六根清淨?六根六塵六識,我們凡夫是識心看外面的境界。

所以產生了妄想分別執著。眼睛是門童,招覽外面的人事物,意根起現行,產生了我。

有我就有我所,我所就有妄想分別執著。無明現前。

遵循自然法則是天地執行的規律,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

所以聖人發現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知見立知無明本。

一切情與無情都是遵循自然運做而產生境緣。老子是人類智慧先覚者。有感而發。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天邊永遠有片雲2022-09-11 18:55:12

謝謝邀請!我一直認為“百姓皆謂我自然”是老子針對老百姓不瞭解天道的存在而發的感慨,這裡的“我”指的老百姓。“太上“即天道,所以後世才有“太上老君”之稱。老子說:“萬物道生之,德蓄之”。但做為百姓是感覺不到這個“道,德“的存在,以及對自身的影響,所以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百姓都認為是自己努力自發形成的。老子才發出這樣的感嘆!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本寂00012022-09-11 10:55:21

我一貫喜歡粗暴簡單,這句話就是大白話:百姓都說很正常,啥事沒有,有什麼不同嗎?政府做啥事了?

結合上下文,說的是最好的治國理政,就是沒有痕跡,讓百姓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生活。所謂“善行無轍跡”

[大笑]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袁連法的國學答問2022-09-11 21:26:19

到這章,連續三章討論對道的體認,常人如醉漢,有道紀之不昧;而善為道者則有辯證思維。特別是第十六章幾乎是已經汰去物相的純粹形而上學了。這一章其實就是“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第八十一章)的意思,但突出的是信,惟信,則言易知、道易行,但更有意思的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參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不通道不如不知,知而不信,則要麼親譽(狎匿)要麼畏侮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四十章)因而貴言而不通道更加繆悠了。

回顧一下,第一章到第十一章,雖然錯綜言道,但始終不忘萬物,重點解釋如何觀萬物而明道;從第十二章到這一章,則聚焦於人與道的關係,涉及到方式、程度、語言等內容。既然如此,後面的論述應會轉向兩個方面:一是因言而信,以言為道;二是有道不信,因言廢道。以批評姿態出現(雖然前面也有天人對勘,臧否顯然,但泛泛之談)針對性和目的性就會越來越強。(詳見合集)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寄語深海2022-09-11 14:46:55

對做事情時水到渠成的情景有感而發的。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有話少說2022-09-11 12:06:39

《道德經》有五個自然。

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六十四章:以輔萬物之自然。

先說“道法自然”。自然,有人理解成現代詞“大自然”、“自然界”,道法自然,說成道效法“自然規律”,是錯誤的。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然界的天地萬物都是道生的。說道效法自然規律,是本末倒置。

自然,自身的樣子。道什麼樣?“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惚恍,渾沌狀態,無規律可言。

道生天地萬物,各自有各自的樣子,不要改變它。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老子的“百姓皆謂我自然”是針對什麼有感而發?哈大叔32022-09-11 14:11:41

針對渾天太極的無我中國心,無我中國心乃自然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