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戰神白起,邯鄲之戰時為何抗命出任主帥?老威觀史2019-07-09 00:14:27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白起自身有傲氣,看問題基本都是在軍事角度考慮,基本沒有考慮政治因素。也就是說,白起很多時候只算了軍事賬,沒有算政治賬。

白起是一個非常心高氣傲的人,在長平之戰獲勝之後,他認為馬上進攻趙國是滅趙的最佳時機,實際上也是如此(後面會有分析),如果當時秦軍攜長平之戰之勝勢長驅直入直接進攻邯鄲,拿下來應該問題不大。但當時秦王聽信了範睢之言(範睢怕白起功勞太大,蓋過了他的風頭,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放棄了馬上進攻趙國的計劃。估計那會白起是氣的癢癢的了,無奈王命下達,也不得不從了。

至於兩年多以後秦軍再次進攻邯鄲,久戰不下,秦王想重新啟用白起,白起稱病不去,站在他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於他自身來說,也不是秦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有自身心傲的成分。二是他認為這個時候進攻趙國,沒有勝算,即便僥倖獲勝,也是一場慘勝,軍隊傷亡會十分巨大,因此從他對軍事角度的考慮來說,他認為不可進攻,實際上也是在勸秦王放棄進攻趙國,撤兵回國。

至於後來秦軍作戰屢攻不下,連連受挫,秦王不得已親登門請他出山,白起實際上意思也是在於,此時最好的策略是撤兵,攻已經攻不下了。實際上也是勸秦王放棄進攻,撤兵回國。

秦國戰神白起,邯鄲之戰時為何抗命出任主帥?

但是不論是秦王還是範睢,都是政治考慮多於軍事角度考慮的。先說秦王,在長平之戰之後,因為長平之戰秦國傷亡十分巨大(按照白起的說法,死傷過半),經過三年的消耗戰爭,國家也付出了巨大的消耗,需要整休。從範睢角度來說,他不希望白起滅了趙國,這樣白起的功勞就太大了,會威脅到他的地位,再加上趙國在外交上的積極遊說,在秦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是說服了範睢勸秦王休兵,為趙國的整休贏得了時間。

而此時秦王要白起出徵,除了軍事上的考慮,更多的是作為秦王的威信上的考慮,秦昭襄王認為,白起是他的將軍,他要白起出徵,白起必須出征,就算是敗了也要出征,抗命是萬萬不行的,今天一個將軍抗命,那麼明天就會有另外的將軍抗命,那他這個秦王還怎麼當呢?這應該是白起沒想到的地方。

其次是趙國在外交上的努力獲得了成效。

實際上當趙國在長平元氣大傷之後,外交就變得尤為重要,即便不能得到強有力的援兵,也至少要將其他國家保持中立,不然秦國來進攻他們,再來一個國家乘火打劫就真的沒得玩了。這方面可以說趙國是成功的,他們首先說服了秦國在長平之後兩年不進攻趙國,其次他們爭取到了魏國和楚國的援軍,而韓、齊、燕三國則基本保持了中立,沒有在秦國進攻的時候乘火打劫,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

再次是士氣。這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長平戰敗的訊息傳到趙國,首先趙國人是恐慌,但之後就是仇恨了,尤其是他們的親人在長平被秦國人活埋的訊息,更是激起了趙國人的滿腔怒火。實際上在後來的邯鄲保衛戰中,趙國人表現出了寧死不屈的氣概,不但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參加了守城的戰爭,就連王族、貴族也是全部動員了起來,可以說從上到下眾志成城;在保衛戰中,許多趙國軍士對秦軍發動了夜襲,抱著必死的決心,不斷地對秦軍發動攻擊,很多人都知道基本是有去無回,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殺向了秦軍。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緣於此吧。反觀秦軍,久攻不下,又是長途作戰,時間長了必然懈怠,面對趙國人必死的決心,日夜的襲擾,傷亡慘重,連損戰將,士氣也逐漸地低迷了。

最後是雙方的用人,趙國啟用了戰國四將的廉頗,相對於秦軍統帥王陵、王齕,也是技高一籌的。廉頗雖然與秦軍展開野戰沒有多少勝算,但是防守還是綽綽有餘的。邯鄲能夠守住,廉頗的指揮也是功不可沒。同時,秦國在用人上也出了問題,比如範睢推薦的鄭安平,最後帶著兩萬多秦軍投降了趙國,也算是一個敗筆了。

秦國戰神白起,邯鄲之戰時為何抗命出任主帥?

秦軍的崩潰,是在魏國和楚國的援軍趕到的時候,秦軍已經成了強弩之末了。連續兩年的作戰已經身心疲憊,面對突如其來的援軍以及趙國城內殺出的敢死隊,則瞬間崩潰,導致戰敗。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白起之所以後來不願意攻打趙國,主要還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軍事上的發展與白起的預期是一致的,基本不可能打下來,就算打下來,也必然是慘勝。可以說,即便秦軍僥倖打下了趙國,也是元氣大傷,其他國家只要乘機進攻秦國,那麼秦國所佔領的土地也只能退回,實在得不償失。但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白起是沒有做過多少考慮的。秦王的面子自然是丟大了,損失了大量的兵馬,也使秦軍不可戰勝的深化破滅,長了六國的志氣,是可忍孰不可忍。戰後的秦王認為白起會笑話他。更多則在於,秦王是主子,白起是秦王手下的將軍,主子有命,將軍就算是刀山火海也要去,抗命就是對抗他作為秦王的威嚴,這是最重要的地方,於是秦王賜死了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