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大東臺結婚有哪些習俗,求告知?秀逗影視解說2019-06-21 17:48:13

“三月三,薺菜花兒賽牡丹”,一代代口口相傳的民謠,道出了東臺以月為序的風土人情。雖然“洪武趕散”年代離我們相去甚遠,由於歷史基因的積澱,蘇杭一帶山川毓秀、人文精華以及大開大闔的風情,仍然可以從移居東臺的後代身上找到歷史的痕跡,戴花習俗便是其中遺風的折射反映。

戴野花 正月十五鬧過了元宵花燈,二月二宴請過了回孃家省親的女兒,東臺城的人們一身輕鬆,在春日陽光下又迎來了三月三“上巳節”。蘊涵祓禊之意的三月三“上巳節”,有時會與“寒食節”、“清明節”重疊在一起,實際上就是古代民間的“春遊節”。

在東臺民間,“三月三”也早有探春、踏青、遠足的內容,更有士子出城尋訪古人遺蹤,抒發探幽思古之情。他們在范公堤下、黃金壩上的柳蔭下席地而坐,飲酒賦詩,抒發情懷。清·吳朋《銀塘疊翠》詩篇記下了如此行狀:“到處開樽堪枕藉,幾回狂舞任婆娑。”據老人們回憶,“上巳節”這一天,東臺婦女喜歡將薺菜花插在簪髻上,以祈明目。

在東臺,薺菜燒湯,包餃子、春捲,做湯園、包子餡心一點也不稀罕。舊時留下俗語:“野菜和根煮,薺菜好下飯。”薺菜——遍地皆是的野菜,不僅解決了貧困人家的口腹之飢,而且滿足了廣大熱愛生活的勞動婦女的審美需求。

接踵而至的“清明節”,上墳祭掃,踏青春遊,正是舊時足不出戶的婦女們步出戶外的極好機會。

到郊外踏青遊玩,拔茅針、戴柳圈、戴菜花,為東臺地區一項重要習俗。茅針,即白茅草剛破土的嫩芽,具有清熱解毒功效。民間留傳下這樣兩條俗語:“茅針茅針兩頭尖,不食茅針害大病。”“清明不戴楊柳,死去要變黃狗;清明不戴菜花,死去要變呆瓜。”上墳祭掃回家的婦女們,紛紛採摘路旁、田間的油菜花插在自己的簪髻上,小女孩的髮辮上以及男人們衣襟的褡襻上。

這一情景,居然成為東臺清明時節很具地方特徵的風俗圖畫。

戴鮮花 舊時東臺城初夏時節清晨,賣花女走街串巷,起勁叫賣:“嗬……梔子花哪買?”“哪買,嗬,梔子花……”梔子花,《神農本草經》中早有記載。

《酉陽雜俎》中說,相傳梔子花出自西域,名叫“薝蔔花”。《長物志》稱:“薝蔔清芬,佛家所重,古稱禪友,殆非虛言。”由此可見,梔子花很久以前就染上濃重的宗教氣味。作為歷史上佛教興盛的東臺,難怪眾寺院庵堂庭院中都生長茂密的梔子花。如此說來,東臺婦女喜歡戴梔子花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臺城,戴梔子花不僅是中年婦女的癖好,廣大的中小學女學生也都喜歡戴它,不但戴在髮際、辮梢,有時還作為裝飾點綴在胸前口袋上;連老婆婆們都喜歡在髮髻上插上一支梔子花的蓓蕾呢!有人嫌梔子花太俗、太普通,於是一度時期,在青年婦女中流行戴紅玫瑰花,然而中年婦女還是不敢那麼“新潮”,而普遍地戴“白蘭花”。

深秋季節,百花凋零,有些人家採摘“月月紅”月季戴在小姑娘的辮梢上,紅撲撲的臉頰與鮮花相映成輝,煞是好看。

戴花、買花、栽花,鮮花不僅是東臺婦女的最愛,也是東臺人生活之必需。舊時東臺家家戶戶栽花,尤以城郊為最。

莫說蘇家園、蒲塘邊、西虹橋、東虹橋一帶,還是大小月塘、南園、湯泊;就是西高橋、東高橋沿河邊一直漫延到西溪、木港,“香處盈盈豔色妝。”據說一大戶人家的姑娘欲與人比美,不惜採摘名貴的蘭花戴在頭上,炫耀於人,東臺人戴花如此浪漫可見一斑。“蘭香巷”就是因為巷內一戶楊姓的大戶人家栽種了數十盆嬌貴的“贛蘭”,一年到頭花香四溢而得此巷名。

戴絨花絹花 鮮花脫檔時節也無法阻擋住東臺婦女喜歡戴花的熱情。一進臘月,臺城綵衣街、新盛街、寧樹街一帶,就有婦女拎籃子叫賣從揚州販來的絨花。以紅色為基本色調的剪綵絨,用柏枝點染上銅綠、鵝黃,扎剪成人物絨花,如“壽星”、“和合二仙”、“招財進寶”、“麒麟送子”之類。

這些絨花當時多取吉樣如意名字的“百子花”,婦女們爭相購買,饋贈給同伴,也有為自家年輕婦女、小兒女們年節、婚慶、宴請時頭飾助妝之需。而每年端陽節前夕,還有一種用剪綵絨紮成的老虎形的絨花沿街叫賣,人們稱它為“老虎花”。“老虎花”為鵝黃色,老虎的腦門上有一個“王”字,一對老虎兩兩相對,神氣十足地蹲在紅絨布的底板上。

讓小女孩戴在髮際上,無疑增添了“端陽節”節日氣氛。

各式各樣的絹花,同樣迎合了東臺婦女的戴花喜好。“生花店”以絹綢為材料,上漿、平整、染色,壓模成型,製成各種花瓣;然後用鐵絲、棉紙粘成花朵、花蕾,梅、蘭、荷、菊、牡丹、芍藥,儀態萬千,仙姿綽約;花店甚至還為服喪中的人家制作了白、綠、藍等素色絹花。

上世紀北伐時期,外省際的人初入東臺,不得不對東臺城婦女一時奢華的妝扮嘖嘖稱奇。

戴珠花 戴珠花原本並不是東臺的習俗。由於乾嘉時期東臺產鹽頗豐,城內湧入一大批淮揚一帶的鹽商入住,鹽商家眷多半追求窮奢極侈的生活方式,穿金戴銀,戴珠花也是極平常的事。

這一切很快在東臺城殷實富戶的女性中間流行開來,她們紛紛效仿,戴起了各式各樣的珠花。

珠花是一種用珠寶精工細琢的髮簪。其中以金銀掐絲串連各色珍珠、珊瑚而成的鳳凰、蝴蝶以及各種飛禽;也有以瑪瑙、翡翠、黃玉、綠松石、玳瑁雕琢的甲蟲。

逢年過節、婚慶壽宴、新媳婦“三朝”回孃家、以及貴賓光臨,都是婦女們派上用場的時候;熠熠生輝的珠花戴在頭上,顯示其地位、身份的顯赫、尊貴。這種精工細作的頭面首飾,在民國初年由東臺城內的寶祥、寶昌兩家銀樓代為經營,但並非東臺銀匠所能製作,均同樣來自工藝品製作精良的揚州。

中下層婦女儘管買不起高檔金珠玉石的“珠花”,但依然可以從新橋口附近江西人開的“豫豐昌”廣貨店中買到用玻璃、金屬、貝殼等仿製品的“珠花”,甚至還可以買到從日本流進來的舶來品,這同樣滿足了這部分婦女人群對美的追求。

建國之初的東臺,戴花習俗仍然時尚。

五十年代中期,國家加強對金銀首飾買賣、加工的統一管理,原本從事首飾加工的銀匠並未因此失業,他們借鑑了傳統“珠花”外型特徵,開發工藝髮夾的生產,1956年在寺街成立“髮夾工藝廠”。這種由鋁錫合金鑄造、壓模、填色的工藝髮夾,美輪美奐,有各種花卉及蝴蝶、鳳凰、翠鳥等樣式,品種繁多,且價廉物美;大大充實物資匱乏時期市場的需求,滿足地方婦女妝扮喜好,遠銷省內外各地,解決了一部分人就業生活困難,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咱大東臺結婚有哪些習俗,求告知?手機使用者734448010032019-06-21 17:42:58

舊時東臺素有蘇北“小上海”之稱,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清末全縣原有十場四鄉,人口120萬,辛亥革命以後、北伐之前,東臺城幾乎匯聚周邊省、市的大小商號:湖南的米商、湖北的木商、江西的陶瓷商、安徽的茶商和“朝奉”(典當行的經紀人)、揚州的絲綢商和鹽商、鎮江的油麻商和醬醋商一併來到這裡。始建於乾隆三十三年的東臺建縣尚晚,一向對外來的經濟、文化並不拒絕接受,多元經濟的湧入引來多元文化在這裡紮根,經過一百多年的選擇吸收,逐漸形成了東臺地區習俗文化的特色。採買祭祀年貨是東臺人的頭等大事。大戶小家買年貨,買多買少根據手頭上金錢富餘程度而定。寺街、丁公橋、關橋口直至油坊頭、盧家嘴、下壩、北關橋河口一帶,一進臘月便停滿了四鄉八鎮進城買年貨的鄉親們的船隻;前店後住家,“人家皆枕河”,與蘇南城鎮經營格局一般的商店,為這座僅靠商業流通積累資金的城市提供服務。農民們卸下用“幫船”(有篷,不同於浙江人的烏篷船)運來的棉花、糧食,從“陸陳行”、“棉花行”裡換來現洋,加入到採買年貨的隊伍中去。抗戰前東臺釋、道、儒諸教興盛全縣,有八百多處廟宇宮觀,數千的僧眾,上萬的善男信女,春節祭祀的供品、吃齋唸佛的乾果、山貨花銷無數。東臺城內經營南北貨的商號、店鋪有數十家之多,其中同治、光緒年間綵衣街、寺街先後有吳盛茂、周祥記、劉萬順、胡春發這樣較大的南北貨老字號店相繼在這裡開業;三昧寺、大聖寺、泰山寺等各大叢林,僅春節蠟燭採購一項,就分別達數百斤之巨,馬公橋下的梁源昌蠟燭坊成品燭供不應求,只好提供毛坯燭心供各大商號自行加工,“周振新”油漆店也為梁源昌蠟燭坊承擔雕刻、繪畫工藝蠟燭、龍鳳喜慶燭的業務;一時間香店也因寺廟香客的需求量大而生意興隆,寺街“劉太升”香店、海河邊“柯開泰”香店繁忙景象略見一斑,最出名且有一定經營規模的莫過於“姚信和”香店了。一到春節買香爐、燭臺的人多,也造成東臺銅匠、錫匠鋪多,吃銅匠、錫匠飯的人增多,筆者收藏有一副“大花”型號“東臺永茂隆”錫匠鋪戳記的雙喜燭臺,清楚地印證這一歷史現實。在佛教興盛的東臺,哪怕十分貧寒的家庭為了過年祈福納祥,也會買一副西溪土窯生產的泥香爐、瓦燭臺。買天燈、送灶糖、旗杆鬥、陳飯花、門神、喜錢,則又是舊東臺城內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天燈用染成深紅色的油紙做燈罩,上面用金紙貼印“天燈”二字,滾圓的土製燈託上插上八釐米長的紅色的“拜燭”,從除夕守歲起開始點亮,夜夜如此,一直到農曆正月十八結束,從不間斷。掛在堂屋房簷下的“天燈”數目也有定規,除了“天、地、人”三個燈之外,再加這戶人家男孩的數目就是這家天燈的盞數。“旗杆鬥兒……陳飯花……”,“送灶糖呃、灶書哩買兩張……”臘月十五一過,城內歌唱般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賣這類祭祀、祈年物品的小販,都是一些城鎮底層社會生活無著的貧民,他們藉助“年市”,換取一點點“度命錢”。東臺街面上的各色喜錢(花絡錢)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宮復盛紙坊印製的版畫享有盛譽,遠銷高郵、寶應、興化、泰州里下河地區,內容多取“文王訪賢”、“龍鳳呈祥”等歷史故事,還有“年年有餘”、“歲歲平安”等吉祥圖案,套色印刷,鮮豔奪目,官家、店鋪、居民、農戶均購買張貼,其中貼在大門上的門神,掛在堂屋中央的菩薩軸子卻與別處不同:東臺人繪製的門神尉遲敬德、秦叔寶眉宇之間多了一些慈祥,少了一些威嚴,而菩薩軸子上的觀世音畫像也顯得格外的慈眉善目,充滿人間煙火氣息,這可能與東臺這座商城充滿“和氣生財”的理念不無關係吧!東臺城春節祀神祈福的糕點、糖果十分豐盛。前後街有十幾家“茶食店”(對糕點糖果店舊稱),甚至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店面,“五味齋”、“五福齋”、“國香齋”、“美味齋”,“賀萬興”,最出名的莫過於三家,專門經營京派糕點的清真素食的“鼎盛館”,花樣糕點、麻切、桃酥可以和淮安“西園桃酥”媲美的“麒麟閣”,“稻香村”的雲片糕、嵌桃麻糕、楊酥糕也遠近聞名。這些店家的“菊花餅”、“棗泥佛手”、“董糖”、“豆莢”、“蘭花根”、“小饊子”、“冰糖酥”以及各色果子,在店堂內堆積如山,香氣四溢,此時七里長街的東臺城的年味更濃了。這些茶食店盛糕點茶食的包裝也十分經濟,一律用當地出產的柴篾子扎的筐片或用土紙袋包裝,既美觀又節約。這些精美的祈福祀神的糖果糕點後來被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禪(東臺人)帶到上海,至今在玉佛寺內還可以品嚐到。農曆臘月二十四一過,家家戶戶買鰱魚過年已成習俗。不管大戶小家都會買兩尾鰱魚,考究的人家還喜歡買兩尾血紅色鰱魚(東臺人俗稱“血鰱”),掛在屋簷下,待除夕晚上煮上它,擺放在堂屋香案上,討“鰱魚(年餘)、鰱魚(年餘),年年有餘”的吉利“口彩”。祈福納祥是東臺人過年習俗的重要內容。東臺“送灶”習俗有臘月二十三的,也有臘月二十四的,沒有統一的規矩。東臺祭灶用品除延請“灶老爺”、“灶馬”、“灶書”以外,還要擺出一盤祭品供奉在灶頭上,表示對灶老爺的誠心,“送灶糖”、豆腐、茭草、茶葉、粳米,合裝在一個磁碟子中,意思是用“送灶糖”甜灶老爺的嘴,遮“家醜”,上天言“好事”;豆腐,取諧音“偷富”,“茭草”剪碎整齊擺放在盤內,供上天的“灶馬”享用,東臺人為灶老爺準備得真周到。除夕中午飯一過,“裝陳飯”的春節儀規便在東臺城大戶小家中同時上演。女主人將預先蒸熟的糯米飯分別裝在兩個大體上差不多大小的“陳飯盆”內,堆成饅頭狀,用手抹平整,飯中央首先貼著一塊15×3。5釐米左右的“陳飯糕”,隨著飯的坡度將“陳飯糕”蒸軟貼在飯面上,糕面白底、紅邊框、紅字:“福壽源長”“福壽雙全”“金玉滿堂”“天官賜福”等字樣,陳飯糕上依次疊上花饅、花糕、福建橘子各一隻,然後將“旗杆鬥兒”、“陳飯花”分別插在這兩盆飯面疊起的花饅、花糕、橘子上;“旗杆鬥兒”長短根據主人堂屋室內高矮而定,它就是東臺人祈年祝福的重要物件,長短大約一公尺五左右,用較粗的柴葦做立杆,外用金銀五色彩紙包裹,由上而下裝飾著各色微型的“喜錢”和福、祿、壽、財、喜五位仙人,四層兩兩相對的“八仙”在靈芝祥雲的襯托下串插其間,木刻水印,栩栩如生。“陳飯花”約半公尺高,上面用各色彩紙剪的微型“喜錢”裝飾,“喜錢”頂端以及插在“陳飯花”背後的松柏枝上都扣上染成五顏六色的白果和紅棗,兩盆陳飯的飯面上都嵌上南貨店裡賣的專門用於“裝陳飯”的五色乾果:紅棗、黑棗、桂圓、荔枝、(染色)白果。陳飯盆安置在香案的右側,有考究的大戶人家飯盆擺放在紫檀或花梨木的雕花盆架上,以示慎重。“陳飯盆”也有講究,有專門鑄造的鼎銅的(銅錫合金)或紫銅的器皿,上面鑄有“聚寶盆”三個大字;有“清三代”青花、粉彩的專用“陳飯盆”,也有用同治、光緒年間的祭紅的“陳飯盆”或哥窯開片“碎瓷”大碗代替陳飯盆的;小戶人家只要還有一口飯吃也要“裝陳飯”,不過盛飯的器皿沒有那麼講究罷了,為了指望來年福祉的降臨,“裝陳飯”成為東臺人追求未來幸福的精神寄託。 “謝神”、“辭年”、“守歲”是東臺人過年習俗的重要儀規。臘月二十起,東臺人就習慣性地進入“數夜”的倒記時階段,個個逢人張嘴便說“今天二十夜”,即農曆臘月二十的意思。臘月二十四“送灶日”一過,便進入實質性過年階段,首先是“忌口”,不論大小人等,在外在內均不得口出惡言穢語,更不得說與“吉利”相左的言辭,二十五、二十六“撣塵”,即打掃室內外清潔,為祭天地神靈準備,“謝神”是第一道儀規。“謝神”即擺放豬頭、鯉魚、雄雞(“三牲”)以及酒水祭祀天地神靈,感謝上蒼恩賜,讓合家大小一年太平;然後全家每人吃兩隻水氽荷包蛋,意思為“捧元寶”。臘月二十八燒“辭年紙”,即祭祀祖先,禱告先人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來年順利。不忘先輩恩德,慎宗追遠。除夕傍晚時分,是東臺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神聖的時刻:大街小巷一片靜穆,除了急急忙忙回家的行人之外,很少有人再往街上走動;店家紛紛上“榻子”(即上門板)“打烊”,家家戶戶忙著貼對聯、貼花絡錢;街頭巷尾的土地廟內一片繁忙,大紅色的天燈早早掛上,家庭主婦紛紛從家中走出來,打著燈籠上土地廟燒香,祈求土地老爺保佑來年一家大小平安,隨後便聽見一家家關門上閂的聲響,街上不時地傳來更夫敲擊竹筒的聲音。從臘月二十三至來年二月二這一段時間內,東臺城歷來有大街小巷“巡更”的“慣例”。東臺城裡吃年夜飯,守歲酒沒有固定的時間,而是以全家人是否到齊為限,店家則等遠路外出收賬的人全部回來後才開始吃“守歲酒”,“守歲酒”成了和諧、平安、團聚、圓滿的象徵。吃完守歲酒,男主人便在院子裡擺上水碗、糕點,焚一爐好香,請灶神降臨,“下界保平安”。堂屋內“旺盆”(即鑄鐵的火盆)內松枝、木炭早已燃上,滿屋頓時暖洋洋的,充溢著松枝的青香。大戶人家堂屋內懸掛著當地畫家周應芹、張小齋畫的“天官”畫像,祈求“天官賜福”,香案前的房梁二桁上掛著近三尺高的大幅紅色“花絡錢”(寬幅五張,窄幅六張襯在寬幅花絡錢的旁邊),小戶人家則掛上觀音、菩薩軸子,希冀菩薩保佑一家平安。香案前除了陳設的祭祀糕點、乾果、陳飯盆之外,必不可少紅天竹、臘梅、水仙三樣鮮花供品,分別插裝在瓶、盆中。這時女主人也忙碌起來了:煮紅棗、做湯圓,男主人便在堂屋裡擺放好供品,點燃起香燭紙馬。祀神用的乾果、糕點供品不外乎紅棗、栗子、荔枝、桂圓、雲片糕、麻切、桃酥、雪棗八種;“九角盒”內同時也擺放好待客的糕點。舊時東臺城裡春節一家人團聚吃茶流行用“祭紅”器皿,大戶小家基本上把祭紅碗與祭紅蓋碗拿出來擺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碗中放少許紅糖備用。長輩們為小輩們準備的壓歲錢也整齊地一字排開,擺放在桌上,壓歲錢的封套上還擺放了幾片用紅紙條封上的雲片糕。子時一到,院子裡鞭炮齊鳴,堂屋內紅燭高燒,香菸繚繞,一家大小挨次在神靈祖先的牌位或畫像前叩頭,然後恭喜新年的到來。小輩們必須先吃“開口糕”,表示一年高升、進步,然後再向長輩恭祝新年,長輩還禮給小輩壓歲錢。舊時辛苦了一年生活無著的窮苦貧民,也竭力把家中打掃得乾乾淨淨,同時準備一頓再簡單不過的年夜飯。舊時東臺過年流傳下來這麼一段辛酸的民謠:“二十八,去想法;二十九,有了有;三十夜,不在家;大年初一,拱拱手”。《清嘉錄》蔡雲《吳歌》也有類似記載:“天地堪容避債臺,一年積欠一宵催。店門關到質錢庫,還點燈籠走一回。”這便都是底層社會人群的真實寫照,其實舊時過年只是富人炫耀富裕的代名詞,窮人談不上什麼歡慶、愉悅,討債的現實逼得他們“年關”難捱啊。大年初一不許睡懶覺,這是東臺城的舊規,大概因為東臺是一座商業流通城市,商人尚勤的緣故,東臺城裡的人“守歲”後睡不到幾個小時便又起身了。一家大小圍坐在八仙桌旁,開始新的一年的第一次活動――“新年早茶”。舊時吃“三道茶”,餐具為祭紅蓋碗、祭紅碗、紅漆筷子。頭道茶:紅糖開水茶,表示紅紅火火,甜甜蜜蜜。二道茶:紅棗茶,即“喜棗”茶,開門見喜,喜上加喜。三道茶:湯圓茶,實心無餡湯圓,實實在在,萬事圓滿。吃完早茶,家庭主要成員,男女主人這一天都不外出,小孩子們自由活動,外出“拜年”,討“包喜錢”,到城裡遊玩;少數老年人、居士、吃齋唸佛者早已在子時之前就聚集在三昧寺、大聖寺、泰山寺山門外等候“燒頭香”了。

咱大東臺結婚有哪些習俗,求告知?使用者51867527391802019-06-21 17:55:33

舊時東臺素有蘇北“小上海”之稱,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清末全縣原有十場四鄉,人口120萬,辛亥革命以後、北伐之前,東臺城幾乎匯聚周邊省、市的大小商號:湖南的米商、湖北的木商、江西的陶瓷商、安徽的茶商和“朝奉”(典當行的經紀人)、揚州的絲綢商和鹽商、鎮江的油麻商和醬醋商一併來到這裡。始建於乾隆三十三年的東臺建縣尚晚,一向對外來的經濟、文化並不拒絕接受,多元經濟的湧入引來多元文化在這裡紮根,經過一百多年的選擇吸收,逐漸形成了東臺地區習俗文化的特色。採買祭祀年貨是東臺人的頭等大事。大戶小家買年貨,買多買少根據手頭上金錢富餘程度而定。寺街、丁公橋、關橋口直至油坊頭、盧家嘴、下壩、北關橋河口一帶,一進臘月便停滿了四鄉八鎮進城買年貨的鄉親們的船隻;前店後住家,“人家皆枕河”,與蘇南城鎮經營格局一般的商店,為這座僅靠商業流通積累資金的城市提供服務。農民們卸下用“幫船”(有篷,不同於浙江人的烏篷船)運來的棉花、糧食,從“陸陳行”、“棉花行”裡換來現洋,加入到採買年貨的隊伍中去。抗戰前東臺釋、道、儒諸教興盛全縣,有八百多處廟宇宮觀,數千的僧眾,上萬的善男信女,春節祭祀的供品、吃齋唸佛的乾果、山貨花銷無數。東臺城內經營南北貨的商號、店鋪有數十家之多,其中同治、光緒年間綵衣街、寺街先後有吳盛茂、周祥記、劉萬順、胡春發這樣較大的南北貨老字號店相繼在這裡開業;三昧寺、大聖寺、泰山寺等各大叢林,僅春節蠟燭採購一項,就分別達數百斤之巨,馬公橋下的梁源昌蠟燭坊成品燭供不應求,只好提供毛坯燭心供各大商號自行加工,“周振新”油漆店也為梁源昌蠟燭坊承擔雕刻、繪畫工藝蠟燭、龍鳳喜慶燭的業務;一時間香店也因寺廟香客的需求量大而生意興隆,寺街“劉太升”香店、海河邊“柯開泰”香店繁忙景象略見一斑,最出名且有一定經營規模的莫過於“姚信和”香店了。一到春節買香爐、燭臺的人多,也造成東臺銅匠、錫匠鋪多,吃銅匠、錫匠飯的人增多,筆者收藏有一副“大花”型號“東臺永茂隆”錫匠鋪戳記的雙喜燭臺,清楚地印證這一歷史現實。在佛教興盛的東臺,哪怕十分貧寒的家庭為了過年祈福納祥,也會買一副西溪土窯生產的泥香爐、瓦燭臺。買天燈、送灶糖、旗杆鬥、陳飯花、門神、喜錢,則又是舊東臺城內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天燈用染成深紅色的油紙做燈罩,上面用金紙貼印“天燈”二字,滾圓的土製燈託上插上八釐米長的紅色的“拜燭”,從除夕守歲起開始點亮,夜夜如此,一直到農曆正月十八結束,從不間斷。掛在堂屋房簷下的“天燈”數目也有定規,除了“天、地、人”三個燈之外,再加這戶人家男孩的數目就是這家天燈的盞數。“旗杆鬥兒……陳飯花……”,“送灶糖呃、灶書哩買兩張……”臘月十五一過,城內歌唱般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賣這類祭祀、祈年物品的小販,都是一些城鎮底層社會生活無著的貧民,他們藉助“年市”,換取一點點“度命錢”。東臺街面上的各色喜錢(花絡錢)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宮復盛紙坊印製的版畫享有盛譽,遠銷高郵、寶應、興化、泰州里下河地區,內容多取“文王訪賢”、“龍鳳呈祥”等歷史故事,還有“年年有餘”、“歲歲平安”等吉祥圖案,套色印刷,鮮豔奪目,官家、店鋪、居民、農戶均購買張貼,其中貼在大門上的門神,掛在堂屋中央的菩薩軸子卻與別處不同:東臺人繪製的門神尉遲敬德、秦叔寶眉宇之間多了一些慈祥,少了一些威嚴,而菩薩軸子上的觀世音畫像也顯得格外的慈眉善目,充滿人間煙火氣息,這可能與東臺這座商城充滿“和氣生財”的理念不無關係吧!東臺城春節祀神祈福的糕點、糖果十分豐盛。前後街有十幾家“茶食店”(對糕點糖果店舊稱),甚至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店面,“五味齋”、“五福齋”、“國香齋”、“美味齋”,“賀萬興”,最出名的莫過於三家,專門經營京派糕點的清真素食的“鼎盛館”,花樣糕點、麻切、桃酥可以和淮安“西園桃酥”媲美的“麒麟閣”,“稻香村”的雲片糕、嵌桃麻糕、楊酥糕也遠近聞名。這些店家的“菊花餅”、“棗泥佛手”、“董糖”、“豆莢”、“蘭花根”、“小饊子”、“冰糖酥”以及各色果子,在店堂內堆積如山,香氣四溢,此時七里長街的東臺城的年味更濃了。這些茶食店盛糕點茶食的包裝也十分經濟,一律用當地出產的柴篾子扎的筐片或用土紙袋包裝,既美觀又節約。這些精美的祈福祀神的糖果糕點後來被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禪(東臺人)帶到上海,至今在玉佛寺內還可以品嚐到。農曆臘月二十四一過,家家戶戶買鰱魚過年已成習俗。不管大戶小家都會買兩尾鰱魚,考究的人家還喜歡買兩尾血紅色鰱魚(東臺人俗稱“血鰱”),掛在屋簷下,待除夕晚上煮上它,擺放在堂屋香案上,討“鰱魚(年餘)、鰱魚(年餘),年年有餘”的吉利“口彩”。祈福納祥是東臺人過年習俗的重要內容。東臺“送灶”習俗有臘月二十三的,也有臘月二十四的,沒有統一的規矩。東臺祭灶用品除延請“灶老爺”、“灶馬”、“灶書”以外,還要擺出一盤祭品供奉在灶頭上,表示對灶老爺的誠心,“送灶糖”、豆腐、茭草、茶葉、粳米,合裝在一個磁碟子中,意思是用“送灶糖”甜灶老爺的嘴,遮“家醜”,上天言“好事”;豆腐,取諧音“偷富”,“茭草”剪碎整齊擺放在盤內,供上天的“灶馬”享用,東臺人為灶老爺準備得真周到。除夕中午飯一過,“裝陳飯”的春節儀規便在東臺城大戶小家中同時上演。女主人將預先蒸熟的糯米飯分別裝在兩個大體上差不多大小的“陳飯盆”內,堆成饅頭狀,用手抹平整,飯中央首先貼著一塊15×3。5釐米左右的“陳飯糕”,隨著飯的坡度將“陳飯糕”蒸軟貼在飯面上,糕面白底、紅邊框、紅字:“福壽源長”“福壽雙全”“金玉滿堂”“天官賜福”等字樣,陳飯糕上依次疊上花饅、花糕、福建橘子各一隻,然後將“旗杆鬥兒”、“陳飯花”分別插在這兩盆飯面疊起的花饅、花糕、橘子上;“旗杆鬥兒”長短根據主人堂屋室內高矮而定,它就是東臺人祈年祝福的重要物件,長短大約一公尺五左右,用較粗的柴葦做立杆,外用金銀五色彩紙包裹,由上而下裝飾著各色微型的“喜錢”和福、祿、壽、財、喜五位仙人,四層兩兩相對的“八仙”在靈芝祥雲的襯托下串插其間,木刻水印,栩栩如生。“陳飯花”約半公尺高,上面用各色彩紙剪的微型“喜錢”裝飾,“喜錢”頂端以及插在“陳飯花”背後的松柏枝上都扣上染成五顏六色的白果和紅棗,兩盆陳飯的飯面上都嵌上南貨店裡賣的專門用於“裝陳飯”的五色乾果:紅棗、黑棗、桂圓、荔枝、(染色)白果。陳飯盆安置在香案的右側,有考究的大戶人家飯盆擺放在紫檀或花梨木的雕花盆架上,以示慎重。“陳飯盆”也有講究,有專門鑄造的鼎銅的(銅錫合金)或紫銅的器皿,上面鑄有“聚寶盆”三個大字;有“清三代”青花、粉彩的專用“陳飯盆”,也有用同治、光緒年間的祭紅的“陳飯盆”或哥窯開片“碎瓷”大碗代替陳飯盆的;小戶人家只要還有一口飯吃也要“裝陳飯”,不過盛飯的器皿沒有那麼講究罷了,為了指望來年福祉的降臨,“裝陳飯”成為東臺人追求未來幸福的精神寄託。 “謝神”、“辭年”、“守歲”是東臺人過年習俗的重要儀規。臘月二十起,東臺人就習慣性地進入“數夜”的倒記時階段,個個逢人張嘴便說“今天二十夜”,即農曆臘月二十的意思。臘月二十四“送灶日”一過,便進入實質性過年階段,首先是“忌口”,不論大小人等,在外在內均不得口出惡言穢語,更不得說與“吉利”相左的言辭,二十五、二十六“撣塵”,即打掃室內外清潔,為祭天地神靈準備,“謝神”是第一道儀規。“謝神”即擺放豬頭、鯉魚、雄雞(“三牲”)以及酒水祭祀天地神靈,感謝上蒼恩賜,讓合家大小一年太平;然後全家每人吃兩隻水氽荷包蛋,意思為“捧元寶”。臘月二十八燒“辭年紙”,即祭祀祖先,禱告先人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來年順利。不忘先輩恩德,慎宗追遠。除夕傍晚時分,是東臺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神聖的時刻:大街小巷一片靜穆,除了急急忙忙回家的行人之外,很少有人再往街上走動;店家紛紛上“榻子”(即上門板)“打烊”,家家戶戶忙著貼對聯、貼花絡錢;街頭巷尾的土地廟內一片繁忙,大紅色的天燈早早掛上,家庭主婦紛紛從家中走出來,打著燈籠上土地廟燒香,祈求土地老爺保佑來年一家大小平安,隨後便聽見一家家關門上閂的聲響,街上不時地傳來更夫敲擊竹筒的聲音。從臘月二十三至來年二月二這一段時間內,東臺城歷來有大街小巷“巡更”的“慣例”。東臺城裡吃年夜飯,守歲酒沒有固定的時間,而是以全家人是否到齊為限,店家則等遠路外出收賬的人全部回來後才開始吃“守歲酒”,“守歲酒”成了和諧、平安、團聚、圓滿的象徵。吃完守歲酒,男主人便在院子裡擺上水碗、糕點,焚一爐好香,請灶神降臨,“下界保平安”。堂屋內“旺盆”(即鑄鐵的火盆)內松枝、木炭早已燃上,滿屋頓時暖洋洋的,充溢著松枝的青香。大戶人家堂屋內懸掛著當地畫家周應芹、張小齋畫的“天官”畫像,祈求“天官賜福”,香案前的房梁二桁上掛著近三尺高的大幅紅色“花絡錢”(寬幅五張,窄幅六張襯在寬幅花絡錢的旁邊),小戶人家則掛上觀音、菩薩軸子,希冀菩薩保佑一家平安。香案前除了陳設的祭祀糕點、乾果、陳飯盆之外,必不可少紅天竹、臘梅、水仙三樣鮮花供品,分別插裝在瓶、盆中。這時女主人也忙碌起來了:煮紅棗、做湯圓,男主人便在堂屋裡擺放好供品,點燃起香燭紙馬。祀神用的乾果、糕點供品不外乎紅棗、栗子、荔枝、桂圓、雲片糕、麻切、桃酥、雪棗八種;“九角盒”內同時也擺放好待客的糕點。舊時東臺城裡春節一家人團聚吃茶流行用“祭紅”器皿,大戶小家基本上把祭紅碗與祭紅蓋碗拿出來擺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碗中放少許紅糖備用。長輩們為小輩們準備的壓歲錢也整齊地一字排開,擺放在桌上,壓歲錢的封套上還擺放了幾片用紅紙條封上的雲片糕。子時一到,院子裡鞭炮齊鳴,堂屋內紅燭高燒,香菸繚繞,一家大小挨次在神靈祖先的牌位或畫像前叩頭,然後恭喜新年的到來。小輩們必須先吃“開口糕”,表示一年高升、進步,然後再向長輩恭祝新年,長輩還禮給小輩壓歲錢。舊時辛苦了一年生活無著的窮苦貧民,也竭力把家中打掃得乾乾淨淨,同時準備一頓再簡單不過的年夜飯。舊時東臺過年流傳下來這麼一段辛酸的民謠:“二十八,去想法;二十九,有了有;三十夜,不在家;大年初一,拱拱手”。《清嘉錄》蔡雲《吳歌》也有類似記載:“天地堪容避債臺,一年積欠一宵催。店門關到質錢庫,還點燈籠走一回。”這便都是底層社會人群的真實寫照,其實舊時過年只是富人炫耀富裕的代名詞,窮人談不上什麼歡慶、愉悅,討債的現實逼得他們“年關”難捱啊。大年初一不許睡懶覺,這是東臺城的舊規,大概因為東臺是一座商業流通城市,商人尚勤的緣故,東臺城裡的人“守歲”後睡不到幾個小時便又起身了。一家大小圍坐在八仙桌旁,開始新的一年的第一次活動――“新年早茶”。舊時吃“三道茶”,餐具為祭紅蓋碗、祭紅碗、紅漆筷子。頭道茶:紅糖開水茶,表示紅紅火火,甜甜蜜蜜。二道茶:紅棗茶,即“喜棗”茶,開門見喜,喜上加喜。三道茶:湯圓茶,實心無餡湯圓,實實在在,萬事圓滿。吃完早茶,家庭主要成員,男女主人這一天都不外出,小孩子們自由活動,外出“拜年”,討“包喜錢”,到城裡遊玩;少數老年人、居士、吃齋唸佛者早已在子時之前就聚集在三昧寺、大聖寺、泰山寺山門外等候“燒頭香”了。舊時東臺素有蘇北“小上海”之稱,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清末全縣原有十場四鄉,人口120萬,辛亥革命以後、北伐之前,東臺城幾乎匯聚周邊省、市的大小商號:湖南的米商、湖北的木商、江西的陶瓷商、安徽的茶商和“朝奉”(典當行的經紀人)、揚州的絲綢商和鹽商、鎮江的油麻商和醬醋商一併來到這裡。始建於乾隆三十三年的東臺建縣尚晚,一向對外來的經濟、文化並不拒絕接受,多元經濟的湧入引來多元文化在這裡紮根,經過一百多年的選擇吸收,逐漸形成了東臺地區習俗文化的特色。採買祭祀年貨是東臺人的頭等大事。大戶小家買年貨,買多買少根據手頭上金錢富餘程度而定。寺街、丁公橋、關橋口直至油坊頭、盧家嘴、下壩、北關橋河口一帶,一進臘月便停滿了四鄉八鎮進城買年貨的鄉親們的船隻;前店後住家,“人家皆枕河”,與蘇南城鎮經營格局一般的商店,為這座僅靠商業流通積累資金的城市提供服務。農民們卸下用“幫船”(有篷,不同於浙江人的烏篷船)運來的棉花、糧食,從“陸陳行”、“棉花行”裡換來現洋,加入到採買年貨的隊伍中去。抗戰前東臺釋、道、儒諸教興盛全縣,有八百多處廟宇宮觀,數千的僧眾,上萬的善男信女,春節祭祀的供品、吃齋唸佛的乾果、山貨花銷無數。東臺城內經營南北貨的商號、店鋪有數十家之多,其中同治、光緒年間綵衣街、寺街先後有吳盛茂、周祥記、劉萬順、胡春發這樣較大的南北貨老字號店相繼在這裡開業;三昧寺、大聖寺、泰山寺等各大叢林,僅春節蠟燭採購一項,就分別達數百斤之巨,馬公橋下的梁源昌蠟燭坊成品燭供不應求,只好提供毛坯燭心供各大商號自行加工,“周振新”油漆店也為梁源昌蠟燭坊承擔雕刻、繪畫工藝蠟燭、龍鳳喜慶燭的業務;一時間香店也因寺廟香客的需求量大而生意興隆,寺街“劉太升”香店、海河邊“柯開泰”香店繁忙景象略見一斑,最出名且有一定經營規模的莫過於“姚信和”香店了。一到春節買香爐、燭臺的人多,也造成東臺銅匠、錫匠鋪多,吃銅匠、錫匠飯的人增多,筆者收藏有一副“大花”型號“東臺永茂隆”錫匠鋪戳記的雙喜燭臺,清楚地印證這一歷史現實。在佛教興盛的東臺,哪怕十分貧寒的家庭為了過年祈福納祥,也會買一副西溪土窯生產的泥香爐、瓦燭臺。買天燈、送灶糖、旗杆鬥、陳飯花、門神、喜錢,則又是舊東臺城內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天燈用染成深紅色的油紙做燈罩,上面用金紙貼印“天燈”二字,滾圓的土製燈託上插上八釐米長的紅色的“拜燭”,從除夕守歲起開始點亮,夜夜如此,一直到農曆正月十八結束,從不間斷。掛在堂屋房簷下的“天燈”數目也有定規,除了“天、地、人”三個燈之外,再加這戶人家男孩的數目就是這家天燈的盞數。“旗杆鬥兒……陳飯花……”,“送灶糖呃、灶書哩買兩張……”臘月十五一過,城內歌唱般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賣這類祭祀、祈年物品的小販,都是一些城鎮底層社會生活無著的貧民,他們藉助“年市”,換取一點點“度命錢”。東臺街面上的各色喜錢(花絡錢)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宮復盛紙坊印製的版畫享有盛譽,遠銷高郵、寶應、興化、泰州里下河地區,內容多取“文王訪賢”、“龍鳳呈祥”等歷史故事,還有“年年有餘”、“歲歲平安”等吉祥圖案,套色印刷,鮮豔奪目,官家、店鋪、居民、農戶均購買張貼,其中貼在大門上的門神,掛在堂屋中央的菩薩軸子卻與別處不同:東臺人繪製的門神尉遲敬德、秦叔寶眉宇之間多了一些慈祥,少了一些威嚴,而菩薩軸子上的觀世音畫像也顯得格外的慈眉善目,充滿人間煙火氣息,這可能與東臺這座商城充滿“和氣生財”的理念不無關係吧!東臺城春節祀神祈福的糕點、糖果十分豐盛。前後街有十幾家“茶食店”(對糕點糖果店舊稱),甚至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店面,“五味齋”、“五福齋”、“國香齋”、“美味齋”,“賀萬興”,最出名的莫過於三家,專門經營京派糕點的清真素食的“鼎盛館”,花樣糕點、麻切、桃酥可以和淮安“西園桃酥”媲美的“麒麟閣”,“稻香村”的雲片糕、嵌桃麻糕、楊酥糕也遠近聞名。這些店家的“菊花餅”、“棗泥佛手”、“董糖”、“豆莢”、“蘭花根”、“小饊子”、“冰糖酥”以及各色果子,在店堂內堆積如山,香氣四溢,此時七里長街的東臺城的年味更濃了。這些茶食店盛糕點茶食的包裝也十分經濟,一律用當地出產的柴篾子扎的筐片或用土紙袋包裝,既美觀又節約。這些精美的祈福祀神的糖果糕點後來被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禪(東臺人)帶到上海,至今在玉佛寺內還可以品嚐到。農曆臘月二十四一過,家家戶戶買鰱魚過年已成習俗。不管大戶小家都會買兩尾鰱魚,考究的人家還喜歡買兩尾血紅色鰱魚(東臺人俗稱“血鰱”),掛在屋簷下,待除夕晚上煮上它,擺放在堂屋香案上,討“鰱魚(年餘)、鰱魚(年餘),年年有餘”的吉利“口彩”。祈福納祥是東臺人過年習俗的重要內容。東臺“送灶”習俗有臘月二十三的,也有臘月二十四的,沒有統一的規矩。東臺祭灶用品除延請“灶老爺”、“灶馬”、“灶書”以外,還要擺出一盤祭品供奉在灶頭上,表示對灶老爺的誠心,“送灶糖”、豆腐、茭草、茶葉、粳米,合裝在一個磁碟子中,意思是用“送灶糖”甜灶老爺的嘴,遮“家醜”,上天言“好事”;豆腐,取諧音“偷富”,“茭草”剪碎整齊擺放在盤內,供上天的“灶馬”享用,東臺人為灶老爺準備得真周到。除夕中午飯一過,“裝陳飯”的春節儀規便在東臺城大戶小家中同時上演。女主人將預先蒸熟的糯米飯分別裝在兩個大體上差不多大小的“陳飯盆”內,堆成饅頭狀,用手抹平整,飯中央首先貼著一塊15×3。5釐米左右的“陳飯糕”,隨著飯的坡度將“陳飯糕”蒸軟貼在飯面上,糕面白底、紅邊框、紅字:“福壽源長”“福壽雙全”“金玉滿堂”“天官賜福”等字樣,陳飯糕上依次疊上花饅、花糕、福建橘子各一隻,然後將“旗杆鬥兒”、“陳飯花”分別插在這兩盆飯面疊起的花饅、花糕、橘子上;“旗杆鬥兒”長短根據主人堂屋室內高矮而定,它就是東臺人祈年祝福的重要物件,長短大約一公尺五左右,用較粗的柴葦做立杆,外用金銀五色彩紙包裹,由上而下裝飾著各色微型的“喜錢”和福、祿、壽、財、喜五位仙人,四層兩兩相對的“八仙”在靈芝祥雲的襯托下串插其間,木刻水印,栩栩如生。“陳飯花”約半公尺高,上面用各色彩紙剪的微型“喜錢”裝飾,“喜錢”頂端以及插在“陳飯花”背後的松柏枝上都扣上染成五顏六色的白果和紅棗,兩盆陳飯的飯面上都嵌上南貨店裡賣的專門用於“裝陳飯”的五色乾果:紅棗、黑棗、桂圓、荔枝、(染色)白果。陳飯盆安置在香案的右側,有考究的大戶人家飯盆擺放在紫檀或花梨木的雕花盆架上,以示慎重。“陳飯盆”也有講究,有專門鑄造的鼎銅的(銅錫合金)或紫銅的器皿,上面鑄有“聚寶盆”三個大字;有“清三代”青花、粉彩的專用“陳飯盆”,也有用同治、光緒年間的祭紅的“陳飯盆”或哥窯開片“碎瓷”大碗代替陳飯盆的;小戶人家只要還有一口飯吃也要“裝陳飯”,不過盛飯的器皿沒有那麼講究罷了,為了指望來年福祉的降臨,“裝陳飯”成為東臺人追求未來幸福的精神寄託。 “謝神”、“辭年”、“守歲”是東臺人過年習俗的重要儀規。臘月二十起,東臺人就習慣性地進入“數夜”的倒記時階段,個個逢人張嘴便說“今天二十夜”,即農曆臘月二十的意思。臘月二十四“送灶日”一過,便進入實質性過年階段,首先是“忌口”,不論大小人等,在外在內均不得口出惡言穢語,更不得說與“吉利”相左的言辭,二十五、二十六“撣塵”,即打掃室內外清潔,為祭天地神靈準備,“謝神”是第一道儀規。“謝神”即擺放豬頭、鯉魚、雄雞(“三牲”)以及酒水祭祀天地神靈,感謝上蒼恩賜,讓合家大小一年太平;然後全家每人吃兩隻水氽荷包蛋,意思為“捧元寶”。臘月二十八燒“辭年紙”,即祭祀祖先,禱告先人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來年順利。不忘先輩恩德,慎宗追遠。除夕傍晚時分,是東臺人一年中最隆重最神聖的時刻:大街小巷一片靜穆,除了急急忙忙回家的行人之外,很少有人再往街上走動;店家紛紛上“榻子”(即上門板)“打烊”,家家戶戶忙著貼對聯、貼花絡錢;街頭巷尾的土地廟內一片繁忙,大紅色的天燈早早掛上,家庭主婦紛紛從家中走出來,打著燈籠上土地廟燒香,祈求土地老爺保佑來年一家大小平安,隨後便聽見一家家關門上閂的聲響,街上不時地傳來更夫敲擊竹筒的聲音。從臘月二十三至來年二月二這一段時間內,東臺城歷來有大街小巷“巡更”的“慣例”。東臺城裡吃年夜飯,守歲酒沒有固定的時間,而是以全家人是否到齊為限,店家則等遠路外出收賬的人全部回來後才開始吃“守歲酒”,“守歲酒”成了和諧、平安、團聚、圓滿的象徵。吃完守歲酒,男主人便在院子裡擺上水碗、糕點,焚一爐好香,請灶神降臨,“下界保平安”。堂屋內“旺盆”(即鑄鐵的火盆)內松枝、木炭早已燃上,滿屋頓時暖洋洋的,充溢著松枝的青香。大戶人家堂屋內懸掛著當地畫家周應芹、張小齋畫的“天官”畫像,祈求“天官賜福”,香案前的房梁二桁上掛著近三尺高的大幅紅色“花絡錢”(寬幅五張,窄幅六張襯在寬幅花絡錢的旁邊),小戶人家則掛上觀音、菩薩軸子,希冀菩薩保佑一家平安。香案前除了陳設的祭祀糕點、乾果、陳飯盆之外,必不可少紅天竹、臘梅、水仙三樣鮮花供品,分別插裝在瓶、盆中。這時女主人也忙碌起來了:煮紅棗、做湯圓,男主人便在堂屋裡擺放好供品,點燃起香燭紙馬。祀神用的乾果、糕點供品不外乎紅棗、栗子、荔枝、桂圓、雲片糕、麻切、桃酥、雪棗八種;“九角盒”內同時也擺放好待客的糕點。舊時東臺城裡春節一家人團聚吃茶流行用“祭紅”器皿,大戶小家基本上把祭紅碗與祭紅蓋碗拿出來擺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碗中放少許紅糖備用。長輩們為小輩們準備的壓歲錢也整齊地一字排開,擺放在桌上,壓歲錢的封套上還擺放了幾片用紅紙條封上的雲片糕。子時一到,院子裡鞭炮齊鳴,堂屋內紅燭高燒,香菸繚繞,一家大小挨次在神靈祖先的牌位或畫像前叩頭,然後恭喜新年的到來。小輩們必須先吃“開口糕”,表示一年高升、進步,然後再向長輩恭祝新年,長輩還禮給小輩壓歲錢。舊時辛苦了一年生活無著的窮苦貧民,也竭力把家中打掃得乾乾淨淨,同時準備一頓再簡單不過的年夜飯。舊時東臺過年流傳下來這麼一段辛酸的民謠:“二十八,去想法;二十九,有了有;三十夜,不在家;大年初一,拱拱手”。《清嘉錄》蔡雲《吳歌》也有類似記載:“天地堪容避債臺,一年積欠一宵催。店門關到質錢庫,還點燈籠走一回。”這便都是底層社會人群的真實寫照,其實舊時過年只是富人炫耀富裕的代名詞,窮人談不上什麼歡慶、愉悅,討債的現實逼得他們“年關”難捱啊。大年初一不許睡懶覺,這是東臺城的舊規,大概因為東臺是一座商業流通城市,商人尚勤的緣故,東臺城裡的人“守歲”後睡不到幾個小時便又起身了。一家大小圍坐在八仙桌旁,開始新的一年的第一次活動――“新年早茶”。舊時吃“三道茶”,餐具為祭紅蓋碗、祭紅碗、紅漆筷子。頭道茶:紅糖開水茶,表示紅紅火火,甜甜蜜蜜。二道茶:紅棗茶,即“喜棗”茶,開門見喜,喜上加喜。三道茶:湯圓茶,實心無餡湯圓,實實在在,萬事圓滿。吃完早茶,家庭主要成員,男女主人這一天都不外出,小孩子們自由活動,外出“拜年”,討“包喜錢”,到城裡遊玩;少數老年人、居士、吃齋唸佛者早已在子時之前就聚集在三昧寺、大聖寺、泰山寺山門外等候“燒頭香”了。

咱大東臺結婚有哪些習俗,求告知?晏溪浪子2019-07-23 13:07:25

一動不動,再加18萬8。錢最後還帶過來了。

咱大東臺結婚有哪些習俗,求告知?軟萌小兔嘰2019-06-21 17:46:04

女方在收到男方彩金(彩禮)後為待出嫁的女兒買結婚用品,家電,床上用品買雙的,洗涑用品買雙的,嫁衣買幾套,。。。。。視經濟能力買好買多。彩禮從0——-十萬不等,有的不要彩禮,一般的2-3萬。有錢的1000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