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阿Q正傳》中,魯迅是怎樣批判國民性的?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是否醜化了中國人?百年孤寂gggggg推薦於 2017-09-25

魯迅批判國民性沒有醜化中國人,魯迅對國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是需要明確一點,這是對國人的愛極而生恨。在小說《阿Q正傳》裡魯迅塑造了一個阿Q的人物來代表中國人,在他身上表現出的愚昧,自私,自卑,狹隘,欺軟怕硬等等負面人格都代表了國民性中的種種弱點。

時至今日這些弱點仍然存在在國民中。魯迅的這種批判精神可以使我們時刻保持警醒而不至於墮落,所以不應該懷疑魯迅的國民性批判。

原文簡介:

第一章《序》:阿Q還沉睡在背景之中,也還沒有給予姓名。作者彷彿從傳說中發掘實際人物一樣。

第二章《優勝記略寫》:阿Q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裡,給人家打短工度日。雖然常常被村裡人開玩笑,但內心他還反過來看不起村裡人。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陽下捉蝨子,阿Q便也捉起了蝨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蝨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便找茬打仗。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不過阿Q那掐過小尼姑臉蛋的手指總是有股滑膩的感覺,讓他總是念在心裡放不下。

第五章《生計問題》:那以後,阿Q每在街上走,村裡的女人就遠遠躲開了。阿Q卻不知道為什麼。

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半年之後,阿Q悄無聲息地回到了未莊,這次因為兜裡有了好多錢,村裡人都對他刮目相看。他說他在城裡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們的尊敬。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謠言傳到了村子裡,引起了村裡的不安,阿Q看過革命黨被殺,覺得自己也成了革命黨,村子人也開始討好阿Q這個“革命黨”。

第八章《不準革命》:雖然革命了,但卻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只是人們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辮子,哭著回家了。阿Q十分不滿意。

第九章《大團圓》:趙家遭搶事件引起了未莊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穀祠被軍隊包圍,阿Q被輕而易舉抓了起來。他被送到了城裡的監獄,可是他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被抓。

此文出自現代·魯迅《阿Q正傳》

1.在《阿Q正傳》中,魯迅是怎樣批判國民性的?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是否醜化了中國人?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民眾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以孫中山為首的少數有志之士,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偉大任務。

資產階級把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民拒之門外。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後,仍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承受著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