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不是由前秦時的百越少數民族語言演變成的?wujitao_20112013-06-25

粵語是不是由前秦時的百越少數民族語言演變成的?

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粵語是源於古漢語。粵語,有時又被稱為廣府話、白話或廣東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西部等地區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地區,還有海外華人社群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與西方有分歧。

粵語起源

廣東的語言學者大都主張粵語是由北方古代漢語傳入嶺南,由於五嶺阻隔,與中原的交往困難,令至古粵語變化較少,而較多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特點。。。兩晉以後,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進侵,連年戰亂頻繁,北方各地區間的文化融合碰撞,使到語言的變化急劇加速,。但嶺南地區相對北方而言卻是保持了相對的安定,故北方語系與粵語距離越拉越大、愈拉愈遠。

粵語雖以“粵”命名,卻跟“古百越“(古百粵)[越與粵通]的語言沒有多少關係,它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漢族移民從中原帶來的。

粵語起源:

(1)萌芽狀態的古粵語

秦統一嶺南之前的六國之一的楚國,已經與嶺南有頻繁的文化交往,使楚語系與古百越土族語融合,開始形成“萌芽狀態的古粵語”。

(2)

秦始皇南征百越各族後,“謫徒民五十萬戌之”,500000之眾,在當時是個非常可觀的數目,當時入粵的主要路徑是沿廣信一帶(今曰的廣東封開、廣西賀縣、梧州、湖南道縣、江華一線)進入,{這一線有五嶺的一個大缺口!}

這一帶地方在秦南征時地圖上標叫“封中”。。。封中的南越族土著經過與秦軍屠睢的幾年酷戰,死傷慘重,倖存者廖廖可數,或逃於深山熔洞。。。。等等。。。50萬人來填補真空!!!並於這一帶穩定居住下來,於是中原漢語於封中(廣信)一帶傳播,並與已“萌芽的古粵語”融合發展,進一步“偏離中原古漢語軌跡”,發展為一種“方言”。

(3)

兩漢期間,嶺南的文化經濟政治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那麼當時的番禺講什麼話呢?——-當時的番禺(還未稱廣州)主要講土著南越族語言!。。。因為當時南下的漢民勢力未及至番禺。在古番禺還是越人地頭,移民還未對之構成重大威脅!。。。秦漢移民大多在廣信落腳,廣信曾作為交州刺史治300年之久,語言又系文化之載體,漢語在廣信一帶有力傳播,進一步脫離中原古漢語的發展軌跡,而形成有自已有特點的“早期粵語”。

(4)

三國時代孫吳將番禺作為廣州州詒。漢人的勢力隨政治中心的遷移面移至番禺,文化的傳播由西江中游向西江中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傳播。於是“早期粵語“成為整個西江流域以到珠江三角洲的通用語言。

粵語的發展

(5)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量移民帶來了北方漢語、無疑地豐富了粵語的發展,由於北方書面語言之影響,粵語接愛了漢語共同語的特點而趨於穩定!

”五胡亂華‘及“八王之亂”使到北方270多年無曰安寧,政權迭更,文化語言面貌大變,但嶺南相對於北方穩定,反而有效地保留了漢語的原有特點,從而令到粵語與中原漢語的距離進一步拉大,自此以後,粵語最終形成自成之體系,就拒絕繼續接受北方漢語的同化,而按照自已的自成軌跡獨立發展。

(6)

唐代宰相曲江張九齡開鑿梅關大庚嶺新路,以後的移民不再是大量經廣信南下,大批次的“客家人”此時已是由韶關一線南下進入嶺南,他們帶來當時的中原漢語,但面對已經穩定成熟的粵語,他們也無能為力!。。。唐宋移民們已無法同化業已成形穩定的粵語了。

(7)

最終於唐宋期間,粵語發展成為一支具有顯著特點的漢民族語言,並以廣州府為中心向嶺南輻射。所以至今人們習慣將粵語稱為廣州話或者廣府話。

從萌芽狀態的古粵語 —— 到早期粵語 —— 到粵語的發展 ——- 唐宋期間最終成型穩定的粵語。