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劇裡沒有高顏值的演員怎辦?那就讓鏡頭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一樣引人入勝。

所以這部只有3集的BBC迷你英劇《微縮屋工匠》,成功地運用它精緻的油畫風鏡頭,吸引我一看到底。

不信?先放上兩張圖給你們過過眼癮。

BBC英劇《微縮屋工匠》:用文藝復興的油畫說故事

BBC英劇《微縮屋工匠》:用文藝復興的油畫說故事

無論是人物的衣著、色調、建築的古舊感,都具有顯著的“巴洛克”藝術風格。

不得不說,人都是視覺動物。追劇和買包一樣,都講究“眼緣”。

那麼這部每一幀都是一副巴洛克油畫的故事,說的是什麼呢?

本劇根據傑西·伯頓(Jessie Burton)的小說改編,並經作者同意,對劇情稍作改動,使故事更加完整流暢。

其實故事本身很簡單,從女主人公“內拉”,一個鄉下沒落貴族的女兒,長途跋涉來到她在阿姆斯特丹的富商夫婿家開始,發現這個家裡到處都洋溢著一種詭異的感覺,總是拒絕同房的夫婿約翰尼斯,高冷禁慾神出鬼沒的姐姐馬琳,過分曖昧的兄妹關係,連續不斷地送來的娃娃屋微縮模型預言著家中即將發生的事,倉庫裡堆滿了無法賣出的糖。

故事在第一集設定了一個個懸念,而後2集則逐漸解開這些謎團。

但事實上,這個故事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微縮屋工匠製作的精緻模型,而是透過整個家氛圍所影射出的時代風貌。

1、故事所代表的文化藝術背景

透過開頭的設定,反應出的是歐洲歷史上文藝復興晚期的階級風貌。

當時的舊貴族延續了國王路易十四在歐洲掀起的奢華靡貴之風,耽溺於驕奢淫逸鋪張浪費的享受,從而導致負債累累。同時期,一些資產階級透過放貸、商業經營逐漸掌握了國家的財富和財政權成為新貴,其中赫赫有名的要數義大利第二大名門“美第奇家族”,他們不僅透過為教皇打理財務獲得財政的支配權,也是支援和贊助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的財閥勢力,比如波提切利、但丁、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等。

那些窮奢極欲的舊勳們一方面看不起他們,一方面又只能依靠跟新貴們的借貸和聯姻來維持自己家族頭銜的體面。

這也是女主會嫁給有錢夫婿約翰尼斯的原因 —— 她家已經負擔不起鉅額債務,母親不得不賣女兒。

2、仿如宗教畫作復刻版的人物和環境

不得不說,在復古的鏡頭下,女主內拉真的猶如油畫中走出來的一般。

來對比一下:

BBC英劇《微縮屋工匠》:用文藝復興的油畫說故事

上圖裡,左邊是歐洲著名畫家提香·韋切利奧的名作《烏爾比諾公爵夫人》,右邊是劇中內拉參加晚宴時的著裝。

也許劇中的女主人公不及畫作那麼驚豔,但是無論從眼眉、膚色、氣質神韻都很相似。用室內自然燭光襯托出的微紅兩腮,飽滿的蘋果肌,美得不可方物。

不單單是年輕的內拉,即使是日常生活裡,每個人臉色都是光滑、細膩的,像骨瓷打磨出來的一樣。

作為一家之主的約翰尼斯,則讓我想起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畫家委拉斯凱茲。

即使是穿著深色衣物如清教徒的高冷姐姐馬琳,在復古濾鏡下,也有著聖母瑪利亞般的柔和線條。

BBC英劇《微縮屋工匠》:用文藝復興的油畫說故事

上圖中一家人所坐的皮椅,也是一種從16世紀義大利開始流行的扶手椅,並且採用了非常高階的軟包工藝。

BBC英劇《微縮屋工匠》:用文藝復興的油畫說故事

在原有的純木料硬椅上,使用義大利熱那亞的天鵝絨、法國里昂的絹絲、西班牙科爾多瓦的皮革、比利時的粗毯等製作軟包坐墊,增加使用者的舒適感。

而劇中所展現的另一種精緻文化,則是本劇片頭異常神秘的“娃娃屋”。同樣也是誕生於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BBC英劇《微縮屋工匠》:用文藝復興的油畫說故事

和角色相同的娃娃,有如鑄模蠟像一樣,不僅是五官和衣著,連表情都栩栩如生。而女主手上託著的這把椅子,就是她自己身下坐著的扶手椅的微縮版,連軟包的絲綢紋樣都絲毫不差。更小巧的盒裝杏仁糖帶著女主熟悉的家鄉的氣味,琵琶還能彈出聲響。

3、人物關係影射的社會矛盾

大多數人都知道,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化藝術得到了一次大規模的顛覆與昇華,但同時卻極少有人瞭解這是一個“美與暴力”並存的時代。伴隨著詩詞歌賦和藝術畫作誕生的,還有城邦之間無數次的結盟、背叛、戰爭。

劇中則是透過約翰尼斯家庭隱藏的各種秘密,側面反映16、17世紀的階級矛盾。

約翰尼斯在晚宴上和內拉的對話就揭露了這一點。

由舊貴族們集結組成的工會領導層,掌握著阿姆斯特丹的執法權。可是問題在於沒有錢,所以手中的權利猶如紙上談兵,一文不值。這也是約翰尼斯被恨透的原因之一。他們既豔羨嫉妒頭腦精明男主所擁有的富可敵國的財富,同時又極度憎恨他跳脫出因循守舊的傳統禮教的言行,挑釁和玩弄著貴族最重視的權威。

這種階級矛盾,是透過約翰尼斯一家和弗朗斯過去的仇恨引發的。

而另一個毀掉約翰尼斯的秘密是內拉解謎的:

BBC英劇《微縮屋工匠》:用文藝復興的油畫說故事

這個詞出自Sodom(索多瑪城),用於16、17世紀的英國。劇中對於富有時代感的臺詞選擇還是比較精準的。

但在當時,約翰尼斯的這種癖好,是要遭到“浸豬籠”的重罪。並且也解謎了為什麼當初內拉母親發出許多封邀請信後,只有他一個人到來,並接受了全部條件同意娶內拉為妻 —— 他需要一個名義上的妻子掩人耳目。

工匠的預言:“The turnip cannot thrive in the tulip’s patch of soil。”

“tulip”(鬱金香),隱喻的是17世紀荷蘭歷史上的一次著名的金融泡沫“鬱金香效應”。在劇中則是對那些虛有其表,墮落成性的貴族們的諷刺。而工匠所說的“turnip”(蔓菁),則是由於其外形類似鬱金香球莖,而實質為生命力更強的作物,這裡代表的是男主在傳統世俗的壓迫中追求愛情自主的頑強性格。

不止是自己的丈夫,還有丈夫的姐姐馬琳也給了女主一個“驚喜”。

看起來家庭關係簡單的家,卻到處都是秘密。

而每一個秘密背後,都藏著一個足以毀滅這個家庭的危險。

從內拉的角度而言,不僅是受到了精神上的打擊,她更痛恨自己作為女人,卻猶如寵物和擺設的悲劇命運。

但是人往往於絕望中誕生堅強,激發獨立和反抗的勇氣。

內拉每一次收到的工匠送來的包裹內,也同時附帶著一張神秘的預言紙片。彷彿是在鼓勵她適應當下的環境,面對所有的不幸,但不要放棄生活下去的希望。

“Every wo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er own fortune。”

“Things can change。”

BBC英劇《微縮屋工匠》:用文藝復興的油畫說故事

所以最後,女主受到啟發,打算用一己之力拯救這個正在面臨毀滅的家庭。

至於結局如何?………未完待續。

希望這部小眾劇能出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