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能養活二百億人嗎?楨1795169172021-04-15 10:58:31

荷蘭自學成才的自然科學家安東尼·萬·利文古克,眾所周知,是世界上第一位顯微學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於1679年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地球能夠承受多少人?用今天的科學語言來表達,這個問題是,對人類來說,地球的生態容量有多大?利文古克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由於他想到了自己的國家荷蘭的人口密度。他認為,在高密度的環境裡,生活將變得十分困難。他用當時的統計方法估計荷蘭人口約100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116人,當時沒有公里的概念,利文古克用的是英里,當然得到的是另一個數。接下來,他是這樣分析的:荷蘭的領土是地球上適合居住的總面積的1/13400,按荷蘭的人口密度,那麼,地球最多能容納134億人口。

實際上,要比利文古克想象的複雜得多。目前,世界上1/3以上的人口居住條件比當時的荷蘭擁擠得多。就是荷蘭本國,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每平方公里達到375人。摩納哥為世界之最:每平方公里達3。1萬人。

從那時起,出現過不少於65種關於地球人口生態容量的說法。科學家們根據不同的因素得出各自的結論:從食品的數量、適合居住的陸地面積到有機物合成必不可少的磷、氮的多少;從地球上淡水的數量、可燃礦物的貯量,到留作埋藏生活和工業廢料的地點。結果,得出的數字從不足10億到超過1萬億,相差如此之大。

如果只考慮一兩種因素是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的。例如,凍土帶每平方公里能養活多少隻北方鹿———不費勁就能算出。但是,人類的生態容量則要根據互相影響的許多因素,例如,人口最大密度取決於當地的淡水,淡水又取決於有沒有足夠的能源———靠能源開動機器,把原本得不到的地下深水壓上來,或者淡化海水。反過來,用於這個目的的能源又在某種程度上和淡水有關:淡水使水電站的渦輪機轉動或使原子能發電站的反應堆冷卻。人類正在改變許多重要的因素,使周圍的環境適於居住。

也許,100年後的人們會感到奇怪,為什麼西撒哈拉沙漠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還不足1人,而南極地區根本沒有常住人口。

所以,現在嚴肅的科學家絕不談本文標題這樣的問題。要想回答“多少”,一定要有補充說明。例如,如果按目前美國的生活水平,或者按中國、尚比亞、俄羅斯……目前的生活水平,地球能夠承受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