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正日益受到醫學教育界及全社會的重視,而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實施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最佳載體。本文闡述了傳統文化對於醫學生成長的特殊引領作用,分析了傳統文化和人文素質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為更好地開展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醫乃仁術”是我國傳統醫學的核心理念,而西方醫學最尊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提出“醫學不分男女,不分貴賤,要為病人幸福著想”,這些都要求醫學工作者不僅要具有高超的醫術,而且必須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人文精神。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多數醫學院校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片面追求純醫學技術的提升,卻嚴重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因此,醫學生人文素質缺陷仍然是當今醫學教育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有些醫學生缺乏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為患者服務意識淡薄;對病人缺乏同情心,語言生硬,溝通能力差;文字表達能力差,病歷書寫語句不通,字跡潦草;知識結構不合理,人文知識欠缺等等。同時,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醫務工作者人文素質缺乏也是導致當今中國醫患糾紛日益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已成為醫學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目標之一。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醫學生如何做人,使醫學生在人類文化薰陶下,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社會脈搏,從而促進人類文化向學生心理品質內化,進而達到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中國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不僅博大精深,而且源遠流長。上自“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內容的儒家學說,“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為核心內容的道家學說,下至休閒養性的琴棋書畫,日常生活的禮儀文化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獨特的珍貴資源,是對醫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最佳載體。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走入醫學校園,走進課堂,滋潤醫學生的心靈世界,意義深遠。

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蘊涵,對於醫學生有特殊的育人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澱,至今可以作為主幹的就是儒、釋、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學,“三家、三科、三學”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自強不息、吐故納新、天人合一的精神價值體系,是醫學生用以不斷提升人文修養的“精神食糧”。

(一)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影響下,醫學生的思想意識、人格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部分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表現在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或厭倦書本、遠離課堂、沉湎網路遊戲,或不擇手段撈取個人利益等。這樣的醫學生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偏向於追求時尚與物慾的享樂,難以擔當起振興醫藥衛生事業的重任。

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內涵教育,可以透過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引導醫學生感悟醫學使命,端正價值觀。《禮記·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大學”雖然與我們今天的“大學”截然不同,但人的道德發展、人格完善同樣是當今大學教育的根本宗旨。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樹人”,就是要讓大學生在“友愛、誠信、守法”的輿論氛圍中,求真、向善、愛美,知羞、知恥、知醜,且將其真正內化為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優秀的傳統文化還引領醫學生感悟真善美,傳播精神正能量,提升醫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離騷》到《正氣歌》;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充滿偉大愛國精神的優秀文化讓醫學生感受到厚重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到“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生氣度,最終達到“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這些優秀文化鼓勵醫學生樹立崇高人生理想和最大程度實現自我價值。

(二)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醫學生仁愛待人,培養高尚醫德

當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其中“醫患關係”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和焦點。醫患關係日趨緊張,發生醫療糾紛的頻率逐漸增加。2013年末,震驚全國乃至世界的“溫嶺殺醫事件”再次將醫患關係推上風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使醫務人員面臨巨大的壓力。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也同樣讓社會倍加關注。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格為重、以公利為先的道德人格觀,對於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個人修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中孔子力倡仁政,提倡“君子懷德”,“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鼓勵人與人相親相愛,並終生以“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道德經》中說人生者,珍貴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黃帝內經》的宗旨在於為民立命,重仁愛,厚人道,憂民憂疾。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對醫德標準提出了具體的內容,至今仍是醫家道德的依據。而歷代醫家如華佗、張仲景等,多從寬愛仁厚之道汲取無窮的智慧與力量,成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高明醫家。

“仁愛”是一種“利人即為,不利人則止”的利他精神,是一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寬容精神,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準則和人生理想,包括熱愛人、尊重人、同情人、幫助人的人道主義精神,這正是醫務工作者應當遵循的道德理念。當前提倡培養醫學生的仁愛精神,有利於促進醫學生自身和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完善學生的人格和思想品質,培養崇高的職業道德。

(三)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醫學生個人修養、培養積極樂觀人生態度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幼在眾多長輩的精心呵護下長大,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脆弱、狹隘、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嫉妒心強等。近年來時有大學生自殺事件,大學生毒殺他人的事件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其個人素質直接關乎病人的生死安危,因此,醫學院校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凝聚了中國古人的人生智慧,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情商內涵,從培養醫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到提升個人修養,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人生哲學我們學會了安身立命之本。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體會到不懈追求,奮鬥不已的追求境界。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感受到的是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的雄心壯志。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們更理解了執著於理想、昂揚向上的樂觀精神。這些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人生智慧對於醫學生不啻為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而《禮記·大學》中提出了人生修養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將“修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修身”不是“獨善其身”,而是要達到“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同樣,修身也是我們今天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和適應社會,如何將自己更好地融入到未來的職業發展中。今天的醫學教育,就是要把醫學生培養成為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素質的人,成為有志、有為、有責任心、德才兼備的人,這些教育理念和傳統文化蘊涵的人生哲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二、醫學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在當代醫學院校中提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開設“文學鑑賞”課程,定期舉辦相關講座,開展和傳統文化有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各種網路平臺,弘揚傳統文化,這些都是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高校從事人文素質教育的工作者,應充分利用這些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使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再上一個臺階。

(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進入大學課堂

以哈爾濱醫科大學為例,學校在大二學生中開設《文學鑑賞》的選修課,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載體,以唐詩宋詞賞析為主線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從欣賞詩詞的美,到學習詩詞的格律,從體會詩詞的意境,到學生自己學習寫詩,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深處。許多耳熟能詳的詩篇在老師的精彩解讀下,在學生中煥發了生機活力,名篇佳句的課堂朗誦,讓學生儼然身臨其境,很多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古典詩詞的魅力和靈韻——或大氣磅礴,或溫婉如玉,或蕩氣迴腸,或清新雅緻,而任課教師結合自己所寫詩詞給學生介紹詩詞的寫法,更是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任課教師是文革後首批大學生,所學專業為醫學,但是酷愛中國古典文學,幾十年來寫下了大量的舊體詩詞。他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學生分享他不同人生階段的詩詞。文革階段不能讀書時,他曾寫下:“書數箱 猶深藏 幾度閒翻悵若狂 蹉跎伴燭光”;人生中躊躇滿志時,他揮筆疾書:“水東流 舸東流 船至中流歲亦秋 人生波泛舟 已何求 益何求 坎坷學途毋止休 童心對白頭”;科研道路上遭遇坎坷和挫折時,他如實描寫:“八年浪跡天涯 東瀛北美皆家 逐夢殘鷹病馬 朽工斜掛 斑斑血路聞鴉”;對待自己的學生,他滿懷真情予以激勵:“斯城年會,與君小酌觀雪”。讀他的詩詞就是在品讀他拼搏奮進的人生,而分享這份人生的閱歷和感受,讓很多大學生產生了心靈的震撼和共鳴。

很多學生感慨地說:科學家能有這樣的人文情懷,太讓人震撼了!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一首首勵志的詩篇,更有成功背後的付出與苦痛;看到的不僅僅是一路上的鮮花與榮耀,更有輝煌路上的艱辛。從他的身上,我們感受到詩詞能陪伴人生的風雨,詩詞能分享生命的幸福,詩詞是與人生一路同行的寶貴財富。詩言志,詩如人生,從這些詩詞中我們讀懂了豁達,領悟了執著,品味了艱辛,分享了喜悅,原來醫學路上也可以這樣旖旎多彩,詩詞能點綴充滿激情和挑戰的大學時光,詩詞更可以激勵人生不斷成長。文學鑑賞課引領學生進入了另外一個時空,使他們忘記了年少無知的懵懂與困惑,褪卻了凡塵中的浮躁與奢華,感受到的是溫暖、寧靜、簡練、思考和昇華。朱光潛先生曾說:“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決不會覺得人生是一種乾枯的東西。”學生在這樣生動的文學鑑賞課中欣喜地成長,積極地思考,感悟醫學使命的厚重和執著,而這些成長和感悟是醫學專業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的校園活動

一個充滿凝聚力的醫學院校務必透過各種途徑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從校訓、校歌的宣傳,邀請專家做優秀傳統文化講座,開展“學習傳統文化,淨化心靈世界”的讀書工程,舉辦“傳統詩歌創作大賽”活動等等,讓學生在校園中隨處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可以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另外,在校園中要開發建設一些和傳統文化有關的人文景點,包括教學樓、宿舍樓等設計佈置要充滿人文氣息,要建設和最佳化校園的學術環境,讓學生在校園中能感受到人文的氣息和氛圍。

(三)充分利用各種網路傳媒平臺,弘揚傳統文化

在網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透過微博、微信、QQ等各種網路平臺,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例如普及基本文化傳統常識,賞析優秀的名篇佳句等,透過網路這一平臺來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此外,校園廣播也是宣揚傳統文化的有利平臺,在校園廣播中宣傳一些和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校園散步、用餐中不知不覺地陶冶自己的人文精神。

我們的醫學生呼喚優秀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環境,渴望有更多的人文精神注入到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中,我們的大學也呼喚教師中的人文精神,也需要更多有人文精神的大師在學生中傳道授業。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但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豐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上具有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當代醫學生中提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廣大醫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傳統文化中的“詩意人生”,感受先賢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激勵醫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與抱負,養成持之以恆的意志力,有助於其精神得以棲息和鍛造,靈魂得到洗禮和淨化,生命質量得到提升。這樣,我們就更有可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紅紅。沉浸濃郁 含英咀華——古典詩詞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語文學刊,2010年第8期,148-149

2。朱萌,張立成。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11月11期,17-21

3。黃海波。如何提高中醫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年10月第20卷第5期,22-24

————————————————————————————本文來自於:996論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