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首尾兩大攝政王,多爾袞忘乎所以遭毀墓掘屍,載灃為何得到好評?讀史品生活2017-11-22 23:11:12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經驗社會里流傳的老話,必定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晚清最悲催的皇帝咸豐,就因犯下這個錯誤,毀了自己,誤了中國。世事總是那麼難料,誰能想到,時隔半個世紀之後,他的侄子竟然走了自己的老路,雖說沒有毀了自己,卻親手把大清送上西天!事實上,自咸豐以後的幾位皇帝,都沒能善終,要麼中了梅毒,要麼喝下砒霜,可謂處處透露著王朝的沒落氣息。

咸豐的這個侄子,也是宣統的父親,中國最後的攝政王——載灃。

清朝首尾兩大攝政王,多爾袞忘乎所以遭毀墓掘屍,載灃為何得到好評?

十八歲赴德道歉:開了眼界,埋了禍根

每一個活到十八歲的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十八歲,不論平平淡淡,抑或轟轟烈烈,要皆獨一無二。對於載灃來說,十八歲那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一項偉大而又屈辱的使命,無聲無息地砸到了他頭上,直叫他眼冒金花。

在那場席捲北方大地而最終走向失控的義和團運動中,一個名叫克林德的德國公使被人開槍幹掉(充滿了陰謀)。事後,清廷被逼在事發處立碑(一戰勝利後被拆掉重刻為“公理戰勝”),同時派人赴德道歉。派誰出去,成了讓滿朝文武相當頭疼的問題。正當清廷舉棋不定之時,好心的新任德國公使穆德主動跑過來支招,向議和大臣李鴻章(晚清裱糊匠,古今背黑鍋第一人)和鐵帽子王奕劻推薦了醇親王載灃(心中肯定問候了德國公使全家不下百遍)。事實上,德國人眼光還是蠻毒辣的,找遍清廷上下,只有載灃最為合適。原因很簡單,他身份之特殊,地位之顯赫,遠非其他親王所能比擬,讓他出使德國,最能彰顯中國道歉的誠意。

清朝首尾兩大攝政王,多爾袞忘乎所以遭毀墓掘屍,載灃為何得到好評?

(克林德碑落成儀式)

1901年6月5日,躲在西安泡饃的慈禧和光緒正式向載灃下達了任命書,頭銜為“頭等專使大使”。不明真相的還以為多NB呢,只有載灃自己體會得到心裡究竟有多苦!稍感欣慰的是,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慈禧還派了前內閣侍讀學士張翼和精通德語的參贊蔭昌伴其左右。儘管出訪過程一波三折(禮儀之爭),載灃竟然有驚無險地圓滿完成任務,表現可圈可點,收穫數不清的政治資本,由一個乳臭未乾的小王爺,搖身一變,成為聞名中外的大人物。時人稱:“從今一代擎天柱,要仗吾王手自擎。”如果說,這些都是虛的,那麼,開闊了眼界,見識了西方強大,則是載灃本身實實在在的收穫。對他來說,這次出訪不啻為一次特殊的成人禮。

表面看來,上天似乎十分眷顧這位王爺,殊不知,此時已埋下後來變局的禍根。因為,這次出訪讓載灃堅定地認為:“欲使皇室強盛,必先集中兵權。”而權力收歸中央,恰恰是壓倒大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想殺不能殺,才最無奈

那次臨危受命的出使,註定成為載灃人生的轉折點。此後,他官運亨通,六年時間,就殺入了軍機處。讓他沒想到的是,僅僅一年後,天大的餡餅(也是災禍)竟然毫無徵兆地砸到了頭上,恍如夢境一般。光緒和慈禧這對近代史上最傳奇的母子相繼去世,把爛的不能再爛的攤子扔給了年僅3歲還在啃手指頭的溥儀。載灃,以皇帝父親身份實現了華麗麗的大轉身,榮升攝政王,執掌天下大權。回想當年,二哥光緒登基時,好不豔羨,如今,自己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帝”,怎一個喜字了得?載灃在心中暗暗立誓,要盡情施展乾坤大挪移,扭轉時局!

與載灃志得意滿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有一個人在得知光緒、慈禧病危訊息的那一刻,就開始惴惴不安,冥思保命之策。他,就是——袁世凱。

清朝首尾兩大攝政王,多爾袞忘乎所以遭毀墓掘屍,載灃為何得到好評?

袁世凱何等的精明,那可是將權謀之術運用到極致的一代梟雄,其對時局的分析可謂十分老道,明白載灃一旦上臺,絕無自己好果子吃。為嘛?還不是那倒黴催的“康黨”半夜三更不睡覺,非要自己幫著“圍園殺後”(交情沒到那份上好不啦,再說手裡那點兵也不夠瞧的呀),最後沒轍向榮祿告密,導致六君子被砍頭,光緒被囚禁(注:在他告密之前,慈禧已在京城動手,他的告密則讓這場政變迅速升級)。

清朝首尾兩大攝政王,多爾袞忘乎所以遭毀墓掘屍,載灃為何得到好評?

載灃雖然缺乏政治鬥爭經驗,但也是相當精明的人物,不會傻到單純為哥哥復仇。他對袁世凱動了殺心,實在是後者勢力過於強大,身邊無數人都在勸自己動手。可惜啊,載灃終究沒有康熙大帝剷除鰲拜的果斷,在徵求張之洞等人意見後,罷免了事。這背後,還夾雜著美國與日本之間挺袁、倒袁政策的爭鬥,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總之,袁世凱得以全身而退,優哉遊哉地在老家釣魚,靜待時機!

耗盡一身才華,終未能力挽狂瀾

載灃並不像人們以往認為的那樣平庸,只不過生不逢時,所有本領距離那個大變動年代的要求終究差了許多,如果生在王朝平靜期,必然會是一位好“皇帝”。可惜,歷史不能假設。老天爺把他捧上攝政王寶座,卻沒有賦予他相應的天賦能力,從開始就註定是一場悲劇。

以載灃為首的少壯派掌權之後,勵精圖治,從吏治、外交等各個方面入手,企圖拯救這艘千瘡百孔的破船。載灃早上4點入朝,先在辦事殿、暖閣披覽各奏摺,5點召見軍機大臣,到7點鐘左右稍事休息。8點到上書房展讀進呈的各講義,9點多再稍事休息。往往在休息過程中,仍閱覽緊要奏摺,回府已是11點。載灃還諭令內監奏事處每日將所進奉的章奏送至公所,以便隨時詳細批閱,且常有長批。勤政至此,不能不說他的確是一個有理想的好青年。

清朝首尾兩大攝政王,多爾袞忘乎所以遭毀墓掘屍,載灃為何得到好評?

然並卵!大多數時候,勤奮並不一定能夠改變結局。儘管載灃耗盡一身才華,但終未能恰當處理清廷內部、清廷與革命黨、清廷與立憲派、滿族與漢族、中央與地方這五大十分棘手的矛盾。尤其是,他借立憲之名,行集權之實,徹底傷透了那一批“老實巴交”的立憲派之心,使得他們在武昌起義爆發後站到了革命派一邊,而且走得毅然決然,下手毫不留情。平心而論,從滿洲皇族角度來說,搞集權並沒有錯。按照君主立憲的邏輯走下去,皇族也沒什麼實權了。既然都是死,不如放手一搏。歷史演進到這裡,對於愛新覺羅家族來說,這是一個結,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如果不是載灃一上臺就把袁世凱給革職了,或許他們還有的救。可惜,當起義爆發後,唯一有能力鎮壓起義的人在家釣魚呢,等到放下架子,重新起用,一切就由人家說了算嘍!

清朝首尾兩大攝政王,多爾袞忘乎所以遭毀墓掘屍,載灃為何得到好評?

最終,大清朝這座矗立了近三百年的大樓,在一片排滿聲和剪辮子風潮中,轟然坍塌。雲歸雲,土歸土!歷史,依舊卷著浪花向前行進,並不帶有一絲留戀!從此,世間再無攝政王,只有賞花、遛鳥的落寞王爺。誠然,無論誰登上這個寶座,處在那個位置,恐怕都無法挽救大清滅亡的命運。或許,這種結局,對於載灃,對於愛新覺羅家族,對於整個大清,都是一種解脫!

可惜,他的兒子太年輕,看不明白,即使看明白了,也裝糊塗,更不死心,終究走上了那條遭四萬萬人唾罵的叛國之路。

清朝首尾兩大攝政王,多爾袞忘乎所以遭毀墓掘屍,載灃為何得到好評?

卸下一身包袱的載灃,反而在關鍵時刻沒有掉鏈子,保住了民族氣節,從此大徹大悟,於深深庭院中,靜觀你死我活,笑看花開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