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Fall申請季剛剛過去,給大家來一個申請季總結,裡面有自己申請的經過、申請乾貨經驗、瞭解到的一手admission資訊,希望對之後的申請者有所幫助。博主申請的都是CS PhD專案,systems and networks方向,但對general cs的PhD/research-based master的申請應該都會有借鑑意義。

申請結果

先來說說申請結果(均為CS/CSE/EECS PhD):

Fellowship: U-Michigan, USC

Offer:

UIUC*

, JHU, UW-Madison, UCSD

Reject: Stanford, CMU, UCB, Gatech, Cornell, U-Washington

*最終去向

背景(提交申請時)

教育背景:香港大學CS本科大四在讀

三維:GPA 3。81/4。30,Rank: 8/111,Major GPA 4。0/4。3,GRE 159+169+4,TOEFL 112 (R30+L30+S24+W28)

科研背景:港大System Group三個project(兩篇conference paper被帶,一篇一作on submission)+ UW-Madison的WiNGS Lab兩個project(無paper產出)

實習背景:Credit Suisse香港summer SDE實習 + HUTUTA香港summer SDE實習

推薦信:兩個科研supervisor(港大+UW-Madison),一個僱主(Credit Suisse),一個給做過TA的supervisor(港大),一個上過課的教授(港大)

其他:大三在UW-Madison交換過一個學期,COMP2396 TA一個學期

申請時間線

2018.03 - GRE

大三下學期在UW-Madison交換的時候考的,準備了三個月,一戰GRE 328+4,對於PhD申請應該是完全足夠。GRE雖然越高越好,但是依然是一個卡線的作用,過了325+3。5/4基本都是沒問題。個人覺得先考GRE再考託福是一個好的選擇,GRE需要的單詞量大,解決了GRE再去準備託福輕鬆不少。

2018.05 - 推薦信+1

從UW-Madison臨走之前要到做RA的supervisor的推薦信。這個比較巧,本來Spring去交換,一月的時候開始發郵件面基教授找提供RA或者undergraduate research機會的lab,正好當時在上一門課Computer Networks,這門課的教授第一節課就在課上說自己lab缺人,有想做research的就發郵件給他,於是就有RA做了。

這裡順帶著說說

推薦信

。推薦信是在你整個application package裡面除了標化成績和paper之外最客觀的東西了,個人認為,從admission committee的角度來說,對推薦人的

熟悉程度

(所謂的connection/network,這就是為什麼暑研or交換所得到的推薦信佔優勢)和推薦人客觀評價你的

strong程度

這兩點最為關鍵。第一點可以靠去美國多和教授交流爭取做RA,或者去conference和大牛聊天面套,第二點就是真正在做RA的時候把握住做出東西來,讓你的推薦人欣賞你,覺得你有能力去做科研(不然他們拿自己的信譽和名聲給你擔保寫推薦信,你去讀PhD表現不好,丟的是他們的臉,他們要麼拒絕給你寫推薦信,要麼寫一封毫無作用的推薦信)。

個人認為在application裡面

推薦信選擇的優先順序

:做過RA的Professor(能強推的大牛/AP)>做過RA的Professor(普通推)>Research-based/R&D實習的老闆>上過課/做TA的Professor>不怎麼熟悉只是上過課的Professor>純SDE實習的老闆。主要考慮的點在於,這個推薦人熟悉不熟悉你,和,能不能給你寫strong一點的letter。而且個人認為,其中對PhD來說,授課老師和實習老闆基本是沒什麼用的。

推薦信真是個看

人品和運氣

的東西,要做好思想準備(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可能會有很多意外發生:本來說好給寫推薦信結果鴿了你的,你覺得他挺了解你的比較適合做推薦人他卻躲著你不想給你寫的,只給你交三個/五個學校的,拖拖拉拉ddl之後才給你交上的。。。 。。。所以有豐富的科研經歷、多去和教授交流展示你的能力、和更多教授合作多network,才會在找推薦人的時候有更多option(說不好聽一點就是備胎)。

2018.07 - 託福

實習的時候白天上班晚上做OPT,在美國交換過一個學期英文水平還是有進步,112 (R30+L30+S24+W28),和GRE類似,也是過線之後高低就沒啥用了,有的學校據說卡口語,口語24的話就是一個相對穩妥的分數了(UIUC去做TA過了24就不用再參加一個測評考試,拿這個做例子的話基本24就是admission卡的最高上限了)。

因此,特別強調如果去

交換

或者

暑研

或者

交換+暑研

是個很大的加分項(劃重點)。既可以在美國考出託福GRE(分數可能比大陸or香港考要友好,又是英文環境),而且可以在交換的時候刷分(給分比港大不知道優秀到哪裡去了),而且可以找undergraduate research拿到推薦信(美國教授推薦信話語權比大陸和港本要高,個人覺得)。如果交換本身在一個學校,暑研可以藉此申到更好的學校(博主有一個同學在西北大學spring交換,暑研申請在MIT,基本三四封推薦信就搞定了,做的好的話美國大學教授strong推薦信,無敵了)。

2018.08&09 - 開始套磁 & 推薦信+3

博主套磁的策略是,拿到CS top 25的學校list(目標是在top 25以內),每個學校都去到他們cs/ece department下面,找和我方向(systems and networks)一致的教授。有的ece教授是cs的afflict教授,所以也要看。每個department的網站都有這個功能,按方向找lab或者教授。這樣下來,25個學校每個學校4-7個教授就找出來了。這個過程花了博主十個晚上(白天上班)。

然後,對於每個找出來的教授,我去看他組最近發的論文,找出一篇最典型(符合他research statement的,是他學生寫的)的論文,略讀全部,精讀intro+conclusion,記錄paper的contribution和精妙之處,如果自己有想法或者做過related的專案也可以加進去。這個就記錄在一個doc裡,“XXX大學-XXX教授。doc”。每天看2-3個教授。這個工作量特別大,花了博主兩個月。

套磁對於一個沒有與potential advisor有connection的申請者很重要,可以獲得面試機會,混個臉熟,在他招人的時候可能就優先考慮你。

九月就可以開始和potential推薦人聯絡了,交流好申哪些學校,寫推薦信內容是什麼(如果可以的話),能不能strong。這個一定要提前問好,有的教授比如只給交5個學校,就需要早找好寫其他學校的教授。提交申請後再提醒推薦人們一遍,ddl前一週再提醒一遍,這種technical的東西一定要萬無一失。

理論上來說,推薦人收到的郵件裡面ddl要晚於我們提交申請的ddl,但是還是交的越早越好。Process到你的application的時候如果你推薦信不全,就會被放到queue的最後去,又到你的時候還不全,就又被延後,這樣下去錄取的機會就越來越小。

所以,能早交就早交。

2018.10 - 髮套磁信 & 構思文書

十月是比較合適的時間點(九月發了幾個,對方教授說還是太早,可以之後再聯絡,當然也有教授很積極,說可以先影片聊聊),髮套磁信有幾個注意的點:

一輪一輪的發

:第一輪每個學校都發一個教授,第二輪等上一輪的回覆了,看清況再發;如果等了一週沒訊息,可能是教授不看好你,如果回覆的比較積極“your background is impressive”他可能會和你schedule面試(USC, JHU, UCSD),可能會說現在還早(UW, U-Michigan),可能會說我沒權利決定admission(Stanford, CMU, Cornell, etc。),要避免的情況是,連發兩個教授,結果人家教授私下溝透過,發現你群發訊息,就被拉黑了。

晚上八點-九點發

(針對東八區):這個時間基本是教授剛上班的時間,可能他剛開啟電腦,你的email就在最上面最先被看到。

瞅準了教授

去開會的時候

發,conference期間可能無聊,查郵件比較頻繁。

語氣積極、方向很match、email不要太冗長、附上簡歷paper等之類的、open to chats。。。 。。。

套磁回覆率肯定很低

(博主的話是~40%,UT-Austin一個沒回,所以直接不申請他了後來),這個大家不要擔心,而且回覆的基本都是assistant professor,大教授或者領域大牛基本都是收到成百上千的套磁郵件,不可能每個都看都回復,而且你的email可能被埋在垃圾郵件裡面,所以要選好時機發送或者不回覆再提醒一次,再或者發給他的PhD學生cc給教授,都是提高回覆率的辦法。

對於

文書

,博主沒啥經驗,這是個很subjective的東西,個人認為重要性小於推薦信、科研,大於GPA三維。PhD的文書個人認為應該是講述自己的科研以及對這個方向的理解。一個個人覺得中規中矩不會出錯的思路(也是博主用的思路)是:為什麼這個方向+如何開始這個方向研究的/為什麼喜歡這個方向+科研經歷+對這個方向的理解+long term goal+PhD給自己帶來什麼+為什麼XXX學校+potential導師+昇華結尾。

2018.11 - 確定學校list & 網申 & 文書成稿

從套磁回覆的情況來決定學校list

是一個比較穩妥的做法,2-3沒回復的或者回復一個兩個的做衝刺,3-4個回覆看情況不錯的做match,2-3個回覆積極的排名稍後的做保底。

2019.01&02 面試 + 收結果

面試基本都集中在一月份,之前可能有幾個提前想了解你的教授跟你安排面試,二月也會有挺多面試的。一下是博主的面試記錄:

CS PhD 2019 Fall 申請季總結

Interview/Offer/Rejection時間線

面試基本流程都一樣,一上來一般都會讓你先自我介紹一下,背景啊、做的research啊。然後對方教授基本都是看著你的CV問你這個project那個project,這個都是你自己自由發揮想說多少說多少,project的background、motivation、insights、challenge、solution等等,在你說的同時,要make sure對方是在follow的(停頓,看對方有沒有說“嗯哼”“cool”之類的)。當然教授一般都會打斷你and go deeper問你細節,類似的一個問題是“把static array換成dynamic array會不會對你這個問題產生影響”等等。另外,教授尤其會問你你在這個project裡面擔任什麼角色做了哪幾項工作,因為他們想make sure你是真正contribute to這些project的,你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從中學到了東西。之後就是讓你問他問題,這個引人而異,可以問教授lab裡做的project啊、lab氛圍啊、整個組怎麼work的啊(第一年自己lead專案還是work with other senior PhDs),畢業條件可以側面透過問他你認為qualified/successful PhD graduate是怎麼樣的(雖然這個教授一般不會具體說“啊,我覺得發了X篇頂會一作就可以畢業啦”)。如果面試的時候教授對你所敘述的project表示interesting,你說的一些細節他覺得impressive,

大機率offer不遠了

也遇見過一些exception:個別的System組面試是先找senior和你面,個別的是和senior一起面你,個別是和與其合作的professor一起面你,個別的會問技術問題(只問了一個,OS page fault機制,特別極端,只碰見過一次,據說每個人都問了,除了一個女生大神和教授聊的特開心就沒問)。總之做好準備充分,熟悉準備好自己CV/SOP的內容,熟悉對方教授的背景和publication,準備好問他的問題,就不用擔心會掛。還有一類面試是committee面試,例如博主UMich面過POI之後,又一個教授發email問我可不可以quick chat一下,本來以為前一個掛了是另一個想招人的教授,後來影片的時候才說這次面試是代表committee面試。這種committee面試似乎是想考察你的英文能力,問的都是SOP的問題。

面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

,你要展現自己好的一面,同時還要看這個教授做你的advisor合不合適,你們是否fit,research是否match。畢竟這個導師是要跟你5-6年的,選錯導師換是可以換,只是本身可以避免的麻煩就最好一開始就避免。有些資訊直接問教授不方面可以和他lab裡面的PhD交流,

搞清楚自己是不是fit他的advising style很重要

(hands-on還是hands-off,如何給feedback,讓不讓實習等等)。

2019.04.05 - I-20 Issued

2019.04.11 - I-20 Shipped

2019.04.15 - 拿到手I-20

2019.04.24 - 面籤(果然被check了,交了CV,study plan,導師CV,在讀證明,offer letter,等著吧,預計四周)

2019.05.23 - Issued!(正好21個工作日)

2019.05.24 - 去大使館交了護照(香港大使館check之後將護照歸還給本人,方便出境)

2019.05.29 - Ready for Pick Up

CS PhD 2019 Fall 申請季總結

這是一條分割線

一些應該有用資訊(沒用的話就謹做個參考)

CS PhD的錄取分三種:

弱committee,如JHU,教授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你的offer;

強committee A型,如UCSD,committee先申完所有申請,然後把pass的人放進pool裡,教授去撈,如果match,則有offer;

強committee B型,如UIUC,申請的人太多,committee看不過來,於是教授看,覺得可以的就vote,集齊了3票vote,你的application就被拎去panel討論,覺得可以就給offer;

由此看來,合理的套磁/面基/套近乎對於每一種都似乎是有用的。

2。 Offer分四種,凡是不用交學費並且每月給stipend能基本活下去但撐不著的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全獎:

Fellowship:最強的,不用交稅(但還是看個別州的法律),一般需要教授nominate;

RA-ship:確定了導師,不用交學費,拿stipend;

TA-ship:沒定導師,去了做TA拿錢,不用交學費;

Open offer:啥也沒有,去了guarantee TA,但是要自己申請,或者自己找RA做;

3。 選校因素(個人拙見)

PhD選校:導師(重中之重)> 領域排名(系裡面其他同一領域教授,potential合作/跳組物件)> CS專排 > 地理位置氣候(畢竟是要生活5-6年的地方)> 學校排名(大多是針對本科)

Master選校(Research):領域內導師(數量&質量)> CS專排 > 地理位置 > 綜排

Master選校(就業):地理位置 > CS專排 > 綜排

之後想到什麼再補充,繼續更新,有什麼問題或者什麼錯誤需要改正的就留言,博主會改正資訊!

申請季就這麼過去了,最後祝大家都offer多多!拿下dream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