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說《三國演義》寫人亦頗有失,怎麼看待這種說法?老虎他爹2018-03-09 16:55:20

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問世最早,對後代小說創作有開創之功,但也正因如此,相對粗糙,魯迅先生的批評非常有準確。

1、《三國演義》中人物描寫的缺點

魯迅先生批評說:“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這是非常有見識的評論。

早在宋代,坊間便已有“說三分”,《三國演義》很可能是在民間話本的基礎上,用比較雅馴的文字整理而成。所以《三國演義》的語言屬半文半白,依然延續了話本中以故事為核心的特色。

話本是即興表演,目的在換去收入,只有吸引聽眾不斷前來,才能讓自己的收入相對穩定,所以刻意將情節搞得比較複雜,這就忽略了對人物的刻畫。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多是型別人物,所謂“三絕”(即關雲長義絕,諸葛亮智絕,曹操奸絕),都是非常漫畫式的刻畫,且人物性格沒有成長史,一旦擁有,絕不改變,這就有失真實。

有趣的是,《三國演義》中一些小角色反而寫的不錯,比如蔣幹、鄧艾、魏延等,因其性格層面多,有一定變化,容易給讀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2、《三國演義》的結構也存比較大的缺點

《三國演義》雖然名義上是長篇小說,保持了長篇小說的體量,但結構上卻無法支撐,除了“赤壁鏖兵”這一部分寫的比較緊湊,有一個敘事的核心點,以此帶動情節發展,較符合三一律之外,到“火燒赤壁”後,大體就比較鬆散了,特別是六出祁山,形同流水賬,而“姜鄧鬥智”也給人以重複雷同之感。

可見,小說最終還是應該寫人,寫事是難持久的。從故事層面看,姜鄧鬥智足夠曲折、離奇,但讀者就是不太買賬,遠不如赤壁鏖兵那一部分影響大。

3、批評是正常行為,文學靠批評進步

文學是不避諱批評的,所以文學評論也稱文學批評,李長之先生20多歲時便寫了《魯迅批評》,在特殊年代,他因此被批鬥,當時魯迅的地位已被抬為神一樣,敢批評神,自然犯了忌。

小說的優點就在於它多元化,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看法,它原本就是“閒書”,讀來玩而已,既不應逐字逐句加以解讀,搞所謂還原式解讀,也不應把它抬到經典的位置,只能說好,不能說壞,這其實是害了小說。

其實,不喜歡《紅樓夢》又有什麼呢?胡適、周作人先生就不喜歡《紅樓夢》,誰敢說他們沒文化?

指出《三國演義》的創作缺點,並不等於徹底否定這本書,任何真正讀過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的人都會發現,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的評價並不低,絕沒有一概否定的意思。

4、《三國演義》的優點在哪裡

雖然《三國演義》有比較明顯的缺點,但作為中國長篇小說較早的、成型著作,它也為後來創作提供了一些經驗,在傳統歷史類小說中,它依然是無可爭議的冠冕。

首先,《三國演義》對戰爭謀略的刻畫見解而深入,體現了作者對軍事的理解之深,傳說闖王作戰時,戰前必招眾人商量對策,隨軍玉帳中只有一本《三國演義》,當然,這可能是誇張之談。

其次,赤壁鏖兵部分人物線索眾多,作者從容不迫,詳略得當,體現了非凡的文字駕馭能力。

其三,個別場景寫的非常好,比如青梅煮酒論英雄,可稱是無一字落空。

其四,在情節處理上確有高明處,拴扣、解釦、埋線、伏筆等,非常流暢自然,不顯斧鑿痕跡,體現了突出的敘事才華。

其五,語言有特色,簡潔、乾淨,用史家之筆寫小說,收放自如。

當然,放在世界文學的領域中,《三國演義》是不太夠名著資格的,只能說它是具體文化、具體階段的產物,如果當代人再寫出一本同等質量的小說,估計會被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