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名稱:

防風 [fáng fēng]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別名:

銅芸、回草、百枝

性味歸經: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

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

藥材簡介:

防風,中藥名。為傘形科防風屬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根。具有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的功效。主治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溼痺痛,破傷風證。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注意事項:

本品藥性偏溫,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

應用:

1、治風寒表證,頭痛身痛、惡風寒者,常與荊芥、羌活、獨活等藥同用,如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2、治外感風溼,頭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與羌活、藁本、川芎等藥同用,如羌活勝溼湯(《內外傷辨惑論》)。

3。、治風熱表證,發熱惡風、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蟬蛻、連翹等辛涼解表藥。

4、因其發散作用溫和,對衛氣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風邪者,本品與黃芪、白朮等益衛固表藥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傷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5、治風寒者,常與麻黃、白芷、蒼耳子等配伍,如消風散(《和劑局方》)。

6、治風熱者,常配伍薄荷、蟬蛻、殭蠶等藥。

7、治溼熱者,可與土茯苓、白鮮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虛風燥者,常與當歸、地黃等配伍,如消風散(《外科正宗》);若兼裡實熱結者,常配伍大黃、芒硝、黃芩等藥,如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

8、治風寒溼痺,肢節疼痛、筋脈攣急者,可配伍羌活、獨活、桂枝、薑黃等祛風溼、止痺痛藥,如蠲痺湯(《醫學心悟》)。若風寒溼邪鬱而化熱,關節紅腫熱痛,成為熱痺者,可與地龍、薏苡仁、烏梢蛇等藥同用。

9、治風毒內侵,貫於經絡,引動內風而致肌肉痙攣,四肢抽搐,項背強急,角弓反張的破傷風證,常與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風止痙藥同用,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10、治脾虛溼盛,清陽不升所致的洩瀉,可與人參、黃芪、白朮等藥配伍,如昇陽益胃湯(《脾胃論》)。若用於土虛木乘,肝鬱侮脾,肝脾不和,腹瀉而痛者,常與白朮、白芍、陳皮同用,如痛瀉要方(《景嶽全書》引劉草窗方)。

相關配伍:

1、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錢,甘草、防風各六錢,黃連五錢,以三味熬取濃汁,次下蕤仁膏,日點。(孫氏《集效方》)

2、骨蒸煩熱及一切虛勞煩熱,大病後煩熱,並用地仙散: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炙)半兩。每用五錢,生薑五片,水煎服。(《濟生方》)

3、小便淋澀:三物木防己湯∶用木防己、防風、葵子各二兩。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