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和德系車哪個更好些? ?驚現刺激2020-03-21 15:16:25

車買回來不僅是開的,還要滿足各種功能和用途。所以我們講完了德系、日系車的駕駛差異後,轉到影響消費者選車的另一個關鍵部分——用車。

日本車和德國車誰更好用呢?本質上它們都是交通工具,核心的用途都是滿足移動性(Mobility)——這一點沒人會異議。但想深一層,我覺得德國車是一個“行駛的工具”,而日本車是一個“生活的工具”,這就帶出了好用程度的差異。

德國人幾乎全民都是駕駛愛好者,他們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駕駛環境,所以德國人只要坐上車就能全情投入地享受開車,只要車在行駛,他們就樂意將注意力放在車輛本身與行駛相關的表現上——例如轉向、動力、底盤、操控等。正因此,德系車從個人代步的小車到家用轎車再到多功能車,往往都很注重底盤、機械的效能,好像只要是他們造的車,就必須有好的行駛表現。

再看日本人。日本本土道路擁擠,城市內不可能開得快,甚至開車會比坐公共交通更慢。那麼買車的人圖什麼呢?圖的就是方便和功能性。車的功能性,包括作為載人、運貨的工具,以及作為一個擁擠環境中的私密個人空間的特殊價值。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車往往都很注重空間利用和功能擴充套件,在日本本土有很多很有家居風格的車型,說明日本人某程度上是把車當作“家”來看待的。日本也是全球最早倡導RV(RecreationVehicle)、MPV(Multi-PurposeVehicle)的市場,目前日本本土的傳統三廂轎車市場已經被七/八座家用多功能車蠶食得七七八八,可見日本人對車的功能、用途看得非常重。

這樣說來,日系車的好用程度勝過德系車,似乎是順理成章的。“好用”一詞代表了很多方面,包括功能夠多,用起來便利、舒心,但用一個比較窩心的詞形容的話,我認為就是“人性化”。在我十多年的試車經驗裡,遇到過許許多多人性化和不人性化的功能/設計,人性化設計大多出現在日系車上,不人性化的設計大多出現在歐系車上(當中又尤以法系為甚,英系、德系車次之)。因為這是德日篇章,我還是舉幾個德系、日系車的例子。

比如杯架/杯座。日系車大多都會把杯座設計得很方便、就手,有時候雖然看上去只是兩個“窟窿”,但飲料放進去確能固定得很妥當,位置不僅順手,還不會妨礙到你對車上其它裝置的操作;而德系車上的杯座設計似乎永遠是對內飾設計師的一大挑戰。我記得上兩代寶馬3系(E46)的早期版本是沒有杯架的(當時我就感嘆德國人全神貫注開車時連水都不用喝……),後期版本可能吸收了消費者意見,在儀表臺上空調出風口附近設了一個摺疊彈出的杯架,但機構複雜,據使用者反映很容易出現卡住的故障。大眾上代帕薩特、寶來上也是採用彈出的托架式杯座,放了水瓶後會完全擋住中控臺音響和空調面板的操作,實屬愚笨得很的設計。如今,寶馬一些新車上用上了非常複雜的對開翻蓋式杯座,聲稱容量極大、任何型別的飲料瓶都能固定穩,但實際效果往往豐田用兩個“窟窿”加彈簧壓片也能實現;德國的保時捷堪稱擁有最鬼斧神工的杯架設計,一個小小的摺疊杯座,金屬、塑膠、摺疊、旋轉、彈出、下壓等機械原理統統被運用上……但實際使用起來,真的還是不如日系車的杯座方便。

再舉一個例子:座椅。同級別的德系和日系車,德系車的座椅往往肉眼看上去造型更考究些,調節專案更多些,給人的感覺是德系車對座椅設計的重視程度比日系車高。但就我自己以及我對身邊許多人的反映,日系車的座椅坐起來普遍要比德系車“舒服”。我認為這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日本人和我們同屬亞洲人,日本車上的人體工程設計更符合我們的體形,而德系車的人體工程設計可能更適合西方人體形。由於我沒有和足夠多的西方人做過同樣的調查,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認為德國車的座椅坐起來普遍比日本車的舒適,但我可以再舉一個例項:在高階車型上,寶馬5系Li、5系GT和7系等幾款高階型號採用了“超級可調座椅”,可調專案包括坐墊長度、靠揹包裹度、靠背分上下兩段調較、頭枕電動調較等,功能可謂絕頂齊全。而雷克薩斯的同級車型如ES350、RX350,座椅往往只有傳統的8-10向電調,頂多就比一般座椅多一個電動可伸縮坐墊。然而我問過許多人——包括常開寶馬的一些人,他們都對雷克薩斯座椅的舒適性都表示稱讚,我最記得一位寶馬培訓師私下說:寶馬的座椅專案多,但怎麼調都調不舒服;雷克薩斯的座椅一屁股坐上去,幾乎不用調就已經很舒服……

當然我也聽過一些人說,德系車為了給駕駛者更多路感反饋(透過屁股),堅持把座椅做得硬一些,這樣的座椅支撐更到位,久坐不容易疲勞。對此,我的體會是座椅是否容易令人疲勞,取決於調節的位置是否合適、座椅本身的人體工程設計是否合理,還有乘坐者的體形和坐姿習慣。這些都是挺主觀的事情,沒有一張座椅可以做到讓100%的人滿意。但就我個人開過的車來說,會讓我在長途駕駛時感覺不舒服、疲勞的座椅,還是以非日系車居多,當中德系車不在少數。

如果說對於那些功能細節,日系車更懂得發揚其“人性化”傳統(去過日本的人應該都知道日本人真有深入骨髓的人性化思維,無論是服務還是做產品),那麼接下來我要說的空間利用和智慧,德系和日系更多的就是在公平的起點上拼技術實力和工程智慧。

關於車內乘坐空間,傳統上日系車是比較出色的,表現在日系車整車佈置挺會“偷空間”,也更願意為了獲得大空間而採用佔用空間相對少的機械佈局(有時候緊湊化是技術實力的體現,例如緊湊型的發動機;但有時候緊湊化的代價是降低效能,例如縮小懸掛系統佔用的空間往往就難以保證懸掛出色的幾何設計)。但隨著德系車意識到中國市場對空間——尤其是腿部空間的需求,近年不少在中國推出的德系車都擁有“離譜”的空間表現,德系車一方面“祭出”了加長軸距這個純設計招數,另一方面也愈發重視機械緊湊化設計(比如德系車率先應用的新一代DSG變速箱、8AT變速箱,都做到比傳統的變速箱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從當下市場競爭來看,日系車如果不和德系車拼加長軸距,其空間優勢已有被德系車饞食反超的態勢。

在空間的利用率上,德系和日系近年基本拉成均勢,他們都推出了一些能在很小的“佔地面積”下營造出色乘坐空間的車型,本田飛度、賓士的Smart是各自典型代表。在最能體現空間利用功力的緊湊型MPV車種上,歐寶的賽飛利、大眾途安、豐田逸緻、本田Stream/奧德賽、福特S-MAX……這一系列德系、日系車型都表現出相當出色的空間利用水平。

但在空間功能的拓展性——也就是如何利用車內空間讓車子做更多的事情這一點上,我覺得德系車比日系車做得稍好。比如4/6分割放倒的後排靠背,這項配置可以增加三廂轎車的功能性,偶爾可以運載一些大件的物品。絕大部分德系中高階車如新帕薩特、新邁騰、致勝、新君威,都有這項配置。反觀日系車中高階車的重要車型凱美瑞、天籟都無此配置,雅閣有但只能整張放倒,唯有主攻歐洲市場的思鉑睿和馬自達6才標配4/6分割座椅。

在座椅變化方式上,德系MPV是非常功能主義的,途安、S-MAX、歐寶賽飛利都採用那種全車獨立的座椅,好處是可以單獨放倒或移動(甚至移除),變化出理論上非常多的空間搭配。但德系車的這些座椅的摺疊方式往往都做得比較繁瑣,例如途安的座椅摺疊,好多個步驟而且非常重手,沒一身力氣是操作不下來的,甚至還有將座椅搬出車外這種比較不切實際(僅切合部分歐美使用者的用車環境)的設計。反觀日系MPV,它們未必都採用獨立座椅、摺疊門這些實用性很好的設計方案,但日系車上的座椅只要能摺疊,其操作大多都會做得十分簡便、省力,第三排座椅的全電動摺疊功能也是在日系多功能車上率先出現的。這種差異,除了體現出德系、日系對“功能性VS便利性”的不同取捨,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東方人沒有西方人那麼健壯、有力。

從歷史上積累的表現來看,對於誰更“好用”這個問題,我想判日系車勝出應該沒有太多爭議。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大家不要對德系車在好用程度上的進步視而不見。事實上,好用程度主要取決於設計,而設計大多是由理念和認識決定的,德系車想要佔領亞太、北美市場,光憑它們骨子裡的駕駛感賣點顯然是不行的,所以它們近年也花了很多心思在杯座、座椅摺疊這些關乎用車體驗的環節上,只是和日系的深厚積累、信手捏來相比,德系仍需要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