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日的來歷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2-11 回答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

節日起源:

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由於上巳日和軒轅黃帝誕辰是同一天,近年來不少專家積極倡議將三月三日同時設為“中華聖誕節”,以擴大黃帝文化和上巳節的影響。

風俗習慣:

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這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上巳”節日的來歷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2-11 回答

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古代以陰曆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為“上巳”,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有時仍以巳日為上巳節,不固定為三月三日。 所謂水邊飲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此風在唐尤甚,至宋則漸無聞,今更無人有此雅興了。 宋時又以這天為北極佑聖真君的誕辰。各地於這天舉行迎神賽會。《夢梁錄》雲:“土庶燒香,分集殿庭。諸宮道宇,俱設醮事,上祈國泰,下保民安。諸軍寨及殿司衛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會,結縛臺閣,迎列於道,觀睹紛紛。” 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採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又各地婦女有於這天帶薺菜花的,據宋贊寧《物類相感志》雲:“三月三日收薺菜花,置燈頸上,則飛蛾蚊蟲不投。”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 上巳還有一個習俗就是佩蘭或是杜若。相傳周昭王登基二十年的時候,東甌越族獻來兩位女子,一個叫延娟,一個叫延娛,皆美麗纖巧,能言善辯,而且會唱會笑。她們走路不留腳印,太陽下沒有影子。一次,她們陪昭王遊覽長江和漢水,不幸全都隨昭王落水而死。因此,江漢一帶,至今人們還懷念她們,並修祠堂立於江邊。十年之後,人們每天都可以看見二位女子伴昭王泛舟江上,嬉戲於水邊。到晚春上巳節這天,人們都集中到祠堂前祭祀:有的拿來又甜又新鮮的水果,採來杜蘭葉將其包好,沉入水中;有的用五彩線包,還把金屬系在上面。這樣一來,蛟龍就不會侵害她們的仙體了。由此,這個祠堂被稱為“招祗之祠”

“上巳”節日的來歷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2-12 回答

據農曆通書所載,古代的巳日定為三月初三日,巳時即在中午的午時以前,俗稱“巳肘日卜到”(到即正午之意)。此節早在周朝乃是招魂袚禊的日子,古時上巳節的風俗是百姓齊到江河之濱,由女巫舉行消災祛病,洗滌垢穢、被除不祥的儀式。

隨著時代更易,此俗也逐漸衍化,變成了男女到野外踏青郊遊,林下水濱,欣賞大自然的風光,即所謂“三月三,踏青節”,這種變化,由以女巫神靈為主體、作中心的活動變成以人們為主體、以遊山玩水為中心的活動。

此後這種踏青郊遊活動又有所發展,詩人詞客,到此日登遊名山勝蹟,臨風吟誦,瀕水飲宴,進而發展為“曲水流暢”,嘯傲山水,盡情地享受大自然之美。這種發展衍化的過程,原來屬於宗教迷信的成份逐漸淡化乃至消失,而增加了人們的戶外活動的內容。

發展到近現代,上巳節的原來意義和內涵已為人們所遺忘,更多的是認為“三月三踏青節”,發展成為一種群眾性的郊遊,而這也就是現代旅遊活動的濫觴,現代旅遊,不論短途或遠端,春季固然是旅遊的好季節,此時永珍回春,百花竟放,到處呈現出大自然之美。但現代的旅遊者,除春季外,一年四季均有各種型別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這也可以說是“三月三踏青節”之衍化發展而成為現代的旅遊活動。

節日、傳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科技力量越來越強,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呢,有多少已經被人遺忘了。夏起於上古,三國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成為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日子。於祓禊外,並進行曲水流觴的活動,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流觴,亦稱“流杯”,即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流下,止於何處,則其人取而飲其酒。唐時此風猶盛,至宋漸稀。後世上巳日,民間有戴薺菜花、挑薺 、聽蛙鳴等習俗。《後漢書。禮儀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於絜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火為大絜。”劉昭注:“謂之禊也。”《續齊諧記》:“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觴隨波。”晉潘尼《三日洛水作》詩:“羽觴乘波進,素卵隨流歸。”晉王羲之《蘭亭詩序》:“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北齊刑邵《三日華林園公宴詩》:“方筵羅玉俎,激水漾金巵。”宋吳自枚《夢梁錄。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杜甫《麗人行》雲:‘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愛慕。”後亦有不用三日,仍用巳日者。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清顧祿《清嘉錄。三月。田雞報》:“三日,農民聽蛙聲於午前後,以卜豐稔,謂之田雞報。諺曰田雞叫拉午時前,大年在高田;田雞叫拉午時後,低田弗要愁。”參見“祓禊”。 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山踏青。三月初三為南鄉峻嶂山的廟會節場,香船遊肪停滿燒香濱。嬸嬸山麓雪浪鄉的農民,有快船比賽風俗。上午,各村青年搖著快船,滿載村民,趕至輝躥山看廟會,遊節場。午後,快船集中到葛埭橋附近的長廣溪參賽,看過迎神賽會和遊節場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觀看快船比賽。參賽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顯神通。接著由表演中湧現出來的佼使者自由結合, 以兩船為一組進行比賽。小組優勝者再自由結合,依次比賽,直至決出冠軍為止。比賽時,岸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河中船如飛箭,急流勇進,甚為壯觀。

上巳節探幽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別稱。《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後漢書·周舉傳》:“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會賓客,宴於洛水。”因知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云云,就是對唐代長安曲江風景區內節日盛景的描繪。此節在我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餘韻可尋,當然在節日性質和內容上已發生了不少變化;此外,一般多認為現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係。為此,對上巳節的起源及其原初涵義的探索,成為民俗學研究的熱門課題。

漢代學者應劭對上巳節的起源和意義作過闡述,大意是:這種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經形成,政府還專門設定女巫之職進行主持。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透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這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於是蘭湯、蘭草便與神靈有了聯絡。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三月上巳到河邊洗除邪穢的“祓禊”風俗,從起源上看正與蘭湯辟邪術密切相關。由《詩經·鄭風·溱洧》的描寫可以看到,春秋時期鄭國的祓禊活動最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這天,鄭國男女傾城而出,來到溱水、洧水之濱,手執蘭草洗濯身體,祓除不祥。同一時期,其他地區也有河濱祓禊的風俗。總之,早期的河濱祓禊禮俗與蘭湯辟邪術屬於同一巫術體系,因其皆以蘭草可闢不祥的觀念為基礎的,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巫術中的蘭湯沐浴一直保持著驅妖除邪的基本性質,河濱祓禊則朝著不同的方向演變和發展(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的源頭實際上是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動本是男女春日相歡、婦女祈孕的信仰行為,而秉執蘭草或以香薰草藥沐浴,都有喚起性慾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質,婦人臨河不僅欲洗去冬日的塵垢,同時也盼觸水感孕而得子。這種與原始宗教相關的近水祝殖信仰,當是三月三日祓禊風俗的真正由起(《風俗探幽》,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宋兆麟也認為原始的上巳節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但是他對沐浴的性質則有不同見解,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巫醫的水療法,特別是利用春天的桃花水洗滌婦女身上的不潔,驅走各種惡鬼,為婦女生育創造條件,名曰潔身洗垢,實為驅鬼求育,是巫醫用水療法治癒婦女不育症的基本方式(《中國生育信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趙國華除認可上巳節是先民的大規模生殖崇拜活動的遺風外,還特別強調,生殖崇拜不是性崇拜,因為在原始人類的觀念中,性愛與生殖是完全分離的,他們並不知道兩者的直接因果關係。當時人類的性愛是比較自由的,性滿足也不成其為問題,而人口繁衍卻是擺在社會首位的極其重大的問題(《生殖崇拜文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與上述看法相反,成林以為上巳節的最初涵義就是性愛狂歡,它源於原始社會的性禁忌制度:原始人為禁止因爭奪異性而引起的互相殘殺,生產時期實行性禁忌制度,男女分開生活。那些不需要遵守禁忌的日子,就成了性開放的節日,這種節日也就是“春社”和“社會”(聚社會飲)的起源,而這種“春社”和“社會”也正是三月三日民俗的最初形式(《三月三溯源》,《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這一見解,與清代經學家沈濤認為春秋時的水濱祓禊實為“淫俗”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十經齋文集》)。

此外,日本學者小南一郎引證古籍中關於“三月三日,清明之節,將修事於水側,禱祀以祈豐年”等說法,以為水濱祓禊與農耕禮儀有關係(孫昌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中華書局,1993)。法國學者格拉耐認為上巳節最初是表示初春的復甦的祭禮,其根本目的是乞雨(張銘遠譯《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這種看法與小南氏的推斷實際上是一致的。還有人認為,在這類臨水祓禊活動中,能看到水神崇拜的深刻影響(王子今《史記的文化發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最近有學者根據屈原《九歌·招魂》及《續漢書·禮儀志》注引等資料,特別強調了先秦時期上巳節的“招魂續魄”的巫覡色彩,認為該節日的主題在於迎接生命之神的複合,其他如沐浴祓禊等活動都是以此為核心而展開的。這一內涵的某些方面可能是吸取和融合了東來的古代印度文化。印度古老典籍《梨俱吠陀》中有一組招魂詩,是反映三千年以前的婆羅門教習俗風情的遠古作品,這些招魂詩篇使我們自然地聯想起楚辭中的《招魂》、《大招》。南絲綢之路的發現,證實了古印度文化東漸的可能性,一般是自印度而緬甸傳至我國“西南夷”地區,再至黔中、巫郡及巴蜀,爾後傳入楚腹地,透過楚國再進入中原地區。因而,中國遠古時期巫文化中的招魂續魄、沐浴祓禊的上巳節習俗同東來的古吠陀文化中的招魂、巫術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從而使我國古老奇胲的上巳節俗的主題及其文化蘊含更為豐富瑰麗、異彩紛呈(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時令保健,驅妖除邪,祝殖求孕,性愛狂歡,乞雨祈年,迎接生命之神的複合,甚至還包含有古印度吠陀文化的因子……讀罷此篇,讀者諸君,或許你們已經墮入古老蒼茫的“謎”霧之中了。

“上巳”節日的來歷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2-12 回答

人日

上巳節還是人日。人日也是傳統節日,相傳女媧七天之內造出七種動物,按日排列為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為人日。按子醜寅卯戊己庚辛辛酉戌亥的天干排序和甲乙丙丁辰巳午未壬癸的地支排序法,初七為地支巳日,所以巳日即人日,因此上巳節,也就是人日的節日。紀念人日要吃“七寶羹”和“薰天”。“七寶羹”就是用七種菜做的菜餚,而“薰天”是露天作的煎餅。另外還要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火帳子上,以求吉利。

西王母生日

另外三月三除了上巳節外還是西王母生日。此說源於道教傳說,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著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